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金融海啸悄然袭来,短短时间之内全球”尸陈遍野”,个人、企业甚至国家灾民比比皆是。许多曾经叱咤风云的企业与金融王国相继倒下,世界顶级富人榜重新排序,有些国家甚至面临破产的厄运。在这个满目苍凉的非常时期,许多人都在默默祈求,盼望着这个令人沮丧的世界灾难能够快点过去。其实,仔细想来,这次金融海啸的发生是有其必然性的,人们如果能够从这次危机中反思,了解其因果关系,对大家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这篇短文的上半部,笔者尝试从这次金融海啸发生后人们所能看到的一些表面现象,通过反思透视真正的问题所在。在下半部分,笔者将会尝试从他对佛教非常粗浅的认识的角度出发,想象这次被金融海啸吞噬的一些企业王国如果是由佛陀来掌舵,也就是说如果这些企业的经营理念能够遵循佛教的教义的话,又应该是什么样的模样。∵
∵二∵金融海啸中反思
∵反思一:好的想法(动机)还需要好的方法(途径)才能产生好的结果
这次金融海啸的第一个征兆就是在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从许多劣质房屋贷款所累积出来的坏帐,从而引爆出来的金融风暴。其实通过提供贷款的方式协助本来没有能力购置房产的人民拥有自己的房子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为什么最后却发生了一个这样不良的后果呢?如果再仔细地去分析问题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造成次贷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并不是要让穷人也能拥有自己的房子这个良好的意愿(动机),而是房贷公司为了能够赚更多的钱,不负责任的鼓励、刺激缺乏认识的穷人们去购置远非自己能力所能供养的大房子,也就是选择错了达成目的的手段∵(途径)所造成的。再往深一层次去思考的话,我们也会发现人性的弱点之一:贪图享受也是造成这次危机的另一个根本原因。
反思二:掌握了高深的技术或知识并不代表具有了智慧
金融海啸的第二波是雷曼债券事件。诱人的回报率,加上和许多优质企业股票市场表现挂钩的条件∵吸引了世界上多少投资者对雷曼债券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青睐。但是又有谁能够知道,在这个美好的面具背后却是一个不堪一击的虚弱的身躯。当一个又一个百年老店、在过去风光无限的金融投资机构如骨牌一样逐一倒下时,人们才突然醒悟,原来过去所听到的、所看到的许多东西都只是一些表面的现象。然而当人们惊讶的发现像雷曼债券这种造成许多人倾家荡产的金融产品却是由那些在华尔街领着千万高薪、具备着哈佛耶鲁等美国常春藤大学高等学历的金融巨子,通过复杂高深的数学方程式和超大型电子计算机所创造出来的杰作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掌握了知识和技术并不代表就有了智慧。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当人们还在农业时代的时候,通过人自己的修炼,∵许多智慧的光芒已经照亮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了。寻找智慧需要的更多是心、而不是脑!
反思三:狭隘的视野和自私的心胸只会带来沉沦和失败
当金融海啸进一步吹袭,市场进一步恶化,美国汽车生产业巨子通用汽车公司销售量急速下降,经营出现问题而向美国***请求资金援助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竟然逐一∵让媒体曝光了。一方面是公司的高层在公司资金短缺时竟然还∵乘坐私人飞机到华府出席听证会,另一方面是公司的工会代表竟然公开表示不同意在这困难时期接受减薪等损害工人利益的举措作为接受***援助的交换条件。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一个曾经享誉四海的美林证券,就在公司面临倒闭、在被美国银行并购接管的前夕,公司的总裁竟然不顾已经百孔千疮的公司经济情况,发放大笔的花红奖金给公司的高层及员工,公然无视接过它们这个烫手山芋的美国银行的股民的利益。在这些不负责任的举止行为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些自私狭隘、贪婪无厌的丑陋心灵,而正是这些不负责任的企业高层,把一家又一家曾经是叱咤风云的百年老店变成与社会人性极度不合谐及不可持续、走向衰亡的企业。
∵三∵如果佛陀是个CEO∵
∵佛教思想不是简单的佛教教义,而是佛教信仰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这种处世态度对于建立和完善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许多积极意义。从金融海啸所凸显出的许多问题,如果放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及企业环境中,是否就会因为缺乏所需的诱因,而不会发生呢?换句话说,假如上面所提到的那些企业的经营管理是遵循佛教的教义,它们今天的命运是否就会截然不同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本文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会假设如果是由佛陀来做这些企业的CEO,它们应该具备怎么样的体征。
∵对社会人群充满感恩心
∵一个遵照佛教教义的企业,除了能够为企业拥有者及其成员创造利益,更应该把其所服务的社会及人群的需要放在首位,把众生的疾苦放在心间、保持企业个体目标与社会目标的一致性。同时,企业还应该认识到,世间的事业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企业经营者应该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当今社会的财富伦理建设。佛法系统中完整的福田观,决定了企业对三种福田的知恩、感恩、报恩,应具体落实于其对社会的回报上。根据佛陀的教导,财富应分作四份。第一份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开支;第二份用以投资增值,否则财富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份用以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第四份用以慈善事业,一方面回馈社会大众,一方面为自己耕耘福田。其实这也是一种投资,是对于未来幸福的投资,而我们能从中收获的,绝不是有限的财富所能比拟的。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追求财富的增长,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的贪欲,而是为了要得到一种行善的工具。”只有将财富当作“行善的工具”去追求,才能使财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那么,人间就会充满温暖,许多社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前面所谈到的许多大企业与金融界精英的贪婪无耻的行为也会受到适度的遏制。
∵道德自觉、众善奉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教的基本主张,佛教的善恶观是绝对的善恶观,并附有因果报应说,因此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绝对善恶观为核心的劝善止恶是佛教的特质。
∵对于企业而言,对应于佛教思想,众善奉行的意义体现在建设和倡导企业文化时应充分考虑员工从善的根基,并引导员工主动弃恶。同时,要根据企业员工的善恶行为现象,从企业发展自身去寻找根源,对于能够带来好现象的精神要发扬,对于能够带来不好现象的精神要抛弃。与此同时,企业应该自觉的坚守商业道德,诚信经营,遵守市场经济秩序,为建立一个和谐、理性、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而努力。当员工出现违反企业规章或***条规,损害企业及社会利益的行为时,即便是好心办了坏事也得受到处罚或谴责。
∵在金融海啸还未发生之前,接二连三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企业道德与公司治理问题已经引起了各国***与企业界的重视。然而单靠加强监管与控制的手段,道德他律的约束性是很有限的,而只有以道德自觉贯通企业经营活动,其发挥出来的力量才是无限的。因此,只有通过企业成员在一个崇善弃恶的企业文化中加强个人的修炼,加上企业∵领导的身体力行,树立良好的榜样,坚持解行并重的佛教伦理思想,以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维护和贯彻佛教商业伦理道德的信念和决心,企业本身才能和国家社会保持和谐的关系,为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发展的空间。
∵众生平等∵、人人有座
∵佛教中佛与佛弟子的关系,不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而是先觉与后觉、师与徒的关系。释迦佛悟道之后,还是把自己当成僧团中的一员,与普通僧众一道,持钵乞食,赤足云游。佛陀之所以提倡众生平等,在于众生皆有佛性,大家本来平等一体,人人皆可成佛。把众生平等这个理念应用在现代的企业组织中,我们可以理解成企业中的成员虽然在组织中的分工不同,但是大家都具有一样的潜力,等待挖掘。在佛教徒心目中,佛虽福慧双圆、神通广大、自在逍遥、至尊无上,却毫无领导者、主宰者的威慑性,而是可亲可敬,可学可效的。在企业中,领导者并非绝对神圣,他可以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但他的使命并不是带领团队去执行只是由他一个人所作的决策和定义的工作目标,而是与团队的其它人员一道去共同实现为社会创造价值并被大家所认可的工作目标。在企业里,互助观应取代领导观。除互相尊重并平等相待外,企业应尊重每位员工在企业的发展权利,在企业文化里要突出每位员工无论资历深浅、能力大小,只要自己不断努力,都有可能成为领导的观念。每位领导都是帮助员工成功的兄长和朋友,只要自己肯努力,每位员工都应该有机会成为领导以帮助更多的员工成功。∵后语∵
∵具有智慧的企业能感悟出一个企业活动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善心与善行。福与德是有内在因果关系的,正所谓天地有灵知,天地相通,天人感应,人以善感,天以福应,天道酬德,企业与员工若能以善心、善行经营,自然可以获得功德财富的馈赠。这是伦理—社会—个人之间合理运作和互动的实践法则。企业的命运和功德财宝的获得都与这一价值原理的运作息息相关。所以,企业管理者及其所经营企业的成功,在本质上,都可以佛教伦理实践的成功来体现。只有用诚信、慈悲、宽容、平衡、和谐等为基石的商业伦理来创建和提升企业,企业的和谐有序发展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