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抉择无我
首先,我们要扪心自问,每天24小时,我们所接触的事物,到底是什么?所有的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观点,它并不依赖于环境或他人的教导,而是和我们的肉体一起诞生的,在佛教中称为“俱生的我执”。所谓“俱生”,即不是受之于父母或老师,而是生来即有;所谓“我执”,即执着于时时刻刻都有一个我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就是围绕着这个“我”的存在展开的;假如没有这个“我”的存在,那我们现在生活中为了自己的大小事务都可以不做了。
那么,如何去推导这个“我”是不存在的呢?
譬如我们想了解一辆汽车,从外观而言,就是有四个轮子、一个车架等等。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个汽车,就应该打开引擎盖,看看里面的构成。如果再进一步,可以拆下配件来研究。如此一来,才能谈得上比较了解这辆汽车。反之,如果仅仅由外表而视之,那就只能建立一个“四轮的交通工具”的概念。
又比如说,有一座房子,仅仅从外观而论,就是一个可以住人的建筑物。而如果想进一步了解的话,我们就还需要知道房子是用什么材料构建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建筑材料也做进一步的考察。然后,我们才会知道这座房屋究竟是木房子、石头房子还是钢筋水泥的房子。
可见,要了解某个事物,必须学会由表及里一层层地观察思维的方法。同理,如果我们想去了解自身和外境,那我们就必须去观察、思维:外面的世界如何构成?我们人本身心又是由哪些因素合成的?只有通过细致地观察,我们才会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作为人的我又是什么样的。
至于观察方法,就如前面所讲的汽车和房子的例子。但要注意一点,我们在了知了房子的构成,是石头或钢筋水泥的基础上,还应再进一步去观察,钢筋水泥又是什么等等?一般的人往往只需知道房子是什么建的就满足了,不会进一步观察和思维。对他们而言,这些问题显得无意又烦琐,但对于我们而言,就必须做进一步的观察和思维。
那么,佛经上是如何教我们思维的呢?我们举个例子来加以明示。假如,我们有一块布,用肉眼观察这就是一块布,可以用来做衣服御寒。但如果我们把这块布拆开来看,就变成了一堆线。当我们面对这一大堆线的时候,刚才那块布去哪里了呢?这时,我们就应该去思维,刚才我们肉眼看见的是否根本就未曾存在过呢?或者拆之前有布,拆之后布就消失了呢?如果说从未有过布,那么请问“我们平日里买来做衣服的材料,不是布是什么?”如果说拆之前有布,拆之后就没有,那么请问“布去了哪儿?”请大家注意,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维的,并不是某一个教派的主张或说法,而是关系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下面,我们继续一拆到底,来探究一下布的本性到底是什么。
布拆了以后,通过观察,我们得出结论:布是由线组成的;再把其中的一根线拆开,又得出一个结论:线又由更细微的线、丝或羊毛组成。
又请问,这根被拆的线去了哪里?它存在过吗?如果不存在,那拆之前我们看见的是什么?构成布的又是什么?如果拆之前存在,拆之后就消失了吗?消失到哪儿去了呢?……这样先有后无,难道不是象彩虹一般如梦如幻吗?
我们再接下来看拆剩的这一堆羊毛。对于我们的肉眼而言,一根细羊毛已经是观察的极限了。但是,我们还可以把这根羊毛切成很多犹如微尘般大小的段落。这其中的一份,已经不能称之为羊毛了。把微尘般的段落再往下分,直到尽头不能再分(即变成空性)为止,剩下的是什么呢?请注意,最后的结果是最关键的。将这极小的微尘一分再分,是无边无际的吗?或者分到一定时候,就分不下去了呢?有人说:一直分到最小时侯这最小的微尘不能再分。又有人说:可分无边无际。我们认为此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请问这个“不能分”是为什么“不能再分”了呢?
我们知道六方的概念是东、南、西、北、上、下。那么,比发尖还细上千万倍的微尘,有东南西北上下吗?答案是肯定的。既然如此,那就表示还存在着更细微的六方,东方的东南西北上下,东方的东方也可以有东南西北上下……以此类推,六方的状况都一样,都可以分下去,到这个微尘不存在为止。
同样,如果一秒的时间也可以被无穷无际地一分再分,这一秒就会无始无终,永远走不完;那一分钟就更长了,还有小时……对于我们而言,就不会存在白天和夜晚的分别了。对于物质世界的人而言,1秒钟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在其它时空中就不尽然了。比如说,1毛钱可以分成10分钱;我们从第一分钱开始,直到用到第十分就完了,这是数得清的。而从时间上来说,1小时由60分钟组成,1分钟有60秒,而每1秒中所含括的数字是无法用数量来形容的,它们就象苍穹中的星星,不计其数;如此说来,过了一夜、两夜....百夜、千夜,仍然没走出这1秒。这1秒是用不完的,因为它无始无终,没有穷尽。所以,这1秒钟对于我们而言,是永远的1秒钟。我们此时在这儿相聚,在这1秒钟里;过一会儿,你们到别的地方去了,仍然在1秒钟里,这是肯定的;如果你们离开时,1秒钟就过去了,那还叫什么无穷无际呢?故尔,明天仍是昨天的1秒钟,这样就失去所有时间的概念。
这是从时间上来分析的,我们再从物质上来分析。请问,我手里这块手表是由多少个微尘组成的呢?如果说是无限的。那这一栋房子呢?也由无数的微尘组成。同样由无数微尘组成,为什么手表和房子在体积和重量上会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别呢?请注意,我们这里说的微尘是一个单位,无论是手表或房子,所提及的微尘都是同一个单位。就好比我们平时用的计量单位“克”,不论东西的体积大小,重量都是用这一个单位来衡量,这样,才能使不同的东西在重量上有一个共同的标准。
同样,无论是房子里的微尘或手表里的微尘,大小也应该是一样的。我们知道十粒大米的体积比五粒大米的体积大,是因为大米的数量不同;那为什么同样含有无数的微尘,房子比手表大那么多呢?不同的大小是从哪来的呢?我们吃饭的时候,饭也应该成为有无数的微尘,那么这一碗饭就应该永远也吃不完。有人会说,胃口也是无限的。如果胃口无限的话,我们就会永远也吃不饱,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可见,如果用无边际的微尘来衡量事物的话,一根毫毛和一栋房子一样,都含有无数的微尘。那么,显现上毫毛和房子的体积、重量就不成立了。
转过头来,我们用有边际的概念来试试。有边际中所指的“边际”在哪儿呢?正如我们前面所述,东里还有东南西北,北里还有东南西北,这样分下去,恐怕不能分的那个边际,只有靠我们的意识,人为地加以规定。而事实上,一个物质,由于它的总量是一定的,所以,它是越分越小,直至达到微尘这样的极限。而所谓“分不完”的概念,是由于我们人的意识是无限的,只要我们任意识去无休止地思维,就永远可分。但是,手表体积是有限的,它越分越小,直到到达一个不能再分,再分就消失、失踪的地步。就象佛经上说的“微尘是没有形状和颜色的,至少无法用我们现在看到的形状和颜色来说明。”现在科学家发现的波粒二像性的“波”,其实也不过是个很粗的概念。我们所谓最小“不可分”的概念是指,如果再分,就消失了的状态。
每一粒微尘都会如此消失,消失之后的状况是一片虚空,这叫做单空,是最浅的空性。它们明明是如此地空洞无物,但我们的眼里却确实存在着一切,这叫缘起性空。总之,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物质就会有分尽的时候,不可能永远分不完,只是时间的关系。所谓的分完就是空性。
一般的人,如果你想使用一张桌子,你就不要去做什么观察思维,只需使用就行了。如果你要去观察――桌子由木板构成,木板又再往下分……一直分到最后,你就将得不到桌子――桌子被分完了。就象我们前面分车、分房一样,被我们一分再分,就“失踪了”。
由此理推及世界、宇宙,如果我们想清楚地了解其真相,就用以上的方法去思维,观察到最后,会发现一切都象天空一样,什么都没有。这就是月称菩萨的观点。他曾经说过:如果你要获得事物,便不要去观察它,观察之后,你将一无所得,就会“失望”的。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应该了达,在每天的24小时内,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意识数据所显示的虚幻世界之中。我们以前认为接触到的那些实有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再向内观察这个所谓的我――皮肤、肌肉、骨骼、内脏……也是由微尘组成的,这个“我”与外境一样,都不是实有的,都是不存在的。眼识至意识的六识或八识也都是空性。作为凡夫,如果想继续拥有桌子,就用不着去观察,只需在轮回和因果的取舍上下功夫就足够了,不用再触及其它。这也是“人天乘”的观点。但如果要进一步修习中观或唯识的见解,仅仅拥有“人天乘”或“声闻乘”的见解和修证就显得过于简单了。
世界就是这样,无论是外境还是内心,只要我们不去观察,它们就会存在。一旦用心去观察,就会一无所获。这是物质世界原本具有的自然规律,是它的本质。不是佛祖冥思苦想杜撰出来,让我们去观想的。如果这仅仅是规定,那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去接受它。如果接受,就是生搬硬套,就是教条。而真理是有根有据,经得起考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同样,如果你希望有我,就切忌去思考关于“是否有我”的问题。因为,如果你去找,就一定得不到“我”。无始以来,在错误观点的指引下,我们以为找到了“我”,从而种下了生死轮回的根。只有空性的观点,即向外不存在一个实有的世界,向内不存在一个实有的我,才能真正地帮助我们走向解脱。
于此,我们奉劝那些希望拥有外境的人,千万不要去观察和思维。就好比,如果你想继续“黄粱美梦”,就不要醒来。一旦你学会观察和思维,就会如同大梦初醒,“失去”梦里的一切!所以,要想圆满世间物质享受的人,就不用去作观察和思维。当然,这样走下去,永远都无法脱离痛苦!
虽然从表面上看,中观或唯识的修行,到最后证悟时,是什么都没得到。其实,我们所要的就是这个“什么也没得到”,这就是证悟空性。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丢了一个东西,结果却什么也没找到,就会极其失望。而证悟空性找的就是“什么也没有”,有了这种见解,在修行的过程中,就算没有彻底证悟,至少也能做到对空性有所了解。缘起性空与量子物理
可能有人会自以为是地认为证悟空性的见解和修行,是一种教条,是绝对错误的。但是,对于我们前面所讨论的内容,如果是一名公正的学者或科学家,就应该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仅仅用宗教或迷信来概括佛教的观点,是欠考虑的。科学家们探索的内涵,具体体现在外在地对物质状态进行研究,比如说,原子、原子核、基本的粒子:电子、中子、质子、光子等一系列的粒子。现在他们也想当然地认为分到夸克或亚夸克,就无法再划分了。其实这种结论还是不可靠的。现在,利用先进的粒子加速器,科学家们发现了目前已知的粒子和波。如果以后有了更先进的仪器,他们就会发现新的物质状态。但是,借助于仪器,他们永远无法证悟心的奥秘。
作为现代人奉其为圭臬的科学,的确对人们意识领域或内心世界的奥秘束手无策。从经典力学,飞跃发展到今天对量子力学的研究,对于物质存在状况的每一次研究成果,所建立的代名词,在佛的经典中虽然有着不同的称呼,但却有着极其相近的定义。但是,量子物理总是将目光停留在基本粒子之上。佛教却认为:没有什么可称得上是基本的粒子,所有粒子都可以分尽变空。因此,佛教已经远远超越了量子力学。然而,同样建立在探究物质世界的基础上,释迦佛祖因抉择了“无我”,而将众生引往解脱;令人遗憾的是,科学却选择了制造核武器等等自取灭亡的道路。若深闭固拒、执迷不悟,而不早日翻然醒悟,必将咎由自取,将发明科学的人类本身引向毁灭。这是佛教与科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自证空性,自得解脱
知道了空性,仅仅是种下了善根。但证悟空性不是一句空话,一定要身体力行才有用。证悟空性的修行过程,就是削弱我执的过程。习惯成自然,渐渐地“我执”就会越来越少,而“无我”的智慧就会慢慢增长。这就是走向解脱。仅仅烧烧香,磕磕头,就自以为在修解脱道,那是自欺欺人。要想解脱,就应该像人走路一样,眼睛要看路,两条腿要动。光看不动,遥遥无期;没有眼睛,寸步难行。所谓看,就是要建立空性的见解;所谓动,就是要如理如法地修持空性。修行不是平日里闲来无事时,翻翻中观的书,了解一下空性的道理,嘴上空谈着“诸法无我”……。知道的再多,只是纸上谈兵,不去亲历亲证,就不能解脱。
佛教是讲缘起的。无论是心还是外境都是因缘合而成的。我们生生世世身陷轮回,也有身陷轮回的因缘。如果不需要因缘,那岂不成了连佛也会流转轮回?可见,无因不果,无缘不生,凡事产生的背后皆有因缘二字。轮回的因缘中以无明和贪着二者为首。无明,不是什么都不懂,如果是这样,那墙和石头也有无明了。无明是指因不懂真理而执着于某些错误的观点――我执。在此基础上,产生对世间的依恋,即贪着。这样一来,因缘皆俱,必定沉溺轮回。
由此可知,要脱离生死轮回,就必须精通“无我”,这好比有了一双慧眼,可以看清解脱的通衢大道。接下来,就应该迈步前行,也就是修行。其实,修行“无我”并不难,在座各位,只要去做,个个都可以解脱。只可惜,知道的人多如牛毛,实践的人却少之又少。我们都自以为是,以文明的现代人自居。何为文明?孰重孰轻,根本辨别不清。在短短的一生中,把最重要的东西视若草芥,弃之不顾,抱着最没有价值的东西辗转于生死轮回。这就是无明,就是颠倒。要知道,对于我们凡夫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追求解脱。但是,放生或持咒的解脱行却被我们当成了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和摆设。有的人在山上修行才几天,因为洗不了澡,就回家了。请问,解脱和洗澡相比,哪个最重要?可见,不是什么外在的因素,正是我们自己不让自己解脱!如果只是这样徒托空言,永远也休想解脱。
有的人常常念叨“加持”二字,佛当然是有加持力的,加持也不是没用的。释迦佛曾说过“自己就是自己的怙主”。就是告诫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救星。”如果我们不自救,指望别人来拯救,是不可能解脱的。有人说,佛很慈悲,他悲愍众生心切,会救我们出离轮回的。这简直是痴心妄想!
《贤愚经》中有这样一个公案,以前,在僧团中有一位负责僧众后勤工作的僧人。一次,一位施主交给他一个珠宝用以供养僧团,他却私自将珠宝占为自有。后来,僧众知道了此事,就规劝他:要么卖了珠宝,给僧团买粮食;要么将珠宝还给僧团。这位僧人仍然坚持已见,不修正自己的行为......如是因必得如是果。这位僧人为此承受了巨大的苦果――他先后长时沉沦于地狱和旁生道。在释迦佛住世时,他转生为一种有四条腿的鱼类,生活在一个池沼里。一天,释迦佛带领弟子们来到池边,将其投生的前因后果一一宣讲。并告诉弟子们,在我之前的三尊佛,也曾带他们的弟子来到池边,讲这条鱼的身世。而且,在我之后的各尊佛,也将带他们的弟子来到这里,给弟子宣讲同样的内容。但是,贤劫千佛都度不了他。这一切,皆因他自己的业力所致。
只有依靠渴求解脱的心和如理如法地修行,才能救护自己,其他的人是爱莫能助的。譬如:表面上,好象是阿弥陀佛在度我们,可是,我们自己必须要真正地发心,真正地断恶修善,痛改前非。竭尽全力地观想,念佛,如是努力地真修实干,才是阿弥陀佛能度我们的因。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那么,阿弥陀佛也不可能度我们。并不是佛无慈悲心或他的慈悲心不平等,而是他没有办法,度不到那些心行都与解脱背道而驰的人。佛只能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做或不做,全在于自己。如果你不做,佛也无能为力。当我们确实觉得学佛好,想发心好好学佛的时候,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又总让我们抓不住重点,老去追求那些没有价值的东西。如果永远这样,何时才能有出期呢?空性的修法不管是以观察的方法,还是以心看心,就是要深深地体会到,内外是不存在的,本性是空性的。犹如做梦一样,凡夫人在梦中,会感觉梦境中的一切都是实有,都是存在的。一旦苏醒,才发现一切都是幻觉。现实的内外器情世间也是同样,如果不观察,他们都是千真万确地实有存在的。如果以上述的方法或其他方法加以观察,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一直所执着的现实世界,原来就象虚幻的梦境,飘渺的彩虹般根本不存在。揭示了世间万事万物的真相,颠扑不破、亘古不变的真理就是这样的。
如此观察并对无我或空性有了深深的体会以后,保持这种状态,专注于这种状态。本来专注的时间越长越好。但在初期,只能从半分钟、一分钟开始,生起杂念后,又从头开始观察。如此不断循环反复,最后回向菩提。这就是比较简单的空性修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