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十天∵之三至七
第三天
八正道:慧(pabba)~闻慧、思慧、修慧~次原子粒子(kalapa)~四大(四元素)~
三个特质:无常、自我的虚幻本质(无我)、苦~透视表相
第三天将进入慧(pabba)的领域,八正道的第三部份。没有慧则修行之道仍不完全。
持戒是踏上修行之道的第一步,也就是不伤害他人;但即使你不伤人,却仍被自己心中产生之不净杂染所伤害。所以要修定(samadhi),学习控制自心,抑制不净杂染的生起。然而,只是压制并无法断除不净,不净杂染仍然在潜意识中不断繁衍扩增,持续造成对自己的伤害。所以正法的第三步骤-慧:既不是放任,也不是压抑,而是让不净杂染浮现并连根拔除。当这些不净杂染被根除,心便不再受污浊烦恼束缚。而一旦心净化了,便会自然对他人充满善意、慈悲,自然不会有伤害他人之举。相同地,也自然不会伤害自己,也就会有健康快乐的生活。所以,八正道的每一步骤必需导向下一步。戒引导你去发展定-正确的专注;定引导你发展慧,净化心的智慧;慧引导你至涅盘(nibbana),从所有不净中解脱,完全证悟。
在八正道中与慧有关的有两项:
(7)正思惟(samma-savkappa):-正确的思考。智慧的开展并不需要等思考过程停止,思想还是存在的,只是思想的习性模式改变了。因为练习觉知呼吸,心表层的染污开始去除。不再是贪爱、瞋恨、妄想等念头,而是开始有正确健康的思想,思考正法及解脱之道。
(8)正见(samma-ditthi):-正确的见解。这是真正的智慧,如其本然地了解实相,而不仅是显现出的表相而已。
慧的开发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闻慧(suta-maya∵pabba),由听闻或阅读他人的话语而得到的智慧。闻慧非常有益,它启示你走往正确方向,但只有闻慧并无法使你解脱,因为事实上这只是借来的智慧而已。你接受它可能由于盲目的信仰,或许由于瞋恨,恐惧若不信则会入地狱,也或许是由于贪求,希望藉信仰上天堂。以上任何一种情形,都不是你自己的智慧。
闻慧的作用是引导你走向下一阶段:思慧(cinta-maya∵pabba),智识上的理解。以理性去了解判断所听闻或阅读过的道理是否合逻辑,有价值,有益处;果真如此,你才接受它。这种理解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假如你将它视为终点而不再前进,也就可能非常危险。有些人发展增长了智识上的理解,就自以为是很有智慧的人。他的一切知识只不过助长他自我膨胀而已,他离解脱之道还十分遥远。
思慧的正当功能是引导你进入下一阶段:修慧(bhavana-maya∵pabba),由自身体验而培养出来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闻慧与思慧非常有用,如果它们能鼓励指导你往前走。然而,只有实际体验而得的智慧才能解脱,因为由亲身体验而得,才是你自己的智慧。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三种不同的智慧。一个医生开给病人一张处方,这个病人十分相信他的医生,回家后每天背诵这张处方,这可称为闻慧。之后这个病人还不满意,又回去找医生,并且要求医生解释处方,为何必需用这药?它有什么作用?这就是思慧。最后这个人终于服了药,唯有如此他的疾病才能治愈。由此可知,只有第三步修慧,才能真正带来利益。
你必须由亲身体验而了解。很多困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各种事物所呈现的表相与它们的真正本质完全不同。要去除这些困惑,你必须由亲身体验产生智慧。而离开自身的范畴,你无法体验实相,那只是由理解得到知识而已。因此,你必需培养体验自身实相的能力,从最粗显直到最微细,以摆脱所有的幻相、所有的束缚。
每个人都知道整个宇宙不断地在改变。这个事实若只是知识上的理解,对你并无帮助,你必须在自身内体验。也许一个悲伤事件,例如有一位你的近亲或密友去世,而迫使你面对无常的残酷事实,并且开展智慧,看透追逐物质享受与和他人竞争的徒劳无益。但是不久自我的旧习性又得逞,而智慧也逐渐消失。因为这智慧不是建立于直接的亲身体验上,你尚未由自己身心里面体验到无常的实相。
世间的一切瞬息万变,每一刹那都在生起、灭去,都是无常(anicca);但是变化过程的快速连续,造成了恒常的幻相。蜡烛的火花与电灯的光线,都在不断地变化。如果你的视觉能观察到蜡烛火花不断变化的过程,你就能破除幻相。但是电灯光线的变化实在太快速而连续,你的视觉无法观察到电的改变,所以这个错觉幻相就较难打破。人可能可以发现到河里的流水是不间断地流逝着,但如何能知道那在河中洗澡的人,本身也是同样不停地变化着?
唯一可打破这幻相的方法就是向内探究,并体验自己身心的实相,这就是乔达摩太子成为佛陀的修行方法。他扬弃所有的成见,由检视自身而发觉身心的真正本质。由表层浅显的现象开始,渐渐贯穿深入到最微细的层次,他发现整个身体,整个物质世界,都是由次原子粒子所组成,在巴利文中称为∵attha∵kalapa。他发现每一个次原子粒子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及它们各自的属性所组成。他发现这些次原子粒子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础,而它们本身是以亿万分之一秒的高速不断地生起、灭去。事实上物质界没有任何坚实的存在,只有燃烧和振动而已。现代的科学家已确认了佛陀的发现,并由实验证明这整个物质世界是由不断快速生灭的次原子粒子所组成。然而这些科学家并没有因而由所有烦恼痛苦中解脱,因为他们的智能,仅止于知识上的理解而己。他们之不同于佛陀,是他们没有在自身直接体验真相。只有对自身的无常真相有了亲身的体验,才可能开始出离烦恼痛苦。
随着对无常(anicca)的了知在自身内发展,智能的另一层面也随之显现,也就是无我(anatta),没有「我」,没有「我的」。在身心架构内,没有任何东西延续过刹那;没有任何可以称为不变的自我或灵魂的。假如真有「我的」,那么你必能拥有它、主宰它,然而实际上你甚至不能主宰自己的身体,无论你如何企盼,你的身体依然在持续地变化、衰老。
然后智能的第三个层面产生了:苦(dukkha)。假如你尝试去执着占有任何事物,而事物的变化却非你所能控制,那么你也就必定为自己制造出烦恼。通常一般人认为痛苦是指不愉快的感觉经验,但愉快的感觉经验也同样会成为痛苦之源,如果你对它们产生执着的话,因为苦与乐都同样无常。执着于无常的事物,结果必然会带来痛苦。
当对于无常、无我与苦的了解增强,智慧也将显现在日常生活中。就如同你学到向内穿透表相,探求实相,对于外在情境,你也可以在看到表相的同时,也看到究竟真相。你会走出虚妄幻相而快乐健康地生活。
许多幻相是由表面看来坚实完整的现象所产生,例如形体之美的幻相。身体只有完整时才能显出美丽,一旦分解开,个别来看就不再有任何魅力,不再美丽了-不净(asubha)。形体之美是肤浅明显的表相,而非究竟的实相。
但了解形体之美的虚幻本质,也并非要你去嫌恶他人。当智慧呈现时,很自然地心会变得平衡、无所执取、客观而纯净,对一切充满善念。体验了自身的实相,就可以去除虚妄、贪爱与瞋恨,而生活得安详快乐。
跨出走进智慧领域的第一步。不要期待一开始就能立刻看到所有次原子粒子在全身生起、灭去。没有,刚开始总是粗重的、强烈的真相,而藉由持续保持平等心,逐渐地就能穿透到微细的真相,到心、身、及心理内含的究竟真相,最终达到超越心身的究竟真相。
要达到这个目标,你们必须自己努力。所以你们要持戒严谨,因为持戒是禅修的基础。继续练习观息法直到明天下午三点。继续在鼻孔范围内观察真相。持续使你的心敏锐,当你明天开始内观时,你才能穿透到深层,洞察净化深藏于内的不净杂染。为了你自己的好处,你自己的解脱,要耐心地、持续地、不间断地用功。
第四天
第四天是非常重要的一天,你们已经开始沈潜浸入正法的恒河,探究你全身各种感受的实相。在过去,由于无明,这些感受使你加倍增添各种烦恼,但是,感受也能做为根除烦恼的工具。借着学习观察身体上的各种感受,并且保持平等心,你已经迈出趋向解脱之道的第一步。
有些关于修行方法的问题,经常被提出来:
为什么要按着顺序移动注意力经过全身?为什么要按这种顺序?任何顺序都可以,但是必须要按某种顺序移动。否则你可能会漏掉身体的某些部位,对那些部份就仍然盲目、空白。感受是遍布全身的,而就这个修行方法而言,培养出能体验到全身感受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按着顺序移动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身上某个部位感觉不到感受,你可以将注意力停在那里一分钟。实际上全身各个部位,每个次原子粒子,都有感受,只是非常微细,而你的心不够敏锐警觉,无法感觉到,所以这部位似乎是没有感受而空白的。在这部位停留一分钟,以平稳的、安静的,平等的心观察。不要贪求有所感受,也不要对没有感受产生瞋恨。假如你产生贪爱或瞋恨,你就失去了心的平衡,而不平衡的心是非常愚钝的,它无法体验比较微细的感受。假如保持平等心,则心变得较为敏锐、敏感,能够察觉到微细的感受。以平等心观察这些没有感受的部位大约一分钟,不要太久。假如在这一分钟内没有感受出现,你仍微笑着按顺序移动下去。下一回在这部位再停留一分钟,迟早你会在这部位开始体验到感受,而且遍及全身都有感受。如果你已停留一分钟,仍然没有任何感受,那么在衣服盖住的部位就试着感觉衣服的接触,没有衣服的部位就感觉空气的接触。从这些表面的感受入手,慢慢地你将开始也感觉到其它的感受。
假如注意力正在身上某一部位,而感受却在另一部位出现时,是否应该立即将注意力跳到产生感受的部位去观察?不,你应继续按顺序移动,也不要试着去遏止已在身上另一部位产生的感受-你也办不到的-只是不要去在意它。只要观察你的注意力到达的部位,按着顺序移动。否则你会从一处跳到另一处而漏掉了许多部位,只观察到一些较粗重的感受。你必须训练自己去观察全身每一部位所有的不同感受,不论是粗重或微细的,是愉悦或不愉悦的,是清楚或微弱的;所以千万不要让你的注意力在身上各处乱跳。
将注意力从头到脚地移动一圈需用多少时间?视不同的情况而定。方法是将注意力移到某一部位,一有感受就往下移动到另一部位。如果你的心够敏锐,任何所到的部位都立即感觉到感受,那你就可立刻移动下去。如果全身上下都是这个情况,则你从头到脚移动一圈,可能只要十分钟,但现阶段不适合移动得比十分钟更快。如果你的心是迟钝的,可能很多部位需要停留到一分钟以等待感受的出现,这种情况下,可能从头到脚一圈要三十分钟或一个小时。用多少时间观一圈并不重要。只要持续耐心地、坚定地练习,你一定会成功的。
注意力要定在多大的范围内观察?以身上约二寸到三寸宽的范围为一部位来观察;再移动到下一个约二到三寸宽的范围,如此依序移动。如果心太迟钝,就扩大范围,例如:先以整个脸部或整个右上手臂为一部位来观察,然后再试着渐渐缩小注意力的范围。最后你终究能感觉得到全身每一微粒的感受,但是目前你们以二寸到三寸的范围去观察就够好了。
只要感觉身体表面的感受就好,或是也要感觉身体内部的感受?有时某些禅修者一开始内观,就可以感觉到身体内部的感受;有时,一开始只感觉到身体表面的感受。两种情形都很好。如果感受只出现于表面,那就重复观察,直到你感觉到全身表面每一部位的感受。体验了全身表面各处都有感受之后,你就会开始贯穿深入身体内部。逐渐地,你的心会发展到能够感觉到全身各处都有感受,包括表层及内在,整个身体的每一部份。但是刚开始,观察表面的感受就够好了。
这条修行之道引导你们行经整个感受范围,达到超越感官经验的最终实相。如果你继续借着感受来帮助你净化自心,你一定会达到究竟目标的。
当一个人无明的时候,感受会使烦恼倍增,因为他对这些感受起贪爱或瞋恨反应。实际上,问题的产生、压力的起源,都是从身体的感受层面而来,所以你必须从这个层面下手去解决问题,改变心的旧习性。你必需学习去觉知所有不同的感受而不对这些感受起反应,接受它们不断变化、无我的本质。如此才能去除盲目反应的习性,你才能从烦恼中解脱。
什么是感受?任何身体的感觉都是感受。任何自然、普通、平常的身体感受,不管是愉悦或不愉悦的,粗重或微细的,清楚或微弱的。不要忽略任何感受,不论是因周遭环境,或坐得太久,或身体宿疾所造成的感受。不管成因为何,事实是你感觉到了某种感受。从前你可能会去推拒不愉悦的感受,而抓住愉悦的感受。现在你只要客观地观察,不要把自己和这些感受划上等号。
这是不加选择的观察,绝不要挑选感受;接受任何自然生起的感受。如果你开始寻求某些你所期待的,某些特别的经验,你就是在替自己制造困难,而不能在这修行之道上有所进展。这个修行方法不是要有什么特殊体验,而是要能保持平等心去面对任何感受。在过去你的身体有类似的感受,但你不曾意识觉知到,而且对这些感受起习性反应。现在你要练习只是觉知而不加反应,感觉任何身上的感受并保持平等心。
如果你照着这样做,就会逐渐清楚明了整个自然法则,这就是「法」的意思:自然、法则、真理。要在体验的层次了解真理,你必须在身体的范围内探究。这也就是悉达多乔达摩成佛的方法,他看清楚真理实相,而任何人若照着他所做过的去修行也可看清楚,整个宇宙,自身内外,全都是不断地改变着。没有什么是最后的成品,每一件事物都是在因缘和合的过程中-bhava(形成、有)。而另一个真相也会变清楚:没有任何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个改变都有成因,而这改变会产生结果,而这结果又成为将来改变的原因,如此形成无止尽的因果链。还有另一个法则也会变得清楚: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就像种子是什么,果实就是什么。
在同样的土壤中,一个人播下两颗种子,一颗甘蔗的种子,一颗是柠(neem),一种非常苦的热带树的种子。从甘蔗的种子长出了每一根纤维都是甜的植物,从柠的种子长出每一根纤维都是苦的植物。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大自然对这一种植物很慈悲,却对另一种植物很残酷。事实上,大自然既不慈悲也不残酷,只是遵行其固定的法则。大自然仅仅帮助种子显出它本来的性质而已。如果你种的是甜的种子,就有甜的收获,如果你种苦的种子就会有苦的收获。种什么种子就产生什么果实;正如什么样的行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问题是你只在收获时非常在意,想要收成甜的果实,但是播种时,你却非常不在乎地,种下了苦的种子。假如你想要收成甜的果实,你就应播下适当的甜种子。祷告或祈求奇迹出现,只不过是自我欺骗罢了。你必须明了且遵循自然法则生活。你必须很小心注意自己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就是你种下的种子,将依行为的本质而得到甜或苦的后果。
行为有三种:身体、语言、心理的行为。一旦你学习观察自己,很快就会了解到心理行为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种子,会结果的行为。语言与身体行为只是心理行为的投射,据以看出它的强度如何。先开始起心动念,随后才以语言与身体的行为显现出来。因此,佛陀开示:
心先于一切现象,
心最重要,一切都是心所造的。
若言谈举止出于不净之心,则痛苦亦步亦趋,如车轮紧随于拖车牲口之足后。
若言谈举止出于纯净之心,则快乐如影随形,须臾不离。
若是如此,那么你必须知道什么是心,而心又是如何作用的?藉由自己的修行练习,你已经开始探究这个现象。随着你的继续进步,你会清楚知道心有四个主要的部份(心法四蕴)。
第一部份称为vibbana(识),可译成识或意识。所有的感觉器官像是死的,除非意识与之接触,才会产生作用。例如:如果你正全神贯注于一个景象,可能有声音传来,你却没有听到,因为你所有的意识全在于眼睛。识这部分在心的作用是去认知,仅仅知道而不加以辨别。有声音传来接触到耳朵,这时识就只注意到有声音传来的这个事实。
然后心的另一部份开始作用:sabba(想),判别、辨别。有声音传来,你从过去的经验与记忆中认出它:一种声音...嗯...是称赞的话语,好的;或者,一种声音...∵嗯...是辱骂的话语...不好的。依照你过去的经验而做出好或坏的评断。
立刻,心的第三部份开始作用:vedana(受),感受。当声音传来,身体马上就有感受,但当判别(想)作用认出它并作出评价,这感受就依着评价而变成愉悦或不愉悦。例如:声音传来...嗯...是赞美的话,太好了,而你马上感觉到愉悦的感受遍布全身。或者是声音传来...嗯...是辱骂的话语,太坏了,而你就全身感觉到不愉快的感受。感受在身上生起呈现,并由心感觉到;这个作用称为vedana(受)感受。
然后心的第四部份开始作用:savkhara(行),习性反应行为。有声音传来...嗯...是赞美的话...太好了...有愉悦的感受,于是你开始喜欢它:「这个赞美太妙了,我还要再听!」或者是:有声音传来...嗯...是辱骂的话语...太坏了...有不愉悦的感受,并且你开始不喜欢它:「我不能忍受这种辱骂!停止它!」在每一个感觉器官的作用过程都相同:眼、耳、鼻、舌、身。同样地,当一个念头或想法接触到你的心,依同样的方式,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会在身上生起,而你就开始有了喜欢或不喜欢的反应。这刹那的喜欢就发展成很强的贪爱,这不喜欢就发展成很强的瞋恨。而你就开始缠结烦恼。
这是产生果报的真正种子,亦即会产生结果的行为:savkhara(行),心的习性反应行为。每一刹那你都在持续不停地播种,不断地以喜欢或不喜欢,贪爱或瞋恨来反应,并因而使自己烦恼痛苦。
有些行为反应,只造成很轻微的印记,并且几乎马上就根除了,印记稍深的就需要多一点时间才能根除,而那些造成很深印记的,就必须以很长的时间才能根除。每天临睡前,假如你试着去回忆你当天所有的习性反应行为,你只能记得当天印象最深刻的一两件事。同样地,月底或年底时,你也只想得起这段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一两件习性反应行为。而到你生命结束时,不管你喜不喜欢,造成最强烈印记的习性反应行为,一定会在心中浮现;而下一辈子就以同样的心性开始,具有同样性质的苦或乐。我们以自己的行为造就自己的未来。
内观教导我们死亡的艺术:如何安详地、和谐地死去。而你借着学习生活的艺术,来学习死亡的艺术:如何成为当下此刻的主人,如何不在此刻产生习性反应,如何快乐地活在当下。如果现在是好的,你就不须担心未来,因为未来只是现在的产品,因此也一定会是好的。
内观的修行方法有两项重点:
第一是打破你心中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樊篱。通常意识一点都不知道潜意识所经历的事,也由于不知道(无明),潜意识层面一直在起反应;所以,当它们浮现到意识层面时,就已经强烈到轻而易举地击败了你的心。藉由这个修行方法,你整个心都变得清醒、觉知;无明也随之去除。
第二项重点是保持平等心。要觉知所有体验到的每种感受,但是不要起任何反应,不再打上贪爱或瞋恨的新结,不再替自己制造烦恼痛苦。
刚开始,当你静坐时,多半时候你会对感受起反应,但有些片刻你能保持平等心,即使身体非常疼痛。这些时刻对改变心的习性是非常强力有用的。逐渐你可以到达对任何感受都能微笑接受的阶段,知道一切感受都是无常的(anicca),都会变化消失。
要达到这个阶段,你必须自己努力用功;没有其它人可以为你修行。你们在修行路上已经踏出了第一步,非常好;现在要继续走下去,一步接一步,迈向你自己的解脱。
第五天
四圣谛:苦(苦谛),苦的原因(集谛),苦的寂灭(灭谛),根除苦的方法(道谛)~缘起
你们已经从在限定范围内观察呼吸,进展到观察全身上下的感受。当一个人开始练习内观,最初通常会有的多半都是粗重、坚硬、强烈的不愉悦感受,像是痛感、压力感等。你们以前也都有过这些经验,但心的习性是对感受起反应,乐受则迎、苦受则拒,因此总是激动不安。现在你们开始学着不起反应地观察,客观地观察感受,不把自己和这些感受划上等号。
痛苦是有的,烦恼是有的,但悲哭啼泣无法帮人脱离苦海。我们要怎样解脱痛苦呢?我们如何才能面对接受呢?
治病的医生,得要知道病人生的是什么病,病因又是什么。只要有原因,就有解脱之道,就是去除这原因。只要除去病因,病就自然痊愈。因此要从根除病因着手。
首先我们得接受苦的事实。苦无所不在,这是普世皆然的事实。但当我们开始不起盲目反应地观察,这就成为圣谛,因为任何这样依道而行的人,都将成为高贵贤圣的人。
当我们开始观察第一圣谛,也就是苦谛时,苦的原因很快就会清楚浮现,我们也开始观察它,这就是第二圣谛-集谛。如果原因根除了,那么苦也就根除了,这是第三圣谛-灭谛。要根除苦就得有所作为,这是第四圣谛-道谛,根除病因的离苦之道。
我们开始学着不起习性反应地观察,客观地观察你所体验的痛,彷佛是别人在痛一样。就像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观察实验那样去检视。若是失败的话,就再试一次,这样再接再励,你会发现你逐渐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了。
众生都在捱苦受难。人生下来第一件事就是哭,出生即是一大苦难。凡是生者都会遭遇生病及年老的折磨,但不论一个人过得再怎么苦,没有人想死,因为死也是一大苦难。
人的一生中还会遭遇不如意,以及与所喜爱的人或物分离。不想要的事情会发生,想要的事情却求不得,让人苦不堪言。
只是在理智层面上了解这个事实,并不会让人解脱。这只能让人想到要向内省视,去探求实相及寻求离苦之道。这就是悉达多?乔答摩开悟成佛之道:他开始观察自身的实相,就像科学家一样,从粗重明显的实相,进而到比较微细的实相,终至最微细的实相。他发现人只要有贪爱,不论是想保持愉悦的感受或想排拒不愉悦的感受,而这贪爱无法满足,人就开始受苦。而继续前进深入到最微细的阶段,以全然专注静定的心去观察,他清楚地发现执着于五蕴就是苦。理智上我们也许知道色身并非「我」或「我的」,而只是一个非关个人的、不受控制的无常变化的现象;但实际上我们仍觉得身体(色)是属于我的,并对之生起极大的执着。同样的,我们也对识、想、受、行这四蕴生起执着,即使它们有着不断变化的本质,仍执之以为「我」或「我的」。为了随俗方便,我们必须使用「我」及「我的」这些字眼,但当一个人对五蕴(色、识、想、受、行)生起执着,就是自找苦受。只要有所执着,就必然有痛苦,执着愈深,痛苦也愈大。
我们一生中一直在增长的有四种执着,也就是四取。首先是「欲取」,执着于欲望、执着于贪爱的习性。每当心中生起贪念,生理感受就会伴随而生。我们喜欢表层的这种感受,希望它长久不断,即使深层中已然掀起激动不安的风暴。这就像是在搔抓伤口,抓痒只会使伤口恶化,但我们却喜欢抓痒的感受。同样的,欲望一旦获得满足,伴随这个欲望的感受也就消失了,而我们又生起新的欲望,希望这感受能持续下去。我们变得对贪爱上瘾,而使烦恼痛苦倍增。
另一种执着是「我语取」,执着于「我」,「我的」,却不知道这个「我」究竟是什么。我们不能容忍这个「我」受到批评,或是任何伤害。这种执着扩大到任何属于「我」的东西,也就是「我的」。如果所有「我的」都可以永久不变,「我」也可以长存不变地享有,那么这种执着就不会带来苦,但自然法则是这两者都不长久,迟早必然消失灭去。执着于无常的人事物,必然带来痛苦无疑。
同样的,我们有「见取」,执着于自己的见解及信念,无法接受任何的批评,甚至无法接受别人有不同的见解。我们不了解每个人都戴着有色眼镜,而每个人镜片的颜色都不一样。只有除去镜片,我们才能如实看到不受杂染的真相,但我们却对自己镜片的颜色执着不已,摆脱不了自己的成见及信念。
第四种执着是「戒禁取」,执着于宗教形式、仪轨及宗教习俗。我们不了解这些都只是外在的表相,其中并不包含实相本质。一个人若是知道了直接体验内在实相之道,但却继续执着于空洞的外在表相,这种执着就形成一种牵扯拉锯,带来痛苦。
生命中的所有苦难,只要进一步加以检视,就会发现都是从这四取中衍生而来的,这就是悉达多.乔答摩在探求真理时所发现的。他还更进一步向内检视,发现了苦的最深根源,了解了这整个现象如何运作,追索到苦的源头。
显而易见的是:老、病、死、身心之苦等生命的苦难,都是人生来就不可避免的后果。那么为什么出生?当然直接的原因是父母的交合,但以较宽广的角度来看,生是由于「有」的无止尽运作过程而来,而这牵涉到整个宇宙。即使在死亡之时,这个过程也并不停止:肉体继续在腐化解体,而意识则和另一个物质结构(色)产生连结,继续流动,形成(有)。为何会有这个「有」的过程?佛陀清楚觉知原因是人所产生的执着,执着让人产生强烈的习性反应,也就是savkhara(行),会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临终时,其中之一会在心中生起,并推动意识之流继续下去。
而这执着的原因又是什么?佛陀发现执着生起是由于喜欢或不喜欢的刹那反应。喜欢发展成很大的贪爱,不喜欢变成很大的瞋恨,瞋恨只是贪爱的对照,两者都转变成了执着。为何会有这些喜欢或不喜欢的刹那反应?只要反观自身,就会发现这是由身体感受而起。只要愉悦的感受生起,我们就觉得喜欢,想要将之留住及强化。每当不愉悦的感受生起,我们就觉得不喜欢,想要将之摆脱。那么何以有这些感受?显然它们是因为感觉器官和对象接触而来:眼睛见物,耳朵听声,鼻子闻香,舌头尝味,身体触物,心起了念头或是想象。只要有所接触,就必然生起感受,(乐受)愉悦的、(苦受)不愉悦的、或是(不苦不乐受)中性的感受。
而触的原因又是什么?不消说整个宇宙都充满了感官的对象,而只要六根—眼、耳、鼻、舌、身、心—在作用,就一定会和它们的对象(六境)接触。为何会有这些感官呢?显然它们是心物(名色)生命之流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在生命一开始就生起了。那么生命之流,也就是名色之流是因何而生?是因为意识的迁流,时时刻刻,生生世世。而为何会有意识的迁流?佛陀发现它是因为行(savkhara),心的习性反应而起。每个反应都推动着意识的迁流,这个迁流因为习性反应的推力而长流不断。那么为何会有反应发生?佛陀看出这是由无明而起。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自己如何地在起反应,因此也就不停地在造作业行(savkhara)。只要无明存在,苦就长存不去。
苦集的根源,最根本的原因,是无明。从无明开始了炼结的「十二缘起」,让人生出如山的苦。如果无明可以根除,苦难也随之而尽。
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怎样才能打破十二缘起的炼结?生命之流、名色之流早已经开始,自杀也无济于事;这只会更造新苦。我们也无法去除感官的存在,因为这是自我毁灭。只要感官存在,就一定会和六境接触,而只要有所触,身上就一定会生起感受。
我们可以在感受这个环节上,打破缘起的连锁反应。过去每个感受都造成喜欢或不喜欢的反应,进而发展成很大的贪爱或瞋恨,很大的痛苦。但现在,你们学着只是以平等心观察,不对感受起反应,了解到:「这也是无常,会改变的。」如此一来从感受生起的是智慧,是对无常(anicca)的了知。我们停止了苦的轮回,开始逆转缘起,趋向解脱。
我们不造作新业(savkhara)的任一时刻,旧业就会浮现到心的表层,伴随而起的是身上的感受。如果我们保持平等心,它就会消失,另一个旧的业行又起而代之。我们继续对身体感受保持平等心,旧业也继续生起又灭去,一个接着一个。如果我们因为无明而对感受起反应,那就是在造作业行,倍增痛苦。但如果我们培养出智慧,不对感受起反应,那么业行就会陆续根除,痛苦也根除了。
这是一条出离痛苦的大道。随着修行,你们会发现你们不再缠缚新结,旧的缠结也自然松解。慢慢地你们会进展到一个阶段,所有造成新生及新苦的业行尽皆根除,这个阶段就是完全的解脱,完全的证悟。
要开始修行,并不需要先相信前世及来生。在修行内观时,当下此刻才是最重要的。现在这一生中,我们一直造作业行,一直在使自己痛苦。此时此地我们就得打破这个习性,开始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只要你如法修行,总有一天你可以根除所有的旧业,并且不再造作任何新业,而自所有痛苦中解脱。
要达到这个目标,你们得靠自己用功。所以在剩下的五天里要努力用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享受解脱的快乐。
第六天
这并非一条悲观的道路。法教我们接受「苦」的不幸事实,但也教我们如何解脱痛苦。因此,这是一条乐观的道路,同时更是实在和可行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修行以解脱自己。
用几个字就可以解释整条道路:
「所有的行(savkhara)都是无常的」(诸行无常)
当一个人经由真知洞见而体会到这层道理,
他就脱离超越了痛苦;
这是一条净化的道路。
「行」(savkhara)在此不仅指心理反应,也包括了这些反应的后果。每个心理反应都是一粒种子,会带来结果;而我们一生所经历的,都是自己行为反应的结果,也就是自己在过去及现在行为反应(savkhara)的结果。因此,意思是「凡是生起的,因缘和合而成的,都将灭去,都将分解消散」。仅在情感上接受这层道理,或因为信仰,或是知性的接受,都不能净化心。必须透过亲身体验自身内生起灭去的过程,在实际上接受才行。从观察自己身体的感受,直接体验无常,这了解才是真智慧,自己的智慧。由于这个智慧,你才能脱离痛苦。纵使病痛依旧,但你不再受苦,因你已能静观而怡然接受。
我们过去的习惯性心理是推拒痛苦的感受,并寻求愉快的感受。只要还身陷苦乐的推拒寻求中,心必然仍是焦躁不安,而自身的痛苦也就增加。但只要学会客观地观察感受,心的净化就开始了,使痛苦倍增的盲目反应旧习性就会慢慢减弱及破解了。我们必须学习如何只是观察。
这并不意味着修习内观,便成为植物一般,被动地接受外界危害。不是的,而是要学习如何主动地行动而非被动地起习性反应。以前都只是习性反应,而习性反应都是负面的。现在你正学习如何正确地生活,过真正主动而行的健康生活。任何困难发生,学会观察感受的人不会陷入盲目反应。他会稍等一会儿,对感受保持觉知及平等心,然后才作出决定并采取行动。这样的行动必然是正面的,因为心是平静稳定的;这样的行动是创造性的,于人于己均有益。
随着我们学习观察自己内在的身心现象,渐渐地,我们就会脱离无明,因而脱离习性反应。习性反应是基于无明。没有学习过观察己身实相的人,不知道内在深处究竟发生什么事,也不知道他是如何地以贪爱或瞋恨在反应,产生紧张而使他自己痛苦。
困难在于心远比身更是无常。心理运作过程太快,除非受过训练,否则是没办法追踪的。不知真相的人,总误以为自己是对外界的景象、声音、味道等产生反应。显然是这样的,但学习观察自己的人会发现,在更微细的层次上,真相是不同的。整个外在世界,对个人而言,只有当他体验到时才存在;也就是说,在某个感觉对象与感官接触之后,才算存在。一旦产生接触,必定会有一种振动、一种感受。辨别作用(想),根据个人过去的经验和习性的制约,亦即过去的业行(savkhara),判定这个感受是好是坏。根据这个有色的评估,感受变成愉悦的或令人不快的,而人又因而产生反应,或喜好或不悦,或贪爱或瞋恨。在外在对象与习性反应之间,有一个被遗忘的环节,便是感受。因为整个过程发生得太快了,使人不觉:等到习性反应浮现到意识表层,它已被重复加强了几亿万次,强烈到轻易地击败控制了心。
悉达多.乔达摩就是发现了贪爱与瞋恨的根源,并且在它们生起处,感受的层次上予以根除,而得到证悟,然后他将自己的体验教导别人。他不是唯一教导解脱贪瞋情结的人,在他之前,印度就有人这样教导。佛陀也不是唯一教导道德戒律或培养主宰自心的人。同样地,在佛陀之前,理性上的、感性上的、与信仰层次上的智能也已存在。他教导的独特点不在上述这些,而在确认出身体的感受是贪瞋开始的关键,而且必须由此关键下手才能根除。除非从身体的感受着手,否则就只能在心的表层努力,而内心深处的习性反应仍然继续不断。藉由学习觉知自身的感受,并对感受保持平等心,在习性反应产生之处停止它,这样你才能脱离苦恼。
这不是要你在信仰上接受的教条,也不是要你在理性上接受的哲学。你必须探究自己来发现真理。只有当你亲身体验到时,才接受那是真的。听闻真理固然重要,但那必须导向实际修行。佛陀的所有教导,都必须经由个人实际的修行和体验,才能让他从痛苦中解脱。
佛陀解释说,整个身体是由次原子粒子(kalapa、「四大」及其属性)组合而成。在外在世界及人体内,可明显看出某些东西是坚固的─地元素;某些是流质的─水元素;某些是气体状的─风元素;而所有东西都有温度,也就是─火元素。但是,往自己体内探察实相的人会在更微细的层次上了解四大元素。从重到轻的所有重量,是地大的范围。火大是温度的范围,由极冷至极热。风大与动有关,由几乎静止的状态至最大运动。水大有关于东西的聚合力、凝结力。微粒产生时,通常会偏重某种或某些元素,其它元素则不彰显,而感受则随这些微粒的主要元素性质而呈现。假如偏重火元素的微粒产生,则有冷或热的感受,其它类元素也同此理。身体上的所有感受就是这样产生的。假如陷入无明中,就会评判分别,对感受生起习性反应,制造更多痛苦。但是如果智慧生起就能了解,只不过是偏重某些元素的次原子粒子生起,而这都是无自性的,都是不断变化的现象,生起又灭去。有了这样的了解,在面对任何感受时都不致失去心的平衡。
当我们继续观察自己时,将清楚次原子粒子为何生起:它们是由个人给与生命之流(心物之流)的输入而产生。物之流需要物质的输入,分为两类:食物与生活于其中的空气。心之流需要心理的输入,这也有两类:现在或是过去的「行」(savkhara)。假如现在给与愤怒的输入,心马上就影响物质,而偏重火元素的次原子粒子开始生起,令人有热的感受。如果输入是恐惧,产生的微粒将偏重于风元素,而会有颤抖的感受,以此类推。第二类心的输入是过去的业行。每一个「行」都是一粒种子,迟早都会结果。不管我们播种(产生「行」)时体验到的是什么感受,当那个「行」的结果浮现到心的表面时,也会生起同样的感受。
当某种感受出现时,不应去判定是这四种原因的那一种。无论任何感受出现,都应该只是接受。要努力的只是观察而不产生新的「行」。如果你能做到不给心输入新的习性反应,过去的习性反应会自动结果,显现为感受。如实观察,它就会消失灭去。再度地,因为不起习性反应,另一个旧「行」会结果。就这样,保持觉知与平等心,旧的「行」自动地生起并灭去,一个接着一个:你就能脱离苦恼。
产生新习性反应的旧习性必须要去除,但也只能慢慢来,靠不断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的练习。
当然,在过程中会有阻碍:有五种大敌(五盖)会试着打败你,使你不得进步。首二大敌是贪爱和瞋恨。修行内观的目的就是要去除这两种基本的心理不净,但即使在静坐修行时它们也可能出现,如果它们蟠据了心,净化的过程就停了。你可能会贪求微细的感受,甚至贪求涅盘(nibbana);这都一样是贪。贪爱是燃烧的火,不管燃料是什么,它都让你与解脱背道而驰。同样地,你可能对体验到的痛苦生出瞋恨,这又是脱离正轨,不得解脱。
另一个敌人是懒惰、昏沈。你虽整晚熟睡,但是当你坐下来禅修,却就昏沈欲睡。这种昏睡是心理的不净所造成,修行内观会将不净去除,因此它阻扰你禅修。你必须奋战,以防被敌人战胜。稍微加重呼吸,不然站起来,洒些冷水在眼上,或是走一走,然后再回来静坐。
或许,你也会感到强烈的焦躁不安,这是内心的不净以另一种方式阻止你修行内观。整天,你东奔西跑忙着许多事务,就是无法禅修。最后,你发觉时光浪费了,开始哭泣后悔。但是,在法的道路上,哭泣是没有用的。假如你犯了错,就应在你信任的长者面前承认错误,并且小心绝不再犯。
最后一个大敌是怀疑,不管是对于老师、或是修行方法、或是对自己修行的能力。盲目的接受并无益处,但是无止尽的无理猜疑也是无益。只要你仍陷在怀疑中,你就无法在修行之道上前进一步。假如有任何事情不明白,尽管去找指导老师,与他讨论,正确地了解。假如你是依照要求地修行,一定会有成果的。
这修行方法有效,不是因为什么魔术或奇迹,而是因为符合自然的法则。任何人只要开始依照自然的法则修行,必定会脱离痛苦;这是可能实现的最伟大的奇迹。
许多人已体验了这修行方法的益处,不只是亲承佛陀教导的人,还有后世,直到现代的许多人。假如正确地修行,努力保持觉知与平等心,过去所沉积的染污不净必会浮现到心的表面,并且消失灭去。只要修行,正法当下就带来绝佳成果。所以,要以全然的信心与彻底的了解来用功。好好把握这机会以脱离所有的痛苦,享受真正的平和安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