山中花开

[韩]法顶禅师

《山中花开》∵编辑推荐

?◎空山灵语,活在无华!一本让心灵更富有、深深影响内在的经典!????是什么样的一本书,能在韩国狂卖两百五十万本?是什么样的人,一个人住在没有门牌,也没有门号的地方,而能成为民风剽悍韩国人的精神导师?????作者法顶是一位独居深山、以身践道的出家人。为了让心灵更富有,法顶法师选择了清贫的生活,在大自然充实地生活,探索生命的真理,体会内心的风景。「法顶」这个名字,本身就已然是山,是草茅,是清净,让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毫无罣碍,身心自然安在。????法顶禅师虽然独居深山,却以文字与世人保持灵魂的交流,所出版的文字均获得读者的极高评价,其经典之作《无所有》更是在韩国牵起热销狂潮,后来更是畅销全球!本书荟萃了法顶禅师的精华文章,它是一本你即使无法马上读完,也会爱不释手地摆在身边的经典之作。因为它绝非单单一本书,而是经常陪在身边的修行同伴,它的美妙如同“一杯刚泡好的绿茶,芬芳的香气久久都还像刚泡时的浓郁。”????◎生活简单自然,内心风景无限!????现代生活充斥了太多物欲,过度追求炫耀装饰的生活,其实就像一座“富足的监狱”。本书没有有高深的佛理,或是让人大彻大悟的珠玑,有的只是包含真诚、自然洒脱的文字,却仿若松树上的甘露,为内心带来最动人的风景,最终让你领会外在的富裕永远比不上内心真正的充实。????◎生命常保新鲜,生活精彩绽放!????要活出自由,活出魅力,就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提升灵魂的品质。只有这样做,才会事事新鲜,和风拂面,生活就会更加幸福!法顶禅师的空山灵语,启悟您活在当下,放弃复杂,放弃物欲,从思想的固定框架中跳脱,让生命的每一刹那精彩尽情那绽放。

师父箴言

依稀记得初次去佛日庵拜见法顶禅师的情景。那天,我穿越茂密的树林,抵达禅师的住所。禅师恰巧外出不在,因此我在佛日庵院内,等了三四个小时。当时有种宁静沁入心扉的感觉,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在空无一物的山地上等待是件非常无聊的事情,我曾想过是不是该打道回府。但不知怎么的,那种百无聊赖的感觉,不知从何时起,竟被一种温暖平和的宁静取代,这正是禅师山居所特有的氛围。

事实上,一个人的住所能反映出主人的内心世界;屋宇内的一切,代表了主人的思想境界与生活方式。穿过厚朴树茂密的枝丫,我看到房内摆放着与主人的盛名不符的寒酸厨具;那简朴而静寂的生活空间,多么让人难以忘怀。

环顾四周,触目所及尽是一派纯净的景象:土墙前的木椅、堆栈的餐具、伏在我脚背上的蝈蝈,以及搁在墙角的耙子与镰刀。从这些简朴的陈设当中,我们可以聆听到主人内心世界的沉默话语;我默思良久,忍不住侧耳去倾听那寂然的声音。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的我,仿佛是一个走进神秘庭院的稚童。过了一会儿,我走到涓流的山泉旁喝水。贴近泉边时,我凝视自己倒映在清泉中的面庞,那一瞬间,我突然感到有种难以言喻的宁静,缓缓注入心间。

如果当时周遭很嘈杂,或是我没嗅到屋内飘出的馨香,也许我喝了水就会离开。如同一泓湖泊若碧波顷动,就无法看清自己倒映的面容。我想,正是禅师纯朴茅舍本具的单纯,让我瞥见了自己的真面目。

放眼望去,所有的景致,即使是一颗小石子都浑然天成,充溢着一种自然之美。我独自感受着那份静寂,两三个小时后就下山了。虽然没能见到禅师,但我已全然感受到他的存在。

再见禅师时,我心中无限欢喜。他给我的感觉,一如那天在佛日庵的感受,那是一种安然舒坦的感觉,令我对人性重燃起希望。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外在与内心是否一致,是衡量人性真诚与否的尺度与标准。

我在禅师的住处所感受到的,是安贫乐道及自律的生活。这让我彻底领悟,现代生活充斥着太多物欲。过度追求炫耀装饰的生活,其实就像一座“富足的监狱”。

禅师总是强调清贫的人生。清贫的人生!我们都生活在提倡经济振兴与物质生活富裕的现代社会里,但其实我对禅师的倡言深感认同。

每当对这世上的喧嚣感到疲累时,我就无比怀念十年前初次在佛日庵的庭院中所感受到的那段静默。我多么盼望能重返旧地,独自沉思冥想,就像从土中掘出地瓜那样,掘出我的静默。

本书文稿节录自禅师过去几年间所撰写的文学篇章。内有明洞圣堂建成100周年纪念会时的演讲稿、清澈芬芳寺及吉祥寺会员聚会时念诵的祈请文,以及最近在道尔书院中所做的开示。另外有数次私人聚会的内容,我也凭着个人的记忆誊写下来,一一收录在本书之中。

在本书的每个小节之间,我特别用螺纹符号来分隔,每节之间的留白,是为了不打破言语中间歇的沉默。这样,读者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纯净、雅致的韵味。

回忆起佛日庵的种种情景,我的心中顿生万分感慨,我期盼能通过此书,真实传递出当时那种万籁俱寂之感。

在文稿处理上,我们先将录音内容一字不漏地缮写下来,再由编辑修润文辞,但仍保留禅师开示的原貌。书内的图画,是版画家李哲秀兄所作的版画,以文字和一朵花的意象传递禅师的精神。本书也谨遵禅师常教诲的简朴哲学,在章节上尽量安排简短,力求让版面的编排显得简洁美观。

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希望继续为读者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书籍。禅师所希冀阐扬的精神是:在大自然中充实地生活,从中体会内心的风景。

禅师这几年来所撰写的文集,均获得读者极高的评价。因为,它能让你发现生活的真正内涵,并启发你从第三者的角度检视自我:如何从不必要的事物中解脱,安享简单朴实的生活。

外在的富裕永远比不上内心真正的充实。没有任何理由能够阻止我们去领悟人生最重要的课题。禅师的句句箴言,就像雨后湍急的溪流,又像竹林中悄然落下的霰,带领我们进入另一种静悟的境界。

我因为个人的福德因缘,能够常常与禅师见面,所以写下许多与禅师相处的纪闻,放在每一章的开头,希望能与读者分享那如沐春风的感受。对于每篇拙作,我都感到诚惶诚恐,惟恐一不小心,就会扭曲本书的意义与主题。

此处整理出来的文章,或许过于片面,或许违背了佛陀与祖师的教言,那完全是因为我这位编者的无知所造成的。可以确信的是,虽然我见识浅薄,却没加入任何浮夸之词,仅以禅师话语中寂静的境界,献给至高无上的读者。

1998年6月

柳时华

1

山间独居

离开佛日庵之后,我在江原道山林这片全民共有的土地上,整葺了一间寒舍,从此在这里生活。

对于像我们这样一生都仰赖山林的人来说,

山林已不仅仅是大自然。

山林犹如巨大的生命体,

有永不凋零的胸怀。

山林不只有花开花谢,

还有诗、音乐、思想与宗教。

伟大的思想与宗教,

不是从砖泥建造的教室里诞生的,

请正视这一事实,

它们是在纯净无染的大自然草丛中萌芽的。

——摘自法顶禅师随想集《水声风声》

不久前遇到尊敬的童话作家郑蔡峰老师,他告诉我一则有关法顶禅师的轶事。某年夏天,郑老师前去拜访禅师。那天异常炎热,通往佛日庵的小路鸣蝉唧唧,让人不觉生起在树下小睡的念头。

郑老师到达佛日庵时,不见禅师的踪影;心想,或许禅师正在午睡吧?走近凉亭喊了几声,良久,见禅师从远处走来。

“禅师,天气这么热,您在做什么呢?”郑老师问道。

“怕打瞌睡,所以在削竹子呢!”禅师答。

为了驱走睡意,所以用刀削竹;但刀与竹均是锋利之物,稍不留神,就会伤己。炎炎夏日正好眠,禅师一人独居,就算喜爱午睡,也是极为自然的事情,没想到禅师竟然为了不打瞌睡,用锋利的刀去削竹子。

过去我在印度、美国等地学习过许多冥想法门。那时正流行许多新兴的灵修方法,某些人也引介了小乘佛教中的毗婆舍那(毗婆舍那,俗称内明,指禅思的修习)。他们认为透过这种实修法门,能够获得真理。可是我们万万没有想到,就是因为生活过于安逸,才会出现喜爱打瞌睡这种过失。

对我而言,禅师削竹的故事是一种警醒。每次只要一看到竹子,我就会想起禅师削竹的故事。禅师淡泊名利、力行独居的意趣让我明白,禅师是多么尽其本分地活着。

中国禅僧仰山慧寂即使在开悟后,仍继续在厨房里劳作。有些僧人问他为何这样做,他答:

“为了预防牛只闯入田野,我正死命地抓住缰绳哪!”

仰山大师的回答明白点出,唯有克制自心,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法顶禅师以削竹来抑心,也是同样的道理。

禅师私下曾说:

“我一直独自生活,如果自己都不自律,那要怎么修行?即使独居,我也从不会忘记早晚做功课。因为只要有一天没做,就可能变成隔一个月才做。如此,生活节奏就会混乱不堪。”

坐禅与修行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获得自由。想要获得内心真正的自由,就需要不断地自我检讨,像“用斧头敲开冰面好获取水源”那样。所以禅师的生活方式,时时刻刻都是我的一面镜子。

山间独居

我住的地方,冬天的气温常会降到零下二十度。这里地势很高,又邻近小溪,所以特别寒冷。如果天气预报说大观岭的气温会降到零下几度,这里通常还会再低个四五度。冬天,溪水都结成厚冰了,必须把冰层敲破才能取水,但是就算把厚冰敲破了,很快又会结冰。

虽然常住此地不会觉得特别寒冷,但呼吸时,鼻子还是偶尔会感到些许不适。此地天气寒冷,其实还算堪忍,比这儿更冷的地方不是也有人生活吗?季节嬗递本就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

山中的冬天其实比夏天好。因为地势较高,夏天少有蚊蝇,过得还算舒适,但是相比之下,冬天似乎还是比夏天来得清幽。

冬天的山林里,虫鸣沉寂,偶尔能听到枭獐的呼啸,或是吹过树林的风声。

每当夜晚点燃灯火,靠在墙边注视着火光时,我都不禁想到:能拥有这样一方陋室,实在应该心存感激啊!因为我那么享受山里雅静的生活,同时也会觉得对不起那些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的人们。

偶尔有人会问我,一个人住在山里是否会感到害怕?须知,一切的恐惧源自于心,白天与黑夜其实无异,自然界的峡谷、山川、草木、岩石等,总是伫立在那儿,不会因为白天、黑夜而有所改变。如有差别,只是阳光照射的明暗不同而已。

所以惧由心生,害怕与否,皆归因于我们内心瞬间生起的动念。

小时候我非常胆小。那时住在乡下,如果想要上厕所,都会央求奶奶在前面领着带去,如厕后再飞奔回来。

后来因为某次特殊因缘,从此再也不怕黑了。记得那一年,我在智异山双溪寺挂单(挂单,亦名挂褡,是佛教里的一种术语。意思是在寺主的许可之下,行脚僧的衣钵即可挂在僧堂内的衣钩上,依止在那儿食宿),除夕时有事外出,在火葬场下车。我得从火葬场再走十五里的夜路,当时下着小雨,视线模糊,我一边念诵观世音菩萨圣号,一边跑步行进,抵达目的地时,已是汗流浃背。

自那以后,我再也不会感到畏惧。因为,我已有体悟:一切恐惧皆由心生。

其实不只独居的人会感到寂寞,世上大多数人都是背负着自己的影子而活。回首望见自己的影子时,谁不感到孤寂?若无法领受寂寞的感觉,此人必定是麻木不仁的。

也许,过于沉醉寂寞的世界也会产生问题,但通∵过这份孤独,亦能达到自我净化、心灵提升的境界。所以偶尔,我们也应该如感觉到饥饿那般,本能地去体会孤寂。

我早已习惯了独居生活,所以并不感到孤单。对我而言,独居已经成为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

与别人同住,可能会逐渐忘却对生活应有的感激之情,忘记生活的意义,丧失个性与光彩。因此,独居者总会有些怪癖;简言之,就是个性倔强,所以注定要一个人独自生活。

习惯独居后就不会给人添麻烦,还能尽情做自己想做的事。

对我而言,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可真是莫大的欢喜,如果不是有幸漫步于山谷之中,怎么会有机会听到冰层下潺潺的流水声呢?这就是山居生活的妙处。

因为长期独处,每次坐车经过山脚下的房舍时,我都有种莫名的欣喜与好奇,想去一探究竟。

之所以有这种念头,并非这些房舍看起来很漂亮,而是因为看到那些小小的帐棚,内心会涌现出一种亲切感,想要看看里面住着的是什么样的人。

现在无论走到哪里,都很难找到天然的环境,连大寺院周围也都沦陷了。不只我们的环境被污染,就连寺院本身也成了高级消费的场所。寺院不像寺院,我们这种习惯食用斋饭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变得很碍眼。

独自生活,就能随心所欲,心中毫无挂碍。虽然如此,像我这样的修道者,究竟该如何立身处世,竟像参话头(参禅时在公案的话头下工夫,称为参话头,是禅宗最具代表性的法门)一样,成为了我的课题。

人类、大自然及整个世界,都是自心的显现;唯有保持心灵的纯净与澄明,世界才能纯净与澄明。世界上的一切不幸,以及所有不合理的事物,都是因为我们的心灵不够纯净、清澈所致。

我们过分在乎外在的事物,才会让心灵荒芜。就算拥有更多物质,内心仍会感到无比空虚,完全没有头绪。

因此,即使不是佛教徒,也要经常扪心自问:我是谁?我真正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如此不断地自问,生活质量就会渐渐获得改善。

大自然是现代文明唯一的解毒剂。

人类最后能依赖的,只有大自然。大自然不是与世隔绝的个体;宇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生命体,生命体的本质就是大自然。

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若能明白自己就是巨大宇宙生命体的一部分,人们就不会随意破坏自然了。

在传统的东方思想中,人们认为巍峨的高山也是一个生命体,所以人们从不使用“登山”这样的词,而是用“入山”或“进入山林”,来取代具有征服意味的字眼。

自然不是人类的工具,而是生命的根基。如果我们崇敬自然,就不会有今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了。

当今的许多环境问题,都归咎于人们视大自然为人类的工具,是被征服的对象。山居生活让我领悟到,这个世界上,不会有比大自然更伟大的导师。在学校所学习的理论只是表面的认知;唯有从大自然学到的智慧,方能让我们彻底觉醒。

破坏和污染只会造成恶性循环,这种行为就是在破坏生命的源泉。阳光、风、水与树木都不求回报地奉献自己,因此我们在享用时,更应心存感激。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