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十天∵之七至十
第七天
这个修行方法有两方面:觉知与平等心。你必须对身上出现的所有感受发展出觉知,同时你必须对感受保持平等心。由于保持平等心,自然地你迟早会发现,以前没有感受的部份,感受开始出现了,而粗重、坚硬、不愉悦的感受开始融解成微细的振动。你开始在全身体验到一种非常愉悦的流畅精力。
这时的危险,是将这舒畅的感官经验当做努力的目标。事实上,修行内观的目的不在体验某种特别的感受,而是要培养对于一切感受的平等心。感受持续变化,无论是粗重或是微细。你修行的进展,只能以培养出的对感受的平等心来衡量。
即使你体验过微细的振动畅流全身,很可能粗重的感受会在某处再度出现,甚至没有感受。这并不代表退步,而是进步。当你增强了觉知与平等心之后,自然会深入心的潜意识,挖出潜藏的染污不净。只要这些深藏的情结还存在潜意识里,它们必会在日后带来痛苦。消除染污不净的唯一方法,是让它们浮现到心的表面,然后消失灭去。当这种根深蒂固的业行(savkhara)浮现出表面,可能会有不愉悦的、粗重的感受,或某些部位没有感受。假如你不起习性反应地继续观察,这感受终会消失灭去,而它所代表的业行也就消失灭去了。
所有的感受,无论是粗重或微细,都具有无常的特质。粗重的感受生起,似乎停留了一段时间,但是迟早终会灭去的。微细的感受非常快速地生起又灭去,同样有着无常的特性。没有任何感受是恒常不变的。所以,不该对任何感受有偏好或成见。当粗重不悦的感受生起时,你只是观察它,不要觉得沮丧。当微细愉悦的感受生起时,你接受它、享受它,但不要得意或执迷于它。在任何情况,都要了解所有感受的无常本质;于是你可以在它们生起时或灭去时,都能微笑面对。
要真正地改变生活,必须在身体感受的层次上修习平等心。每时每刻,身体里都有感受生起。通常,心的意识层面并不知觉;但是,心的潜意识感觉得到它们,并且以贪爱或瞋恨反应。假如心经过训练,能够完全意识到身体内的所有状况,并且同时能保持平等心,则盲目反应的旧习惯就被打破了。学会了在任何情况之下保持平等心,就可以过着平和安稳而快乐的生活。
你在这里是来体验关于自己本身的实相,这个现象是如何运作的,它是如何产生痛苦的。人的现象分两方面:物质的与心理的、身与心。这两者你都必须观察。但是如果你不去觉知身体内的感受,你无法确实体验这个身体;同样地,如果你不去觉知心内生起的想法,你也无法观察心。当你深入体验心与身的实相之后,你将清楚心里无论生起什么,必然伴随有身体上的感受。对于了解身心两者的实相,感受是最重要的,它也是习性反应的启始点。为了要观察自身的实相,并且停止产生内心的染污,你必须尽量持久不断地觉知感受并且保持平等心。
由于这个缘故,在剩下的几天里,你必须不间断地练习,禅修时间闭眼练习,即使在休息时间里,你也应保持对感受的觉知与平等心。照常做你必须做的事,举凡走路、饮食或洗澡,不需慢下来。但是要觉知身体的动作,同时觉知身体的感受,可能的话觉知身体活动部位的感受,否则任何其它部位也可以。始终保持觉知与平等心。
同样地,当你晚上要睡觉时,闭上眼睛并且感觉身上任何地方的感受。假如你带着这觉知入睡,当你早上醒来时,自然会有对感受的觉知。或许你无法熟睡,甚至可能整夜清醒。只要你是躺在床上,并且保持觉知与平等心,就很好。身体将得到所需的休息,而没有什么比觉知和平等心更能让心休息。然而,如果你开始担心得了失眠症,你就会紧张,而在次日筋疲力尽。你也不可以勉强保持清醒,整夜一直坐着,那就太极端了。假如睡意来了,很好,就睡吧。假如睡意不来,就让身体躺着休息,并且保持觉知与平等心而让心休息。
佛陀说:「当禅修者认真修行,没有一刻忽略对感受的觉知与平等心,他会产生真正的智慧,完全明了感受。」禅修者明了,没有智慧的人是如何地对感受起习性反应,而让痛苦加倍。他也明了,深深体会所有感受的无常本质的人,就不会对感受起习性反应,而能脱离痛苦。佛陀接着说:「有了这样彻底的了解,禅修者可以体验超越身与心的阶段-也就是涅盘(nibbana)。」要体验涅盘,必须先将最最重的业行(savkhara)根除-那些会让你再生于较低下、充满痛苦的生命形态的业行。幸运的是,在你修内观时,这些最重的业行首先生起浮现。保持平等心,它们就灭去消失了。当所有这类的业行都根除后,自然地你就能首次体验到涅盘。体验过涅盘以后,你已完全改变,不会再起任何会导致再生于低下生命形态的习性反应。渐渐地,你前进到更高的阶段,直到所有会导致再生于缘起之世的业行都被根除。这样的人已完全解脱,佛陀结论到:「完全了解了所有感受之后,他已洞悉心与身的整个实相;他死时,就会超越这个缘起的世界。」
借着练习培养对身上所有感受的觉知,你已踏上了这条道路。假如你小心不起习性反应,你将发现,旧的习性反应(savkhara)一层一层地根除了。以平等心对待粗重不快的感受,你将会体验到微细愉悦的感受。如果你仍继续保持平等心,迟早你会达到佛陀描述的阶段,禅修者体验到全身只是生起和灭去而已。所有粗重坚硬的感受已经消融;全身只有微细的振动。这阶段自然是非常喜乐,但还不是最终目标,你绝不可对它产生执着。某些粗重的染污不净已被根除,但是在内心底层仍然还有。如果你继续以平等心观察,所有潜藏深处的「行」将生起并灭去。当它们都根除后,你就体验到「无死」-超越心、物,没有什么生起,也没有什么灭去-无法描述的涅盘境界。
任何人正确地用功,培养觉知与平等心,都将能达到这个阶段。但是每个人都必须自己用功。
就好像有五盖:五个阻碍修行的敌人一样,也有五个朋友(五力):五种帮助支持你修行的良好心力。假如你让这五个朋友保持纯净且强壮,将没有敌人可以打败你。
第一个朋友是信、信仰、信心。没有信心你就一直猜疑不安而无法用功。然而,如果信心竟是盲目的,那将更是一个大敌。如果失去分辨是非的智能,丧失对正当信仰的正确了解,那就是盲目的信心。你可能信仰某神或某某圣人;假如这是正信,有正确的了解,你会记取某神或某圣人的特质,从中得到启发,并且自己培养这种特质。这样的信仰才是有意义有帮助的。如果不会向信仰的对象学习他的特质,这就是盲目的信仰,有很大的害处。
比如说,当你皈依佛陀,你应忆想佛陀的特质,并且学习培养那些特质。佛陀的主要特质就是觉悟;所以皈依的对象事实上应该是觉悟本身,自己于己所开发培养的觉悟。我们礼敬任何达到完全觉悟的人;意思是注重的是这个特质,不管它在那里出现,是哪个教派或是哪个人都没有关系。而我们不应以仪式或典礼来礼敬佛陀,而应以实践他的教导,走上正法的道路,从第一步持戒(sila)开始,到正定(samadhi),到智慧(pabba),直到涅盘(nibbana)、解脱。
任何佛陀(觉者)都有如下的特质。他已根除了所有的贪爱、瞋恨与愚痴。他已征服了所有的敌人、征服他内心的大敌,也就是他内心的染污不净。他完全了解正法的理论,以及正法的应用。他怎么修,他就怎么教;他怎么教,他就怎么修;他的言行之间没有落差。他的每一步都踏向正确的方向。他探究身内的宇宙,由此而明了了整个宇宙。他充满了爱、慈悲、同享别人的喜悦,帮助迷途的人找到正道。他充满了完美的平等心。如果你努力培养这些特质以达到最终目标,这样子的皈依佛陀才是有意义的。
同样地,皈依法也与教派无关;并不是要改变宗教信仰。皈依法事实上是皈依于道德、主宰自心与智慧。任何能称为正法的教导应具有某些特质。首先,必须解释清楚,使得人人能懂。必须能让人亲眼看见,亲身体验的实相,而不是想象。即使是涅盘的实相,也应在亲身体验之后再接受。法必须能在当下带来有益的成果,而非只保证将来的利益。法具有「自己来看」的特质;亲自尝试,不要盲从接受。一旦亲自尝试过,并且体会到好处,你自然会想要鼓励并帮助别人也来试看看。在正道上每走一步,就越接近目标;努力不会白费。在修行路上的起点、中途与终点,正法都一样有益。最后一点,具普通智能的任何人,不管背景如何,都能修行正法并且体验其益处。有了这样的了解,皈依法并且开始修行法,这样的信仰才真有意义。
同样的道理,皈依僧也与教派无关。已走在戒(sila)、定(samadhi)、慧(nibbana)的正道上,且已达到第一阶段的解脱,已成为圣者的任何人,都是僧伽。他或她可能是任何人,可能是任何外表、肤色或背景;这些都无关紧要。如果你见到这样的人而受启发,并且努力去达到同样的目标,这样的皈依僧才是有意义的,是正确的信仰。
另一个朋友是努力(进)。如同信,努力也不应是盲目的。否则会有误入歧途的危险,也不能得到预期的成果。努力的同时,必须对如何努力有正确的了解;那么努力才会对进步非常有用。
另一个朋友是觉知(念)。觉知只能是对当下实相的觉知。我们不能觉知过去,我们只能回忆过去。我们也不能觉知未来,我们只能对末来抱着期望或恐惧。我们必须培养出觉知自己身内当下所呈现的实相的能力。
下一位朋友是专注(定),时时刻刻毫不间断地对实相保持觉知。必须没有任何想象、任何贪爱,任何瞋恨;这才是正确的专注。
第五个朋友是智慧(慧)-不是从听闻开示,读书或智识分析所得来的智慧;必须体验自己身内实相而开发的智慧,因为只有这体验得的智慧才能让你解脱。真智慧必须基于自己身体的感受:对感受保持平等心,了解感受的无常本质。这是内心深处的平等心,能让你在日常生活的起起伏伏中保持平衡。
内观的所有修行都有它的目的:使我们正确地生活,尽我们世俗的义务并且保持心的平稳,自己保持安详快乐,并且也让别人安详快乐。如果你让这五个朋友强壮,你会有完美的生活的艺术,并且过着快乐、健康、美好的生活。
第八天
要了解「法」是什么:自然、真理、普遍性的法则。
一方面来说,有着(业行)不断增生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有着灭除的过程。有一个偈子: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所有的「行」(savkhara),所有的心理状况,都是无常,有着生起又灭去的本质。它灭去了,但下一刻它又生起,一而再,再而三,这就是业行增生的过程。如果我们培养智慧,并开始客观观察,增生的过程就会停止,而根除的过程随之展开。某个「行」生起了,但禅修者保持平等心,它就失去力量,从而消失灭去。只要我们保持平等心,一层又一层的旧「行」就会生起并消失灭去。业行根除了多少,你就享有多少的快乐,这是完全解脱痛苦的快乐。如果所有的旧业行都灭除了,你就得享完全解脱的无限快乐。
心的旧习惯是起反应并增生加强反应。我们碰到不想要的事情,就产生瞋恨的「行」,随着心中生起的「行」,不愉快的身体感受就伴随而生。接着,由于起反应的旧习性,我们又生起瞋恨,而这瞋恨其实是针对身体的不愉快感受而生的。愤怒的外来刺激是次要的,瞋恨的反应事实上是针对内在的感受而生。不愉快的感受使我们起瞋恨反应,这造成另一个不愉快的感受,这又使我们起反应。就这样,增生的过程展开了。如果我们不对感受起反应,而是微笑以对,明了它无常的本质,那么我们就不会造作新的「行」,而已经生起的「行」就会不再增生地消失灭去。下一刻,内心深处同样性质的另一个「行」会生起,我们保持平等心,它就会消失灭去。下一刻另一个「行」又生起,保持平等心,它就又消失灭去了,灭除的过程就如此展开。
我们向内省视的这个过程,也发生在整个天地间。举例来说,我们播下榕树的种子,从这小种子长成一株巨木,而只要榕树活着,它年复一年都会结出无数的果子。就算榕树最后枯死了,这过程仍然继续,因为树所结的每个果子里面都有许多种子,每颗种子都和早先的种子具有同样的性质。只要这些种子落到肥沃的土里,就会发芽茁壮,长成另一棵榕树,这棵榕树又结出数以万计的果子,果子里又都有种子。果实及种子,种子及果实,无止境的增生繁衍下去。同样的道理,我们由于无明而播下「行」的种子,它迟早会产生果实,也称作「行」(savkhara),并且也含着同样性质的种子。如果我们把种子种在肥沃的土坏中,它就抽芽成为新的「行」,而痛苦就如此增生。但我们若将种子种在土石中,它就无法抽芽,也就不会生出任何东西。增生的过程停止了,逆转的过程自动展开,也就是灭除的过程。
要明了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我们知道生命之流,心物之流,需要一些输入作为持续的动力。身体所需的是我们吃的食物,以及我们所置身其中的空气。如果我们一天不吃东西,物质之流不会马上停止,而是消耗我们体内储存的能量而继续。只有当储存的能量都用完时,流动才会停止,也就是身体的死亡。
身体每天只需要用餐两、三次,但心之流时时刻刻都需要输入。心所需的输入就是「行」。我们无时无刻制造的「行」,使我们的意识之流持续下去。这「行」使我们的心不断生起后念,我们无时不刻地给予「行」的输入,意识之流因而持续不断。如果我们在某一刻没有造作新的「行」,心之流并不马上停止,而是转而汲取旧「行」。某个旧「行」会被迫结果,也就是浮现到心的表面上来,以维持心之流的继续;而旧「行」会呈现为某种身体感受。如果我们对这感受起习性反应,我们就开始造作新「行」,种下新的苦种。但如果我们以平等心观察这感受,这「行」就失去其力量,并消失灭除。下一刻另一个旧「行」又必须浮现,以维持心之流。我们还是不起习性反应,它就又消失灭除了。只要我们保持觉知与平等心,一层又一层的旧「行」就会浮现上来,并消失灭除,这是自然的法则。
我们必须经由练习这个修行方法,自己体验这个过程。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旧习性不见了,不再像过去一样受到折磨,我们就知道灭除的过程是有效的。
我们可以举现代冶金术为例。若要将金属冶炼到极纯粹的程度,即使十亿个分子里面只有一个杂质分子也要去除。因此我们把金属打成条状,然后用已经冶炼至所需纯度的同种金属,做出一个金属环来。再将金属环穿过金属条,这会产生磁场,自动将金属条中的任何杂质逼到两端去。同时,金属条的所有分子都会排列整齐,变得有弹性及延展性,很容易加以锻造。同样地,我们可以把内观修行方法,看作是以纯粹觉知的环圈穿过我们的身体,逼出其中的任何杂质,得到类似的效益。
觉知及平等心,可以使心得到净化。不管我们在过程中体验到什么,不管是愉悦的或不愉悦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生起贪爱或瞋恨的反应,因为这两者都只会造成痛苦。我们在正法之道上进展的唯一衡量尺度,是我们所培养出的平等心。而如果我们要深入内心深处去根除不净的杂质,这平等心就必需是在身体的感受层次上。如果我们学会对感受保持觉知及平等心,那么对于外在的状况,我们也就能容易地保持心的平衡。
有人曾经问佛陀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他回答说,最大的福祉是在面对生命的起起伏伏、兴衰荣枯时,仍能保持心的平衡。我们会面对苦乐、胜负、盈亏、毁誉的各种处境,每个人都一定会遇到这些情况,但我们是否都能一笑置之,真正地打心底一笑置之?如果我们在内心深处有着这种平等心,我们就享有真正的快乐。
如果平等心只是表面上的,那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有所帮助。这就像是我们每个人内在都带着一大桶汽油,如果来了点星星之火,也就是过去习性反应的结果,就会马上造成大爆炸,造成几百万更多的火星子,更多的「行」(savkhara),而在未来带来更多烈火,更多痛苦。经由内观的修行,我们逐渐清空了这个桶子。由于过去的「行」,火星子还是会来,但来的时候只会烧掉它带着的油料,而不会再火上加油。这些火星子在短时间内烧掉自己的油料,然后就熄灭了。到后来,随着我们在正道上的更加进步,我们自然就开始产生爱心与慈悲的清凉甘露,这种甘露开始装满了桶子。这时,若有火星子一来,马上就浸熄了,甚至它自己带着的油料也不会燃烧。
我们也许在智识层次上了解这一点,也知道我们应准备好水罐,以防火灾。但当火真的来了时,我们却打开油罐,让火势一发不可收拾。事情过后我们知道错了,但下次火来了时却还是犯同样的错,因为我们的智慧只是表面上的。我们若在内心深处有真智慧,碰到火时不会火上加油,因为我们知道这只会造成伤害,我们会浇灌爱心与慈悲的清凉甘露,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
真智能必须是在感受的层次上。如果你训练自己在任何处境下都明白觉知感受并对它保持平等心,那么没有任何事物能打败你。也许你只要片刻间不起反应地观察,然后以这平衡的心,你决定该采取的行动。而这必然会是正确的行动,正面而有益别人,因为这是出于平衡的心。
有时生命中必须采取强烈的行动。有时我们试着对某人解释,我们温和有礼,脸上带着微笑,但这人吃硬不吃软,好言好语没有用,我们只好采取强硬的言行。但在这之前,我们必须先检视自己的心是否平衡,是否对这人只有爱心与慈悲。果真如此,我们的言行就会有用,否则对任何人都没有帮助。我们采取强硬言行,是为了帮助犯错的人。以爱心与慈悲为基础,我们就不会出差错。
看到有人被欺负时,内观禅修者会努力将施暴者和被欺负的人分开,他不仅对被欺负的人满怀慈悲,对施暴者也是一样,因为他很清楚,施暴者并不知道他正伤害着自己。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努力帮忙这人不去做出一些以后会带给他苦果的恶行来。
然而要注意的是,你不能在事后才自我辩解,你必须在行动前就检视自己的心。如果心充满了不净杂染,我们就帮不了任何人。我们必须先矫正自己的缺失,才能助人改正缺失。你必须先观察自己以清净自心,然后你才能够帮助许多人。
佛陀说世上有四种人:第一种是从黑暗走向黑暗的人,第二种是从光明走向黑暗的人,第三种是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人,第四种是从光明走向光明的人。
对第一种人来说,到处都是苦难与黑暗,但他最大的不幸是没有智慧。每当他碰到任何痛苦麻烦,都产生更多愤怒、更多仇意、更多瞋恨,把自己的痛苦怪罪于别人。这些愤怒与瞋恨的「行」,只会在将来为他带来更多黑暗、更多痛苦。
第二种人拥有世俗所谓的光明面:金钱、地位、权势,但他也是没有智慧。他因为无明而变得自大,不知道自大以后只会为他带来黑暗。
第三种人的现况和第一种人一样,四周都是黑暗,但他有智慧,知道自己的处境。他明白自己的痛苦都是咎由自取,因此心平气和地尽其所能改变处境,对别人不生任何愤怒或恨意,反而对那些伤害他的人只有爱心与慈悲,他为自己所创造的未来都是光明的。
最后是第四种人,就和第二种人一样享有财富、地位和权势,但和第二种人不同的是,他充满了智慧。他善用他所拥有的来维持自己及家人的所需,而以爱心与慈悲将多余的用来造福别人。他的现在是光明的,未来也是光明的。
我们无法选择现在所面对的是黑暗或光明,那是由个人过去的「行」所决定的。过去已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主宰自己,掌控现在,而未来只不过是过去加上我们现在所增添的。内观教我们如何藉由培养对感受的觉知与平等心,来成为自己的主宰。如果我们能在当下自主,未来自然就是光明的。
第九天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面对不如意。每当不如意的事发生,我们的心就失去平衡,开始产生负面情绪。而每当心中生起负面情绪,我们就变得痛苦。我们如何才能不产生负面情绪,不自寻烦恼?我们如何才能保持安详和谐?
向内探究心物实相的智者,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不管心中为何生起负面情绪,都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去。例如,我们可以站起身来,喝口水,开始数数字,或是开始持诵我们信仰的某尊神明或圣者的名号。借着转移注意力,我们就会摆脱负面情绪。
这办法行得通;但其它探究内在真理的修行者,深入到实相的最深层次,直到究竟的真理。这些开悟的人了解到,转移注意力只是在意识表层感到安详和谐,但并没有将生起的负面情绪铲除,而只是将之压抑下来。在潜意识的层次,负面情绪继续在造作累积,增生加强。迟早这负面情绪的休火山会爆发出来,打败主宰了你的心。只要负面情绪仍然存在,即使是在潜意识的层次,这样的解决之道就只是不全、暂时的。
一位完全开悟的人找到真正的解决之道:就是不要逃避问题,要面对它。观察心中生起的任何染污不净,只是观察,不去压抑它,也不放纵它变成有害的言行表现出来。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是中道:就只是观察。当我们开始观察它,负面情绪就失去力量而消失灭去,无法主宰你的心。不仅如此,同样类型的不净旧业也会随之消除。只要意识层面生起不净烦恼,我们同类型的旧业也从潜意识层面生起,和现在的不净烦恼相连结,开始增生加强。如果我们只是观察,不仅现在的不净烦恼,就是旧有的部分也会被去除。就这样渐渐地,所有的不净烦恼都会根除,我们就得以脱离苦海。
只是对一般人来说,要观察心的不净烦恼不是容易的事。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又如何主宰了心。等到它浮现到意识层次时,已经太过强劲,难以不起习性反应地观察。就算我们试着这样做,想要观察抽象的心理不净烦恼是很当困难的,不管是抽象的愤怒、恐惧或激情,我们的注意力都会被引起不净烦恼的外在刺激所吸引,而这只会使它增生加强。
不过,开悟的觉者发现每当心中生起不净烦恼时,身体上同时就发生两件事,一是呼吸变得不正常,二是身体内在开始产生生化反应,也就是感受。而也因此找到了一个实际的解决之道。要观察心中的抽象烦恼是很难的事,但只要加以训练,我们很快可以学习观察呼吸及感受,这两者都是不净烦恼在身上的显现。借着观察身体层面的不净烦恼,我们让它自然生起又灭去,而不造成任何伤害,这样我们就得以从不净烦恼中解脱。
掌握这修行方法需要时间,但只要持续修行,渐渐地我们会发现,许多过去会让我们生起负面情绪反应的外在情境,现在我们都能泰然处之,保持心的平衡。即使我们起了反应,这反应也不会像过去那么强烈或持续那么久。总有一天,即使在面对最恼人的处境时,我们也能接收到呼吸及感受发出的警告,而开始去观察它们,就算只是片刻也好。这片刻的自我观察,可以作为外来刺激及我们所起反应之间的避震缓冲;因此我们不再盲目反应,而是保持平心静气,可以采取对自己、对别人都有益的正面行动。
藉由观察自身的感受,你们已经踏出根除不净烦恼、改变心的习性的第一步。
我们一生下来,就被训练向外观望,从不去观察自己,因此我们无法深入自己的问题,反而向外寻找痛苦的原因,总是把自己的不快乐归咎于别人。我们只从单一角度、一隅之见去看事情,这必然造成扭曲,而我们还把这种偏见当作完整的真相。以这种片面见解作成的决定,只会对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要得见完整的实相,我们必须从多角度来看事情,这就是我们修习内观所学到的东西:不仅要从外在,也要从内在来洞照实相。
若只从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会以为自己的痛苦是别人,是外在环境所造成的,因此把所有精力都花在改变别人及改变外在环境上。事实上这是白费力气。学会向内观察实相的人很快就会了解,他要为自己的痛苦或快乐负全部责任。举例来说,有人被别人辱骂了,因此变得不高兴,他把自己的不高兴怪罪到辱骂他的人头上。事实上,辱骂他的人也为自己制造了痛苦,因为他污染了自己的心。被辱骂的人对侮辱生起盲目反应时,就开始污染他自己的心,因而制造了自己的痛苦。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痛苦负责,而不是任何别人。当我们体验到这个真相后,就不会再有责怪别人的疯狂事。
我们是对什么起反应?我们是对自己创造的印象,而不是对外在真相起反应。我们看别人时,过去的习性会影响到我们对他的印象。旧有的「行」(savkhara)会影响到我们对任何新情况的判别想法。接下来由于这种受到制约的想法,身体的感受就变成愉悦的或不愉悦的,而依不同的感受,我们又产生新的反应。这些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受到旧「行」(savkhara)的制约。但如果我们对感受保持觉知及平等心,盲目反应的习性就会减弱,而我们开始学到如其本然地看清真相。
当我们发展出从不同角度来看事情的能力时,那么每当我们碰上有人出言辱骂或是行为不当时,我们会了解,这人行为不当是因为他正在受苦。我们了解到这点,就不会起负面情绪的反应,而只会对这受苦的人感到爱心与慈悲,就像母亲对生病小孩的感觉一样。我们会生出想要帮助这人解脱痛苦的心愿,因此我们保持安详快乐,并帮助别人也变得安详快乐。这就是正法的目的:修习生活的艺术,也就是根除心理的染污不净,培养好的特质,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
要达到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圆满培养十种良好的心理特质,也就是十波罗蜜(parami),而最终目标就是完全的无我。
第十天
从痛苦到快乐,从无明到智慧,从束缚到解脱。这整个教法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你们皈依并不是皈依某个人、皈依什么教条或教派,而是皈依觉悟的性质。发现了觉悟之道的人就是佛,所发现的觉悟之道是法,所有依法修行而得证圣果的人是僧。我们受到这些人的感召启发,而皈依佛、法、僧,以达到内心纯净的相同目标。事实上我们皈依的是觉悟的性质,也就是人人皆能向内寻求开发的佛性。
同时,任何走上这条道路的人,都会油然生起感恩之心,并发愿要服务众生,不求任何回报。这两种特质在悉达多.乔答摩,也就是人类历史上的佛陀(释迦摩尼佛)身上,十分明显。他完全经由自己的努力达到开悟,但他对众生满怀悲悯,因此致力将他所发现的修行方法教给别人。
所有修习这个修行方法,并将自我的旧习气根除到某种程度的人,都会有相同的特质。真正的皈依,真正的护佑,是你在自已身上所培养增长的正法,不过随着你对正法的体验,必然也会生起对释迦摩尼佛的感恩心,感激他发现并教导这个修行方法,也感激那些无私无我护持这个修行方法的前贤大德,他们使这个修行方法历经两千五百年至今,仍能保有它原始的纯净。
你们是以这样的了解而皈依三宝的。
接着你们受持五戒,这不是什么仪式或典礼。接受五戒并持守乃是持戒(sila)、道德,这是这个修行方法的基础,若无稳固的基础,整个禅修的架构都会摇摇欲坠。戒律也同样是放诸四海皆准,没有宗派之别。你们誓愿要戒绝所有会破坏别人安详和谐的言行举止。会违犯这几项戒律的人,都一定是先在心中生起很大的染污不净,破坏了自己的安详和谐。染污不净由心而起,然后才发展表现在言行举止上。修习内观是要净化内心,让心变得真正平静安详,但当你仍继续做着扰乱污染心的行为时,是无法用功来净化内心的。
焦躁不安的心做出不正当的行为,又使心更为焦躁不安,这样的恶性循环要怎样才能打破呢?内观课程就给你这样的一个机会,因为紧凑的课程、严格的规定、禁语的守则以及强而有益的气氛,让你们几乎没有任何违犯五戒的可能。因此在这十天内你们可以持守戒律,以这个基础你们能培养正定(samadhi);而定又是慧的基础,用慧的洞察力你们能贯穿直入内心深处并净化它。
在这课程期间,你们发愿持守五戒,好学习这个修行方法,而一旦学了它,决定接受并修行正法,就必须终身持守这几项戒律。
接下来你们放下自我、虚心受教,在十天课程期间完全接受佛陀及指导老师的教导,这是为了给这个修行方法一个公平的实验机会。只有这样放下自我虚心受教的人,才能全心全力精进修行。一个人如果充满怀疑猜测,就无法正确修行。不过放下自我的意思并不是生出盲目信仰,盲信和正法毫无关联。如果你们心中有所疑惑,应该随时向老师请益,澄清疑问。
放下自我虚心受教也包括接受课程的规定及作息时间,这些都是根据成千上万旧生的学习经验而制定出来的,好让你们可以持续不断地用功,以从这十天中得到最大可能的获益。
放下自我虚心受教也意味着你们要完全遵照要求修行,不管你们先前可能用什么其它修行方法,在课程期间都要暂时放在一边。只有心无旁骛专一地如法修行,你们才能获得益处,判断这个修行方法的价值。相反地,你们要是将不同修行方法混用,可能会为你们带来很严重的麻烦。
接下来你们开始修行观息法,目的是培养心的控制力与专注力,也就是正定(samadhi)。你们被要求只观察纯粹自然的呼吸,不加上任何字句或形状影像。这个限定的理由之一,是要维持这个修行方法的普遍通用性,因为呼吸是人人皆有而都能接受的,但字句或形像就可能只被某些人接受但有些人无法接受。
只观察纯粹的呼吸,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整个修行的过程是在探究自身的实相,探究心物(身心)架构的本来面貌,而不是你所想要的面貌。这是一个发掘实相的过程。你坐下来闭上眼睛,身边没有吵杂声或外来干扰,身体也不移动,在这一刻你身体最明显的活动,就是呼吸。你以观察这个实相入手,自然的呼吸,从鼻孔吸入呼出。你感觉不到呼吸的时候,可以稍微加重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鼻孔的范围,之后再回复自然、正常、轻柔的呼吸。你从这个粗显的实相入手,从这里更进一步深入,朝更微细的实相、究竟的实相前进。在整条修行路上,每一步都不离你实际体验到的实相,从最粗显到最微细的实相。你从虚幻想象开始,是无法达到究竟实相的,你只会卷入更多的虚幻想象、更大的自我欺骗
如果你在观呼吸时加上个字句,也许能更快使你的心专注,但这样做会有一个危险。每个字句都有其特定的振动,你重复某个字或句子时,就是在制造人为的振动,让你淹没其中。在内心的表层制造了安详和谐的表象,但内心深处的染污不净仍然存在。要去除这些深藏的染污不净,只有学习去观察它们,让它们浮现出来,好消失灭去。如果我们只观察某种特定的人为振动,我们就无法观察和我们的染污不净相关的各种自然振动,也就是我们身上自然生起的感受。因此,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探究自身实相及净化内心,使用想象的字句只会造成障碍。
同样的道理,观想某个形状或影像,也可能成为进步的障碍。内观修行方法是要消融表面实相,以达到究竟的实相,而表面坚实的实相总是充满虚幻错觉,因为在这个层次上,是想蕴(sabba)在运作,分辨判别,而那是受到过去习性所扭曲的。此一受到制约的想蕴起着分别心,形成种种偏好及成见,造成更多新的习性反应。但是随着表面实相的分解消融,我们逐渐体验到身心结构的究竟实相,也就是每一刹那都在生起灭去的振动,除此别无他物。到了这个阶段就不再起分别心,因此也不会有偏好或成见,没有习性反应。内观修行方法逐渐减弱受制约的想蕴,因此也减弱了习性反应,达到受、想不起的阶段,也就是涅盘(nibbana)的体验。但若刻意将注意力放在观想形状影像上,我们就停留在表面、合成实相的层次,而无法超越进展,因此我们不作观想或持诵。
藉由观察自然呼吸而使心专注后,你们开始练习内观禅修,以培养般若智慧,也就是对自我本质的洞见,这真知洞见能够净化内心。你们从头到脚观察身上的自然感受,从表面开始,然后渐渐深入,学习感觉外在,内在,身体每一部位的感受。
内观就是如其本然地观察实相,不加任何成见,以消解表面实相,达到究竟实相。消解表面实相的目的,是使禅修者从「我」的错觉中脱离出来,此一虚幻错觉是我们所有贪爱与瞋恨的根源,造成我们极大的痛苦。我们或许能在理智上接受那是虚幻错觉,但光是这样的接受无法解脱痛苦。不论一个人有什么宗教或哲学信仰,只要自我的习性存在,就仍然痛苦。为了打破这个习性,我们必须直接体验身心现象虚幻不实的本质,不受我们控制地不断变化。这样的体验能够销融自我,趋向去除贪瞋、去除痛苦的道路。
因此,内观修行方法是藉由直接体验来探究我们称为「我、我的」的这个现象的真正本质。这个现象有两方面,也就是生理与心理、身与心两方面。禅修者从观察身体的实相开始,为了直接体验这个实相,我们必须感觉到身体,也就是觉知全身上下的感受。所以,观察身体-观身念住(kayanupassana)必然涉及观察感受-观受念住(vedananupassana)。同样地,我们若离开心中所生起的心念想法,也不能体验心的实相,因此观察心-观心念住(cittanupassana)必然涉及观察心理内含-观法念住(dhammanupassana)。
这并不是要我们观察每一个想法,如果你这样做,你会陷入胡思乱想难以自拔。你应该只要单纯的觉知心在当下此刻的本质,不论心中是否有着贪瞋痴或焦躁不安。而佛陀发现,不论心中生起什么,都会有某种身体感受伴随而起。也就因此,不论禅修者是在探究「我」这个现象的心或身的层面,对感受的觉知都是不可或缺的。
这个发现是佛陀的独特贡献,在他的教导启示中具有核心的重要性。当时甚至更早的印度,已有许多人教导修行戒(sila)与定(samadhi),慧(pabba)也已存在,至少有闻慧或思慧。许多人普遍同意心的不净烦恼是痛苦的根源,认为必须根除贪爱及瞋恨以净化心灵,获得解脱。佛陀只是找到了如何做到的方法。
当时所欠缺不了解的,是感受的重要性。当时和现在一样,一般都认为我们是对外在的感官对象,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起习性反应。然而佛陀向内观察实相,发现了六境和我们的习性反应之间有个忘失掉的连结,也就是感受。六境接触到相对应的感官(六根),会产生感受,想蕴(sabba)又对它作出好或坏的评价,感受因而变成愉悦的或不愉悦的,我们并因而生起贪爱或瞋恨的反应。这个过程极为迅速,要到习性反应已经重复多次后,我们的意识才觉察到,而这时习性反应已经强到足以主宰控制心了。若要克服习性反应,就得觉知到反应是从何开始;而反应是从感受开始,因此我们必须觉知到感受。悉达多.乔答摩发现了过去不为人知的这个事实,使他得以开悟解脱,所以他才一再强调感受的重要性。感受会导致贪爱及瞋恨的反应,也因此造成痛苦,但感受也可以引导出智慧,让我们不再起反应,开始脱离痛苦。
在内观修行方法中,任何有碍我们觉知感受的方法都有害,不管是持诵字句、观想形像、只注意身体的动作,或是注意心中生起的念头。除非从痛苦的根源-感受下手,否则是无法根除痛苦的。
佛陀在念住经(Satipatthana∵Sutta)中说明了内观修行方法,在「建立觉知的开示」中,他分成几个部分来检视内观修行方法的不同层面:观察身体(观身)、感受(观受)、心(观心)及心理内涵(观法),不过这几个部分及细分的段落都是以同样的话作结论。修行可能会有不同的入手处,但不论从哪里入手,禅修者在到达终点前,都必须经历修行道上的若干阶段、若干体验。这些对内观修行至为重要的体验,在每一段落结尾的句子中重复作了说明。
第一个阶段是分别体验到生起(samudaya)及灭去(vaya),在这个阶段,禅修者觉知到坚实强固的实相,也就是身上粗重的感受。我们觉知到某种感受的生起,也许是痛,它似乎停留了一段时间,最后消失灭去了。
从这个阶段再继续前进,我们深入到生灭(samudaya-vaya)的阶段,同时体验到生起与灭去,生灭之间没有间隔。粗重坚实的感受消融成为微细的振动,以极快的速度生起灭去,而身心架构的坚实感也消失了。具体强烈的情绪及具体强烈的感受,都消融为振动,别无他物;这是消融(bhavga)的阶段,我们在此体验到心与物的究竟实相,也就是无时无刻不断的生灭,没有任何实体。
消融是修行道上很重要的阶段,因为只有体验到身心架构的消融,对它的执着才会去除。到这个时候,我们面对任何情境都能无所执取,也就是进入了行舍(savkhara-upekkha)的阶段。埋藏在潜意识中极深处的染污不净(savkhara),开始浮现到心的表面上来,这不是退步,这是进步,因为这些不净若不浮现出来,就无法加以根除。它们生起,我们以平等心观察,它们就一个接一个消失灭去。我们以粗重不愉悦的感受为工具,来消除瞋恨的不净旧业,以微细愉悦的感受为工具,来消除贪爱的不净旧业。就这样对任何体验都保持觉知与平等心,我们将心中所有深藏的纠结烦恼都加以净除,一步步接近涅盘(nibbana)解脱的目标。不论起点为何,我们都必须经历所有这些阶段,以达到涅盘之境。我们能多快抵达目标,要看所下的功夫多深,以及我们有多少累积的旧业(savkhara)要根除。
在任何处境情况下,以觉知感受为基础的平等心都至关重要。「行」(savkhara)是由身体的感受生起,我们对感受保持平等心,就防止了新的「行」生起,并将旧的去除。因此借着保持平等心观察感受,你就逐渐朝向解脱痛苦的究竟目标迈进。
要认真用功,不要把禅修当作游戏,试过一个又一个修行方法,却都是浅尝即止。如果你是这样,任何修行方法你都只能略知一二,永远达不到目标。你当然可以尝试不同的修行方法,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而如果有必要,你也可以给这个修行方法两、三次的试验机会,但不要一辈子都在试这试那,虚度岁月。你一旦找到合适自己的修行方法,就要认真修行,以达到最终的目标。
总结:
当你们开始时,曾要求大家完全放下自我,虚心接受这个修行方法。如果不完全放下自我,你是无法给这修行方法一个公平的尝试机会的。现在,十天过去了;你们是自己的主人。如果你觉得在此所学的法是实用的、合逻辑的,而且利己利他,那你就该接受它-不是因为有人要你这么做,而是发自你内心的意愿;不只是十天的修行,而是一生信受奉行。
这种接受不能仅限于知性或是信仰的层次。我们必须在实际的层面接受,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使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份,因为只有实实在在地修行,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确实获益。
你们来参加这课程,学习如何修行-如何过道德的生活,如何主宰自己的心,净化心灵。
我们必须了解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此才不会困惑或做错。然而在解说修行方法时,无可避免地会提到某些层面的理论,而由于大家来自不同的背景,所以很可能有些人对若干义理难以接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要理它,不要放在心上。比较重要的是修行实践。没有人会反对戒定慧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去伤害他人,培养主宰自己的心,以及净除心中不净烦恼、进而对人生出慈悲与善意。这个修行方法是能被普遍接受的,这也是正法的最重要层面,因为法益是从修行实践而非理论中获得,要将正法应用在生活中才能受益。
你已走出了第一步,很重要的一步。
正法的种子已经播下,并且已在你心中发芽成长,一个好园丁,应该特别小心地照顾幼苗,因为你的培养将会使小幼苗长成巨树,枝干粗壮且根深不移,到那时候,它就不再需要照顾,反而将在余生中服务造福众生。
这正法的幼苗现在需要好好照顾,要不受到外界的影响批评,就要知道理论与实践的不同,理论可能有人会反对,但修行实践是人人都能接受的。不要让批评阻挠你的修行,每天早晚各静坐一小时,这规律、每日的练习是必要的。起初会觉得每天花两小时静坐是很重的负担。但很快地你会发现,你节省下许多过去是浪费掉了的时间。第一、你将需要较少的睡眠时间,第二、你将会比以往更快地完成工作,因为你的工作能力显着增强,当你碰到问题时,你能保持平衡,并很快找出正确的解决之道。当你确立了修行的习惯后,你将发现早晨的静坐修行,使你一整天都充满活力,毫无焦躁不安。
当你晚上上床睡觉时,在入睡前花五分钟时间去觉知你身上各部位的感受。而隔天早晨睡醒时也花五分钟的时间先观察身上的感受。这睡前与醒后短短几分钟的禅修将证明是很有帮助的。
老师只是一个指引者,你必须要能自己做主,如果还需要依赖他人,那就没有解脱可言。
每天两小时的静坐及每年十天的禅修课程,只是维持修行的最基本要求。
在你每日的静坐中,用大部份的时间练习内观,唯有当你烦躁或感觉迟钝时,或因其它任何理由,使你难以观察感受且维持平等心时,才视需要延长观息的时间。
在练习内观时,要很小心,不要玩感受的游戏,若感受愉悦就洋洋得意,若感受不愉悦就沮丧泄气。客观地观察每一个感受,将注意力有次序地移动过全身每一部位,不要停留在某部位太久,每个部位最多两分钟就够了,在特别情况下或许可停上五分钟,但绝不要比五分钟更久。让注意力持续移动以觉知身上每一部位的感受。如果练习中,开始感到有点机械化时,则可改变一下移动注意力的方式。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觉知和平等心,而你将会从内观中得到不可思议的好处。
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须运用此法,而不只是在你闭眼静坐时,当你工作时要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工作上,把它当作你那时候的禅修。但当你一有空闲,即使是五分钟或十分钟也好,就要用来觉知感受,如此当你再开始工作时,就会感到精神焕发。有一点要小心的是,当你在公众场合内观禅修,有非修行者在场时,你必须睁着眼睛,绝不要把修行正法变成表演。
如果你正确适当地修习内观,你的生活中一定会有较好的转变。要检查修行路上的进度,应该从自己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行为表现来检查。你是否不伤害他人并进而开始帮助他人?当不如意的事发生时是否还能保持身心平衡?如果负面情绪在心中生起时,你能多快察觉到?你又多快能察觉到随着负面情绪生起的身体感受?你能多快就开始观察感受?你又能多快再恢复心的平静,并开始产生爱与慈悲?用以上的方法检验你自己,并继续在修行的路上不断前进。
不论你在这里有何收获,不只要好好保有它,并应让它增长,持续将正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享受这修行方法所带给你的益处,过着快乐、安详、和谐的生活,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
给大家一个忠告:欢迎你们告诉别人你在此所学到的,正法是绝无任何秘密的。但是在你目前的阶段,千万不要想教别人这个修行方法。因为只有对此法精熟修行有成,并且受过教学训练的人,才能教导别人。否则,你不但无法帮助人反而会害了人,如果有人听你说过内观后想要学习此法,你就鼓励他们来参加这种十天的修行课程,有适当的老师指引。现在,持续好好用功以在正法中奠定基础,持续在正法中成长,而你将发现以你自己为榜样,你将会自然地吸引其它人,走上这修行的道路。
(此法为内观十天的开示,节选自学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