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有什么特别的教导

∵我们可以由许多不同角度来回答:

∵(一)首先我们可以这么说:佛陀教导我们践行不松不紧、不偏不倚的中道。一方面避免修禁欲的苦行,因为它只会带来无谓的困扰和麻烦;另一方面也避免纵容感官的满足,对于只爱享受感官乐趣的人。

∵中道主张不自我折磨,同时强调不耽溺在感官的满足上。践行中道能使生活、学习、修行和灭苦各方面都恰到好处,它可广泛地应用在许多不同的情况,而且让你不会误入歧途。

∵(二)我们也可采用另一种回答:佛陀教导「自助」(self-help)。「自助」的意思你们可能都懂,似乎不必再作解释。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别想依赖运气或命运,也不应该依赖天神和所谓的「上帝」,我们必须自己皈依自己,这在巴利藏经中有记载。甚至有神论者也这么说:「上帝只帮助愿意帮助自己的人」。其他的宗教里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助」的教义,但在佛教中则要完全「自助」,例如当一个人在悲惨、迷惑的处境中,身心遭受痛苦时,他必须「自助」。佛陀说:「诸佛只指出道路,用功则需要靠自己」。

∵(三)另一种回答是:佛陀教导一切都是缘起,随因缘而改变,有其自然的法则。这种叙述很像舍利弗出家前,由一位比丘那里所得到的答案:「佛陀教导一切事物由因生起,必须认识现象的因和现象因的息灭。」这个教义在本质上相当科学,可以说符合科学原则。佛教是主张「依法不依人」的理性宗教。

∵(四)还有另一种可用来实修的准则,佛陀如此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三个在一起被称为「别解脱教诫」(Ovada-patimokkha)意指「教诫总纲」(summary∵of∵all∵exhortations)。「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此不需要诠释,但是「自净其意」的意义就不是那么一目了然了。人一旦执着任何事(甚至善事),他的心就会混乱──害怕得不到善报或担忧善报会消失,并执取一切为「我所有」,而这一切都会招致痛苦。所以,即使已成功地避免作恶事,也作了许多善事,仍必须知道如何放下。别执着任何事为「我」或「我所有」,否则它会带来悲惨的结果,成为沉重的负担和痛苦,就像背负或执着某种东西,一定会感到沉重或受苦一样。换句话说,执着善或恶和背负珍宝或岩石是一样的,虽然珍宝很有价值,但背在肩上或放在头上,是同样沈重的。因此不要背着岩石,也不要背着钻石,别把岩石或钻石放在自己的头上(在此意指心中)!不论善或恶都不要执着,就是所谓的「自净其意」。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即是佛陀的教导。

∵(五)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教导提醒我们:「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变迁的,大众应自精勤,不可放逸。」各位同学虽然还年轻,但我希望你们能仔细聆听,佛陀的教诲适合各年龄层的人,甚至不分性别,这是各位必须要明白的。希望大家不要放逸,所谓「不放逸」就是不与因缘假合的事物游戏,而沈迷其中,不然它将会咬你、打你,把你绑得紧紧的,你会不由自主地痛哭一场,甚至可能自杀而白白送掉生命。

∵小结

∵佛陀教导践行中道;

∵佛陀教导自助;

∵佛陀教导正确认识因果法──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集世间。正确认识它的因,才能获取想得到的结果;

∵佛陀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实修原则;

∵佛陀提醒我们: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变迁的,应自精勤,不可放逸!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