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禅宗的教育思想与实施

【文章作者】蔡金涛∵

【指导教师】南怀瑾∵∵

【中文摘要】禅宗是佛教的一大宗派,自达摩东来,至今千余年间,风行全国,尤其唐宋之间,龙象辈出,宗风鼎盛,王公士庶,相率习禅。唐代六祖慧能,更主顿悟成佛之说,把高深艰奥的理论,一变而为日常生活的宗教,奠下了禅宗的理论基础。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树立制度,建立法幢,禅风大盛,余风所被,影响于宋明理学者甚大,后来一叶五花,分扬宗风千余年来,其对中国文化教育,学术思想及风俗信仰之影响,是普遍而深远的。然观诸书肆之教育史籍,对禅宗之教育,每略而不论,或论而不详,实为一大憾事。有感于此,故撰写此文,以述禅宗之教育思想及其实施情况。

禅宗的贡献在其修行方法,至其对宇宙人生的理论,则与佛教的其它宗派无异。主张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此一佛性,本自圆明,人人具足。众生之所以迷不知返,是被情识之偏见所执,未能发现自己的佛性,一旦他们明自本心,见自本性,便可立地成佛了。

∵从三方面来看人生的本质。五蕴观是从心理方面,处观是从生理方面,而界观是从物理方面。其结论是“诸法无我”。又从因缘观的立场来探察生命的由来及业的轮回,其结论是“诸行无常”。在“无我”及“无常”的人生中,其价值判断是“一切苦”。现实的人生既是苦的,所以便要设法脱离苦海,迈向理想之乡,而理想的人生便是“涅盘寂静”。

∵禅宗的宇宙观是其人生观的展开,它先假定有一个能生万物的宇宙本体,此一本体是与自家的佛性为一,是本然清净,不生不灭,遍满宇内的。万事众物的现象界,皆是此一本体(心)之所现。但是本体既是本然清净,怎样发生宇宙万有的现象世界呢?这是因为本性(本体)的明极而生的妄动。妄动一旦发生,即由绝对变为相对。相对之物层层分化,地水火风的现象世界因而发生。

∵为要证得宇宙实相,达到人生的理想--涅盘,有两条途径是禅门所争论不休的,即顿悟与渐修。远在南北朝宋文帝时便有道生主顿悟,慧观主渐悟。至唐代五祖门下的神秀上座,主“时时勤拂拭”,慧能倡“本来无一物”,是为顿渐二派的领导者,分化南北。其实顿渐之争,肇源于定慧为一为二的问题。渐修派主张定慧为二,为道先须修定,然后定中发慧。顿悟派则主张定慧俱等;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犹如灯之与光,不可分离。

∵不管顿悟或渐悟,悟的本身是一种非理性的神秘经验。这种经验是直觉的,暂时的,超感官的。在经验的当时,有一种如获至宝的兴奋;在悟的经验所理解到的知识是权威性,最后性及肯定性的。

∵禅宗的教育目的,从理论上说是明心见性,简言之,即“见性”二字;从修行上来说,是要达到“无念、无住、无相”的境界,从通俗的方面来说,即是要明得自己的“本来面目”。

∵为了达成上述之教育目的,禅师们接人所采之措施,常在有意无意间遵守着一些基本原则,我人谓之教学原则。这些原则之中,有者是与一般教育所同具,如个性适应原则,随机教学原则,自动原则,及怀疑原则等;有者是为禅宗所特有,如实证原则,及不立文字原则等;有者虽与一般教育所同具,但其意义不同者,如集中注意原则及力行原则等。禅师们于接人之际,虽无意于原则,却常自合于原则。如教人参话头为例,禅师们必选取一则适合学者之材性的话头,如“念佛是谁”,或赵州的“无!”等,此是个性适应原则;禅师仅告以参的方法,而不能越俎代庖,尚须学者自动参究,此是自动原则;话头是一句无意义的话,蓦地参去,不需语言文字的解释,此是不立文字原则;参究过程之中有何疑难,禅师则随时因地而予以指导,此是随机教学原则;参究之时,须对话头提起疑情,然后才可望有所进展,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此是怀疑原则;参话头非一蹴可成,须二六时中,参究下去,苦心钻研,身体力行,积年累月,自会有成,此是力行原则。古德有言,“参要真参,悟要实悟”,话头参至最后,工夫已深,定力已稳,忽然地一声,如桶底脱落,而大澈大悟,此是实证原则。参话头是禅宗教学方法的一种,其它如坐禅法,启发法,讲述法及三关教学法等,莫不皆合于上述诸原则。

∵讲述与启发二种教学法是与普通教育所共有,而参话头,坐禅,三关等方法,则是禅宗所独有。问答法虽亦与普通教育所共有,但其问答之意义与方式则完全不同。普通教育的问答法是知识的论辩,思想的启发,而禅宗的问答法则在封锁学者的思想,去其语言文字的执着,故不同。

∵禅宗的教育目的是特殊的(明心见性),故其方法亦是特殊的,而其运用方法的技术犹为巧妙。如德山棒,临济喝,四料简,四照用,及三玄九要等。其中棒又分八种,如赏棒,罚棒,纵棒,夺棒,愚痴棒,降魔棒,扫迹棒,无情棒等。喝又可分为四种,一为金刚王宝剑,二为踞地狮子,三为探竿影草,四为不作一喝用。所谓四料简者,一为夺人不夺境,二为夺境不夺人,三为人境两俱夺,四为人境俱不夺。所谓四照用者,或先照后用,或先用后照,或照用同时,或照用不同时等,皆为适应学人之材性,见地及当时教学之情况而分别予以接引。以此观之,禅师教学如同作战,亦如一种艺术。

∵至其教育之行政及组织,亦为便于僧众之专心向道。其特点为学校即家庭,教育即生活,训教合一,寓训于教等。故住持为一校(寺)之长,学者除听法习禅之正课外,尚须参与行政事务等工作;而工作劳动是其生活的一部份,亦是其教育的一部份,故生活的管理,亦即是教育的实施。

∵总之,禅宗的人生观可通于其宇宙观,它的教育目的可通于人生目的,其教学方法又是实现其教育目的最有效的手段,而其教学技术之运用,更是巧妙之至。例如,禅师一棒下去,学者立地成佛,实现了教育目的,贯通了人生目的,证得了宇宙实相。换言之,即由形下打通了形上,由相对打入绝对,由有限打入无限。∵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