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禅宗美学研究

【文章作者】曾议汉∵

【指导教师】姜允明∵∵

【文章页数】263页

【中文摘要】本文以“禅宗美学”为主题,希望从文化学的角度,放眼于人类文化与生活,结合佛教禅宗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与美学审美活动的展现,探究其理论、实践及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并进一步说明禅宗美学研究与追求受到禅宗宗教哲学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极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对人间秩序的安排,美学美育若能汲取宗教精神,则更能提升其关怀的境界与层次。

∵如铃木大拙所认为的,禅不断地吸收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充实而有光辉,禅曾经多方面地提升中国人在道德、知性与精神上的能力,现代的中国人更应重新审视这一份丰富的精神遗产。

∵本文所关注的,正是因应此一观点所作的深入探讨,藉由禅宗美学的研究,从生活、文化与美学的思维角度,提出可供现代人参考的生活方针。绪论先说明研究动机及前人研究成果。第二章“禅宗美学概观”,以“无常之美”发端,说明禅宗美感经验的呈现,乃是通过禅的刹那观照,使“空性”在感性现象中顿现,进而溯源探讨禅宗美学的精神渊源及其基本性格,作为本文问题意识的缘起,第三章探讨“禅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审美美直观的诞生。第四章经由针对禅宗哲学与禅宗美学关系的探讨,建构禅宗美学的理论基础。第五章探讨禅宗美学对“美”的看法。第六章从回归人的自然本性的过程中,探求禅宗美学的审美感受与生命境界,及其对艺术的影响。第七章说明禅宗美学现世关怀的特色,勾勒出禅宗美学的文化反思。

∵本文提出“空性在现象中的感性顿现”的操作性说明,描述禅宗美学活动的特质,禅宗称此种活动历程为“顿悟”,这是禅宗最重要的主张,“顿悟”所强调的是“空性”与“心体”的“无住性”,“心体”不能被当成对象物来对待或切割,“顿悟”的目的是要发挥“心体”的功能,使“空性在现象中的感性顿现”。禅所唤醒出全新的心理意识便是“悟”,“悟”的开显必须透过“自性”的朗现与亲身经历体验,“悟”的目的不在发现新的事物,而是经过心理意识的转化,重新睁开双眼看待世界,禅宗在审美意识中注入了“空性”与“顿悟”,“空性”无所不在,如《坛经》所说的“见一切法”、“遍一切处”之后,还能“不着一切法”、“不着一切处”,其目的在净除一切起分别心知见,才是“无念”、“无相”、“无住”之真境界,此种刹那观照的审美意识才是“空性”显现之审美心理意识∵。禅宗“顿悟”的主张,透过“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等“三无”实践方法论的锻炼,达到“真如本性”的显现,透过禅定所达到的心理境界,构成了禅宗美学最重要的审美意识,这种参透本体的感性觉知,直接丰富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与审美意识,也成为禅美学最重要的审美方法论,其美学风格呈现出一种对“无常”的观照之后,所产生的“无常之美”,此种“无常之美”以禅宗独特的“刹那观照”作为其内在的审美意识,透过文艺上的创作表现为漂泊无依的心境,构筑成禅宗美学“空灵寂寞”、“孤寂幽玄”、“心境浑一”等独特的审美意境,即是意欲传达摆脱各种形下实质内容,获得一种形上的绝对纯粹型式。此“无常之美”,深扣着禅宗的顿悟,并藉由在现象中的呈现,诉说着宇宙实相深净空灵的美感,烘托出简约淡泊的人生情味,藉以说明生命存在的实相。

∵佛教重视“无常”及其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感伤,佛教禅宗以“观照”的态度来面对此相异无常的人生,禅宗透过“无常之美”的观照,摆脱堕入“无常”的烦恼迷雾之中,烘托出属于禅宗式的解脱自由。透过对“无常之美”的观照,刹那即永恒,使禅宗的人生获得一种观照的不朽。刹那间,禅的观照满足了人生要求不朽的需求,使相异无常、刻刻生变的动荡不安的人生,获得了生命的稳定。

依本文发展的进程,禅宗“透过自性使空性在世间现象中感性的顿现”之过程中,自然地渗透到其审美意识、宗教艺术、宗教意义等方面的发展,逐渐形成禅宗独特的美学文化。禅不同于庄子之回归“一气之化”之哲理,乃立基于佛教业报观之回归个人“身、口、意”之修为,故仍成其为宗教。禅重视自心自性,亦与业报有关,尤其“意”更可涵纳影响“身、口”,故“自心”乃成为禅宗信仰的基石。禅,意译为“思维修”,含“对境研习”之意,而“自然”便是禅对境的场所。禅的“自然”是一种心相化的自然,融合了禅的空观与庄子的自然观,形成一种禅化的天人合一观。这种自然空观使山林自然草木在禅者心中变成非常重要。而禅宗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乃是透过以“无念、无相、无住”的修行法门,达到一种禅宗式的“净化”作用,自然呈现清净的真如本性,并透过“不立文字”的扫相作用,扫除人造世界的虚妄性,回复天地自然的真实性。这些形式上的操作,呈现为一种禅宗的顿悟之美。

∵经过禅的泛化开启了禅宗的美学之门,通过艺术的传播,禅进入了日常生活,禅将“空性”注入了日常人生,使日常人生增加了禅味,使生活艺术化,这便是前文所说的“空性在世间现象中感性的顿现”作用,山河大地、一切众生及其作用等都是佛性的显现,本质上都是美善的;铃木大拙认为“禅的真理是一种把单调乏味的生活、索然的平凡生命,变成为一种艺术的、充满真实内在创造的东西”∵,这属于佛教美学的基本义理,至于如何“转变”呢?需要意识方面的特殊训练,禅宗以“顿悟”说明使“空性顿现”的过程。

∵禅的回归人间性,拓展了出哲学、文学与艺术境界,发展出“自然、凝炼、含蓄”的美学风格,或者如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等要素。“平淡”甚至成为总括禅境与诗意的审美理想。受到禅的影响,中国诗歌发展出简炼空灵的唐诗绝句,绘画上发展出萧条淡泊的宋元水墨画,尤其是泼墨画的手法,使绘画完成于一瞬间,更是禅宗顿悟的实践方法。如石涛的《画语录》以“一画论”贯串全篇,正与禅宗顿悟的精神一致。

禅的审美意识与自然之境相依而生,在回归自然之境的过程中,禅创造了禅的生活艺术,赋予禅的审美以生命的终极关怀,满足了生命不朽的需求,提供了逐渐物化、异化的现代人一种新的选择,值得现代社会进一步探索与反思。

【论文目次】

论文提要∵1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动机∵1

第二节∵前人研究成果∵8

第二章∵禅宗美学概观17

第一节∵禅宗美学精神渊源17

第二节∵禅宗美学的基本性格24

第三节∵无常之美与空性之顿现34

第三章∵禅与自然43

第一节∵热爱自然47

第二节∵亲证自然53

第四章∵禅宗哲学与禅宗美学59

第一节∵以“顿见真如本性”为禅宗哲学的核心60

第二节∵“不立文字”与禅的终极关怀70

第三节∵顿悟之美83

第五章∵禅宗美学的开展90

第一节∵出世风格的人间美学90

第二节∵禅宗的境界美学95

第三节∵禅宗美学的价值取向∵100

第六章∵禅宗美学对中国艺术的影响∵109

第一节∵禅诗111

第二节∵禅画119

第七章∵结论132

第一节∵禅宗美学的现代性意义∵132

第二节∵文化危机中的美学省思∵138∵

参考书目146

附图154∵

【参考文献】∵

日本大正新修《大正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方广大庄严经》,参见《大正藏》,第三卷。

《维摩诘经》卷二“弟子品”

《成唯识论》,护法等撰,玄奘译。

《观心论》,神秀。

《坛经校释》,慧能,郭朋校释,北京中华书局。

《人天眼目》,晦岩智昭编,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景德传灯录》,道原编,大正藏第五十一卷。

《宋高僧传》,赞宁,北京中华书局。

《古尊宿语录》,顗藏编,北京中华书局。

《五灯会元》,普济编,北京中华书局。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智顗,台北大千出版社,1996年版。

《楞伽经》

《金刚经》

《楞伽师资记》,卷一。

丁福保,《六祖坛经笺注》,台南大千世界出版社,1984年版。

《历代法宝记》

《祖堂集》

《永嘉证道歌》

《老子》

虚谷,〈冯伯田诗序〉,参见《桐江集》。

梅尧臣,《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页845。

何文焕《历代诗话•竹坡诗话》。

《中国禅宗史》,印顺法师,江西人民出版社。

《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

《禅与生活》,铃木大拙,台北志文出版社。

《禅宗与精神分析》,弗洛姆、铃木大拙、马谛诺,贵州人民出版社。

沈清松,《简朴思想与环保哲学》,台北立绪文化公司,1997年版。

七∵参考书目

1.∵李泽厚,《华夏美学》,台北时报文化公司,1989年版。

2.∵张节末,《禅宗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楞伽师资记》,卷一。

4.∵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三

5.∵刘小枫,《逍遥与拯救》,台北风云时代出版社,1990年版。

6.∵钱穆,《庄子纂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6年版。

7.∵《景德传灯录》,卷三十。

8.∵史作柽,《艺术的终极关怀在那里?》,台北水瓶世纪文化公司,2001年

版。

9.∵《五灯会元》卷十七,《青原惟信禅师》。

10.∵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黑格尔思想之

根本错误〉,页431,台北联经出版社,1996年版。

11.∵铃木大拙,《通向禅学之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2.∵丁福保,《六祖坛经笺注•行由品》,台南大千世界出版社,1984年版。

13.周裕锴,《禅宗语言》,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林安梧,《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明文书局,1996∵年出版。

15.蒋勋,〈大乘思想影响中国佛教艺术〉,引文见于《佛教与中国文化》

(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二辑之八。)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8年版。

16.鲍桑葵,《美学史•前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三刷,页2。

17.今道友信主编,《美学的方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990年版。

18.单世联,《西方美学初步》,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马采,《哲学与美学文集》,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0.竹内敏雄,《美学百科全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1.蒋孔阳、朱立元主编,张玉能、陆扬、张德兴等着,《西方美学通史》第

五卷〈十九世纪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台北汉京文化公司,1982年版。

23.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4.亚里士多德,《诗学》,1449b24-28。

25.金登才,《中国动态的艺术哲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26.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27.鲍姆嘉登,《美学》。

28.竹内敏雄主编,《美学百科辞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9.黑格尔,《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30.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31.陈伟,《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2.辛意云,〈寂静的春天-----清朝的艺术〉,引自《艺术贵族》杂志,1991

年八月号第20期。

33.王国维,《教育偶感四则》。

33.余英时,《历时人物与文化危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9年版。

34.劳思光,《存在主义哲学》,香港亚洲出版社,1959年版。

35.余红,《艺术与精神》,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6.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37.∵铃木大拙、佛洛姆、马蒂诺,《禅宗与精神分析》,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38.铃木大拙,《禅与生活》,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版。

39.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台北汉京文化公司,1987年版。

40.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41.沈清松,《简朴思想与环保哲学》,台北立绪文化公司,1997年版。

42.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人生十论》,台北联经出版社,1996年版。

43.祁志祥,《佛教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4.吴经熊,《禅学的黄金时代》,***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45.《无关门浅注》,参见吴怡,《公案禅语》下篇,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三版。

46.顾伟康,《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上海知识出版社,1993年初版

二刷。

47.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台北天宇出版社,1988年初版。

48.胡适、铃木大拙等,《禅宗的历史与文化》,〈禅:敬答胡适博士〉,台

北新潮社文化公司,1991年版。

49.吴怡,《中国哲学的生命和方法》,***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版。

50.吴经熊,《禅学的黄金时代》,***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51.王路平,《大乘佛学与终极关怀》,四川巴蜀书社,2001年版。

52.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三章〈中国佛教哲学〉,台北三民书局,

1986年版。

53.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大乘佛法〉,

台北联经出版社,1996年版。

54.李泽厚,《中国美学及其它》,《美学述林》第一辑,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

55.杜松柏,〈禅宗的体用研究〉,《中华佛学学报》第一期,页234。

56.杨惠南,《禅史与禅思》,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版。

57.洪修平、吴永和,《禅学与玄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58.吴平,《禅宗祖师-----慧能》,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9.陈德礼,〈妙观逸想:古代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及其意义世界〉,《华中师

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湖北武汉,1998年1月,页114。

60.刘方,〈大慧宗杲“妙悟”说的美学意蕴及影响〉,《学术界》杂志,安

徽合肥,1997年1月,页87。

61.黄夏年主编,《禅宗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页300。

62.吴汝钧,《游戏三昧:禅的终极关怀与终极实践》,台北学生书局,1993

年版。

63.铃木大拙着,刘大悲译,《禅与生活》,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版。

64.于谷,《禅宗语言和文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5.史作柽,《艺术的终极关怀在那里?》,台北水瓶世纪文化公司,2001年

版。

66.钱穆,《湖上闲思录》,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三版,页25。

67.铃木大拙,《通向禅学之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页25-26。

68.雅斯培,《哲学导论》

69.铃木大拙,《禅风禅骨》,台北大鸿图书公司,1992年版,页300。

70.杜继文,〈禅,禅宗,禅宗之禅〉,录自《禅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

社,1998年版。

71.沈清松,《简朴思想与环保哲学》,台北立绪文化公司,1997年版。

72.祁志祥,《佛教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73.杨庆丰,《佛学与哲学-----生命境界的探求》,台北顶渊出版社,1989年

版。

74.普颖华,《禅宗美学》,台北昭文社,1996年版。

75.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76.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中国文化史导论》,联经图书公司,1996年

版。

77.李泽厚为宗白华《美学散步》一书写的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台北汉京文化公司,1982年版。

79.宗白华,《宗白华全集(四)∵•∵康德〈判断力批判〉》,安徽教育出版

社,1994年版。

80.黑格尔,《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81.马采,《哲学与美学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2.吴汝钧,《游戏三昧:禅的终极关怀与终极实践》,台北学生书局,1993

年版。

83.耕云,《安详禅》。

84.普颖华,《禅宗美学》,台北昭文社,1996年版。

85.铃木大拙,〈禅与茶道〉,引自《佛教与东方艺术》,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86.铃木大拙等着,《禅与艺术》,台北天华出版社,1994年版。

87.王进祥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卷),台北汉京文化公司。

88.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台北时报文化公司,1989年版。

89.久松真一,〈禅的文化〉,载于《禅的艺术》一书中(《久松真一著作

集》五),东京理想社,∵1970年版。

90.S.Hisamatsu,“On∵Zen∵Art”,The∵Eastern∵Buddhist,Vol

1,No.2,Sept.1966.

91.贝拉,《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910725------35191

910726------35345

911226------61952

苏浙生,《红尘禅话》,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