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宗八不中道说(理净) 中观“三论宗八不中道说(理净)”。三论宗八不中道说理∵∵净今就二谛三种中道明八不中道,八不中道在三论宗看来即是二谛中道,也是缘起性空。因为八不不离二谛,“生灭”即是二谛也是缘起,唯有缘起法才是生灭法。若不生不灭即是性空,缘起性空即是中道。一者,不生不灭,在三论宗讲世谛的生灭非实生实灭。但由因缘生而假名生,因缘灭而假名灭。即是因缘生虽... 中观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2 浏览
三论宗之源流(太虚大师) 中观“三论宗之源流(太虚大师)”。三论宗之源流太虚大师一∵、此宗之名义三论宗者,依三论立宗故名。三论者:一、中观论,二、十二门论,此二论皆龙树造,但中论系青目长行也。三、百论,提婆偈颂,世亲长行也。三论皆罗什译,若加大智度论,亦名四论宗;而三论为通申大小乘诸经之通论,智度为别申大般若之别论也。或亦称为法性宗、破相宗、空宗。然此宗以文... 中观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2 浏览
三论宗二谛三种中道(理净) 中观“三论宗二谛三种中道(理净)”。三论宗二谛三种中道理∵∵净三论宗立二谛是言教,言教即是假名,假名即是空,空即是中道。因此,在三论宗看来二谛即是中道,非离二谛之外别有中道。因此《中观论》云:“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今三论宗约二谛说有三种中道:一者、世谛中道,二者、真谛中道,三者二谛合明中道。明三种中道者,... 中观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5 浏览
三论宗略述(刘峰) 中观“三论宗略述(刘峰)”。三论宗略述中国佛学院研究生导师∵∵刘峰中国佛教宗派。隋吉藏创立。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此宗的学统,在印度是:龙树一提婆一罗睺罗一青目一须利耶苏摩一鸠摩罗什。在中国则是:鸠摩罗什一僧肇一僧朗一僧诠一法朗史略此宗初祖龙树。是释迦牟尼灭后第一个重要的大乘佛教学者... 中观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3 浏览
三论宗二谛义初探(印弘) 中观“三论宗二谛义初探(印弘)”。三论宗二谛义初探印弘前言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认识真理,并且亲证真理。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我们伟大的佛陀就证悟了真理,并宣说真理度化众生,其目的在于引导众生转迷启悟。而引导的方法,即以二谛为本,故二谛为佛法中最根本的论题。自古以来,佛教各大宗派对二谛的诠释差异甚大,大多都以一谛为实理。二谛即真谛与俗... 中观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
三论宗的哲学思想(蔡惠明) 中观“三论宗的哲学思想(蔡惠明)”。三论宗的哲学思想蔡惠明一、三论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它因依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等三论立宗而得名。三论宗的传法世系,在印度是龙树——提婆——罗睺罗——青目——须利耶稣那。在中国则是鸠摩罗什——佾肇——僧诠——法朗——吉藏。隋吉藏是此宗的实际创始人。龙树是古印度佛教哲学... 中观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0 浏览
三论宗二谛之研究(仁宽) 中观“三论宗二谛之研究(仁宽)”。三论宗二谛之研究仁∵∵宽三论宗,是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而得名。三论的成宗,是佛灭后七百余年,天竺小乘外道竞兴于世,惑乱正轨,时南天竺国有出家大土,龙树菩萨,目睹此景,遂造《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等专着痛斥外道和小乘,扶正*轮。他的弟子提婆菩萨,又造《百论》广破外道。姚秦时罗什大... 中观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0 浏览
三论宗师资传承略探(道证) 中观“三论宗师资传承略探(道证)”。三论宗师资传承略探作者:道证内容提要:三论宗之核心思想是以龙树、提婆之中观性空学为依据的,然弘扬这种思想的派别很多,在印度尤其是在青目之后,更是争论激烈,异执盛行。中国汉地三论宗之立宗是以罗什三藏所译的《大品般若经》及《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三论为根本,依缘起性空的原理,以真俗二谛为纲要,... 中观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
三论宗吉藏的二谛思想(纪华传) 中观“三论宗吉藏的二谛思想(纪华传)”。三论宗吉藏的二谛思想纪华传从人类思维的发展来看,二分的思维方式,如现实与理想、常识与真知、现象与本质、有限与无限等的对立及冲突,是一切哲学所必然面临和探寻的问题。佛教中的二谛理论,即是试图沟通和解决凡与圣、真与俗、世间与出世间的对立和矛盾。在印度,二谛理论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在佛教之前的印度教已有... 中观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5 浏览
三论宗以“中道不二”为正观的原理(理净) 中观“三论宗以“中道不二”为正观的原理(理净)”。三论宗以“中道不二”为正观的原理今从十个方面说明不二中正之道。一、离大小而显中道;二、绝有无而显中道;三、洗断常而显中道;四、除是非而显中道;五、息双非而显中道;六、辨邪正而显中道;七、无取舍而显中道;八、冥诸见而显中道;九、除随言生执而显中道;十、显无所得正观。第一、首先从内外大小俱无显中道之理。... 中观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4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