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外息诸缘∵内心无喘

(2009年12月30日末后香)

各位善知识:

今年的禅七在朔九寒天、经常停电的情况下开始了。在古代没有电灯,禅堂就只有一盏清油灯,行香坐香,白天黑夜,也都非常好。现代社会进步了,物质文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对物质依赖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电,一年365天,好像离开了电,我们的生活就停摆了,我们的生活就进行不下去了。这样就使我们人类的生活、人类的心灵,越来越被物质牵着鼻子走,使我们的心灵无时无刻都在追逐外在的物质,很难回归到自心。所以,当今的人类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向外驰求,欲望越来越大,对物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一切的物质都来源于大自然的造化,都是一种资源。资源具有有限性,但是相对而言,人的欲望好像是无限的。不论是从衣食住行的哪一方面来讲,今天的人和三十年前的人,和六十年前的人,那已经如同隔世一般。今天的生活在六十年前不可想象,在三十年前也不可想象。物质生活确实在进步,物质生活确实一天比一天丰富,相对而言,人类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快乐越来越少。我们坐下来仔细想一想,似乎就能够明白这样一个问题:人的快乐不一定是以物质生活的富有为前提的。如果能够把这个问题想得稍微深入一点,那我们的修行就有一点精神上的准备,我们就有一点精神领域的追求。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提倡“知足”,“知足者常乐”。“知足”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我们就会有快乐。如果对已经拥有的不知道珍惜,不知道满足,我们的心总在一种渴求的状态下,那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因为渴求既是一种妄想,也是一种痛苦。我们修行需要安下来的心,就是这一个对外在的东西无限渴求的心。

这个心怎么安?佛陀告诉了我们很多方法。总起来讲,这些方法不外乎两种。一种就是快速成佛的方法,一种就是逐步净化的方法。快速成佛的方法就是所谓顿悟法门,逐步净化的方法就是所谓渐悟法门。把所有法门归类一下,就这顿渐二门,或者说顿渐两种形式。当然,顿中有渐,渐中有顿,顿渐有时候是交替的,互相补充。没有绝对的顿,也没有绝对的渐。禅宗一法就是顿悟法门。顿悟法门也有渐进的一面。从禅宗总体来讲,是一个顿悟法门。因为不管是从禅宗的见地还是功夫来说,它都是主张顿悟的,顿超十地,顿超直入。顿有没有可能呢?应该说是有可能的。如果没有可能的话,佛陀就不会开这样一个法门。天台宗判教,所谓“五时八教”,其中就有顿和渐。

我们今天来参加打禅七的,大多数人都是参加过一次、两次、三次、五次禅七的。用禅堂里的套话来说,很多人都是“老参”,对于用功的下手方法都有所了解。大家都知道,禅宗一法是由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祖师传下来的。达摩祖师所传的法,就是顿悟法门。从禅来讲,有次第禅,有如来禅,有祖师禅。当然有时候也把祖师禅就叫做如来禅,如来禅就是祖师禅;到了宗门的晚期,就把祖师禅和如来禅分开了,认为如来禅是从佛陀那里传下来的顿悟法门,祖师禅就是达摩祖师那里直接传下来的顿悟法门。祖师禅和如来禅,在下手功夫上有所不同。达摩祖师所传的禅,他还是主张藉教悟宗,也就是说要借助佛陀的言教来了悟心宗。到了五宗成立以后,藉教悟宗的色彩就越来越淡化,都是直接参一则祖师留下来的公案。

达摩祖师的禅法有四句话非常重要。这四句话就是:“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比如说我们现在打禅七,集中一个时间进行禅修的强化训练,不管是一七二七还是三七,在这个集中训练期间,一切杂事都放下。无论是事务性的事情,还是人际关系上的事情,一切都是外缘,都要放下,所以叫“外息诸缘”。一切有碍禅修的事,一切有碍强化训练的事务性的事情都放下。放下一切,剋期取证,这和达摩祖师所说的“外息诸缘”是一致的。

“外息诸缘”,有一些是属于外在形式上的事,有一些是属于我们观念上的事。有时候我们在形式上的事情放下来了,观念上放不下;身体休息了,我们的心,我们的这个念头还休息不了。所以接下来就要求“内心无喘”。所谓“喘”就是动的意思。喘动,喘动。内心的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妄想。动心,动念嘛!在初入禅门的时候要求做到不动心。初入门的时候,看到一切诱人的环境,不被其所引诱,所谓“对境心不起”。入门以后,功夫纯熟了,功夫打成一片了,连不动的念头都没有,那才是功夫。

“内心无喘”,内外一如,功夫才能够慢慢地上路。内外一如要达到什么程度呢?“心如墙壁”∵。我们的心地,我们这个心就像一堵铜墙铁壁一样,没有任何缝隙,妄想无从生起。“心如墙壁”就要做到针插不进、水泼不入。做到这样了,就是妄想不起。

应该说,这一切都还是在有心用,还是渐修的法门。没有渐的积累过程,顿悟的那一瞬间永远不会到来。我们的内心达到了“心如墙壁”的这种状态了,这才可以进入实修的状态。所谓“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进入修道的状态。

这四句话,就是达摩祖师所传的安心法门,所谓“如是安心者,壁观”。“心如墙壁”就是“壁观”。

我们眼前有种种的环境,我们内心有种种的杂念,怎么样能够使我们这个心像一堵墙壁一样?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讲老实话,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夫,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呀?但是各位也不要误会。不是说修禅就是要把人培养成一个木石一般的人。但是,生命要转化,生命要从一个迷惑的状态进入到一个觉醒的状态,“心如墙壁”这样一个过程是必须要经过的。不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生命的飞跃不大可能。所谓大死一番才能够活过来,才能真正地出现生命的奇迹。

古来的高僧大德在修行的阶段都是这样走过来的,经过了这个阶段以后,所谓大死一番,再活过来,他就是生龙活虎,就是潇洒自在。到那个时候,一切皆对。你没有大死一番,你要想潇洒自在,那就是处处都错。因为你在迷惑的状态下,潇洒自在是做不到的。迷惑的状态下你潇洒自在那就是在打妄想,就是在造业。你要在觉悟的状态下才有真正的潇洒自在,所行如法,所行都是游戏神通。

禅宗这一法,只要你能够从见地上,首先把那些无所作为的思想观念一扫干净,把那些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观念一扫干净,时时想到我就是佛,佛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佛,所谓“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与佛、与众生无二无别,在见地上建立了这样一个压倒一切的观念,然后你就会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既然自心是佛,佛者,觉也,你有觉悟没有?有觉悟了,时时都在觉悟,时时都在觉知的状态下,你就不会起惑造业、损人利己、贪得无厌,你就会做一个潇洒自在、自利利他的人,你就会做一个有益于自己、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世界的人。转化了以后,迷惑的众生就变成了觉悟的众生,觉悟的众生就是菩萨。菩萨者,觉有情,觉悟了的有情。

首先从知见上把自己从迷惑的状态下一下子翻转身来,翻转身来以后,你的思想境界就不同了,你的眼光远大了,思想开朗、人生的目标就不是只看到一天三餐饭,就不是只看到一家一口一村一乡,而看到的是全体众生。那个时候你做任何事情都有力量,你做任何事情都是一往无前,一切顺利。

所以禅宗的修学方法,就是创造生命奇迹的一个法门。我们有幸得遇禅宗,我们有幸来修行这样一个无上的法门,我们要特别地珍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