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动力可能跟学佛所标榜的追求矛盾,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青年人学佛有个普遍问题存在,就是如何处理好欲望与佛教的关系。其实,我在前面讲的“悲智自然增明”里面,已经说清了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佛教徒做事的观点、方法,是以情感来做事?还是按道理来做事?处理好这个关系,也就处理好欲望与佛教的关系了。
昨天,我参加了高中同学的聚会,来的人很多。有些同学,一年可以挣5千多万;有的同学,只是安份于自己的工作。但是我发现有个问题,那个挣5千多万的人,浮躁!比较烦恼,心理压力很大。我们分析,如果他没有这么大的压力,没有这么大的欲望,他不可能付出这么大的努力,去挣5千多万。我们希望他想得开些,既有钱,有事业,又很快乐、轻松,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有这种可能吗?也有!但很难!也就是说,既要保持生活的欲望,又要把这个欲望净化,而不是压制。
我们对待欲望有个方法:就是净化欲望!这个净化,不是让欲望小,不是压抑它;欲望小了,生活没有动力,生活就消极,这是必然的一个因果链。
那什么叫净化呢?也就是过去说的善法欲。但这个概念太枯燥,什么叫善法欲?——为了普度众生,我们要修行,要身体力行。但是这个目标,太高太远。准提理念提倡我们一切的成功、名利,都是为了佛教而显现,所有的成功都是为了佛教的显现,这才是具体的善法欲。
我们知道比尔.盖茨,洛克菲勒,他们都是很大的慈善家,是社会慈善基金的大赞助者。他们对社会作的贡献大不大?很大!如果我们佛教徒也显现如此的富贵与成功,对佛教的贡献也很大。但这都是理想,我们听时候觉得很对;但是不会有很多能做到——因为我们往往撕断了缘起。什么缘起?我们个人的缘起!
说到社会,社会这个概念太过于空泛的;现实中,我们面对的是家人、朋友和同事。在他们眼中,你自己就是佛教,而不是简单的一个人。他们不会说这个佛教,是从高老师这儿认识的、从佛经上认识的。在他们眼中,你就是佛教,就这么简单。
你作什么样的人,很重要——你是不是个快乐的人?你是不是有能力的人?是不是能够帮助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你是不是福慧的、快乐的?这一点,对他们来讲,是很重要的。
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欲望进行净化。把一个对事业、对家庭幸福、对健康的追求,看作是佛教的一种示现。这叫“以身为法度化众生”。
好多人学佛,给家里人带来烦恼,给朋友带来麻烦,不断地拖累同事。大家对佛教的印象,是消极的、逃避的、自私的——你本职工作不干或少干,别人就得多给你承担。这样的话,你给佛教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不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就是在剥削和消耗别人创造的财富;我们还是把人放在缘起中吧!任何时候,你都不要想:我成佛后普度众生!一挥手,别人都成佛。那样真的那样的话,释迦牟尼成佛了,我们为何没成?
我们,生活在眼下的缘起中——众生就是家人、朋友、同事。你如何显现?不要认为佛教就是吃斋念佛,在现实社会中,任何事情都是修行。如果你标榜自己是佛教徒,那么,对周围人来讲,你就是佛教,绝对不会有第二个佛教,自己如何示现由自己决定。你看,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都有什么?琉璃铺地,七重宝塔,上面挂着金银财宝。树间风动,声音美妙。宿世因缘,象看电视一样:看一面镜子,前世后世,清清楚楚。为什么极乐世界这样漂亮、这么好?为什么净土不是山洞,而是花果莲池,庭台楼阁?
世间的妄念(刚才讲的一念)有两个方向:要么造作众生世间,要么造作极乐世间。我们佛教徒在无明结束前,只能是造作,停不下来的,也不是说不管你想得到想不到,这是一个必然。意念上,你不可能让自己的思想停下来不想,他在不断的造作世界。
对照佛的大世界和我们家庭与个人,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世界,也可以说就是你的环境。这就是真正的人间净土。人间净土,就是把你的欲望净化之后,用更大的欲望来为社会创造财富、创造价值。
为什么创造价值?这就是缘起,就是因果。如果你只是一味地消费,而不是创造,就欠下因果帐。对不对?不要这样以为,啊!我今天布施1块钱,明天就忽然摔一跟斗,就捡到钱包。会吗?即使那样,经济也是负增长的。因为,你捡到的钱,是别人已经创造了的价值。你没有创造价值,只不过你消费更多了。这跟两个经济学家吃狗屎的道理一样,200万吃堆狗屎。如果不创造价值,就等于吃狗屎。没有人创造价值,社会财富就没有增长。
所以我们提倡的是:建立人间净土,创造社会价值。学佛者创造价值,才是真正相信因果。你们相不相信因果,是享受父母创造的果实,还是自己去创造价值?
建立人间净土这个概念,最需要我们创造价值。怎么创造价值?自己要有的能力、有发挥的环境……,一切以这个为中心。那么,我们对自己人生,要有一个明确的策划,你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快乐,什么叫快乐?佛教有个根本概念,认为内心是没有的,内心象块镜子,照到的是环境,并与环境产生互动。你的快乐,是眼前的情形,是第二月,不是真实的,你的心是面镜子。
我们怎么快乐?是给别人带来快乐,然后我们才快乐。快乐的定义是给别人带来快乐!这是佛教的快乐定义。当你的家人、朋友、同事,他们快乐时,你才真正的快乐起来。绝对不是我们佛教徒,在别人痛苦时,我们还快乐。这个是佛教徒的一个精神。
如何给别人带来快乐?那就是满足他们的思想愿望。这种满足是相对的,相对满足他们的愿望。你认为追求物质享受是不应该的,你认为他们不应该追求物质享受?其实,你这样是在强加一个概念给别人。
你真的不去享受物质生活吗?真的不去追求吗?真的不去追求物质吗?如果我不说物质,世间的大庙为什么盖得那么大呀?这个东西,不是说追不追求,而是说追求什么的问题。不能否定物质的决定作用,而且,金钱不仅是物物交换的一个媒介,也是精神交换的一个媒介。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清楚!
关于欲望与目的这个问题,我们要提倡的是:欲望,不仅不要减少,反而还要增大——成为大菩提心。你这种心显现出来,对佛教发展起好作用,使人们都信佛,往生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我们才能学到究竟的佛法。而我们在这个世界的学的佛法,都是佛教的小学、中学课程。
这是居士学佛,要掌握的观念;掌握这个观念之后,才能处理好欲望与学佛的关系。
∵∵∵∵∵∵∵∵编辑:磊磊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