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6日∵∵
∵好像是前年,曾经请篆刻家孙君辉兄为制一方闲章,刻的是“茶闲烟尚绿”这几个字。他是篆刻大师陈巨来的外孙,用家传风格的满白文刻了,果然受看。那方印后来送了一位好友。今年春天,新茶时节,聊起此事,君辉兄问这几个字的出处,我犹豫了一下,才轻轻道出。承他雅意,不久再刻了一方。这次是元朱文,看得出君辉兄近来心绪从容,比上回更加落落大方,印石是寿山石中的汶洋石,有冻的感觉,扁扁的像块玉牌,晕几处胭脂红的俏色,刻的又不是龙虎兽,而是竹节纹样。难得印石和印文配得好,格外令我惊喜。
∵这肌骨晶莹、气度闲雅的几个字,出处是《红楼梦》。是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给潇湘馆题的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不知是何缘故,这副联我是从小念到了大,从书上念到了心里,从醒着的白天念到了梦魂深处。
∵曹雪芹是天生的至情之人,他对茶有一段痴情,见识之广博、描写之传神,无人可比。在《红楼梦》中,据统计,提到茶的有二百多处,咏及茶的诗词联句有十来首,至于里面写到的名茶品目、品茶方法、珍奇茶具,都为人啧啧称道,成为历久不衰的话题。《红楼梦》中有关茶的情节都很着名,有的家喻户晓,比如:众人到妙玉的栊翠庵品茶(里面带出老君眉和最讲究的用水——梅花上的雪)。黛玉喝了凤姐送的茶说好,凤姐开她玩笑:“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这反映了以茶下聘、“茶定”的风俗。)宝玉探晴雯时,给晴雯倒了半碗粗茶,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了下去。后来宝玉祭奠她时,用了自己喜欢的枫露茶。而当初就是为了枫露茶,大丫鬟茜雪被撵了出去……茶直接或间接地昭示甚至改变了人物的命运。
∵第二十三回的“四时即事”诗四首,其中就有三首茶香弥漫:“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夏夜记事》)“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秋夜即事》)“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却新雪及时烹。”(《冬夜即事》)分明是一年四季离不开茶。饭后啜茶,客来敬茶,同好品茶,药用饮茶,烹茶吟诗……更是从早到晚离不开茶。想到曹公后来那般潦倒困苦,是宁缺勿滥,苦度没有茶的日子?还是只能像临死的晴雯,将原来根本下不得口的“只一味苦涩”的粗茶当成甘露?想来心痛,不忍细想。还是回到红楼梦没有醒的时候吧。黛玉进贾府,吃的第一顿饭,饭刚吃完,丫头就用小茶盘捧上茶来,黛玉跟着众人的样子用这茶漱了口,然后“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饭后用茶漱口,可以洁齿去腻,但是马上喝茶,却伤脾胃。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教过她养生之道,要饭后“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黛玉也明知父亲是对的,但是进了贾府,面对诸如此类和家中不同的地方,少不得一一改过来。这个细节,写出了孤女寄人篱下的不易和无奈。贾府的茶饭自然是精致的,但是这茶饭从一开始就在损害着黛玉。
∵回到那副对联。总觉得“宝鼎”两个字太富贵了,所以刻闲章时把它去掉了。我手边的这方印,上面的清简竹节正好暗合了潇湘馆翠竹掩映的环境,几抹红色让我联想到“洒上空枝见血痕”的啼痕。《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里,这一联下各有评注,说上联是:“‘尚’字妙极,不必说竹,然恰恰是竹中精舍”。说下联是:“‘犹’字妙。‘尚绿’‘犹凉’四字便如置身于森森万竿之中。”说得极是。
∵那样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终究成空,那样的青春繁华、痴情缠绵也是一场梦。茶闲。棋罢。远远的,尚能看见那一缕茶烟,隐隐的,指尖犹留存一点凉意。这种安安静静、心甘情愿的伤感是一种福分。(信息来源:大渡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