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一味普净寺
作者:∵秋章
临近退休,手头上的事务少了许多,工作上的压力也轻了不少。有一天,忽然接到好友电话,邀我同去普净寺一游。让心灵去放松一下也好,我欣然应诺。
关于普净寺我早已耳闻,普净寺始建于南宋,虽坐落在曹娥江畔卧龙山上的一块风水宝地,却历经创伤。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寺庙变得破败冷落。1987年,一个姓陈的上海退休工人因与卧龙山有缘,发愿在此长住修持,以新的“愚公移山”精神,身体力行整修寺庙,感动了当地的***和老百姓,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初具规模的佛教净地。
农历四月初七,上午八点半,我与邮协的一个朋友驱车准时到达乡贤研究会,在秋强兄的带领下,一同前往普净寺。不到十分钟,车子便到了卧龙山下,然后沿着盘山公路继续前往,刚才国道线上行驶时还春光明媚,上山后看到车窗外的景色却是山色空蒙,似雨若雾。不一会儿,车子便在寺外的一片空地上停了下来。
下车伊始,迎面所见的是普净寺的山门。“看破、放下、自在”六个古朴端庄的篆体大字镌刻在山门上方。我沉思片刻,感悟其意:只有看破红尘,只有放下包袱,才能自在生活,这也许就是佛门净地与花花世界,佛门弟子与凡夫俗子之间的界别吧。
进了山门,我们绕了三个弯,跨了二层台阶,便来到了禅房。说是禅房,其实就是个简易的会议室,或者说是一个朴实的餐厅,十张方桌排列成两列,大约可坐80个客人。我们到时,已有一半的座位坐了人。寺内的接待人员(据说是义工)一见我们入座,立即给我们每人送上一杯绿茶。同桌的一位朋友对我们说,这是普净寺人自己采制的“龙爪绿”,卧龙山连绵数十里,傍依曹娥江,长年云雾缭绕,“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新占一枝春”。缓缓地呷一口,喔,其色,其香,其味,堪与虎跑水沏的龙井茶媲美。
待陆陆续续的后来者坐满了位子,大厅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原来是这次活动的主角——法号释智正的陈居士已端坐在讲台前。黄色的僧衣,慈祥的面容,亲和的神态,清纯的目光,一个可爱的老和尚。
“今天来的都是我的老师。”那一句谦和的开场白令人平添了三分敬意。
“佛教不是迷信。”智正大师第一个观点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是的,佛教是一种意识,一种信仰,一种哲理,一种文化。
智正大师接着说,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讨论的是一个社会热点——感悟人生。他说,我先谈自己的看法,讲两句话,第一句:“人要好好活着。”第二句:“人要好好生活。”大师说,如果用数字来表示人生,这生命就是“1”,是第一位的,其他的如健康、地位、财富等等,全是排在“1”后面的“0”。如果失去了第一位的“1”,那么,后面不管有多少个“0”,都是毫无意义的。
什么叫好好生活呢?大师接着说,中国的古文化养育了儒、佛、道三教,分别倡导正气、和气、清气三种精神。我们佛教弘扬的是一个“和“字,即“和天,和地,和人”,化解人间恩怨,普渡众生。一个人要好好生活,就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只有多做善事,多做好事,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师一番深入浅出的讲解,如一丝丝春雨深入到每一位听众的心田。
品茶听禅,淡泊舒缓,茶禅融一味,甘露润心,禅韵飘香,真乃人生一大乐事。
参禅后,我与大伙一起尽情地游览了整个普净寺。三圣殿、玉佛殿等殿宇辉煌,僧寮、斋堂等设施齐全。在一片宽广的平地前,秋强兄向我们介绍说,在这里将要建造的是大雄宝殿,地基已做好,数百万的建造资金已筹措到位,只待选定吉日良辰便可动工。届时,普净寺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面来客。
中午,我们一起在普净寺用餐,清一色的素菜,可口开胃。
在回家的路上,秋强兄问我此次活动有何感想,我细细回味了一下,即兴回答,不虚此行:其一,那山那寺,卧龙山与普净寺,犹如桃源仙境;其二,那茶那斋,“龙爪绿”与全素宴,胜似甘露佳肴;其三,那僧那禅,智正法师与“好好活着”,堪称为人师表。
来源:∵上虞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