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王维诗与禅

刘晓波∵刘诗明

唐代诗坛上,受佛教思想影响最大的诗人莫过于王维。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王维在世时。他的友人苑成就称他是“当代诗坛,又精禅理”(《酬王维序》)。后代诗评家也注意到王维与佛教的紧密关系,赠予他“诗佛”称号,并将其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相提并论。

一、工维与禅

王维,字摩诘(公元701—706年),太原祁县人。自幼聪慧,出身于官宦世家,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书香的熏染,能诗善画,精通音律,多才多艺。早年有儒家治世之抱负,中年具道家隐逸之风采,晚年得佛家治心之精髓,很符合古代传统士大夫“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理想人格。

王维晚年沉迷佛法,与早年家庭环境有关。据其《请施为寺表》,其母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温柔敦厚的母亲长年诵经奉佛,潜移默化。而其弟王缙也是大照禅师的弟子,“尝官于登封,因学于大照。”浓郁的家庭氛围,深刻影响了王维的思想。

王维信佛还与当时佞佛的社会风气有关。开元、天宝年间,禅宗大盛。北宗神秀初到长安,“王公已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曾受武则天、唐中宗礼遇,安史之乱前兴盛一时。王维写过一篇《为舜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大通就是神秀,大照就是普寂(神秀亲传弟子)。乱后,北宗渐微,南宗兴起,王维受南宗首领神会之托为慧能(南宗创始人)撰写了一篇《能掸师碑》。从这一表一碑中也可看出,王维对禅学有很深的造诣,绝非一般人的浅尝辄止。

然而王维信佛,更多的受个人经历的影响。开元十三年,因伶人舞狮子案受牵连,被贬济州,任司仓参军,后经张九龄擢拔。张九龄被贬后,李林甫上台,政治日益黑暗。王维失去了政治依靠,也失去了早年博取功名的雄心,隐逸思想占据主流。安史之乱中,∵“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王)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暗疾。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居于普施寺,迫以伪署。”乱后,王维在安史之乱期间任职伪署的事被揭发,面临重罪。但这首写于任职伪署的诗表明了他的忠心——<凝碧池上作)。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官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再加上弟弟王缙自削官职为兄赎罪,王维仅降为太子中允,后终仕尚书右丞,史称“王右丞”。但是这对他打击很大,他是个洁身自好,忠君爱国的人,如果说张九龄的被贬,使他已经对政治失望之极,这个一生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人生污点,更让他心灰意冷。

为报唐肃宗赫宥之恩,也为了调节内心的痛苦,他把全身心投向了佛教,奉佛参禅。正所谓“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其(责躬荐弟表)说:“昔在贼地,泣血自思,一日得见圣朝,即愿出家修道。”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二、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王维跟禅南北二宗的渊源颇深。随着王维奉佛参禅,也不可避免地将对禅宗的理解带入他的诗歌创作当中,从而给他诗歌造成了重要变革。王维把禅带入诗歌大体上有三种方式:以禅语入诗,以禅趣人诗,以禅法入诗。

1、以禅语入诗

指的是王维大量化用佛家用语及佛家重要典册中的典故进入诗歌,往往说理成分浓重,跟佛家偈颂很相似,只是为了追求押韵,艺术价值往往不是很高。例如: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过香积寺》)

诗人信步游逛,走入了深山,忽闻钟声,方知有寺,于是欣然过访。古木参天,郁郁葱葱,道路上空寂无人,突然从深山密林传来一声悠悠的钟声。让诗人不禁向往,于是寻访,路遇泉水在巨石下发出幽咽的声响,松林在落日的余晖中更显出一份寂冷。傍晚时分空寂的潭水就一曲安魂曲,使心中的杂念佞想也逐渐被平服。虽然诗人在尾联使用了“安禅”“毒龙”的禅语,却丝毫不影响诗的意境。

2、以禅趣入诗

所谓禅趣就是指没有尘世纷扰的平和宁静的趣味。以禅趣入诗,也就是王维把学禅中体悟到的“静”、“寂”、∵“闲”带入诗歌,这类诗往往不用禅语,而禅意十足。正所谓,∵“禅而无禅便是诗,诗而无诗禅俨然。”这也是以禅趣入诗这类诗与以禅语入诗的重要区别。例如:

寂寞掩柴扉.苍茫时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山居即事》)

自从<诗经>上吟唱“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黄昏便成了咏离愁别绪、念人思远的经典意象,这首诗也为我们展现了夕阳苍茫、柴扉虚掩、仙鹤归巢、采菱人归,这些黄昏时刻最令人感慨、最让人感伤的画面,我们置身于其中,仿佛感受了时光与人世的消歇流变,仿佛在静与动的相互和谐、光与色相互流转中若即若离、恍恍惚惚,从而让我们感受禅趣的幽深。

而在<辋川集>中,自然的超逸空灵之美,隐居生活的清∵静悠然之乐,更多地融入了“静”、“寂“的禅趣。例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空山无人、夕阳青苔,一派空寂幽深,人声不知从何处飘来,回光静静的返照,给人一种若隐若幻的感觉。这里没有了忧虑彷徨,没有了功名利禄,只有一片平和安谧,涵含无尽的禅趣。

3、以禅法入诗

早期王维接触的是北禅宗,重修禅打坐,在《旧唐书·王维传》中称他“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在王维诗中也随处看到“禅寂”、“安禅”之类字眼,如

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春日上方即事》)

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之三)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县兴上人山院》)

后来接触南宗禅后,深深为那“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所打动,并在诗歌中流露出与南宗任运随缘的自由境界相同的诗味来,例如: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虽然诗人没有完全摆脱北宗坐禅静修的方式,但是已非原来孤寂的禅室打坐参禅,诗人更多地走向了自然,在自然中抒解而获得心灵的安顿,松风吹带、山月照琴,何等清闲自适、随缘任运。在这宁静的大自然中,诗人的心仿佛得到顿悟。尾联“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表面上看似答非所问,实际上渗透了王维受南禅的影响。

以禅入诗,给王维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王维诗歌的题材由先前题材广泛变狭小。王维早期诗作内容广泛,有边塞诗、幽∵愤诗、赠别诗、田园山水诗,而到了后期,诗的题材由积极地关注现实变成山水田园的吟唱和禅境的沉思和体悟。

其次,诗歌中表现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面貌也随之一变。早期王维诗歌大多体现出一股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的思想和强烈关注现实的愿望。

再次,把中国山水田园诗推向极至。他把自我主观情绪深深寄遇于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草一虫,使山水田园诗克服了谢灵运山水诗形意相分离的缺点,做到了不言道而道自明,不言意而意借形显,达到了形意相融的境界,使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成为后人高不可及的模本。

三、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与李白诗歌想象丰富,杜甫诗歌格律森严不同,王维晚期山水诗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脱而着称。其诗往往篇幅短小而却诗意隽永、意境浑然、气韵灵动,达到了意与境、情与景相融合。他在诗中所生发的意境往往是“空”和“静”结合,显得禅意十足。

“空”,是佛家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家认为世上所有的表象都是幻相,其本质就是“空”,禅宗也称“五蕴皆空,六尘非有。”王维把这种思想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使诗歌带有一种空灵、飘动、含蓄的美感。例如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同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在<孟城坳>这首诗,这种“诸行皆空”更加明显。其诗云:

新家孟城坳,古木余衰柳。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静”也是王维诗歌中的一种境界。“静”需要摒弃杂念,见悟自性。王维曾说:“山中习静观朝槿。”“朝槿”即是木槿花,因为开放的时间短,热烈的开放过后便归于永恒的寂灭。这种“静观朝槿”也就是体验永恒的寂灭。但是“静”并非只有的寂灭,而有“静中有动”。例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由“人闲”体悟到自然界桂花飘落,由自然体悟万物的寂灭,诗人在这里得到最高的解脱,从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肯定了感性生命的意义。

正是王维诗歌作品渗透的“空”和“静”的禅意,构成了王维诗歌中空灵、冲淡的意境。

总之,王维与禅走在一起,不知是王维选择了禅,还是禅碰上了王维,王维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超拔的诗学才能,把禅与诗融合成为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从此,提起禅和诗,王维就成为了一个跳不过去的关键人物。

出自:∵《西江月∵》∵2010年2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