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二、(喻义相对应):

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

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

佛陀最初幻变的化人相当于作者,由化人所幻变的化人则相当于业。

现在将喻义结合。比如某人造了善业、恶业后成了作者,这个作者就相当于最初的化人,所造的业则相当于由化人所幻变的第二个化人。化人没有自性,就好比作者及作业的本体是空性;化人虽无自性却可以造作化人,就好比本体空性的作者可以作业。所以大家应当明白,无自性的业因果是可以成立的。

下面总结一下业因果的道理。认为业因果存在的外道论师中,有的认为以神我而形成,有的认为以常有的微尘而形成……内道里面,有部宗认为业因果依靠不失坏法而存在,经部宗认为依靠心的相续因果得以成立,唯识宗认为依靠阿赖耶才能安立因果。虽然有各种说法,但真正观察时,因果实有根本无法安立。中观自续派虽然在究竟胜义中承许远离一切戏论,但暂时抉择了相似胜义的单空以及名言中业因果的自相存在;中观应成派则着重抉择远离四边八戏的究竟胜义谛,但在后得位也随顺世间以无自性的方式安立了业因果。

在抉择胜义谛时,唯识宗的观点较中观宗稍微低一点;但在抉择名言时,唯识宗的观点却很殊胜。因为唯识宗所承许的自明自知的心识或阿赖耶虽然在胜义谛中不能成立,但万法唯识却是名言的实相。其实唯识和中观二大车轨是相辅相成的,学了全知麦彭***的《中观庄严论释》自然会明白这个道理。

如果对业因果虽无自性却可以成立生起了极为稳固的信心,那就说明对中观的空性已经有所了解。《定解宝灯论》云:“空性显现凡夫前,虽似相违于现见,诸智者以奇语赞,说此双运真奇妙。”圣天论师也赞叹道:“见诸法如空,信业也成熟,稀有中稀有。”意思是,如果见到胜义中诸法如虚空一样,就一定会诚信名言中的业因果,这是稀有中的稀有。所以真正通达了中观,空性见越来越清晰时,对业因果毫厘不爽的道理一定会生起极大信心。

丑二、(世人共称之比喻):

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

皆如幻如梦,如焰亦如响。

一切烦恼、业、作者及果报,悉皆如幻、梦、阳焰、谷响般无自性。

上两颂讲了论典中的比喻,本颂讲世人共称的比喻。在藏文译本中,这一偈的第一句还包括“身体”;第二句没有差别;第三句在“皆如幻”的后面还有“乾闼婆城”;第四句中无“如响”。前两句《显句论》解释为:烦恼指贪心等烦恼;业指福业、非福业、不动业;身体指骨肉异熟之身;作者指造作善恶业者;果报指造业之后在今生他世中成熟于自身的果报。

在名言中业因果的无欺显现是存在的,但真正观察时:这一切皆如幻术一般,看上去似乎是有但实际却没有本体;也如乾闼婆城,看上去好像有人物、车马,但这一切都是虚无的;也如做梦,我以各种方法降伏了各种怨敌,但醒来时既没有先前遭遇怨敌的恐怖,也没有后来获得胜利的快乐;又如阳焰看起来是流淌的水,但根本不是水,业因果的本体也是如此,虽有显现但终归无有实质;还如谷响,虽然可以听到空谷的回响,但却无处寻觅它的踪迹。所以,大家应当结合这些比喻,细细体会业因果的虚幻性。

总之,我们要知道,在轮回大梦里所显现的一切,在真实的胜义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永嘉大师的《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金刚经》亦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rdquo

壬二、(以教证总结):

《梵王请问经》云:“佛告梵王:‘若无业无果者,即是菩提。如是菩提无业无果,得菩提者亦无业无果,彼得授记及圣种性亦复如是。若无业无报者,彼圣种性亦不能起身口等业。’&rdquo

《无上依经》云:“佛为怜愍世间住于乱慧无因恶因诤论者故,于世谛中说有诸法、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命者。&rdquo

《宝胜经》云:“涅盘即生死,生死即涅盘,实相义如是,云何有分别?&rdquo

《金光明女经》云:“无明体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生,善女当观诸法如是,何处有人及以众生,本性空寂无所有故。&rdquo

《等持王经》云:“佛宣如幻之佛法,百千众生获饶益,发愿已得佛授记,此悉幻化无真实。&rdquo

《中观根本慧论·观业品》传讲圆满

十八、观我法品

本品宣讲趋入真如的方便。全知麦彭***讲过,第十八品蕴含了甚深的意义,是整个《中论》精华。也有论师认为本品是对前面人无我与法无我的总结,主要宣讲了断除障碍以后如何趋入无我空性的道理。由此可见,高僧大德们都把本品视为《中论》的精华,本品的偈颂也被很多中观论典所引用。所以,希望大家认真研究这一品,不能背诵全论的道友至少应将本品背下来。

辛三、(宣说趋入真如之方便——观我法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壬一、(以理证广说)分三:一、宣说真如之自性;二、如何宣说真如之理;三、如是宣说之果。

癸一、(宣说真如之自性)分三:一、破我与我所;二、如此遮破之果;三、断除与圣教相违。

子一、(破我与我所)分二:一、破自性成立之我;二、以此遮破我所。

丑一、(破自性成立之我):

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

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

如果我即是五蕴,那么我就成了生灭的法;如果我异于五蕴,那么我就不具有五蕴的法相,成了无为法。

外道所承认的唯一、常有的我以及部分内道承认的不可思议的我都是遍计的我,在五蕴上施设的我则是俱生的我。

一切烦恼、一切轮回过患的根源是什么呢?就是执着我和我所的萨迦耶见。故《入中论》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rdquo

关于断除我执的教言,《观燃可燃品》中有五相推理,《观如来品》也从如来的角度宣说了这五相。本颂词则只观察两相,即我和蕴之间是一体还是异体,将我抉择为空性以后,我执就被破掉了,没有我执,我所执也就没有了。这一颂是大德们抉择人无我见常用的教证,这一尖锐的推理能摧毁如山王一般的我执邪见。

人我要么与五蕴一体要么与五蕴他体,但进行观察时,这两种关系都不成立。

首先,我与五蕴无二无别不成立。如果我是五蕴,由于五蕴是刹那生灭的体性,我也就成了生灭的法。但这并不符合实际,因为人们根本不会认为我是刹那生灭的,人们认为从小到老是一个我,绝不会认为现在的我是新生。不管俱生的我还是遍计的我,谁都不会认为人我是生灭的法。

另外,五蕴是五个法:身体的色蕴,苦乐等各种感受的受蕴,取种种相的想蕴,能够了别的识蕴,以上四蕴以外的行蕴。如果我和五蕴一体,那么我也就成了五个。进一步来讲,五蕴又能分出更多的法:色蕴分成因色、果色,受蕴分成苦乐舍等感受……如果五蕴和我无二无别,那么我岂不也有这么多的数目?但人们从来不会认为有多个我,所以这种观点不合理。

《显句论》说:如果我和五蕴是一体,那么在获得解脱时我就会断灭,因为在圣者趋入无余涅盘时五蕴会灭尽,这样就堕入断边。

总之,如果我和五蕴一体,则有我成为生灭法、我成为众多、我将断灭等过失。

其次,我和五蕴他体也不合理。如果我和五蕴是他体,那么我就不具有五蕴的法相。作为有为法,五蕴都具有生住灭的法相,如果我不具有生住灭的法相则成了无为法,是无为法就不会有任何改变,也就不会有人我在轮回中的流转。这显然不合理。

另外,《显句论》说:如果我和五蕴是分开的他体法,那它们就像牦牛和马匹一样互不相关。以可现不可得之理观察:如果在五蕴之外真的有一个我存在,那通过某一正量应该能得到它,但是不管依靠什么量在五蕴以外根本得不到我,既然得不到离蕴之我,那么他体就不能成立。

我和五蕴既不是他体也非一体,故无自性。经云:“如同依明镜,纵然现影像,彼者真实中,少许不可得。如是依五蕴,纵然现我执,然如此影像,真实中无有。若未依明镜,影像不可现;如是未依蕴,我执不可得。&rdquo

龙猛菩萨的这个理证非常深奥,全知无垢光***在抉择大圆满的本性时就经常引用这个颂词。希望你们好好领会这个甚深的教言。

三界的众生没有一个不执着自己:我的身体、我的感受……整日忙忙碌碌,无非是为了身心的乐受,这样众生就会不断地造业流转。但详细观察五蕴跟人我到底是什么关系?是一体还是他体?此时就会发现人我根本不存在,它和兔角没有任何差别。那么这又是谁在追求快乐呢?这样执着又有何意义呢?

学了《中观根本慧论》以后,希望大家都能精进修持空性。无始以来我们漂泊至今,都是因为我和我所执,既然现在依靠中观理证明白了无我,那就应当精进修持空性,以期早日断除轮回。并且,当见到众生因不懂无我而漂泊轮回,自然也会生起悲悯。我们闻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挑别人的毛病,也不是为了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目的就是要打破我执,真实地利益众生。

大家闻思的所得应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每一位道友要经常观察我执减少了没有。如果没有减少我执,就说明自己的闻思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收获;我执减少了,就说明闻思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所以,大家要对我和五蕴的关系认真思维。

在闻思的过程中,如果听到有人说听法没有意义,那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轻易跟随这些言论。每一个人都应该体会到:通过听法能对甚深的中观空性生起定解,因此听法怎么会没有意义呢?藏地有一种说法:未听过中观和听过中观的人行为上截然不同。为什么呢?因为在听闻中观法理以前我执很重,而经过一段时间的闻思后我执明显减轻,人也就变了。所以,诸位具善缘的道友应当认真听闻无我空性的道理,而且还应当反复思维,这样一定会对空性生起定解。

丑二、(以此遮破我所):

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

灭我我所故,无我我所执。

如果没有我,又怎么会有我所?灭除了我我所的缘故,也就不会有我执和我所执。

所谓我,就是指依五蕴而起的法,它是我执的对境;所谓我所,是指我所执的对境,比如我的身体、我的瓶子、我的柱子、我的房子……我和我所是从对境方面讲的,而我执和我所执则是指有境的执着。众生为无明烦恼所遮障,不知道万法的真相,本来不存在我却执着有我,就像愚者将阳焰误认为水,将幻化的人认为是真人一样。众生总会不由自主地执着:这是我的身体、感受、生活、房子、轿车……每个人都对这些怀有非常强烈的执着。

前颂以他体一体的方法抉择了无我,既然没有我又怎么会有我所呢?我是我所的基础,就像没有瓶子,也就不会有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概念一样,没有我自然没有我所。灭尽了我与我所,还会不会有我我所的执着呢?当然不会有。我我所这一对境不存在,依什么而生起执着呢?所以,我我所以及对我我所的执着只是分别念假立而已。真正观察时,它们都不存在,与石女的儿子没有任何差别。这样本不存在的法,不管你怎样寻找也是找不到的。

如果真的想寻找什么,那就去寻找“我”,看“我”到底在哪里,这还是很有意义的,我想每个人都会有所收获。听说有些外国人没事干,整天探求这个、寻找那个,比如某种动物身上的毛有多少根,青蛙的牙齿有多少颗……研究这些问题有什么必要呢?得到了结论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如果要研究,我很希望他们能研究一下佛法。但很遗憾,他们对佛法偏偏没有信心。

前段时间甘孜州修水利工程,挖土到了大概三十米深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动物,在那条黑黝黝的动物身上聚集着很多小动物。有些人说是龙王,有些人说是恐龙,也有些人说是怪物。全世界有几百位新闻记者来到这里采访。大家看了都觉得很稀有,也特别害怕。某些动物保护组织的人士劝诫不要杀害它,担心杀害了它会出现一些灾难。其实从佛教的眼光来看这也并不奇怪,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就提到了很多这类孤独地狱的众生。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对这些动物的研究并不是特别重要,最值得研究的就是“无我”。人人都为了“我”而追求,但所谓的“我”到底存不存在呢?名言中有假立的“我”,但这个“我”并非真实存在。这一点,只有依靠中观理证和《般若经》才能通达。所以我想,整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学问就是“到底有没有所谓的‘我’”。如果的确有“我”,人人为了它而忙碌也是合理的,但如果没有“我”,那为什么要为了“我”而奋斗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