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学佛陀

2003年7月19日∵菩提法师∵(Ven.∵Bhikkhu∵Bodhi)∵讲于同净兰若佛法度假

●陈参权∵译

这次佛法度假的主题可以说是“统一‘学’与‘修’的重要性”。今天在美国,对于佛法的广泛趣向有很多层次。然而,往往修行类的与学者型之间却隔一鸿沟,如同来自不同的世界。很多自认是佛教的修行者以为修行就只是禅坐,而自限于遍解佛法之外。这每导致对佛法一种偏激的另类诠释,而把佛法变形为一种古老的精神疗法;甚或但为达到现世平安快乐的一种“生活艺术”之道。这,好是好,惟与古典的诠释(佛法)相较起来,有心的求法者将很快的发觉到这样的诠释是短视而没有深度的。∵

另一方面在世俗的学院里,学者们深研佛教的圣典、文化、与历史,以纯客观的态度把佛教当作是一种文化、历史的现象而试图这样去了解佛教。这种方法虽能给我们大量佛学知识,却不能令生悟入佛陀所要传达的真正内涵。其缺点是忽略了真正智慧所须的净信与修行。无疑的,从学术的观点来看,获得这种知识是有益的,不过如果这样的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毫无影响,那是没有效用的。∵

美国当前热中于佛教者每分歧为二。一边是修行类的,他们虽然一心想要修行但是常常缺少了对于佛教教理的认识。有些人甚至于将学习佛法认为是在观念思想上的葛藤而予以弃绝。另一边学院派的学者虽然拥有丰富的佛学知识,但是在佛道上却缺乏在法上的信心与修行的经验。这二端与“效学佛陀”实无关宏旨。∵

学与修的统一∵

在同净兰若我们等重信、解、行与其间的平衡。虽然同净兰若成立才三年(注1),我们的宗旨却已经开始成形,并且期望几年后会有丰硕的成果。此道场愿景的导标系来自印顺导师──当代中国最顶尖的学者僧。印顺导师今年九十八岁,目前住在***。印顺导师的作品与研究实在令人震惊与敬畏。他用决了性的洞察力,严谨地结合历史和文献的学识而将之融入佛陀的教说与佛史,所凭的是一个对佛道坚定不移的誓愿。他的许多学术性的着作涵盖了整个佛教历史,从佛教在印度的起源与演化,一直到后来在中国的发展。同净兰若的创建者仁俊法师是印顺导师当今仍健在的学生辈中最资深的长者,他本身也是一位卓越的人。跟他的老师一样,他兼具丰富的佛学知识,恳挚的慈悲心,深广的智慧,和一个非常坚切的菩提愿。∵

在以净信为前提下统一学与修是一种契合佛教传统的方法。有一些经典即特重这种统一该二者而成为一种健全的平衡。有些经说,当一个人具有了信心,他就该去亲近老师以便学法。听闻佛法之后他便谨记在心,当能够很纯熟的忆念诵持,他就可以如法思维并观察所学的法跟经验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把它应用到生活上。最后他并可以努力去体证所学的法。当修习成熟了,自己就可以直见究竟的真理。在论典里有一个更简单的修行方式提到了在修行道上三个主要的步骤:解,行,证。我们首先学习佛法,然后将之用于修行,最后得以体证真理。∵

上述的两个修行次第都指出了佛法的学习与修行是体证的基础。至于学习的多寡则因人而异,也因传承而不同,没有一个固定的原则可以适用于每一个人。无疑的,有些人可以少量而有效的修行便达到某种成就。另一些人则需要比较多的知识,更有些人对于佛法则乐于深学广探。如此,有了净信的前导与正修的后通,若能广解佛法将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除了能扩展个人的了解,当扮演一个老师的角色时也将能提升教学效果。并且它本身也具有鼓舞与提升的作用,令人大开眼界而得见法界的甚深极广。∵

认清目标∵

虽然在这一个星期我们将从许多法师与讲师们学习佛法,实则我们终究还是学自于佛陀。因为我们所将要学习的所有的佛法不是直接来自佛陀,就是间接的来自佛法的流传。在开始一起学习佛法之前,我们应该把印顺导师的一句话记在心里:“佛陀宏扬佛法的目的,也就是我们来信佛学佛的目的(注2)”。佛陀诞生于这个世界为的是要把众生导出苦难并指引一条通向无上安乐的道路。所有的人自然是想离苦得乐的。可是为什么无法随着自己心的积习而达到目的?为什么一定要向佛陀学习?那是因为我们的心被无明与烦恼所覆盖,起心动念无不是颠倒梦想。所以虽说人人都希望得到快乐,却每发现自己落于动乱与痛苦中,不但给自己造苦,也给别人带来了许多痛苦。由于佛陀具有圆满的智慧,所以确彻了解导致苦乐的种种因缘。佛的大悲心使他在我们这个世间广说缘起法四十五年,俾令人们可以了解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应该做的。这样,学习的目标应是学习分别怎么做是有过患的、怎么做是有利益的;什么是会导致痛苦的,什么是可导致安乐的。我们应该有个双层的目标:一、自己能从痛苦步向解脱;二、也令自己能为了他人的利益而作有实效的奉献。这样便可以实现所谓的“双利”∵──自利利他。∵

修学佛法,我们必须学习如何把佛法应用到我们的生活。许多早期的经典虽是佛陀为出家弟子说的,在家众却不可误认为这样的经典和他们的生活无关而予忽略。因为这些经典系佛陀为僧俗二众弟子们指出所应立定的,而且必须修行而达到的究竟目标。其次,在家众也不应该认为修行非模仿出家众的表相不可。我相信佛陀为在家众讲的教说一定比我们从现有的圣典中能找到的更多。尽管这些或已散失,我们尚可从仍被保存着的教典里摘出主要的原则。不过,仅止于在字面诵持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必须明白如何才能将之实践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处境中。这样,我们必须遵循中道而离于两边:一是极端的保守,执于旧方便而不了解个中原因;另一端则是过度的修正,将教说任意修改以适应个情。对于佛法合理的态度是肯认法的本身也是合于无常与无我的两大理则的。方便固然必须随着人文思想与社会变迁作合宜的适应,但只要我们能依经典作判摄,基本法则是必须坚持的。∵

修行的两重点∵

在此,我想提出有关修行宜同时并行的两个重点,我称之为“自(我转)化”与“自(我)度(脱)∵”。学佛,实际上主要是学这两点。佛法的终极目标,正觉与解脱,因自化可达。藉自化我们可以突破有漏心的界限而通达无漏的真理。这必须用智慧来导照。因为这能令解脱的智慧必需从已被适确培育的心方能生起,而心的培育正是自化的工作。∵

自化∵

自化乃是为了一步步迈向真慧而作的修行,它包含两个步骤︰断(除)与培(植)。断是断除不善的身、语、意的表现,这包括控伏恶念与不正见。就像园丁为了培植一个美丽的花园,首先得将杂草废物除去一样,我们必须先将心中的杂草废物除去。学佛先要知己,要了解我们的心。佛法就像一面镜子在我们眼前,照显出我们害己害人的染污心思。经由修学佛法我们得以更了解我们必须努力去克服的短缺。我们也学到了克服这些短缺的方法,而这正是佛陀教法的力量所在:他非常准确的开给我们去除所有心病的药。令人震惊的是初期佛法对人心的洞察之仔细实在难以令人置信。这些教法给我们一个异于西方心理学的心理分析法。其重点并非在如何使一个患者康复,而是在如何使正常的人突破一般心力的界限而能体现他们的潜力──彻底的净觉之心。这必需要有一个完全与他们不同的方法,这也就是佛陀在了解人性伟大的贡献。∵

佛陀所提供给我们的不但是对于缺陷的分析,他也揭示我们所具的许多潜力,而且教我们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潜力。他给我们一个非常实际,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的教导而让我们能够按部就班地向究竟证得上进。培∵(植)∵,就是举步向这个方向的志誓,致力善根的培护。善根培护得调柔而坚真,则能增长自己内心的安乐,并使我们能将生命用为可以把安乐传送给他人的渠道。佛陀教我们很多有益的修行方法,如最基本的道德乃至于五根,八正道,六(十)波罗蜜等。为了要修习这些,我们应该广泛地、深入地学习佛法。然后再以最实际、最有益的方式学习如何把佛法应用到我们的生活里。∵

自度∵

效学佛陀第二个主要的步骤就是自度。虽然佛说断恶修善,其目标却不只是使我们在有限的世间中做一个快乐满足的人。他并指示我们趣向出世的目标,引导我们趣向无为的真实,涅盘,超越生、老、病、死的寂静界。欲达此目标则必须彻底明了万法的究竟相。真实是必须经直接体验洞知的,我们需要特别的指导方针去理解它。这目标本身虽超越心行言语,但佛陀以及许多大德们提供了我们一些方便,让我们对于万法的真相能有个概念。这些方便虽不能得其全貌,但却可多少提供我们所要探求的:我们需要懂得的理则,与应该立志迈向的目标。∵

学习有关自度的原则是一桩哲理大业,但这不是凭空臆想的哲学。佛教的哲理是用来彻底了解万法真相的。它使用思维和推论以通达真理的一瞥。这真理能令我们解脱,也超越所有思维和推论。佛教哲学的大渊源是从佛陀传来,为了揭显无法充分地被任何系统表达的真理的多面性,它不断地有适应和增广。当我们学习这样的佛教哲理时,我们必须记得不可只将之用来满足心智的好奇,而应期能在自度的任务中有所帮助。无明系所有系缚与和痛苦的主根,这佛教哲理能直指我们所需用来去除无明的智慧。∵

效学佛陀的本怀∵

以上所说的效学佛陀,看来似乎仅涉及学习自记载于圣典的教义。但那只是一部分而已。效学佛陀非但要学习他的语;也要学习他的身和意。佛教的流传留给了我们许多佛陀的事迹,这包括佛陀在此世间的一生与其过去生。这些组成了大部份佛教流传的文记。佛陀的一生事迹,和他的本怀提供了我们一个仿效的模范,一个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应该将这理想标准用来融入我们自己的生活。佛陀,久远前同我们一样的一个普通人,由于一听到古佛说法,发心如实修学,最后断尽了一切成习,到达了人的完美顶点。效学佛陀,不仅要学习佛陀的教说,更应该依照佛德塑造我们自己:究竟清净,无碍自在,大智大悲得圆满遍充一切。效学佛陀,启发也激发着我们︰成为一个决定性的具有断德、智德、恩德的无上正觉者。参加这次佛法度假的诸位务请发心向这个大目标∵──无上正觉,从大愿坚行中展开最挺拔的脚步!∵

译者注1:∵指在美国纽泽西州注册为∵Bodhi∵Monastery∵[回本文]∵

译者注2:∵印顺导师着『佛在人间’页166∵-∵167∵[回本文]∵

转自:《正觉之音》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