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次第
--------------------------------------------------------------------------------
禅修法门∵∵
平常人
禅修次第(一)
禅修次第(二)
禅修次第(三)
禅修次第(四)
禅修次第(五)
禅修次第(六)
禅修次第(七)
禅修次第(一)
壹、法要说明:
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与执着不能证得。∵
佛法浩瀚无边,众生形寿有限,表面上似乎无法容纳一切佛法,常使行者不敢相信如来所说:“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而失去承担“众生本来成佛”的勇气!∵
佛法虽无边,而众生皆有个无边的大法器,大时可纳虚空,而小时却不容芥子,它就是众生的心!∵众生的心,因妄想执着于我能、我所乃至拘于四大之身而缩小了;反之,若无所执着,其心必大如虚空。心量的狭窄,同时局限了智慧的发展;心量的扩大,其智慧也会因无所滞碍,而发展到无边无际。若真心实践即可证得!
心量的扩大,全凭心意用功夫!只要内心不执着,则心量自然扩大,不须用意念始之扩大,只要不执着,自然恢复其本然之无边心量,因为心量本然如是,若不执着则心境自然向上提升,它并不影响物质生活,而物质也不会因心量扩大,而有所损失,世俗事物的处理方式,也和过去一样,无须改变,不同的是心量的扩大,使精神生活更丰富、更自在、更快乐。而忧愁与烦恼,也因不执着而自然脱落,智慧也因心量无滞无碍而大力增长,并能再度促使心量不断的扩大,而心量的再扩大,也会促使智慧无限量的增长,大心量与大智慧的互辅互成,终致完成无边的心量,与圆满的智慧!
无边的心量与圆满的智慧,是众生的法宝,众生因拥有此法宝,而具备了如来德相,故众生本来成佛,只因妄想与执着而不敢承担。若不信此,纵使数十年苦行,智慧和心量还是停留在原地,只徒增多闻,及或深或浅的戏论罢了!∵
佛法虽浩瀚无边,其实也是由心生,故人人本性已具足万法。
金刚经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应无所住(执着),大如虚空;应无所住,故亦无虚空之相。∵
故六祖言下大悟曰:“一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曰: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无业行∵∵
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方名菩萨行,亦名无业行。∵
现在所受的种种顺、逆诸境,均为过去所造善、恶业所致。
智者应以没有分别的平等心,去接受顺逆诸境。也就是说:顺境不喜,逆境不忧,一律欣然接受,内心自然觉得泰然安稳。若能如此,虽受诸受,而感觉无所受,方名菩萨行。
若因顺、逆境诸受,而生爱、憎之心,此心即是未来善、恶业因,将会结成善、恶之果。善业、恶业都是业,都是轮回的业因,故六祖坛经曰:不思善、不思恶,还汝本来面目。
为善不欲人知,虽是美德,但内心已分别出善与恶,将结善业,却种轮回因而不自知。智者为善,却不放在心上,只认为是顺良知做事,不以为是作善事,自然不执着善。
善之心念,一样有善报,但内心不结善业,而能免轮回。(因业由心生,心不生则无业)∵譬如:帮助一个盲人过马路,有一种人内心很高兴自己做了一件善事,会告诉朋友这件事;又有一种人虽然做了善事,但为善不欲人知,也不会告诉别人;复有一种人,只是顺良知自然而为,也不分别是善、是恶,此三等人都会有善报,但是前两种人,虽有善报但亦生善业因,故将种轮回因;第三种人虽有善报,但不生善业因,故无轮回因,此种人称为无业行人。
人因有心或无心而犯戒律,将结恶业,亦为轮回因。智者因有心或无心而犯戒律,即悔先罪,决不再犯。此犯戒律之心亦不放在心上,自然无扰其心。虽受恶果,内心仍以无所受而受其受,欣然接受,故自然内心无此恶业,终能免轮回。(因业由心生,心不生则无业)不思善不思恶此法名:“无业行”。
人于世法中不能避免一切善恶诸事,也不能不作善,也不能完全不为恶,有心无心间或许会犯戒律,若犯戒律则起无相忏悔。
何谓无相忏悔?就是悔过,记取教训,绝不再犯,此犯戒之心亦不放在心上,不要让它自扰乱清净心,是为无相忏悔。
若无法释怀则积极为善,或做功德回向以弥补即可。否则,此过已犯,并不能重来,只有徒增罪愆,扰乱一生,愈有良知则愈受其苦,于事无补,是为有相忏悔。有相忏悔,不是真忏悔,它将使心茫然不辨前程,很可能枉然一生,不能自拔。
若能深悟“无相忏悔”则火坑化为白莲池,白莲台上现如来。
是故为摩经曰: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佛为无业人。此无业行是殊胜法门,一门直入,超越善恶诸法,善恶诸法是对治法非佛法。若不解此法者,虽已承受其果报,但自心仍然生其善恶诸业,故轮回不止。佛虽与众生同住于世,但佛深知业障本空,∵故其一切行,均为“无业行”。七佛通诫偈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其间,“自净其意”即是无业行之法要。
六祖坛经的自性五分法身香及无相忏悔。
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
名戒香。
二、定香:即亲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
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
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
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
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善知识!各随语,一时道:
弟子xxx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
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xxx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
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xxx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
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忏其前衍;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
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衍,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衍不灭,后过又生。前衍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不名忏悔。
贰、禅坐观想(如意坐)
禅坐制心一处,专心观想,若心无所住,心相是否如虚空般,亦无虚空相的限界,是无边身,若能不执着,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
如佛所说:心有罪垢故众生垢;心清净故众生清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亦不离一切处,遍虚空故。能于一切顺逆诸境生清净心。即名:般若生。
参、持法于一切处、一切时
于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工作或是休闲、吃饭等,一切时中,尽人事去做,不管所得结果如何,皆能于顺逆境界中平等受持,欣然接受,因为已经尽了人事,其余就是听天命,自然没烦恼,因为烦恼只是冤枉承受,于事无补,如是自然能保持清净、安稳、安静、寂灭心。
若偶有无心过即自无相忏悔即可,不入于过去亦不再犯。常保持自在解脱之心境。即是般若心。
禅修次第(二)
壹、法要说明:
十一种燃烧
身体的健康,需要新鲜空气,和足够的营养,以及健全的免疫系统;空气与营养的供应大都不成问题,而健全的免疫系统,需要有协调的内分泌,以及正常的新陈代谢来支持,当内分泌不正常,新陈代谢滞碍时,免疫系统也同时会削弱或瘫痪。∵
只要众生还有性命,自然具有一种功能,能把空气与营养转换成能量,来推动新陈代谢,及协调内分泌,以维持生命现象,这种功能无名无相,但确是存在着,为方便暂称为“自性功德”,而没有性命的物体就没有“自性功德”了。
“自性功德”越强,内分泌及新陈代谢就会越正常,相对的∵免疫力就越强。但是“自性功德”会因为情绪而减弱,佛法称它为“燃烧”,亦可称为火焰。世间有十一种火常在燃烧着「自性功德”,所谓火烧功德林。即是:贪、憎、痴、病、老、死、愁、悲、苦、忧、恼。换句话说,它正在不断的燃烧着免疫系统。
贪、憎、痴、愁、悲、苦、忧、恼,我们还可以接受他会燃烧着我们的自性功德,或许也可以避免,但是病、老、死又是如何能燃烧呢?又有谁能避免呢?
其实,是因为我们每想到病、老、死,就产生负面情绪,带来了“燃烧”效果,所以只要我们能认知生、老、病、死,如春夏秋冬的变化一样自然,就不会产生负面情绪,甚至能确认生死轮回是幻,根本不存在,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
其实四大之身实无我,我等亦无四大身受此生老病死,四大身与四大外境一样的成住异灭,成住异灭在四大身上即是生老病死,生老病死与成住异灭都是一样的现象,只是执着四大身为我,故误认为自己的生老病死,若四大身非我,我们拿什么来承受此生死呢?
若识得此真理,生死由我不由天,只要不执着四大身,自能了生死脱轮回。自性与生死不相为碍。
贪、憎、痴、病、老、死、愁、悲、苦、忧、恼等十一种燃烧,都是现作现报的心业,而且丝毫不爽,不管皇帝或是乞丐,不管大善人或大恶人,这些心业都是现世报的。因为当十一种燃烧一升起时,痛苦马上就到,燃烧解脱时,马上得到清净,丝毫不差。
常有些人会觉得,某位大善人为什么会多病,而某大恶人为何反而身体强壮,这就是不知佛法十一种燃烧之故,也就是不知自净其意,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从本性与身体的关系,本性是离开善恶──自性是不思善不思恶。意识心才有果报,本心是无果报的。所以业由心生,病由业生。恶人为恶,虽能自净其意,然意识心未息,故果报会现于后。悟者虽不小心曾为恶,一样呈果报,然能“以无所受而受诸受”的。)
“业由心生,病由业生。”一点也不假,贪、憎、痴、病、老、死、愁、悲、苦、忧、恼等十一种燃烧,此心业正燃烧着我们的免疫系统,所以必须学习佛法,以正知见来解脱十一种燃烧,这是增强免疫力之不二法门。
据最近的医学报导,人类应可健康的活到二百八十岁。因此,解脱“燃烧”的行者,必定可以健康快乐的过一生!∵
了即业障本来空∵不了仍须偿宿业
业由心生,也可以说由五蕴生,若能了此心,也就是说若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业障本来空。乍看之下会很不以为然,因为如果悟道的人,还没有偿完的业障,经过这么一悟就没有的吗?还是就能让别人替您承担吗?还是业障还没有偿完,就不可能悟道?当然都不是,自己造的业当然由自己承担,也不会消失掉,业障还没偿完也可悟道,世尊也不例外!∵
人世间难免有善恶诸业,善业、恶业都是业,也不能不作善业也不作恶业,但最重要的是要自净其意。
如何自净其意呢?就是“诸恶不作,诸善奉行”,然后不思善不思恶。也就是说:“善恶诸念”不放在心上,心不受善恶业所染,自然心不生业,不生业即不生后有。
另一方面,已生之业,将现种种顺、逆诸境,则应以平等心去坦然承受,如此内心自然觉得泰然安稳,若能如此,则虽受诸受,其内心亦觉无所受,无所受即不生后有,是所谓:“以无所受而受诸受。”(维摩诘经)
所以悟道者,虽受顺、逆诸境,其心已无顺、逆之别,故其心并无业障,业障对他来说,有、无皆是空。∵故曰:了则业障本来空。
若不悟者,虽受顺、逆诸境,而生爱、憎之心,此爱憎心即是未来善恶业因,故曰:不了仍须偿宿业。∵
平常心即是道
本心其实只是一颗很平常的心,∵
平常到难以置信,∵
一心念佛时,也会出现平常心;∵
专心禅坐时,也会出现平常心;∵
一心工作时,也会出现平常心;∵
专心打字时,也会出现平常心;∵
一心观经时,也会出现平常心;∵
专心绘画时,也会出现平常心;∵
一心开车时,也会出现平常心;∵
专心礼拜时,也会出现平常心;∵
一心朝山时,也会出现平常心;∵
专心唱诵时,也会出现平常心;∵
一心运动时,也会出现平常心;∵
专心运气时,也会出现平常心;∵
一心耕作时,也会出现平常心;∵
专心调息时,也会出现平常心;∵
一心行脚时,也会出现平常心;∵
专心吃饭时,也会出现平常心;∵
一心礼佛时,也会出现平常心;∵
专心锄草时,也会出现平常心;∵
一切时中、一切处所、行住坐卧,一心不乱时,即得出现平常心,∵
出现时,显现清凉、安稳、清净、寂灭〈概略形容〉,是名尸罗〈清净戒〉,∵
自然具足一切戒相,及一切功德严身。∵
亦俱足十善,不犯十恶即是十善,所谓:不杀生、不偷盗、∵
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杂秽语、不贪欲、∵
不嗔恚、不邪见。∵
即此不污染,诸佛所护念,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本心〈平常心〉迷失于贪憎痴忧悲苦恼慢疑妒乱等无明心起时。∵
但识本心,能摄受一切法门,以一法而总持万法!∵
一切处皆处于平常心,即是修行。∵
以此平常心于十二时中,修行能无有断,自然无行亦无止。∵
贰、禅坐观想(如意坐)
禅坐制心一处,专心观想:烦恼业是否是因心的执着而生,若心不执着,烦恼即无实性,无实性故自散灭;
但于事相上善业则现顺境;恶业则现逆境,若以平等心欣然接受此顺逆诸境,在尽人事、听天命、没烦恼的法门下,顺逆诸境于心自然显现出平等不二境界,此平等不二的心即得现诸净土。
参、持法于一切处、一切时
于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工作或是休闲、吃饭等,一切时中,尽人事去做,不管所得结果如何,皆能于顺逆境界中平等受持,欣然接受,因为已经尽了人事,其余就是听天命,自然没烦恼,因为烦恼只是冤枉承受,于事无补,如是自然能保持清净、安稳、安静、寂灭心。
若偶有无心过即自无相忏悔即可,不入于过去亦不再犯。常保持自在解脱之心境。即是般若心。
禅修次第(三)
壹、法要说明:
万物万境法则
万物万境自古以来,即循其自然法则,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生老病死,从来未因圣人的应世与否,而有所改变,因其永恒不变,故名真常之道。
虽如此,它只是一种现象而已,它不自言:我成、我住、我坏、我空,我生、我住、我异、我灭,我生、我老、我病、我死。且我们认定的成、坏亦未必定是成坏。譬如:花坏而后果成;狗死蛆生;木屋成而树木坏。所以成未必是成、坏未必是坏,只是现象而已,是诸众生依意识心的取相分别,而生爱憎取舍,爱成憎坏、爱生憎死、于诸分别取舍中,生诸贪憎痴,然诸现象并没有依众生的爱憎取舍而改变,依然遵循其真理,亘古不变,将来也不会改变,众生因为爱憎取舍不能如意,将本来真常的“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生老病死”,顿时化为无常,既无常即生诸苦,得时苦其复失,失时苦其不得,故堕入诸苦道,轮回不已!
仔细思维,万境万法始终没有改变,始终空寂,始终如如,不因众生起无明或觉无明而有所改变,故诸法始终平等不变易。若不明诸法平等而取其差别,则心便随诸境转,诸境即成障碍。
若能于差别中见其平等,便见法随心转,因为早就知道有成必有坏,有生必有死,而且成坏,生死只是四大身及四大外境的现象而已,并不是本心的成坏、生死,本心依然不动,还是维持不生不灭,即是自性本涅盘,没有生死就是涅盘,不是离开生死而得涅盘,自然法法契见真如本性!∵
众生于平等中取相分别,于无生中取其生灭,故常在无明中。于一切时中,世法随缘尽力而为,其结果如意或不如意,成功或不成功,皆不执着,因为已经尽人事了,就是圆满的事相。仅须深悟一切法本无生,今亦无灭,不生烦恼亦不灭烦恼,境相本自如如,更无执着处可执着,其心自清净,此清净性,本无去、无来,无一、无多,无总、无别,无增、无减,但随缘方现来、去、生、灭等相,但不动本心。
因诸法真常,故随缘所现之无常等相,是意识心妄作分别所生之幻相,就让其自生自灭,自然性相本自如如!∵
认真审思,一切无常来自自己不正确的观念,四大外境没有过患。惟佛为度众生,与众生同立场,故曰:诸法无常,无常即苦,令众生见苦,得以离苦得乐。劝众生修行离开不正确的观念。
然诸法若无常,地、火、水、风、木、石应有心,有心才会无常,则水不一定往低处流;火可以选择性的有谁可烧有谁不可烧,洪水不害好人,只害坏人,有钱势的人可以令四大身不散不死,则佛亦应为地、火、水、风、木、石说法,令其利万物而不害万物,其实不然也,因其无心故,无心则真常,如此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不是众生所看到之无常。
本性实无“常与无常”的分别,因为常与无常是众生爱憎取舍分别心所妄生的,若无爱憎取舍,则何者常?何者无常?
外境、缘影、空花
外境是四大假合,地水火风各有其性,若没有四大元素,也没有世界。万法皆空,这也是真实的空,因为万法唯心所生。其实此两者并不冲突,一个是色类(指外境),一个是心法〈由心所生〉。色类即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一切物质本体。
心法即是六根接触外境色类内心所生的境相(缘影),也是唯心论及唯识论所据的立场,这些境相当然是唯心所生,由此境相与自心的交互作用产生天堂地狱、佛国净土、秽土、烦恼相、清净相、善恶、美丑、、等等空花相。
为什么称它为空花?因为外境色类本身无此分别,而是自心的分别,外境本身无此相故称空花。如果外境本身有相的,譬如高山、大海、树木……等等一切物体,以五蕴色受想行识摄入内心,而生色香味触声法六尘缘影,故称缘影。
为何六尘称为缘影呢?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物质实体能入心,心亦没有任何实体可容纳物质。譬如:我们看见一只船,其实只是船的缘影摄入内心,并不是船进入了内心;又我们也不能把船的色香味触声法拿出来给别人看,因为六尘于内心只是缘影而已,并无实体。
又,我们也没有任何实体可容纳真实物质,因为四大之身也属外境不属本心体,所以不管如何的说法,我们所摄受的只是外境之缘影,非物体本身。
譬如我们喝下一杯茶水,也只是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我们并没有真的得到这杯茶水,只是摄受到茶水的色香味触声法六尘缘影,因为身体仍属外境之物,而就身体外境来说譬如枯萎的树木得到水的润泽展现活泼的生命,我们也因此而摄受到活泼的身体,当然我们所摄受到的只是其缘影,缘影空故,五蕴皆空;五蕴皆空故,无老死亦无老死可尽,无无明故亦无无明可尽,是故能度一切苦厄。
心像镜子一样,忠实的显现外境缘影,∵缘影只是一种现象而已,本不应有烦恼,也就是成住异灭、生老病死等等只是单纯的现象而已,但是众生误认四大之身是我,为护我故,将单纯的现象,加入爱憎取舍,∵爱成憎灭,爱生憎死,因有爱憎故有取舍,因取舍不能顺诸欲望,故辗转而生一切烦恼。
若不误认四大身为我,憎爱即不生,复不生一切烦恼,圆觉经曰: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
由此观之,若不误认身为我,六尘缘影本来清净。自然能日理万机,而心清净无染,恒坐莲花台。∵
现象(缘影)与空花有何不同呢?∵
譬如:同样的死,缘影与空花是不同。一者只是现象,一者是执着现象故生空花。我们看见一只昆虫之死尸,知是现象,并不会悲伤,知是缘影故。我们见到一个人尸,则惊怖悲伤,因爱生憎死故生诸惊怖悲伤之空花。故冤枉承受惊怖悲伤之妄相。
万法与缘影∵
万法是心与境相缘所产生的缘影,佛与众生是对此缘影的悟与迷。迷则误认此缘影是真实有,故心被缘影所转,故迷失本性。悟则认知此缘影是空相,故心能知万物之常性(成住异灭),也就是知万物将以成住异灭轮转,故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或曰:见相非相,是名如来。故其间心与境常不动,故禅语曰:凡夫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境是境)。修行者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境不是境)。觉悟者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见境是境)。故最后悟道时,是见境是境。∵
若能深悟佛法者,都会体会佛教不是宗教,而是教育。这有什么不同呢?∵
宗教是须绝对的相信才能学习,也就是说,圣者提出一个说法,让信徒选择信与不信,信者才能自发性的学习,若不信者,则不能受教。而教育是不管信与不信,都能受教,故能普渡众生。∵
换句话说:如果您是基督教、回教、或道教、或无信教者,皆可用佛教做基础而无碍;或有佛教徒转信他教也无碍。如果真了解佛法者,一定会知道佛法是无选择的法,不管您信与不信皆不会改变法性,因为它就是真理。
贰、禅坐观想(如意坐)
禅坐制心一处,专心观想,我们所觉受入心的境相,是否只是外境的缘影?是否没有任一真实物体入心?既然是缘影,我们为什么要对缘影生爱憎取舍心?将来撒手时亦带不走任何一物,因为它只是空无一物的缘影,缘影空故,爱憎取舍亦空,知缘影空故,五蕴亦空,自然不生一切苦厄!
外境始终如一,成住异灭、生老病死,亘苦不变,将来也不会改变,始终不变即是真常,无常是否出自心的爱憎取舍?若无爱憎取舍世间何处有无常?
参、持法于一切处、一切时
于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工作或是休闲、吃饭等,一切时中,尽人事去做,不管所得结果如何,皆能于顺逆境界中平等受持,欣然接受,因为已经尽了人事,其余就是听天命,自然没烦恼,因为烦恼只是冤枉承受,于事无补,如是自然能保持清净、安稳、安静、寂灭心。
若偶有无心过即自无相忏悔即可,不入于过去亦不再犯。常保持自在解脱之心境。即是般若心。
禅修次第(四)
壹、法要说明:
心念的管理
心念有无碍的本质,能纵横自在,能无边无际!但是当其执着于情、执着于物、执着于事,乃至执着于法时,立即受到束缚,而失去了自在的本能,天地忽然变得很小,忧、悲、苦、恼,油然而生,甚至不容于天地。情、物、事、法是为何物?竟能轻易的系缚心念!一旦执着就难以恢复其初,虽有佛应世,亦无法度。∵
仔细观察,情、物、事、法本身并无过错,亦不会羁押心念,而是心念本身的执着,方成障碍。由此观之,应是心念管理不当惹祸的,故我们仍可依常轨,尽心尽力的去处理情、物、事、法,不管如意与不如意,于心念上尽量不执着。∵
不执着即不被束缚,一样见闻觉知,但已无一物可染,自然能保持原来自由自在的面目。只要尽人事,则如意与不如意已非我们的事了,根本无须在意!不在意故如意与不如意即是平等无别,∵如果心念执着,则将冤枉承受一切苦厄,进而失去健康。虽受诸苦,但事实依然没有改变。∵
不管现在所做何种修行,如坐禅、持咒、诵经、闭关、礼佛、朝山、绕佛等,或任何法会中,只要能做好心念的管理,自然默契一切佛法,为佛所印可。智者修心以安境,愚者逃境以安心。于世法上尽人事、听天命、没烦恼,就是最有效的修行。
真不动
修持的对向,就是修持的本身;在修持之外,并无另有修持的心,凡夫分别为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仔细观察寻找起念的心,却遍寻不着,回心返照而发现:起心动念的主体,正是此能观察的心。凡夫分别为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外境的变迁,成坏、高低、上下的形成,及生死的循环,只不过是表相而已!
是靠我们唯一的心性去察觉,去计较分别,才有好有恶,有美有丑的。一旦执着于此变化无常的表相,善恶业障即由此而生。善业、恶业一样是业障,同是轮回的因素,佛是无业人!若能了此,即知业障本来空,因痴迷而徒自取舍!∵
仔细端详,外境本身并无过错,只因为执着才成障碍。当内心的观感有所改变时,所见外境的反应也随之改变。
若能对此心性所见外境的表相,不论好与恶、美与丑、虚与实,始终不执、不取,便能无为而显清净觉性,因本具足,只须不动即是。虽身处红尘恒动中,而其心常不动,是名真不动!真不动才能恢复本来面目,无得而得。∵
不执、不取是说:依然如过去的待人处世中,尽力去完成,而所生的结果,不管如意与不如意,心境上均无须在意。
但物质方面依然如往昔,依法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只是不管其结果如意与否,均不分别计较,即名不执、不取。∵
并非放弃权益,让自己困苦生活,甚至无法生活,自以为是修行。其实这是误解佛法,并与世法相碍,修行将无以为继,枉然一生!
这是心念的不执、不取,非物质的不执、不取,只要尽了人事,收获如何就无须在意了,自然对物质不强求!
因心念有无碍的本质,想到什么就能生什么,它超出时空的限制,故依心而生的境相,才能不断的生起!∵
若心念为欲望所牵,则烦恼亦随心念不断的生起,故成无边的烦恼。一旦触及,则烦恼无能断尽!∵
也正因心念有无碍的本质,故若能于外境其心真不动,即能无念、无欲,即能纵横自在,则顺逆诸境不动其心,邪念不能入,咒术不能加,入火(烦恼)不焚、入水(灾祸)不溺,是心为金刚不坏法身,是心为不动明王本尊!
恬淡修成随缘性;无求养成平常心!
与人相处,不卑不亢而随缘;∵做人处事,尽心尽力而无求。
尽其在我心,丝毫不由天!
心不碍境,境不碍心
心与境若不相碍,将会发现“心”有无碍的本质,与佛无异。贪、憎、痴、慢、杀、盗、淫乃至生死等等,全是心与境相碍,所生之觉受。当年世尊悟道后,仍于世间说法49年,彼时世间与目前世间,一样存在着贪、憎、痴、慢、杀、盗、淫,乃至生死等等。所不同的是觉者之心与境不相碍,心自心,境自境,故不生贪、憎、痴、慢、杀、盗、淫,乃至生死等等觉受,而能与境相碍的就是攀缘心、意识心。反之,能心自心,境自境,互不相碍的心就是本心,觉者能识自本心,故了生死脱轮回。
生死只是一种习性,因执着四大而起,故老子曰:身是大患。不执四大,并非不保护身体,而是可使身体得到更大的保护,不执四大可去除对死亡的阴影,对死亡的恐惧会加快死亡的脚步,如此大无畏正是养生之道,可使身体享尽天年。∵
对本心来说:若不攀着四大,则四大非我,四大聚合时非我生。四大散去时非我死,本心未曾有生死,本心本自涅盘,本心是无量寿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原来弥陀念弥陀!∵
贰、禅坐观想(如意坐)
禅坐制心一处,专心观想,心念是否有无碍的本质?
只要我们想到快乐的事情,我们就会很快乐;
想到痛苦的事情,我们就会很痛苦;
想到悲伤的事情,我们就会悲伤;
想到恐怖的事情,我们就会害怕;
想到生气的事情,我们就会愤怒;
不一定要有真实的境地现前,只要心念起,情绪就起作用,所以天堂、地狱唯心所生,佛国净土、娑婆秽土亦复如是;心净即佛土净,眼前境地不异西方净土,三世一切善恶等等功用,犹如现前这一念。迷与悟也是这一念之差别。
叁、持法于一切处、一切时
于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工作或是休闲、吃饭等,一切时中,尽人事去做,不管所得结果如何,皆能于顺逆境界中平等受持,欣然接受,因为已经尽了人事,其余就是听天命,自然没烦恼,因为烦恼只是冤枉承受,于事无补,如是自然能保持清净、安稳、安静、寂灭心。
若偶有无心过即自无相忏悔即可,不入于过去亦不再犯。常保持自在解脱之心境。即是般若心。
禅修次第(五)
壹、法要说明:
八风非实∵∵徒扰我心
不知何时起妄执,无明从空而生,认物为己,堕入轮回中,且迷失了自性,并以四大合和的假身为我。
若以自性无量寿的观点来看,此身如聚沫,如电如响,如过隙白驹,不能久留,连世尊四大之身也无例外。∵
虽然如此,仍须妥善照顾身体,怡养心性,卑使之健康无忧的享尽天年,这本是众生共同的愿望,故众生皆努力经营此生。然照顾身体,只要温饱即可,平静无忧的心情,即可养性,所谓:“怡情养性”。
本来的愿望达成并不困难,但曾几何时,众生把“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加入了生活中,而生四逆与四顺诸境,从此就在八风里沉浮,并把本来照顾身体,怡养心性的目标遗忘了,而转战八风。
然此八风非但是从空而有的妄识,也是身心的最大的杀手,就算是占四上风(利、誉、称、乐),也一样是身心的杀手。∵
目前八风已然成为世俗经营的依据,故常患得患失。∵众生不知不觉中,也已经“缮性于俗”,如“削足适履”般而不自知。故自性也受严重的委屈。虽也尽了最大的努力,因不识本性是真,八风是妄,故仍沉沦苦海不能出。∵
就算是在此八风中,最大的成就者如总统,或所谓的大企业家,虽住豪宅、吃尽山珍海味,为众人所称羡,但若说他们快乐的话,只是意识心的快乐,其身心所受的煎熬,非一般人可理解的,唯除能适时忘却八风的人(此名恢复本性),方能得到暂时的舒缓。这样的快乐是假,唯有身心的快乐才是真乐,才称为极乐。故经曰:娑婆与极乐唯心造。∵
修行就是要如实知八风是空生的假相,也就是本来无一物,不是让八风生起,然后复生抗八风的能力,这是生灭法,非佛法。因为误认八风为实有,故复生抗风之能力是盲修,只是浮生空自忙,并不会有圆满的结果,故曰:修行就是要如实知八风是空生的假相,也就是本来无一物,觉妄就是修行!
悟此,即是悟无生法忍!∵
本心恒常不动∵
自性本自圆满,非修行而得圆满,修行只修妄执习性,或曰以正知见薰习习性。∵
虽众生处于妄执中,然其清净本性未曾有染着,只是众生不识,而误认六尘缘影为自心,故流浪生死中,然但其本性亦未曾有生死。我们今欲学诸佛见自本性,脱离生死,因不识真义,而欲除其染,故又堕入“净、染”的染缸里,幻染又幻净,幻生又幻死,永不得真清净。在所有二元对立中是看不到实相的。∵
妄执是众生无中生有,从无始无明生,无明者生而无因。是自己看错而来的,它是不存在的,只因众生常处无常变异中,是故不识恒常不动的本心。譬如:坐在行进中的大船舶往外看,误认为港岸在移动。所谓船行误为岸移。只要认清它,妄执当自泯。
本心恒常不动,虽众生妄执一切有为、无为,亦皆不能动其本心,譬如:飓风吹不动阳光,竹影搅不动湖面。∵
只是众生不识本心,认六尘缘影为自心,故随一切境界爱憎取舍,动荡不安。
本心所呈现的状态,仅以此四句形容之,【清净、清凉、安稳、寂灭。】∵
真如自用,淡然常养,轻柔润泽,怡情自在,一切世痕,亦不留碍,笔墨难宣,强而名之。∵
不能留给子孙,不能呈现给父母,唯能独享,众人本自具足。
本心本然清净∵
你、我及一切众生与一切诸佛,本心是本然清净,遍一切处,无二无别。∵为众生不减、成佛亦不增,不染不净清净本然。只因不识本心,心外求法,故生攀缘心,依攀缘心而生爱憎取舍,爱憎取舍不能顺心,故起贪憎痴,久而成习,依贪憎痴习性的深重与浅薄,妄见六道轮回,产生诸苦厄。
尽管如此,其本心依然清净本然与佛无异,只是不觉不知,随习性轮回不止。有朝一日,忽悟本心,如梦初醒,六道轮回有如一场梦,本心依然如故,“无染无净、无生无灭、无形无相、不属有无、无高无低、无贵无贱、无新无旧、无爱憎无取舍……。”还汝本地风光。
真清净∵
真清净是无边的清净,不生贪憎痴,亦不灭贪憎痴,不生染念、亦无净念,故亦无净念相续的状况。因为贪憎痴、染念、净念与诸无明,是妄见的,并无实体。故在贪憎痴与戒定慧,染念与净念,二元对立中是看不到实相的。因为生灭法不是佛法,不生不灭法才是佛法,诸众生于无生中,幻“生”又幻“灭”。唯有识自本心者,能见此实相。∵
“虽众生处于妄执中,然其清净本性未曾有染着,只是众生不识,而误认六尘缘影为自心,故流浪生死中,然但其本性亦未曾有生死。今欲学诸佛见自本性,脱离生死,因不识真义,而欲除其染,故又堕入“净、染”的染缸里,幻染又幻净,幻生又幻死,永不得真清净。”
悟道者悟万法本无生,故能以一切法而作佛法,无生故无灭,即是涅盘义。生灭法是权法,成就生灭门,为不了义,何以故?生生灭灭,以灭止生、以生令灭,灭灭即生,无了时。∵
无生法,即不生不灭法,是诸法实义,悟其本无生,故亦无灭,非生而令灭,亦非以生止灭,实本不生,故无所灭,亦不住于不生,是谓不生不灭究竟了义法。乃真佛法也。
真性无生死∵
四大身聚,称之为生,四大身散,称之为死,若不执着四大身为我〈真性〉,真性假名为我,或言真我。四大之身的生老病死如四季春夏秋冬如树木的成住异灭,如海中的浮沤,又如空中的云彩,有谁还在意空中的云彩何时聚?何时散?∵
悟无生时,四大聚非真我之生,四大散时非真我之死,真我本无生,今亦无灭。不是很会修行,才修成无生无死,是本性实无生死。∵
众生妄见,徒自取舍,误见自性堕生死,然本性依然无生无死,是故众生妄执故,冤枉承受一切苦厄,若能照见五蕴皆空,本无老死亦无老死可尽,度一切生死〈苦厄〉。
贰、禅坐观想(如意坐)
禅坐制心一处,专心观想,当我们专心做一件事没杂念时,内心是不是呈现【清净、清凉、安稳、寂灭。】的状态?
不管是待人接物、在开车、在谈业务、在吃饭、在工作、在休憩等等,只要不起烦恼杂染,内心是不是呈现【清净、清凉、安稳、寂灭。】的状态?只要我们内心处于【空、无作、无想(无愿)】时,它就出现,虽无相貌,但仍感觉它存在,就是它!它就是我们的本来心,随缘须认得它。虽言认得,其实只是默契而已。
叁、持法于一切处、一切时
于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工作或是休闲、吃饭等,一切时中,尽人事去做,不管所得结果如何,皆能于顺逆境界中平等受持,欣然接受,因为已经尽了人事,其余就是听天命,自然没烦恼,因为烦恼只是冤枉承受,于事无补,如是自然能保持清净、安稳、安静、寂灭心。
若偶有无心过即自无相忏悔即可,不入于过去亦不再犯。常保持自在解脱之心境。即是般若心。
禅修次第(六)
壹、∵∵法要说明:
正知见的体悟(一)
佛并非修六尘以达一尘不染而得成佛,而是六尘本非尘,故无尘可染,亦无染、净之名。∵
众生误认六尘有染,误认有一实体心可染,故需时时勤拂拭,意恐惹尘埃!一边勤拂拭,一边惹尘埃,时净时染,累世难了!六祖惠能大师,觉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续了祖师衣钵,故是心本净,非拂拭而净!∵
佛心清净,故见六尘清净,乃至大千世界一切清净;众生依识而生分别,故见六尘不净,实为心不净而非有尘可染!∵佛与众生同住此尘境,但佛心清净,见此土亦净,故现净土;众生因心不净,见此土不净,而现秽土,冤枉承受一切苦厄,佛土化为地狱!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坛经)∵
自性不生不灭!不以四大(身体)的变化为“生、老、病、死”。∵佛并非把四大修成无“生、老、病、死”而得成佛,而是本无身心受彼老死,故亦无老死可尽!∵六尘是众生自心妄生而有,故亦妄生无明;佛了知实相,故知本无无明,亦无无明可尽!∵众生过去是佛,现在是佛,未来依然是佛。∵众生因妄想与执着而不敢承担,故一切所为均非佛事。
欲觉悟之心,正等着被觉悟,并非另有觉悟之心。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正知见的体悟(二)
佛菩萨不断烦恼,只是彻知烦恼如梦幻无实性,以烦恼无实性,故无须断,以不断故,自然不住烦恼。∵
“断烦恼”若静心思维,其实就是执着烦恼之义,以不断烦恼即不住烦恼故,烦恼如空中之云彩自结自散,有谁还会去再意空中之云彩何时结?何时散?以是义故佛菩萨永断烦恼。∵
佛菩萨不度众生,只是彻知众生即是佛,虽目前自认是众生,实与佛无殊别,只因误认四大为自身相,误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生爱憎等情事,随情造作善恶诸业,随业受报,枉受轮回,不能自止,然虽处轮回中,其身中之觉性未曾有轮回,如人于梦中见自己生生死死,而其本身实安然无恙,佛彻知此事,说法让众生悟佛之知见,而让众生彻知众生本来成佛,不折不扣的佛,以是义故,佛菩萨度一切众生。
诸法无行经曰:‘若人作是念:我当度众生,即着众生相,∵是人无菩提,亦无有佛法,住于有见中。’∵
佛菩萨无说法,是彻知诸法清净、无生、空相、不动相、无作、无可说,虽众生于诸法中妄想、执着,而生贪憎痴慢恼等等,复加戒定慧谦净等等修行,修凡以成圣,动荡其心,枉受诸苦厄,但诸法始终清净、无生、空相、不动相、无作,实无凡与圣,无佛无众生,是故实无可说,以是“无可说”义故,佛菩萨说万法。∵
佛菩萨不持戒,只是彻知本心清净,无犯无持;万法本自平等,无殊无别,虽众生分别诸法,析出种种戒相,复加以寻伺,然诸法始终平等,心性依然清净,无所染着,佛菩萨不分别戒、毁戒,故能不着戒相故,其戒具足清凉、安稳、安静、寂灭。自然无戒而戒,以是义故,佛菩萨具足一切戒相,而得万德庄严。
正知见的承担∵
学佛法并非学铁汉之真干,宁肯粉身碎骨就行的。学佛,正知见是最重要的,离开正知见以外,都算是邪见。∵
正知见并没有渐次的,邪见更不是“正知见”的阶梯,“正知见”虽经理解,却又不敢承担,自认为须先由渐次起修,这是很错误的观念。若不能以正知见做修行,不管如何的勤修行,只是徒劳的。若能承担“正知见”,如初生之狮儿,三岁即能狮子吼(说法无畏)。∵
正知见不是什么重担,而是比现在更轻松,只要放下妄执,就是承担了,∵没有负担就是承担正知见。佛说之一切法,无非是要众生入佛之知见。∵世尊传“佛之知见”与众生,众生依“佛之知见”,于自心中自然圆满成熟(不外求),此自然圆满成熟,是名得道,实无所得。∵
若未入佛之知见前的一切所为,均不名为“修道”。仅处于天人之果报及善恶中,仍在贪憎痴之六道轮回中旋转,无法出轮回,称名修“福田”。
贰、禅坐观想(如意坐)脱落身心
禅坐制心一处,专心观想,四大之身非我,那么,拿什么来作为我的生死?身体的生老病死,并不是我的生老病死,它就像外境的花开花谢、就像一个杯子的成住异灭、就像春夏秋冬,只是一种现象而已,怎么可以执着妄认是自己的生死呢?所以自性本来没有生死轮回,不曾生不曾死,自性就是无量寿佛;
还没有身体时我们称为过去世;现在有身体我们称为现在世;将来没有身体时我们称为未来世,如果身体非我,那么如何而得分三世?是否当下一念即具足三世,或曰:三世了不可得。
叁、持法于一切处、一切时
于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工作或是休闲、吃饭等,一切时中,尽人事去做,不管所得结果如何,皆能于顺逆境界中平等受持,欣然接受,因为已经尽了人事,其余就是听天命,自然没烦恼,因为烦恼只是冤枉承受,于事无补,如是自然能保持清净、安稳、安静、寂灭心。若偶有无心过即自无相忏悔即可,不入于过去亦不再犯。常保持自在解脱之心境。即是般若心。
禅修次第(七)
壹、法要说明:
解释心经
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心经是一部藉由【心】所看到的境界,也就是脱离身体及意识心所照见的境界,不是执着身心为我所见的景象,执着身心者是颠倒见,脱落身心所照见者是正知见。只要不执着身心即是本心,虽显现有四大之身,然心已无四大之累。即名修行大乘佛法,亦称名为初发心菩萨或久学菩萨。
观自在境界的菩萨修行至甚深清净智慧,脱落身心脱离苦海时,以清净智慧观照,看见五蕴都是空的,因此度脱一切诸苦厄。
因为一切我们所想到的、听到的、看到的、触摸到的、尝到的、闻到的,只不过是物质世界透过四大假合的身体,让我们觉受到声、色、香、味、触、法,∵此六尘的质量并不会进入我们的觉受本体,因为身体不是觉受本体〈四大非我〉,另外,我们的觉受本体亦无具体的实质可容受任一物质,所以站在本心的立场来看,我们觉受到的声、色、香、味、触、法,只是物质的缘影,并非物质的本体,缘影本空故,从心所生之五蕴皆空,是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以是故,心所生之六尘,只是缘影,非真有六尘。∵自然见尘非尘即见如来。∵
譬如:世上只有一个太阳,而地球的恒沙数众生,皆可以觉受到一个太阳,所以证明我们所觉受的太阳,只是太阳的缘影,不是太阳的本体,因为太阳本体只有一个,而缘影可以有无数个。众生色蕴就像镜子一样,亿万个镜子,就有亿万个缘影。
迷人不识本心故,误认为我们有一个觉受实体容受物质实体,而以意识心推测来解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先把五蕴心之色蕴误解为物质,《如果色蕴是物质,那么心只剩四蕴,不可说心有五蕴》,然后必须把色蕴推论到【空】的,但是不管怎么推论,就算推论到微粒子、微尘,乃至小而无内,甚至质能互换,而成能量时,也不能说它是【空】的,连自己也不能相信它是空的,但是基于经文说色即是空,所以到最后只有盲信【物质即是空】来圆满自己的推论。
若说一切物质都是缘起的,还解释的过去,但是对于刹那缘生,刹那缘灭,就无法解释了,一块石头的形成少则数万年,多则数亿年,岂能说它是刹那缘生,刹那缘灭?∵
只因不依本心说法,所谓离本心说法皆为相说,即魔说。∵本心并无实体,故所觉受到的只是缘影,因缘影本空,所以受想行识亦本来空,缘影亦可刹那生,亦可刹那灭,故自然能刹那缘生,刹那缘灭。∵
譬如:当我们看右边的观世音菩萨,我们的觉受就刹那生出观世音菩萨的缘影,复又观左边的大势至菩萨,则观世音菩萨缘影刹那灭,大势至菩萨缘影则刹生。是故缘影可刹那生灭,物质则不能刹那缘生刹那缘灭。
如果说外境物质是空的话,我们用多少虚空可以集聚一微尘?又,整个虚空是多少物质分析而成的?
楞严经中,世尊为了破除,阿难***认为物质可以析成空而说是义:
汝〈阿难〉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
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用多少虚空可合成一微尘?虚空实不能合成∵微尘。〉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微尘可分析成虚空,那么整个虚空是用多少物质合成的?微尘实不能析成虚空。〉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可以合成色相的话,所和合者则不是∵虚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若虚空可以合成的话,所∵能和合成空者不是色〉色犹可析〈物质可以这样分析〉,空云何合〈虚空如何能和合成色相〉∵?∵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本性中〉,性色真空〈性中的色蕴是空的,它只是缘影〉,性空真色〈性虽空,但真有色蕴〈缘影〉〉,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不识本心者,不能了解大法界唯心所生,大法界尽是缘影空花。∵
不寻本心,而去觅他佛世界,不知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因此埋没了圆觉本性,而求他方诸佛的救济,把生死大事交代给别人,不知三世诸佛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圆觉经曰:【于中百千万亿阿僧只劫,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盘,犹如昨梦。】
是诸法空相,不曾生不曾灭、不曾垢不曾净、不曾增不曾减,所以于空中无色受想行识《五蕴》,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六识》,∵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因为无明是幻想执着妄生出来的,若知是空,无明无实体,将自泯灭,所以本无无明,故亦无无明可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因为病、老、死,也是执着四大身体而有。
然而站在本心的立场来看,四大身体只是觉性最先接触到的物质,同样的,物质并不会进入我们的觉受本体,我们的觉受本体亦无具体的实质可容受任一物质。
所以站在本心的立场来看,我们觉受到的身体,只是身体的缘影,并非身体的本体,缘影本空故,于知是空故,亦能照见本无老死,亦无老死可尽,缘影本空故,于知诸法空相故,即无苦集灭道《四圣谛》,故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因为我们执着身心为我故生颠倒梦想,若脱落身心即能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咒梵文陀罗尼,是总持之义,能以一法总持万法,亦名佛之真言。】
开悟是什么?∵
开悟是一种经验,但当经验触及永恒,永恒就留下来,经验不再是经验。∵
为什么永恒会留下来?因为,它是生命的根本,它是修行的目标,千修万修,就是为了这个。它不是创造的,它是本然状态,任谁也离不开它,凡夫,只是迷而不明白,开悟,只是明白而不迷!∵
永恒即是真常亦是真理,乃万法之所宗,任谁也离不开它,任谁也改变不了它。能得真理者,只是证明了它,而完整呈现它。然后发现本心(生命)亦复如是,一切法本自如如。是故,本心亦能完全的呈现。∵
众生只是迷而不知,然这永恒亦没有离开众生。只因妄执之心,产生爱憎取舍之欲望,欲让这永恒(真理)迁就欲望。然而,这永恒并不会改变其永恒之性,是故众生徒生烦恼等情事,而生一切苦厄,如此状况是谓无明。∵
觉悟者,觉悟此永恒不变的真理,不以欲望违背真理,恒顺真理,是故能见尘非尘,见尘非尘则一切法恢复本来的清净。进而悟知,一切法本来清净,本来无染无杂,一切染净只是妄见而有,依此正知见,成熟佛果。∵
佛常住此境界,不出不入是谓常住。是故,常住佛地者,有我亦得佛地,无我亦得佛地;执着亦得,不执着亦得;;住亦得,不住亦得;是谓真自在、真解脱。
贰、禅坐观想(如意坐)脱落身心
禅坐制心一处,专心观想我们所想到的、听到的、看到的、触摸到的、尝到的、闻到的种种觉受,是不是只是缘影,并没有任一物质进入我们的心体中,我们的心体也没有实体,可以容受任一物质。
既然是缘影,则缘影即是空,空则无碍一切有为,所以能于一切世法尽人事,不碍于清净之本心,故能以一切世法、出世法皆作佛法。一切时一切处没有停止修行。
叁、持法于一切处、一切时
于日常生活中,亦应制心一处,也就是说,工作则专心工作,不想其他不关工作的事,自然不生烦恼,一心一意的把工作做到最好,其心自然清凉、安静、安稳;休闲时就专心休闲,不想其他不关休闲的事,自然不生烦恼,使心情得到最舒适的休闲,其心自然清凉、安静、安稳;骑车或开车,则专心开车,不想其他不关开车的事,自然不生烦恼,因专心故,则能避免意外,其心自然清凉、安静、安稳;睡觉就是睡觉,不要想其他的事,自然没烦恼,一觉到天亮,睡眠品质好,其心自然清凉、安静、安稳,精神佳,身体健康。
这就是最快乐的佛法人生。佛法亦为最无上养生之道。
尽人事、听天命、没烦恼,即是事相上最圆满的修行。
清凉、安静、安稳、寂灭,尸罗四义自然常显现,本心常自在游戏三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