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领略佛陀身教之微

[作者:吴克乘]

“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见之者,如仰日月于中天;悟之者,如探宝珠于沧海”明永乐如是说。

《金刚经》坚不可摧,博大精深、智慧无穷,“历旷劫而不坏”。全文五千多字,字字闪光、千百年来在人间广泛流传。经过多次毕恭毕敬地研读,我就“法会因由分”中对以尊重、平等为身教内容的理解并联系现实试述自己粗浅的看法。

古人常说:“言传不如身教”足见身教的好处。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肯定了身教的重要。老子的“行不言之教”强调教者要润“物”无声。身教是自然而然的教育,自古皆然,在这样的环境潜移默化是不知不觉的。佛陀的身教就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

“着衣持钵”是在“乞食”前。“收衣钵”是在“饭食讫”。《遗教经》云:“惭耻之服,于诸庄严为第一”。饭前饭后十分讲究穿衣庄严、礼貌,做事一丝不苟体现对人的尊重。用日常穿衣来引导众生尊重他人;时至今日,其现实意义是不容低估的。穿着礼貌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从人的着装能折射出人对生活的态度。大方得体的穿着是一种礼貌、美德、智慧,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双重尊重。穿衣之道何尝不是为人之道。平时我们能实践佛陀的穿衣尊重他人的做法,受益必定多多。

食前:“着衣持钵”。《疏抄》云“着衣持钵者,着僧伽之衣;持四天王所献之钵。”吃饭之前注意衣着,备好餐具,这是对他人的礼貌,对他人的尊重。食的来源:“乞”。“乞”不止是为人天谋福利的无私奉献。僧若讷曰:“佛是金轮王子,而自持钵乞食。乞食者,为欲教化众生舍离骄慢也”。“舍离骄慢”就是谦虚,谦虚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尊重。食时,“还至本处”。没有在路上就吃起来,讲形象,讲威仪,对食物的珍惜,更是对施食者的尊重。《礼记》中“失礼之初,始于饮食”。说出了饮食礼仪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论语》中“食不言”就是吃饭时不要说话,无论饭菜好坏,都要恭恭敬敬地吃。时至今日,反观现实。吃饭时坐相不好,大声喧哗,长辈未坐自己先抢位,长辈未举筷,自己先动筷,在长辈或客人面前乱翻菜,只拣自己爱吃的菜,有盘碗相碰声,喝汤及咀嚼声很大,饭菜时而掉在桌面上而不顾,电话打个不停,凡此种种食不礼貌的做法,何谈对人尊重?平时我们能实践佛陀吃饭尊重他人的精神,一定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赞许。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疏抄》云“舍卫国有一长者名须达拿,常施孤独贫,故曰给孤独长者”,李文会曰:“舍卫国者,说经之处也。只树者,只陀太子所施之树。孤独园者,给孤独长者所施之园,共建立精舍也”佛陀在此传道,就是回报他们对佛门的贡献。纪念他们的付出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一起生活就是平等的最好体现。两千多年前佛陀所倡导的“住”的平等,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果住在金碧辉煌的高级别墅里的人能心怀着住在雨漏无干处的破屋的穷人,那么居住的贫富差距就能缩短,社会一定会更和谐。

佛陀行动的核心是“乞”。“乞”前,“世尊食时着衣持钵”中的“着”“持”突现对他人的尊重。“乞食于其城中”中“乞食”范围是“舍卫大城”所有家庭,把他们置于同等的位置,公平不歧视。“乞”的过程是“次第”。僧若讷曰:“不越贫从福,不舍贱从贵,大慈平等,无有选择,故曰次第”李文会曰:“次第者,如宋慈悲,不择贫福,平等普化也”突现平等待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待人平等就是对众人的尊重。食后才“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就是洗完脚把自己打坐的位置铺好,扫干净,弄整齐。“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中的“收”、“洗”、“敷”的行为,亲自动手,在平凡做事细节中突现对生活的尊重,其身教的榜样无不体现着智慧的力量和魅力。李文会曰:“洗足已者,净身业也”,颜丙曰:“敷,乃排布也”,突现对事业的尊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弘扬佛教尊重他人的精神,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一定会为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发挥作用。

佛法即生活之道。大智慧从日常生活中来,到日常生活中去。大众化,通俗易懂的身教把抽象的平等尊重理念无声地教导着人类。这是最高明的引导方法。佛陀是我们永远的榜样。不说空话,默默行动。我们要感恩佛陀,永远地感恩。因为佛陀“在最平凡中,建立了一个非凡神圣的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