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眼睛与菩提树:佛陀

玛丽·帕特·费舍尔,世界着名宗教专家、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为新德里哥宾德·萨顿比较宗教学高级研究所国际联络部负责人,代表作《亲历宗教》成为有关宗教的经典着作和畅销书。

有关佛祖的生平,现在我们只能略知一二。他去世之后四百多年,他丰富的教义才有了文字记载,在此之前,僧侣们以说唱的形式口传他的教义。有关他生平的记载流传下来的很少。虽然权威的佛教经文中有许多关于他的故事,但没有一本书是他专门的自传。这些故事都具有丰富的象征含义,因此无法证实它们是否是历史事件。

佛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63年,他的父亲是一个刹帝利部落的首领,名叫释迦。他们居住在喜马拉雅山脚下,远远望去,能看到巍峨的群山高耸入云。

据传说,佛祖的母亲梦到一只白象进入了她的右腹部,她因此受孕,生下一子,这就是后来的佛祖。在此之前,他已经多次转生在世,因为有感于人间的苦难,他再一次以王子的身份投生在人间。在传说故事中,婆罗门祭司解释了他母亲奇异的梦:她将产下一个儿子,他长大成人后会成为一个伟人,他或者将统治全印度,或者将放弃世俗生活,成为一个觉悟者,以他的智慧教导众人。

佛祖出生在现在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他名叫“悉达多”,意思是“愿望实现者”或“成就者”。他姓“乔达摩”,据说乔达摩是一位古印度的圣者,他是这个家族的祖先或精神导师。传说悉达多的父亲希望儿子继承王位,为了防止他产生出家的念头,便安排悉达多过着十分豪华的生活,让他穿着华贵的衣服,身边奴仆如云,四季住在不同的宫殿里,身边终日簇拥着歌女和舞女。他还要学习军事,为将来继承王位作好准备。他的父亲还为他娶妻,王妃为他生下了一子。

安逸的生活似乎并没有给悉达多带来幸福。他年轻时的一些迹象决定了他今后的生活道路。有一天,他坐在海棠树下自然地进入了深深的冥想,他认识到虽然有表面欢娱,但生命难免衰竭、最终死去。据传说,他的父亲严禁他与外界接触,以免他受到刺激,但是在神的安排下,他目睹了四种情景:一个佝偻的老人;一个生着重病的人;一个死人;一个追寻终极幸福的僧侣。看到前三个人后,他深受震惊,从中看到了人生受苦、年老、死亡的本质,认识到对这些苦,应当像僧侣一样放弃它,才能获得幸福。他越来越厌倦王宫的生活,29岁那年,悉达多王子放弃了财富和王位继承权,离开妻子和幼子,穿上粗糙的长袍,开始了苦行的生活。

在当时,许多“桑雅士”(沙门)为寻求精神的真理,过着居无定所的苦行生活。虽然这位未来的佛祖将建立新的宗教,它与婆罗门信仰有着显着的区别,但在一开始,他是按婆罗门传统的方法修行的。他前往印度南部,在一位着名的婆罗门导师门下学习。据传说,经过学习悉达多已经领悟了“非一物”,但是,似乎还有更高的境界在召唤着他,他没有停止探索。他又投师于一位婆罗门导师,在导师的帮助下,他悟到了“既存在又不存在”。但他认为他依然没有达到目的,于是继续探索,寻找如何从痛苦的人生之中获得自由。他一度认可婆罗门教僧侣的生活,但他们用动物祭神的行为令他十分不安,他认为那样做非常残忍。他试图劝说僧侣们放弃牺牲动物,因为以残杀生命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罪行是虚伪和无用的。劝说无效后,他离开了他们。

悉达多继续他的探索之路。在森林里,他遇到了第二个导师的五个学生。他们努力修炼以战胜自我意识,他们的方法吸引了他,他决定和他们一同修炼。随后的六年里,使用他们极端的自我否定的修炼方法,他比他们过着更加严格的苦行生活:无论酷暑还是寒冬,他终日裸露着身体,练习屏气,在床上铺上荆棘,严格节食。最终,他认识到,极端的苦行生活并不能使人觉悟。经过长期严格的节食之后,他这样描述自己:

因为吃得太少,我的四肢变得枯萎,像干树枝;因为吃得太少,我的脊椎就像一根穿着球的线绳;因为吃得太少,我的臀部就像牛蹄;因为吃得太少,我的肋骨就像激流中的排筏;因为吃得太少,我的瞳孔总是沉在眼窝里,就像水波沉在井水的最深处。

悉达多改变了修炼方法,采取温和的方式,既不放纵身体的需要,也不否认它的存在。他开始正常地进食,合理地照顾他的身体,这样,他重新恢复了健康,恢复了清晰的思维,信心也随之而来,他开始长久地思索。农历六月的一个月圆之夜,在加雅,他坐在一棵无花果树下进入了深深的冥想,最终,他完全觉悟了。

首先,他回忆起了他所有的前生;然后,他悟到生死的轮回,一生的善恶都会反映在来世;最后,他认识到了生命受苦的原因和解脱之道。据传说,进入至高的状态后,他的身体光芒四射。悟道之后,悉达多成为“觉醒者”。据传说,恶魔变身为一名美丽的女子玛拉对他进行诱惑,但他经受住了考验。悉达多充满激情地决定做一名老师,他要向世人传授他的思想,即使只有几个“眼睛里只蒙着少许灰尘”的人能够理解,他也要为此而努力。

最早接受他的思想的,是曾与他一同修行的那五个苦行者,他们当初误认为他已经放弃了修炼,因此离开了他。在鹿野苑,他对这五个人第一次说法,“佛法之轮的第一次旋转”,向他们讲授后来成为佛教精髓的观点:人生四苦和八条解脱之路,即“四谛和八正道”。他们信服于他,成为他最早的弟子。

随后的四十五年里,佛祖四处讲授他的佛法,“法”在他的思想中,意味着认识现实世界、找到解脱的道路。有一次,他来到印度北部。虽然他只是一个贫穷的老师,随身带着乞食的碗,但他吸引了无数听众,他们来自各个宗派和种姓。很多人选择成为他的追随者,做一名比丘,即出家成为僧侣,其中包括他的儿子。他效仿父亲的清贫,献身精神生活。还有一些人没有出家,但是在生活中遵守佛祖的思想原则,成为他的在家弟子。

按照佛祖的原则建立的团体被称为“僧伽”,它没有种姓的区别,来自任何阶层的人都可以成为佛教徒。他建立的团体中包括女性,她们被称为“比丘尼”,他的继母和妻子也加入了他的团体,做了比丘尼。他的父亲去世后,她们请求加入佛祖的团体,但是佛祖拒绝了。于是,她们带着五百名宫女,自己剃掉头发,穿上黄色的长袍,始终跟随着他,请求他接受她们。最后,他答应了她们的请求。今天,我们只能以我们现在的思维推测,对女性加入他的团体,他为什么犹豫不决、勉强答应——那大概是因为,在当时印度的父权社会里,女性离开家过游走乞食的生活会被认为是极大的离经叛道,宫廷的女性也不能例外。按照印度社会的法则,女性不允许献身宗教,她们只能通过献身于自己的丈夫获得精神上的解救。与此相反,佛祖宣称女性与男性一样,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达到精神上的觉醒。他充满慈悲地反对以动物献祭,禁止他的弟子杀害任何生命。

佛祖80岁那年,他将走完最后的旅途。他吃的最后一餐,是一位铁匠供奉的,饭里的蘑菇有毒(也有人说是有毒的猪肉)。吃过之后,佛祖病得很厉害,他意识到死亡即将降临。但他依然前往拘尸那迦,去进行最后一次说法,在路上他感化了一个年轻人。他托人转告那位铁匠,让他不要愧疚或自我责备,因为他的供奉将带来功德。

到达目的地后,佛祖躺在一张石椅上。据说,就在他躺下的地方,花瓣雨洒落在他身上,僧侣们逐个走向他,向他致以最后的敬意,他要求他们继续进行精神修炼:

你要成为自己的灯,成为自己的避难所……小心看护你们的身体、情感、意识、心境和观念,这样,你们将战胜一般人的欲望和悲苦,永远保持活力、自主和冷静的态度。

他没有指定继承人。佛祖圆寂之后,他的得力助手阿难继续发展和传播佛教,带领弟子们弘扬佛法,在生活中实践佛祖的思想。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