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佛陀的教育·

佛陀的教育

佛教是现在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佛陀,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为宗教家。

其实,释迦牟尼佛陀正如孔子,一生尽瘁于教育,是古今人类的导师。所以,与其称释迦牟尼佛陀为宗教家,不如称他为教育家,来得更为恰当。

释迦牟尼佛陀所施行的教育,有二大原则:一为契真理,二为协时机,契真理为所施的教育,必符合诸法的实相,这是佛陀教育的本质;协时机为所施的教育,必适合大众的程度,这是佛陀教育的作用。佛陀一生所施的教育,因对象不一,故其教育的内容,也有深浅之别,但其目标还是一致的,所以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佛陀一生的历史,要是把有关教育的部份抽起不谈,几乎没有什么可说了,所以称佛陀为一位教育家,的确是名副其实的。

这位生于二千五百年前,印度文明古国的大教育家,是内本其所证悟的真知灼见,外冶印度古代各种的学术思想,来施行他的教育,兹分三段来叙述它?一、教育的目的

佛陀本来是一位王子,因他聪颖过人,所以对教育的要求特别高,他从小就开始受教育,到了青年时代,已博通了各种高深的学问,而且对于武术,也有精湛的造诣,但是他觉得这些学识,都不能令他安身立命,于是,他离开了王宫,出家去过寻师问道的生活,先后拜访了好多位当时印度有名的大宗教师,跟随他们学习,虽已学通了他们的学识,但仍不能满足他对教育的需求;最后,他在菩提迦耶的一棵菩提树下面深入禅定。在一天晚上黎明之前,天上明星闪烁的刹那,他豁然大觉大悟起来,突破了人生宇宙的大秘密,发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从此,他对人生的实相与宇宙的真理,了如指掌。这时,才得到真正的安身立命,满足他最高的需求。

佛陀觉悟以后,到处弘扬佛法,施行觉悟的教育,把自己所觉悟的真理,宣示出来,使接受他的教育的人,也能得到觉悟。所以佛陀的教育,是一种觉悟的教育。

人生有种种痛苦的逼迫,这都是由于我们内心的种种烦恼,驱使我们去造业,遂致有种种痛苦的产生;而烦恼之起,起于无明。什么叫做无明呢?无明就是不觉——不觉悟人生的实相,不觉悟自己不受痛苦的本来面目——佛性。如果听闻了佛法,接受佛陀觉悟的教育,依照佛陀所指示的修养方法去实践,最后获得了觉悟,便能断惑证真,离苦得乐,这是佛陀教育的目的。二、教育的类别

佛陀教育的目的,虽然只有一个,可是人类的个性与志趣,却是千差万别的,佛陀为了要“随机施教,应病与药”,也就开示了各种不同的佛法,把个性与志趣不同的人类,分门别类地施以适当的教育:

有一种人,相信因果,知道我们的生命是长远的,有前生,也有后世;而我们现在的一切行为,一定会影响于将来的,因而要争取将来优裕美满的生活,佛陀为了要适应这种类型学生的需求,就施以“五戒”、“十善”等人天乘法的教育。

另有一种人,进一步的明白优裕美满的生活,并不能持久,而生老病死的种种痛苦,却是时时在紧逼着我们,因而对人世生起了厌离心,要求解脱生死的痛苦,佛陀为了要适应这种类型学生的需求,就施以“四谛”、“十二因缘”等声闻乘法的教育。

还有一种人,了解到人生宇宙是相依互存的,人人与我都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发愿舍己为人,自利利他,自救救人,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解脱。佛陀为了要适应这种类型学生的需求,就施以“六度”、“四摄”等菩萨乘法的教育。

这三种类型的教育,是由浅至深,由低至高,循序渐进的,恰如现在世界各国所推行的普通教育,由小学而中学,由中学而大学一般。佛陀的教育1、人天乘法——小学2、声闻乘法——中学3、菩萨乘法——大学普通的教育

教育是要讲成绩、讲效果的。有成绩有效果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反之,便是失败的教育,佛陀施行的教育,特别注重这一点;所以,凡是经过佛陀教育的人,不论他本来有什么坏行为坏习惯,一切佛陀教育的薰陶,无不改恶从善。

当佛陀在世时,常常召开检讨会,让学生们自由坦白报告∵各人的功过得失,以便检讨各人学习的成绩与效果。

有一次,在检讨会中,有个学生名叫须陀的站起来说:“我从前是个守财奴,视财如命,自从接受佛陀的教育后,完全改变了,我拿财物布施给人,虽然家财一天天的减少,但我的心情却一天天的愉快起来!为什么我会这样乐善好施呢?因为我受了佛陀因果报应的教育,知道种善因必获善果,为了争取将来优裕美满的生活,我很愿意这样做。”

接着,又有一个学生名叫阿迦达的,也站起来说:“我从前胆子小又怕苦,自从接受佛陀的教育后,完全改变了,我单独一个人,到深山里去修行,天冷我不畏,毒蛇猛兽也不怕,肚子饿了,采些野菜充饥。我所以要这样勤苦修行,是因为听了佛法,了解人世无常,生死迫切,对人世生起了厌离心,所以放下一切,修习禅定。”

最后站起来的,是个断了一只手臂的学生,名叫旃陀,他说:“我自接受佛陀的教育以来,一面自修佛法,一面积极利人;有一次,乡村里发生水灾,房屋被水淹没,人死很多,我坐在一只大木盆里,随水漂流到邻村去,就在那里发动劝募食物,救济灾民;当施赈时,灾民既多,挤着抢食,我在人群中,被挤断了一只手臂;但我那时神情兴奋,只顾分发食物给灾民,竟然忘记了自身的痛苦。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我听了佛法,了解到人生相依互存的道理,所以愿意舍己为人。”

上面这三个学生,刚好代表着三种类型的学生:第一个须陀乐善好施,代表受佛陀“五戒”、“十善”等人天乘法教育的学生;第二个阿迦达勤苦修行,代表受佛陀“四谛”、“十二因缘”等声闻乘法教育的学生;第三个旃陀舍己为人,代表受佛陀“六度”、“四摄”等菩萨乘法教育的学生。从他们坦白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接受佛陀教育后的态度,跟从前作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由此,可以证明佛陀教育的成功。

佛陀自从三十岁成道以后,一离开菩提迦耶,就席不暇暖地去推行其觉悟的教育,四十九年如一日;凡是受他教育的学生,都深深地受到感化,而毕生信受奉行;他的学生,从国王、后妃、大臣、以至平民、乞丐、奴隶,应有尽有,遍布於社会上的每一个阶层。至於他实施教育的场所,概括地说,也可以分为三类:

一、精舍说法——佛陀成道后不久,就到中印度的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林中,建筑了一座有十六个大院七十二间大礼堂的竹林精舍,给佛陀说法。后来,萨罗国的给孤独长者和祗陀太子合建了一座堂皇华丽的祗园精舍,请佛陀说法;所以佛陀四五九年施行教育期间,常在王舍城与舍卫城之间来往,而竹林精舍与祗园精舍,遂并成为佛陀主要的教育场所了。此外,佛陀也曾在其他地方的精舍说法。

二、应供开示——受佛陀教育的人,各阶层都有,他们常请佛陀到家里去应供,饭后开示佛理,给全家的人听,很多人因此而皈依佛陀,弃恶从善。例如:耶舍的父亲请佛陀到家里去应供,耶舍的母亲听佛陀的开示后,皈依佛陀,做个在家学佛的女居士;给孤独长者有个媳妇,叫做玉耶,自恃美丽而骄傲,瞧不起公婆和家里的人,有一次,佛陀在也家里应供后,对她开示:“佼美的容貌,只是外表美;而端正的心行,才是内在美;真正的美人,必须内外俱美……”玉耶听了,心中的骄傲顿消,皈依佛陀,做个克尽妇道的在家弟子。类此,在信徒的家里开示,受这种教育而行善的学生,多到不胜枚举。

三、民间布教——佛陀成道后,在四十九年施行教育期间,除在精舍说法之外,也常深入民间,在恒河两岸的各城市、各乡村布教;并派他的弟子,到各处弘法。当时印度的社会,阶级制度非常严格,最低层的奴隶阶级,是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的;可是佛陀提倡佛性平等,打破阶级制度,尊贵的王族与低贱的奴隶,同样可以学习佛法,受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育是大众化的,他自己所觉悟的真理,虽然很深,但是他能够深入浅出,引用民间的故事,及作种种的譬喻,予以开导,所以各阶层的人民,都能接受他的教育。

上述精舍说法,应供开示和民间布教的教育,类似现代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佛陀1、精舍说法——学校教育2、应供开示——家庭教育3、民间布教——社会教育现代三种教育

生在二千五百年前的佛陀,他所推行的普遍教育,已经注意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必须兼行并重,这不能不说他是一位先知先觉的大教育家了。

三、教育的方法

佛陀是一位大觉悟大智慧的人,他教育的方法很多,随机应变,不一∵而定;他常在说法之前,入定观察听众的根性,然后决定用什么方式来说法。最奇特的是他说法时,所用的言词巧妙,能使出身不同和知识高低的人,都能了解;每个人都觉得佛陀这些话,好像是专为自己而说的,因之而感到欢喜与满足。下面随举数点,以见其教育方法的一斑:

(一)戒定慧三学兼施——佛陀的教育,着重於戒、定、慧三学兼施。他先教戒学,命学生修养品德;次教定学,给学生锻炼身心;再教慧学,使学生启发智慧。因为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这是佛陀施教一定的次序。佛教的经、律、论三藏,所以成为千百年来佛教徒信受奉行的圣典,就是因为经藏能诠定学,律藏能诠戒学,论藏能诠慧学。佛陀的戒、定、慧三学的教育,正如现在的德、智、体三育。三学1、戒学——教育2、定学——体育3、慧学——智育三育

虽然,如果详细加以分析与比较,则有下列三点的不同;

1、三学是一贯性的,先后秩序分明;三育则互无连系,各别施行。

2、现在的体育,只注重身体的锻炼,而定学乃包括身体与心灵的锻炼,尤其注重於心灵的锻炼。

3、德、智、体三育,只是世间的教育,而戒、定、慧、三学,却是通於世间与出世间的教育。

三育———世间的教育

三学———出世间的教育

再说,现在的德、智、体三育,有人再加上美育和群育,成为五育;这在佛陀的教育中,早就俱备了。因为美育的训练,目的在陶治性灵,使人的性情,趋向真善美的境地;而佛陀教学生静坐,收摄心猿意马,去掉妄想杂念,使人精神统一,心灵宁静,以期悟入本性,实是更有效而更高超的陶治性灵锻炼心性的美育。至於群育的训练,目的在使人亲爱互助,合群和谐;佛陀舍己为人,恒顺众生,无条件地为人群服务的教育,显然是更积极而更完整的群育。

(二)言教与身教并重——言教,是用语言传授的教育;身教,就是以身作则的教育。现在的教育,多注重言教;而忽略了身教;佛陀的教育,则是言教与身教并重。

在言教方面,佛陀常常接受学生们的提问,从解答问题中,发挥精警的言论,藉以灌输智识给学生们;例如《金刚经》里面解答:“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在现代的教学法上,类似注入式教法中的演讲式教法;但是他的讲述,能够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就是讲了一两外钟头,也不会使学生们感到厌倦入睡。有时也有由佛陀发问,命学生解答,然后随其所答,作适当的评判与指正;例如《楞严经》里,“七处徵心,十番辨见”;这在现代的教学法中,属於启发式∵教法中的课题式教法。还有一些是佛陀与学生相互盘诘,在问答中,揭出人生的真理;例如∵《大宝积经》里佛陀与妙慧童女一连串的问答,揭出了十点世出世间的妙谛;这在现代的教∵学法中,又像是启发式教法中的问答式教法。

说到身教,这是佛陀教育的特点;佛陀以身作则的教育,散见於很多佛典中,这里随便举出几点:有个老比丘眼睛有毛病,缝袈裟时要穿针看不到,佛陀替他穿针。有个比丘平时不肯为病人服务,到了自己生病时,没人照顾他,佛陀就替他洗身体,照顾他的饮食,又很诚恳地说道理给他听,劝他以后要多多为病人服务。这都是为人群服务的示范教育。释迦族跟拘利族的人争水,佛陀不辞劳苦,从遥远的地方赶去,替他们调解。毗舍离城疫症流行,佛陀不怕传染,特地进城去安慰病人,教育病人。这都是慈悲救世的示范教育。提婆达多三番四次谋害佛陀,佛陀不但没有恨他,反而用慈和的话去教诲他。这是冤亲平等的示范教育。其实,佛陀本来是一位太子,养尊处优,他能够看王位如敝屣,视富贵若浮云,出家去过三衣一钵的清淡生活,就这种难舍能舍,难行能行的伟大人格来说,已够做学生的榜样,是最好的实践示范教育了。

(三)特殊的个别教化——佛陀每次在精舍说法,或到民间布教,听众都是成千上万,最少也有几百个人,这可以说是集体教育。到信徒家里应供后的开示,听众多则一百几十,少则三五个人,这就好像现代教学法上的分组教学。但是,还有一些学生,由於其根性特殊,佛陀却要一个人一个人的个别予以教育的,这种个别辅导的教学法,类似美国柏克赫斯特女士所创的“道而顿制”。在佛陀的教育中,接受这种个别教化的人,也多得难以计算的,这里举出三论,於此可见其一斑:

A、傻子变聪明——周利特是个傻子,跟他的哥哥出家,一首四句的偈,三个月都学不成,哥哥赶他回家,他伤心到哭起来,佛陀问他,他说:“我是一个最愚笨的人,三个月学不会一首偈子,怎样办?”佛陀安慰他道:“愚笨而自己不知愚笨,才是真愚笨;你自知愚笨,就不是真愚笨了。”佛陀教他读“拂尘、除垢”两句简单的法语,天天抹桌子、扫地;经过一段时间后,特心开意解了,他由拂除外在的尘垢,进而拂除内心的尘垢——烦恼,烦恼一消,智慧就开朗了。

B、音乐家悟道——音乐家闻二百亿,是个富家子弟。这位娇生惯养的青年,过着刻苦的出家生活,心急求进,身体就渐渐衰弱了。佛陀要教他修行的方法,却先问他:“你弹琴,如果弦子太紧会怎样?”闻二百亿答道:“会断!”佛陀再问:“太松呢?”答道:“没有声音。”佛陀说:“修行也和弹琴一样,不要太紧,太紧则心躁急起来;也不要太松,太松就放逸散乱了;应该要把心放得平和,不紧不松才可以。”闻地百亿照佛陀的教训去修行,果然心平气和,不但身体逐渐恢复健康,而且不久也就悟道了。

C、凶暴者自新——鸯崛摩罗跟一位婆罗门教的老师学习,老师的太太爱上鸯崛摩罗,趁机向他示爱,遭鸯崛摩罗拒绝。那师娘恼羞成怒,反诬鸯崛摩罗调戏她,老师信太太的话,要害鸯崛摩罗,就对他说:“你去杀死一百个人,把他们的手指贯穿起来,系在颈项上,就可以升天了。”鸯崛摩罗听老师的话,把心一横,拿刀出来,到处杀人;杀到九十九人时,他的母亲来了,他想:“我杀了九十九人,只差一个,就可以升天了;虽是母亲,也只好杀来凑数。”然而当他要去杀母亲时,佛陀蓦然出来;於是,他丢下母亲,要去杀佛陀,可是等他靠近时,看到佛陀的威光,他像发狂的心安定了,丢去了手上的刀,向佛陀跪伏下去,经过佛陀的一番教育之后,这个凶暴者终於改过自新了。

综上所述,佛陀虽是诞生於距今二千五百年前,然其实施教育的各种方法,却极符合现在最新的教育;所以他的教育,不特仍然适用於今日,且其戒、定、慧三学兼施,言教与身教并重的教育设施,於目前偏重智、体与言教的教育,的确有补偏救弊之功。

·佛陀的教育·

十三、·米商的奇梦·∵

米商的奇梦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

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这是《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的偈颂。

从前,中国浙江省上虞地方,有一位专营米粮生意的商人∵,为人乐善好施,家里供奉观音菩萨,早晚礼拜很勤,可以说是个虔诚的佛教徒。

米商有个妻子,长得样子很美,可惜她的内心,并不像她的外表那样美;她常常看到米商布施行善,捐款去做慈善事业,或拯济穷人的困难,或帮助朋友的急需,心里就觉得很不以为然。

“钱是不容易得到的啊!你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实在不应该这样随便布施给人家。”每当米商行布施时,妻子总要劝阻他;这一回,她看米商又要慷慨捐款了,所以拿这些话去劝阻丈夫。

“社会是个人的组合,个人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的钱财,也是从社会得来的;取诸社会,用诸社会,贫苦困难的,给予救济;朋友有缓急,给予帮助;这是观音菩萨慈悲救苦的精神,也是佛弟子们应做的本分事。”米商引用佛教缘起的哲理与菩萨利生的精神,向妻子解释。

“唉呀!什么社会个人,个人社会,我最不喜欢听你这一套大道理。你要是再这样慷慨布施,今天捐助社会福利,明天又捐助学校教育,这里贫苦的人民你要去救济,那里的水灾火灾你也参加赈济,看你的钱财,不花光那才怪!”妻子说到这里,几乎光起火来了:“到那时候呀,你的生意本钱都将没有了,就要去做叫化子,嗯!我才不跟你这个傻子去挨饿苦哩。”

“好太太!”米商看妻子生气了,便安慰她说:“这一层你倒不必担忧,你看:许多乐善好施的人,时常布施财物,周济人家,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变成贫穷;反之,那些“孤寒鬼”一毛不拔,什么福利事业都不肯做,也不见得由此便大富起来。所以,从前有人做首打油诗说:“施财犹如井中水,一边吊打一边盛;三日五日不打水,何曾淹到井槛边?”这实在是至理名言啊!”米商说到这儿,停一下子,瞧了他妻子一下,再说:“就拿我自己来说吧,这几年来,常常布施,但是蒙佛菩萨的慈悲默庇,生意总算一帆风顺,钱财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一天天地多起来:这真像井水一般,一边儿打了去,一边儿又涨满了。”

布施财物,好像打井水一般,一边儿打了去,一边儿涨上来,这种比喻,妻子是不愿意接受的;至于佛菩萨的默庇,她就更不相信了;不过,米商这几年来在布施方面花去了很多钱,但是由于生意做得顺利,家里的财钱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一天天地多起来,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事实胜于雄辩,妻子虽想反驳,也找不出理由来反驳了。

米商的生意很大,常常从外地买米进来;这一天,米商为了办米,又准备远行了,晚上,他在观音菩萨案前,虔诚称念观音菩萨名号,拜了菩萨以后,很早就上床睡觉,因为明天一早便要开船了。睡到天将要亮的时候,他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见他每天早晚礼拜的观音菩萨,竟然开口对他说话了:“逢桥莫停舟,逢油须抹头,斗谷三升米,青蝇聚笔头。”菩萨说了这四句话后,又吩咐他要牢牢地记在心里,千万不好忘记。米商睡醒,觉得很奇怪,因为这一个梦,跟平常的梦完全不相同;平常的梦,梦中的景象依稀;可是这个梦的梦中景象,却是历历在目的;所以,与其说是做梦,毋宁说是菩萨现身指示。不过菩萨所说的那四句话,到底是指什么,却颇耐人寻味,尤其是那后面的两句,好像是签诗,又好像是谶语,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虽然,观音菩萨的话,米商是绝对听从的,他对菩萨指示的那四句话,虽是不甚了了,但也奉为圭臬,牢牢地谨记于心。不久,船开行了,米商无论在船上的时间,或上埠办米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在反复默诵那四句话,真是念兹在兹。米办好了,全船满载而归,不意船行中途,遇到狂风暴雨大作,船夫远远望见一座大桥,赶快划到桥下,想要躲避风雨,正在这时,米商触及当前的景象,忽忆观音菩萨吩咐“逢桥莫停舟”的话,突然大叫起来,命令船夫不可停留,快划过去,船夫心里莫名其妙,不过主人的命令,却是不得不听从的,于是猛力一撑,米船直冲桥下过去,谁知船划过去不远,就听到后面“轰”的一声,米商跟船夫不约而同地回头看去,只见那座古老的大桥倒下,好像高山崩塌一般。这时,大家相顾失色,等到惊魂始定,船夫才问起米商:“为什么你会知道桥会崩塌?”于是,米商便把梦中观音菩萨的话,一五一十向船夫道出,并劝船夫要信仰观音菩萨,时常礼拜与称念观音菩萨。

船过桥倒,米商能够逃过了这一场性命的危险,完全是获得观音菩萨的指示与救护,因此,他深深地感激观音菩萨救命的大恩。当天米船安然归家,晚上米商更加恭敬地在观音菩萨案前点灯、上香、虔念菩萨名号,想不到当他礼拜完毕,将要离开时,菩萨案前悬挂的琉璃灯,忽然绳断堕下,灯破而油溅满地;米商见状,又忆起菩萨吩咐“逢油须抹头”的指示,急忙用手就地掬油,不断地向头上抹,没有多久,米商满头的发,就好像从油锅里拖起来的一样,淋淋下滴。这在一般看来,委实是不可理解的,为什么好好的头发,干吗要搽上那么多油?可是米商深信观音菩萨的话,他没有去研究这些。

米商收拾了破碎的玻璃片,揩干了地上的油后,就回房睡觉去了,多日辛苦,一夜好眠,第二天早上起床,揉开惺忪的睡眼,不禁哧了一跳!同床睡觉的妻子,不知道为什么给人家杀死了,床被血渍斑斑,令人触目惊心!米商害怕极了,但是房门没有人打开,妻子竟会给人家杀死,尽想也想不出其所以然来。米商跑去告诉岳父,岳父前来盘问的结果,还是满头雾水;于是,岳父疑心到米商出外经商,在外必另娶爱妾,便向县里控告米商杀妻;就在这当天,县里派差役来,把米商拘捕归案。

“出事的那天晚上,你入房睡觉时,房门关了吗?上了闩吗?”县官问。

“大人!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晚上我入房时,曾亲手关门,并随手把门上闩后,才上床睡觉。”米商不假思索地答道。

“那么,第二天早上你起床时,房门是否被人打开?”县官又问。

“没有!”米商照实供述:“第二天早上我起身时,房门照旧关着,并且照旧上闩;后来,还是我亲手把房门打开。”

房门关闭,且已上闩,整晚未曾被人打开,房里只有米商的夫妇两人,并无第三者,并且夫妇同睡一床,妻子被杀,丈夫断无不知之理;县官根据这些事实,断定米商杀妻,毫无疑问。于是,迫米商招认,起初,米商大喊冤枉,不肯承认,后来在严刑之下,迫打成招,米商终于经不起拷打,只好承认杀妻之罪。杀人偿命,律有明文,米商自分难逃死刑,到这个时候,什么办法都没有了,惟有虔诚祈祷观音菩萨,救苦救难;于是他闭起眼睛,一心默念观音菩萨名号,另一方面,县官看到犯人既已招认杀妻,现在默然无语,罪状可以成立;因之执起朱笔,正要写上米商杀妻判决死刑的当儿,奇迹出现了;不知道从那里飞来一群苍蝇,一起聚集在县官朱笔的笔头上,恰巧这时,米商刚刚张开眼睛,觉得奇怪。县官不能下笔,就把朱笔向空一挥,苍蝇随即飞开,可是正要下笔,苍蝇又很快的再度聚集在那笔头上,便县官不能下判,这样聚之则挥,挥去又来,一连经过了几次,县官心里大感奇异,正在这时,米商突然有省,高声大喊起来:“青蝇聚笔头,青蝇聚笔头……”县官因问其故,米商乃将梦中观音菩萨所吩咐的话,跟船过桥倒等经过事实,和盘托出,至是,县官觉得这案定有蹊跷,不敢草率定谳,着将米商扣押,退堂仔细研究。

县官退入后衙,便与幕宾共同研究此案,县官叙述此案经过的详情,幕宾听了,一连点了几下头,然后站起,慢条斯理地在厅中徘徊。

“斗谷三升米……斗谷三升米……”聪明的幕宾想:观音菩萨的四句话中,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都已应验了。现在要破此案,必从第三句寻绎,于是他在厅中边行边诵此句,细心推敲。

“凶手是康七!凶手是康七!”幕宾好像豁然开悟,大叫起来。

“你怎么知道?”县官问。

“事不宜迟!”幕宾似乎没有听到县官的问话,急忙催促县官:“赶快派遣差役去找康七,把他捉来。”

差役出衙以后,县官再问幕宾:“你到底是凭什么知道凶手是康七呢?”

“一斗谷只得三升米,余下的不是七升糠吗?糠与姓康的康谐音,这不是明明指出凶手是康七吗?”幕宾好像猜谜猜对了谜底,很得意地回答县官。

“真是机巧过人,不愧智囊啊!”县官竖起右手的大拇指称赞幕宾。

县官和幕宾正在后衙谈论这宗命案时,差役进来报告:康七已经捉来了。县官立刻升堂,他端详了康七一下,看他的打扮,十足是个花花公子。

“你姓什么名什么?”县官问。

“小人姓康,排行第七,人家都叫我做康七。”康七答。

“你为什么要杀米商的妻子,要从实供来,不得说谎。”县官当做已经知道他是凶手,用这话来试探他。

“大人!米商的妻子虽然是我杀的,但是实在是误杀,我并非有意要杀她的。”康七做贼心虚,不经拷打,便自己承认杀人了。

“为什么你会误杀她?从实供出,免得用刑。”县官追问。

“小人其实是要杀死米商的,因为……”康七知道隐瞒不得,便把自己与米商妻子的暧昧以及如何杀人的事实,一一供认出来。

原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米商的妻子,是个杨花水性的女人,米商经常出外经商,她在家里,“罗衣难耐五更寒,早作出墙的红杏,跟隔壁的小白脸康七私通很久了,两人打得火一般的热;为了时常往来,恐怕惹人耳目,乃在米商房里床后的墙脚,挖了一个大洞,恰巧可通隔壁康七的房间。这个贪心的康七,得寸进尺,想把米商的妻子完全占有,而米商的妻子,也有意跟他;为偿双宿双飞的心愿,康七早就蓄意要杀米商了。出事的前一天,康七知道米商回家,准备晚上行事,到了更深人静,他听到米商的鼾声响起,便悄悄地从床后的墙脚大洞爬过来,揭开蚊帐,举刀要杀米商,可是在黑暗中,他嗅到米商头上发出的浓厚油气味,心想这头发搽油一定是女人,乃转向另一头砍下去,因之而误杀了米商的妻子。事后,康七又从床后的墙脚大洞爬出,所以房门仍旧是紧闭着。

审讯至此,案情终于大白,县官忙令差役将米商释放回家。

县官与幕宾,异口同声地赞叹观音菩萨的灵感,救苦救难,真实不虚。这宗案情大白之后,一传十,十传百,从近到远。轰动了很多地方,而观音菩萨座下的弟子,也增加了很多很多,其中包括县官与幕宾。

观音菩萨慈心广大,悲愿弘深,“寻声救苦,无刹不现身;”类此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的感应故事,何止千千万万。

·佛陀的教育·

十四、·漫谈疾病与医药·

漫谈疾病与医药

人有了病,必须找医生,而医生治病∵,则要用药,所以疾病、医生和药这三样,好像是用一根绳子贯串的三件东西,拉着一件,三件便相联而起。

病,有生理上的病和心理上的病二种,于中二各有二:

生理上的病,分为轻微性和顽固性的二种,轻微性的病,例如伤风、感冒、咳嗽、发烧等等,如能及时医治,没有几天就会好了;顽固性的病就不同了,例如糖尿病、心脏病、肺结核、癌症等等,必须花很长的时日去治疗,才能痊愈。虽然,这是就其一般而论的,其中当然也不无例外,比方患“百口咳”虽非重病,但要医好,则又颇费时日;而最顽固的恶疾,莫过于癌症,癌若发生在非重要的部位,而能及早发觉,立施手术,疗治却不很难。

心理上的病,又分为后天性的和先天性的二种,后天性的病,是由感染到社会上不良的风俗习惯,受了坏教育及不正当的学说所薰习而起的错误思想;先天性的病,是我们心中与生俱来的种种无明烦恼,以及不期然而然的自私自利执见。

生理上的病,不论是轻微性的或顽固性的,都必须用药物去治疗它;药的原料,通常是植物、矿物和动物;中药多采用植物,而以矿物和动物副之;西药则多采用动物,而以植物和矿物副之,相信西医的人,常常轻视中药,认为中药都是草根树皮,那里有什么效力,而用惯中药的人,又嫌西药不干净,什么动物的尸体骨头,都拿来炼药,用来治疗病症,那里靠得往。其实,这两种的看法,都是偏见;要知道,药物并无好坏,会用都奏奇功,砒霜是毒药,善用者可以医病;人参为补品,用错了反会害人。

从前有个学医的人,修学期满将要毕业了,医师为了要考验他的学力,便拿了两个大箩,叫他上山去采药,吩咐他说:“凡是可以做药的,都把它采回来。”这个学生去了一整天,结果背着两个空箩回来;医师问他,他说:“满山树木花草,土石沙砾,样样都可做药,不知要从那里采起!”这说明世间一切都是药,都可以治病;问题是在用药的人懂不懂它的药性,会不会应病与药!

真正懂得药性而会应病与药的是谁,就是医生。医生除了要澈底地明白药性之外,最要紧的还是在于诊断,必要诊断正确,处方始能对症收效,获得痊愈。所以,药要等待医生去应用它,而医生则视病人所患的病而处方。例如中医诊病,先要断其病症,究竟属于“阴”的或“阳”,“表”的或“里”的,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等,然后予以适当的处方。如属外感寒冷病,则处以桂枝汤或麻黄汤;发热病则用桑菊饮,银翘散或清心牛黄丸等退热方剂;心脏衰弱病,或用真武汤,或用四逆汤;高热病用龙胆泻肝汤,犀角地黄汤或紫雪丹等降气下火剂;大便不通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等泻剂。这,就是所谓“应病与药”。诊断正确,处方适宜,才能收药到病除之效。人生的病症,千差万别,医生则各别予以适当的处方疗治。

说到医治心理上的病,虽然是比治疗生理上的病更难,但其医治的原理,还是一致的。

从前释迦牟尼佛陀因为看到许多凡夫,不知人生无我的道理,心中妄执有我,由是起惑造业,沉沦生死;佛陀慈悲,为之开示四谛,三科的教法,阐明色心因缘生灭的道理,使他们明白一切法无我,断除实我的执着,这在教法上,称为“我空法有”。有一些人,虽知人生无我,但对世间的一切法,却执为实用;佛陀因此,进而说明有为诸法,悉皆空寂,无为之法,也不可得,显示一切法皆空之旨,使其舍去实法之执;这在教法上,称为“万法皆空”,可是又有一些人,不能善解法义,以为万法皆空,便是一切法的实性与事相,通通都没有了,这又堕于空见,不得中道正理;所以,佛陀又说非有非空的中道妙理,使其破除执空的偏见,这在教法上,称为“唯识中道”。

人生心理上执着“我有”或“法有”的偏见,等于生理上的“热”病或“实”病;而心理上执空的偏见,则等于生理上的“寒”病或“虚”病。佛陀的各别施以对症的良药,为“我空法有”、“万法皆空”与“唯识中道”的教法,这就是所谓“随机说教,应病与药”啊!

上述佛陀为破凡夫我执而说四谛、三科的教法,这里还应再加分析:四谛是苦、集、灭、道四种真实的道理,阐明世出世间苦乐因果的原理,指示人生离苦得乐的灵药妙方;三科是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这是说明色、心诸法缘生无性的哲理,以破除凡夫们各别不同的我执。色是物质,心属精神。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蕴属于物质,后四蕴均属精神。有一种利根的人,多愚心而少愚色。佛陀则开心合色,为说五蕴,以破其深迷精神而浅迷物质的我见执着。十二处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于中意根全属心法,法尘心色均有,其他都是色法。有一种中根的人,多愚色而少愚心,佛陀则开色合心,为说十二处,以破其深迷物质而浅迷精神的我见执着。十八界的前十二界,与十二处同;加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界,均属心法。有一种钝根的人,心色俱愚,佛陀则心色俱开,为说十八界,以破其既已深迷物质而又深迷精神的我见执着。

人们心中的我见执着,根据佛陀的以上分析,有愚心与愚色的分别,这好像良医诊断吾人生理上的病,有属于“阴”、“阳”、“表”、“里”的类别。愚色乃深迷于物质,正如属“阳”、属“表”的病症;愚心是深迷于精神,恰似属“阴”、属“里”的疾病。所以,佛法是阿伽陀妙药,在三藏教典中,人生任何一种的病,都有其对治的良方。

进一步说,病,是由于不调和所起的现象,好像我们身体上四大不调,就有身病,心理上精神烦躁,心绪不宁,就有心病,这样,从我们的身心,推之至于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世界,实则到处有不调和的现象,人类无时不在病中。在目前我们这个世界,社会人群间的关系,都是互相欺诈、凌夺、斗争;这种不调和现象,实启端于人类的身心行为;由于人类的杀、盗、淫、妄、贪、邪见等种种不良的行为,致引起此不调和的现象,要根本疗治人类世界这种不调和的病,必须用佛法的真理,来烛破人类内心中的自私,贪欲、仇恨、残忍种种的黑暗,替人类作一番澈底的心理改造;用佛教的真理,来应用于教育文化,来应用于社会经济,来应用于科学机械。人类的思想行为都合理上轨道了,那种欺诈、凌夺、斗争等的丑恶与不调和的现象,自然也就没有了;那时的世界,才是和谐、富乐与圣洁的,那该是人类共同希望的理想世界了。

·佛陀的教育·

十五、·修福与修慧·∵

修福与修慧

佛教是一切人类的宗教,不论什么种∵族,什么阶级的人,都可以得到佛法的救度。但因人类的根性不一,佛陀为要适应各种不同的根性,也就开示了各种不同的法门;把这些不同的法门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一、人天道,二、解脱道,三、菩萨道。

人天道是实行五戒和十善的。我们的生命是长远的,有前生,也有后世;既不是这一次突然而有的,而有了以后,也不会突然归於消灭;把握到这正确而必然的因果道理,就会确信我们的善恶行为,是会影响於将来,有它应得的果报的;因此而生起“胜进心”,努力在思想行为上改恶从善,依照业报因果的道理,积极去争取将来更优裕美满的境遇。在一切佛法的行门中,这人天道是最基本的,不管修学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以它为基础,所以太虚大师把整个佛法分为三级,这人天道就是第一级“五乘共法”。

解脱道是修学四谛法和十二因缘法的。世间是苦的,无可爱乐;由于深切的了解到优裕美满的生活不能保持长久,而生老病死的痛苦时时在紧逼着我们,于是对现实的人世,生起了“厌离心”,依佛法去解脱行,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痛苦。在太虚大师的三级佛法中,这解脱道是属于第二级“三乘共法”。

菩萨道是实践四摄法门和六度法门的。人生宇宙是相依互存的缘起,人人与我都有密切的关系,我自己要求断除烦恼解脱生死;同时也要使一切众生断除烦恼解脱生死;人世间越是痛苦,越需要我去救度;由于对人生有了这样的看法,所以发起“菩提心”,把一切人类的痛苦,都当做自己的痛苦,发愿自救救人,自利利他,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解脱。太虚大师三级佛法中,这菩萨道是属于第三级“大乘特法”。

这三大类的法门,是从下而上的,形状恰似埃及的金字塔,越低层范围越广阔;好像一座建筑物,基础必须要巩固,上层才能够安稳。为了要明示三大类的法门与五乘法关系,特列图表于左:三大类法门1∵人天道(五乘共法)2∵解脱道(三乘共法)3∵菩萨道(大乘特法)∵人乘天乘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

在三大类的法门中,人天道是着重于修福的,实行布施、戒杀、放生∵、救济、以及兴办与乐助一切福利人群社会的慈善事业,都是修福。解脱道是着重于修慧的,听闻佛法、研究佛学、受持戒律、拜佛、念佛、参禅等,都是修慧的。

我们修学佛法,既不应以人天道为满足,也不宜以解脱道为究竟:“我自己要求断除烦恼解脱生死,同时也要使一切众生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这种自救而救人、自利而利他、入世而不恋世、出世而不独善的菩萨精神,才是我们要学习的!其实,自己要求断除烦恼解脱生死,就是修慧;困使一切众生断除烦恼解脱生死,也就是修福。福慧***,便是菩萨道,而菩萨道才是学佛的正道。一个学佛的人,要以福利人,以慧净已。以福利人,则能不厌有情;以慧净已,则能不着情欲。不厌有情,不着情欲,才能入世而不恋世,出世而不独善,不忘世间而救度世间。

我国佛教徒的修行,一向偏重于修福,对于修慧,则注重者少;举行吉祥法会,布施求福的善信,蜂拥而至;可是研究佛法,参加的人就寥寥无几了;这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希望我国有更多修学佛法的人士,发扬正信的佛教,提倡研学佛法,勤修慧业,淑正人心,能本着“我自己要求断除烦恼解脱生死,同时也要,使一切众生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菩萨精神,献身佛教,舍已利人,把佛法的福慧二个巨轮同时推动起来!

·佛陀的教育·

十六、·佛教本来就是人生的·∵

佛教本来就是人生的

人生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泰斗太虚∵大师提倡的;但是人生佛教的原理,却是佛教本来具有的,并不是太虚大师创造的;简单而清楚地说:佛教本来就是人生的。

何以见得佛教本来就是人生的呢?

第一、教主释迦牟尼佛陀当初出家学道的动机,就是要解决人生的生、老、病、死问题;他因为这些人生的大问题不能解决,所以下了大决心,视富贵如浮云,弃荣华若敞屣,毅然离开王宫,入山修道。

第二、佛陀成道以后,到处演说佛法,救度众生,四十九年如一日;他的足迹踏遍恒河两岸,接受佛陀教化的,包括国王、大臣跟各阶层的人民。佛陀的教法,是要净化人生,指导人生向善、向上,达到完成人格;然后由人格的完成,而进趣圣格的完成。他教化的对象,虽然根据佛经里面记载,也有人类以外的其他众生,但是绝大部份接受佛陀教化的,还是人类。

第三、佛教虽分众生为四圣六凡的十法界,但在十法界中,人道是四圣六凡的中心,因为十法界众生的升沉上下,完全以人道为总枢纽;人生如果向善,向上进修,不但可以生到人间、天上,甚至可以成为声闻、缘觉、菩萨与佛陀;人生如果为非造恶,不但可能入修罗道,甚至可能堕落到畜生、饿鬼与地狱。因为这样。所以佛陀降生在人间,修道在人间,而且在人间成佛度众生。

第四、佛教阐明善恶因果报应、业力招感苦乐的递嬗过程,虽详说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三世,然其实在是着重于现在世的。因为人生的生命是长远的,站在现在这一世,望前去还有无量无边的过去世,望后去还有无穷无尽的未来世;而由善恶业力招感的苦乐因果报应,是贯通于三世的;我们现在所受的苦乐,是过去行为的后果;假使我们希望将来能够得到比现在更好的生活,就应该从现在起,努力去改恶行善,创造新的好生命。显然的,在三世中,现在世是最要紧的!人生如要求未来有光明的前途,就要把握现在,由现在世去努力争取。

佛教是人生的,这种事例,多到不胜枚举;不过从上面所说的四点,也就可以概见其一斑了。

这么说来,佛教既然本来就是人生的,那为什么还需要太虚大师来提倡呢?解答这个问题,也就接触到人生佛教的核心课题了。

佛教于纪元初传入中国,到现在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它得到全国各阶层人民普遍的信仰,从“家家观世音,处处阿弥陀”这两句俗语,就可以概见佛教在中国民间流传是如何的普及了!在这悠长的岁月里,从佛法中获得实益的人,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多到难以计算!但是有圆满的一面,也有偏差的一面,佛法在中国民间的流布,时间既久,流弊也就渐渐地产生出来了,例如:佛法本来是注重于现实人生的改善,所谓“佛法是净化人生的”,有些人却不此之求,只求后世的增胜;佛法本来是教人先学做好人的,所谓“学佛先从做人起”,有些人却不此之求,只求死的时候死得好,同时又要死了之后好。类此的思想,都是佛教流布上的演变与偏差,并不是佛法的真义;太虚大师有见及此,所以起来提倡人生佛教。

再说,佛法的体是要契合真理,然其用却要适应时机,这是佛学的两大原则。佛教产生于印度,到现在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传入中国,到现在也有将近二千年了;两千年前后到现在,时间距离得那么远,,时代环境与文化思想,演变再演变,不知变了几多了,佛法的体虽然是不变的,但其用则必须适应现代人民思想的时机,才符佛学的原则,所以太虚大师提倡适合现代机宜的人生佛教;这所谓适合现代机宜的人生佛教,是以现代的人生化、群众化、科学化为基础的。

当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的文章在《海潮音》佛教月刊上发表以后,当时中国有一位文学家梁漱溟先生批评他说:“太虚和尚在《海潮音》月刊一文中,要藉着‘人天乘’的一句话为题目,替佛教扩张他的范围到现世生活来。其实这个改造是作不到的事,如果作到也必非复佛教。”我们从梁先生的几句话,可以看到当时中国民间佛教的流弊:显然的,当时中国民间所流行的佛法,是只求后世的,而不是注重现实人生的,是偏于只求死的时候死得好,同时也要死了之后好,而不是注重于现生学做好人的。这些思想习非成是,成为风气,影响所及,连知识分子如梁漱溟先生,都误认佛教真是这样的。

那么,太虚大师怎样答复梁先生呢?他解释道:“我要发挥佛教原来直接佛乘的人乘法,以施行到现在人世的生活范围里来。然我发生此愿望之动机,全不是替佛教扩张他的范围,以此原为佛教范围内事,用不着我来扩张他。”太虚大师于阐述提倡人生佛教,可谓一语道着。于现在的人世生活有迫切的需要之后,又答梁先生后面的两句话说:“梁漱溟先生提出的二大问题:一曰、其实这个改造作不到的事,二曰、如果作到也必非复佛教,二题并为一言解决,则说明人乘佛法真是佛教直接佛乘的主要基础,即是佛乘习所成种性的修行信心位;故并非是改造的,且发挥出来正是佛教的真面目。”太虚大师这一番话,除了解释梁漱溟先生——其实,像梁先生的误会佛教的错谬思想,大有人在,何只梁先生一人。他们的疑问之外,也说明佛教本来的就是人生的。

中国佛教不但是北传佛教的中心,从佛教文化上说,也可以说是世界佛教的中心;它从距今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起,已经把大小乘佛教分为十宗,而各宗都有专研与倡导的人,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的巨擘,他圆解十宗而会十宗,这是佛教历史上鲜有的;我希望研习人生佛学的各位居士,在家要了解太虚大师的这种思想,本着太虚大师的精神,去推行佛法,使人生佛教在我国大放异彩。

·佛陀的教育·

十七·什么是真正信佛·

什么是真正信佛

一般的在家信徒之所以见神就拜,遇∵庙便投,这是因为他(她)们对于鬼、神、天、佛搞不清楚,邪正不分,笼统信仰,所以虽然信佛,但对佛教不能建立起正确的信仰;现在我想把鬼、神、天、佛提出来摘要地说一说:

鬼,中国的传统观念,大都认为人死了便是鬼,汉朝许慎着《说文解字》里面也说:“人所归为鬼。”其实,这种观念并不全对,因为人死了虽然也可能为鬼,但并不完全是鬼;鬼是六道之一,六道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人死了随他(她)们的善恶业力,可能上升天、人、阿修罗道,也可能下堕畜生、饿鬼、地狱道;所以,人死了顶多只有六份之一可能为鬼而已,并不是完全为鬼。

根据佛教说,鬼是依赖他人而生活的,有些福报差的叫“无财鬼”,时常没有饮食吃,所以也叫饿鬼;有些虽得饮食,但是有时也不够,这叫“少财鬼”;只有一部份福报大的有饮食,叫“多财鬼”。

神是什么?有功德于人类的鬼,便升为神;所以民间所拜的神,多半是福报大的“多财鬼”。在佛教的六道中,鬼和神是同属于一道的——饿鬼道。神虽是比鬼高一点,但也离不了鬼道。可以说,饿鬼是低级的鬼,而神便是高级的鬼。这好像无官位的人是人民,有官位的人便称为官一样,但是在六道中,不管是有官位和无官位的人,是同属于一道的——人道。

天,是光明的意思,佛经上说有二十八天,分为三界: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无色界有四天;这二十八天各有它的名称,我不想一一举出。这些天,据说有统治主宰的权力,所以也可以称为天神。

人类向来的观念,都认为天是在我们上面的,可是从现在天文学的知识看,特别是人类登陆月球以后的今天,更可以得到证实,天未必在我们人类的上面,因为在大宇宙中,根本就没有上下的位置,有的是一组一组的太阳系,有的是一个一个的星球。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一个个的天,解释为一个个的星球,这所谓天的星球,也好像我们的地球一样有动物——人类;不过天的星球的动物的智慧,比人类高的很多。因为天既被解释为光明,在佛典上,光明是象徵智慧的,把天解释为高级智慧的动物,正和佛典上说“有光明故名为天”的意义相符。

从上面说的鬼、神、天三种,我们知道,鬼是低级的,天是高级的,而神是介于鬼与天之间,有的是高级的鬼,有的是低级的天。但要知道,这鬼、神,天都在六道中轮回,自己都还没有办法了脱生死,好像“泥人过江,自身难保”,那里能够造福人类,那里能够救度众生呢?所以真正的佛教徒,不但不信仰神鬼,也不皈依天神。

约略说过了鬼、神和天,现在应要说到佛了,佛,印度的梵语称为佛陀,翻译它的意思是觉者——澈底觉悟人生宇宙实事真理的圣人。二千五百年前,这位被称为觉悟者的佛陀,降生在印度迦毗罗卫国(即现在尼泊尔),他的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诃摩耶夫人,佛陀小时候,非常聪颖,且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心肠,对劳苦的大众,特别同情;十九岁时,因感到人生有生老病死的痛苦,社会有阶级制度的不平,因而不安于王宫里幸福快乐的生活,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尊贵的王位,出家修行;经过五年参访,六年的刻苦的修练,到了三十岁了,在菩提迦耶一棵高大郁茂的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大觉大悟起来,洞彻宇宙人生的大道;从此,他以自己觉悟的道理,去觉悟他人,唤醒在迷途中的众生,同归觉路。他在成道后四十九年间所宣说的真理,后人把它编集起来,成为佛经,也就被称为佛法。

佛与鬼、神、天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一、鬼、神、天都是凡夫,而佛是由人修行的工夫到家而圆成道果的圣者;佛的一生行为;可以做我们大家的模范,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向他看齐;所以,我们要崇拜佛,要皈依佛。

二、佛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位圣人,是事实上存在的,不管你信不信他,他还是事实上存在的,绝不同于鬼、神,信他则有,不信他则无。

三、佛是断尽了内心的烦恼,了脱生死缠缚,证得涅境界的圣者,绝不同鬼、神、天烦恼缠缚,在六道中轮转生死,没有了期。

各位!世界上什么是最值得我们信仰的呢?唯识学上指出三个对象:实、德、能,作为我们正确信仰的准绳。

实是实有,可分两种来说:

1、如上所说,佛降生在我们这个世界,是世界历史上真有其事而实有其人的,所以是绝对可信的。

2、世间和出世间的因果实事实理,也是可信的。德是道德,也可分为两种来说:

1、佛是一位人格高尚道德圆满的圣者,他的行为,值得我们效法与学习,我们要信仰他。

2、一切实行自救救人的菩萨,断除烦恼的阿罗汉,以及秉承佛的遗教而自行化他的僧伽,也是我们要信仰的。

能是有能,也可分为两种来说:

1、指示我们修习可获离苦得乐的佛法,是佛曾经自己体验过的修行方法,我们依着修习,必能消除烦恼,离苦得乐,这是绝对可信的。

2、佛说人人皆有佛性,我们大家既有佛性,积极修习佛法,不但现在可以渐渐消除烦恼,将来也可能跟佛一样的了脱生死而证得涅。

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什么是正确的信仰呢?信有实、信有德、依有能,就是正确的信仰。我希望大家自己正信佛教,也化导与动员社会上一般未信佛教的人,跟已信佛教而其信仰未正的人,都来正信佛教。尊敬经书∵珍惜物力

“经”佛陀经过三大阿僧只劫修习,降魔成道后化度众生所说的真理;祖师的着作是数十年修正的心得。经书指示错昧中众生由迷趋觉的明灯,了生脱死的大道。佛在行菩萨道时,为了求半句偈,宁愿舍身供养,经书的珍贵胜过生命,我们应如何的尊敬、弘扬才好。

自从宗教政策落实后,过去毁灭、湮失的经书,逐渐得到补充。虽然印了不少,但远远没有满足一般粗浅需要,更何况精深齐备。我国人口多,信佛教的有一亿多人,印一万册书,一万多人才能看到一本。若要多印,人力、财力、物力、流通等各方面都有一定困难,为了解决书荒,我们呼吁,各地佛教协会和居士林等佛教团体,应该尽快成立比较完整的佛教图书馆,供给当地佛教弟子们学习教理所需要的书刊。弘扬佛法是佛教的中心任务,佛教团体对此事是责无旁贷的。

在一般念诵、阅读、研究的同道家中,都有数十种到一二百种以上经书。这些经书除常用的几种外,大多数一年内难得翻它一翻,让它闲置着:另一部份要看的人,却到处购不到,我们建议凡是信佛者都有对同道出借经书的义务,农村和城市道友集中的地方,更应互通有无,能办出借、阐览室更好。

经书贵在流通,每本经都称赞流通功德。这好比人身上的血液,流通顺畅,百病不生,阻滞不能,精神萎顿。佛经是法宝,应该让它去广度众生,放着让虫蛀、鼠咬、自然腐朽,多可惜呢?对结缘的经书,给初机人看时,借给比送给的效果好,如来还不便,可请他转送其他有信仰的人,或交给佛教团体及佛教徒,物尽其用,辗转流通,使慧命长存,也免毁损失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