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佛陀智慧的火炬迎向廿一世纪

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舍弃了皇太子的耸荣和富贵,为追寻解脱众生无量苦的至高妙道而离俗出家。此后,寻师访道,又经六年苦行,最后,在菩提树下成就正等正觉,得无上智慧,了知众生生死根源。然后游化四方,指导一切众生修习离苦得乐的法门。只要依照佛陀的指导如法修行,任何人都可以了脱生死轮回的苦恼,到达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

佛陀住世八十载,说法四十九年,入灭后,众弟子把他一生的开示法语记为文字,再经历代高侩大德的敷陈开演,而成今日的三藏十二部。这部篇帙浩翰的典籍,不但是佛门修行的凭依,也是人类的知识宝藏。当年佛陀的许多开示,在今日昌明的科学知识中获得印证;又有很多在近代才开发出来的新知,往往可以在《大藏经v里找到类似的论说,原来这些经过许多人花费心力研究出来的结论,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已经由佛陀开示过了。

在那个古远的时代,知识的传授因交通不便、社会形态等因素而并不普及,但佛陀所宣说的教义却能广受欢迎,经历了二千多年的考验,竟然是日见彰显。

我们学佛,首先是学佛陀的能舍——他舍下与生俱来的荣华富贵;所以学佛的人要乐于布施。再者佛陀以千金之躯的娇贵而先有六年苦行,再有后来的沿门托钵与行脚游化;所以学佛的人要有刻苦耐劳的精神和去除我慢的决心。三者佛陀发心出家是为了解除众生苦恼,,正是秉持着佛陀的精神而克尽佛教徒的本分。

周老师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西元一八九九),从少至长,亲眼看见祖国所承受的各种苦难和社会的动荡不安,老百姓的流离之苦,触动了他的恻隐之心,一如悉达多太子出游四方时被生老病死的景象所震慑而生起为众生减除烦恼的念头。周老师饱读儒书,又深研佛理,知道其中有许多救世页方,所以决心儒、佛并倡,以挽救世道人心。他深切体会到,由知识分子来推动的事情最能成气候,而且中国佛教也应该从长久以来的“神佛不分、老太婆入庙祈福、专为死人诵经超度”的混沌状态中超脱。首先,周老师运用智慧,克服了当时“宗教不得进入校园”的阻力,使第一个大专佛学社团——“晨曦社”在台大成立,然后,各大专佛学社团相继诞生。

有了大专佛学社团,还得把这些在不同学校就读的年轻人团结起来,互相研讨、观摩,才能凝聚成力量,所以又成立了慧炬杂志社,专门宣扬儒、佛义理。过了十年,再成立慧炬出版社,刊印佛学丛书。首创“空中弘法”,利用电台无线电波的无远弗届,把佛法弘扬至山巅水涯,穷乡僻壤。为鼓励年轻人阅读经论,成立了儒佛论文奖学金。

周老师本是靠薪俸过活的公务员,他固然因为生活简朴而节省许多开支,但所举办的各种事项所需经费不赀,也的确是独力难支,好在闻声响应的大德不少,如南亭法师、印顺法师、杨管北老居土、虞兆兴老居士、谢均如乏居士、方肇周老居士、沈家桢老居士、吴修齐老居士、周庆光老居土,詹励吾老居士、丘汉平老居士、郑崇武老居土等,或输财,或捐屋,或以本身的社会地位助成,总之是各尽所能,出钱出力。这正是“德不孤,必有邻”“得道多助”的实证。

三十年后的今日,大专佛学社团已增至七十八个,慧炬杂志已出版至三百二十九期,奖学金累计已发出一六、五七四、四五〇元,受奖人数达九千八百零七人,其中不乏已事业有成,并大力回迹者。出国留学之学佛青年遍及五大洲,经由慧炬出版社出版行销各地之佛学书籍八十余种。为扩大服务层面而组织之“中华慧炬佛学会”亦已于今年十月一日奉准成立。创办人周宣德老师生前已将一切所有悉数捐子慧炬杂志社,未为子女保留一丝一毫财物。现在的慧炬社在郑振煌老师的领导下,展现着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

我们本着饮水思源的情怀,感谢周老师以佛陀慈悲喜舍的本怀,奠下这稳当的基业,开辟了这方可堪成就福慧的页田。我们更应下定决心,敬谨勤勉,把周老师的精神发扬光大。

过去三十年,我们的服务对象以大专青年为主,今后,则把接引范围延伸到中、小学和社会大众,达成往下扎根,往上发展的目标。我们希望与任何正信佛教团体共同携手——包括远在异邦的佛教组织(例如由敏智长老、显明长老、沈家桢老居土等诸位大德所领导的美国佛教会),依教奉行,不但要清弭罪恶,更要把娑婆世间转化为人间净上。

在意炬的第二个三十年揭开序幕的时刻,我们盼望能把历届毕业学佛青年的力量凝聚,使慧炬发出更大的光芒,照得更远、更广。恳请教内大德、社会贤达,多子支持,不吝督促指导;这是我们深切的期待。(摘自《慧炬》第329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