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有一种距离,穿越它很难自从有了汽车、飞机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之后,穿越很长的距离不再是难事。即便从这里到地球对过,也不是天方夜谭了,坐飞机十几个小时就能实现。但是,世界上有一种距离却很难穿越——那就是“说到”和“做到”之间的距离。难怪有一句格言这样说道:世界上距离最长的两个点就是“说到”和“做到”。
如今,学佛的渠道也多起来了,懂得几句教言,并且告诉他人,这不算是什么难事。掌握知识的能力,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在训练。所有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只要你心里明白,会说、会用笔头写出来,能应付应付考试,就算万事大吉了;很少有要求人们躬行的,甚至用毕生的代价去实践的。没有人这样要求,也没有人这样去做。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中长大的。∵
在进入佛门之后,我们很习惯地就将这种习性继承下来了。所有佛法的教言,只要闻思一下,很快就记得了,而且还能滔滔不绝地向他人传授,俨然一个证悟者,可是向自己内心深处一看,自己真正做到的又有几条呢?我们不停地说:“吃亏是福”,可是事到临头,有几个人愿意吃亏呢?避之唯恐不及罢了!我们不停地说:“金钱是祸水”,但是为什么我们天天对“祸水”这么执着呢?我们不停地说:“美女俊男的本质是三十六种不净物”,但为什么看到美女俊男,还是想入非非呢?我们天天将菩提心挂在嘴上,可是别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情稍不如意,我们就对其生起嗔心,动辄口诛笔伐,在其言行之中,哪有菩提心的影子呢?我们天天在别人面前炫耀***的功德,好像自己对***很有信心的样子,可是***稍微有了一点不满己意的事情,立即就开始疏远***了。有人天天在别人面前说:“我罪业深重”,可是见他一脸自信与豪迈的样子,哪像是罪业深重之人呢?∵所以,我们很多人,与人相处多了,心里也明白:“说是一套,做是另外一套,你千万不要把别人所说的话句句当真。”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氛围中,这种氛围遍布社会的每个角落,佛门中似乎也不例外!
二、有一种心叫惭耻心这样的距离用什么来穿越呢?只有用惭耻心。∵惭耻心也叫惭愧心、羞耻心,是一种对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背离目标的一种不满心,并且努力缩短行为与目标之间距离的一种心。∵
《瑜伽师地论》中说:“云何名为菩萨惭愧?当知惭愧,略有二种。一者自性,二者依处。言自性者:谓诸菩萨,于罪现行,能正觉知,我为非法,内生羞耻,是名为惭;即于其中,能正觉知,于他敬畏,外生羞耻,是名为愧。菩萨羞耻,本性猛利,况复修习?如是应知,名为菩萨惭愧自性。言依处者,略有四种:若诸菩萨,于所应作,不随建立,而生羞耻,当知是名第一依处;若诸菩萨,于不应作,随顺建立,而生羞耻,当知是名第二依处;若诸菩萨,于覆已恶,而生羞耻,当知是名第三依处;若诸菩萨,于自所生恶作有依,随逐不舍,而生羞耻,当知是名第四依处。如是应知,名为菩萨惭愧依处。”
上面的这句话解释了什么叫惭愧(也即自性)、惭愧处(也即依处)。所谓“惭”,就是“菩萨于罪现行,能正觉知,我为非法,内生羞耻”,换句话说,就是对自己身口意现行的恶业,能够正确地了知“我干了坏事”,然后心生羞耻。所谓“愧”,就是“即于其中,能正觉知,于他敬畏,外生羞耻”,换句话说,就是对自己身口意现行的错误,能正确知道,并且因害怕见到他人而心生羞耻。所以,概括来说,“惭”就是对自己内心错误现状的不满;“愧”就是因内心的错误现状而羞于见到他人的心态。∵“菩萨羞耻,本性猛利,况复修习?”意思是说,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内心的羞耻之心本来就很猛利,更何况修习惭愧心之后,惭耻之心就更加猛利了。
惭愧处有四个:一、于所应作,不随建立——也即应该做到的却没有做到;二、于不应作,随顺建立——也即不应该做的却做了;三、于覆已恶——隐藏自己的恶心、恶行、恶言;四、于自所生恶作有依,随逐不舍——对于恶心、恶行、恶言以及产生这些恶心、恶行、恶言的环境恋恋不舍。如果菩萨有了以上四个方面的错误,就应该生起羞耻之心。∵此外,《二规教言论》中说:“以何名为有愧者?即于下等恶劣事,极生忧愁厌烦心,此乃二规之妙衣。”意思是说,什么样的人是有惭愧心的人呢?就是对于自己所做的下等恶劣之事,心里感到忧愁厌烦。惭愧心是世间与出世间法的妙衣。
三、惭耻心的作用∵《佛遗教经》中说:“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非法。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与诸禽兽无相异也。”意思说,就像服装对于人的外相是否庄严非常重要一样,惭耻之心对于人的身口意是否正确也同样重要。惭愧心犹如钩住狂象的铁钩一样,能够将自己错误的思想、行为、言论制止住。所以,应当内心不离惭耻之心,分秒都不可以暂离。如果人没有了惭耻心,就和禽兽没有任何差别了。禽兽干了一件坏事,丝毫不会有惭耻心;如果人干了坏事,或者身口意有错误之处,不知道惭耻,就和动物没有什么两样了。∵据说,天人因为知惭有愧,所以降生的时候,自然就有天衣覆身;而人因为缺少惭愧之心,所以降生的时候,赤身裸体,没有衣服来遮体。所以,佛经中提到惭愧心,都将其比作衣服,有“惭耻之服”之说。∵如《二规教言论》中说:“若于众多士夫中,遍身沾染不净物,裸体行走非为耻,然此无愧真羞耻。不净以水可洗净,裸体着衣可严饰,无愧沐浴不得净,着上妙衣亦不美。”意思说,在众人之中,赤身裸体,身上沾满不净粪行走,
这样的行为还不算羞耻;真正的羞耻应该是对自己的恶行没有惭愧心。因为,不净粪的问题可以通过用水洗干净来解决,裸体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穿上妙衣来解决,但是没有惭愧心这样的问题,却是不能够通过“水洗”与“穿衣”来解决的。∵从这些教言可以看到,惭耻心实在是消除“说到”与“做到”这两者距离的唯一所依。没有惭耻心,“说到”与“做到”这两者间的距离永远无法穿越。
四、如何生起惭耻心惭耻心的生起,非常不容易。我们大多数人赤身裸体地来到这个世间,而不是像天人那样出生时就自然带着衣服降生,这本身就说明,我们多世累劫以来,就是以无有惭耻心的方法生活的。所以,从没有到有,需要一个艰难的培养过程。∵
观察惭耻心生起之因:一、需要有正念——知道什么是错误的身口意,什么是正确的身口意;二、需要有正知——时刻观察自己的身口意,知道其正误;三、于纠正自己的错误身口意有强烈的希求心。∵上面所说的三个条件,内心缺少任何一个,惭耻心都无法生起。所以,我们应当仔细观察内心,到底缺少哪一个条件。缺哪个,就补哪个。正念的培养依赖于闻思,正知的培养依赖于无误观察自己身口意三门的现状,纠正自我的希求心依赖于观察因果不虚——也即错误的身口意会导致什么样的痛苦,正确的身口意会导致什么样的安乐。∵
五、从教言生起惭耻心下面,摘录一些教言,听闻与思维之后,应该对生起惭耻心有一定的帮助。
《楞严经》中说:“今日乃至,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也就是说,闻思了很多道理,却没有去实践,从利益自相续的角度来看,与没有闻思的人无有二致。就像通过辛苦劳作,准备了很多食物,但却没有吃,这与没有食物的人相比,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
《萨迦格言》中说:“了知教法未修行,则彼教法有何用?庄稼长得虽壮盛,猛兽对此何生喜?”又说:“能讲种种法非法,如此学者虽极多,然能知法修行者,于此世人真稀少。”又说:“智者如若已精通,一切格言之真理,然而彼义不奉行,则知论文亦何用?”∵
岗波巴大师的《宝鬘集》中说:“初学佛的人,应该在闻思上努力。在觉受生起了以后,就应当在定慧专修上努力。在没有获得坚固的定慧证悟时,要在寂静的处所勤修努力。”又说:“由闻思所得之万千智慧,不及由修证所生之一刹那智慧来得殊胜。”又说:“见闻虽然深广,而身心却流入凡俗,这就像医生自染恶疾,真乃颠倒的行为。”又说:“口头说法喋喋不休,身心却毫无行持与体验,这种说教,就像是鹦鹉学舌一样,实在毫无意义。”∵
《华严经·菩萨问明品》中说:“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习,多闻亦如是。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钱,于法不修习,多闻亦如是。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于法不修习,多闻亦如是。”这里用三个比喻来描述仅仅多闻而不实修之人:善于开药方的人,虽能治好他人的病,却不能治愈自己的病;数他人宝贝的人,自己没有半分钱;弹奏乐器的聋子,他人虽然因听到其弹奏的乐声,但自己却听不到。
王凤仪善人说:“世上有三大恶人,盗贼不算在内。讲道不行道,知过不改过,是第一等恶人;吃点亏心里就难过,占点便宜心里就高兴,是第二等恶人;非分的事,知道不可得而念念不忘,非法的事,知道不可做却偷偷地去做,是第三等恶人。此外,有人夸奖,心里就高兴,受人批评,心里就不快,都是不善的人。”这里,王善人将“讲道不行道,知过不改过”的人列为第一等恶人。∵
《莲池大师语录》中说:“凡看古人语录文字,不可专就一问一答、一拈一颂、机锋峻利、语妙言奇处,以爽我心目,资我谈柄。须穷究他因何到此大彻大悟田地,其中自叙下手功夫,刻苦用心处,遵而行之,所谓何不依他样子修也。”这里,莲池大师强调了看经教的一个重要习惯,就是闻思经教时,不要仅仅满足于对词句的掌握,而要有依教奉行的实践心。∵
《法句经》中说:“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憨山大师的《费闲歌》中说:“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六、经常祈祷发愿经常祈祷发愿,是改变身口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法。对于古人来说,道理是拿来自己实践的,而不是对别人宣说,或要求别人的。只有自己做到之后,才能真正帮助别人也做到。
如孔子评价他的学生颜回说:“回也之为人,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也就是说,颜回的为人,以中庸为准则,听闻一个善法,就牢牢地记在心中,努力地去实践,不让这个善法从心中消失掉。
又如,《大学》中说:“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意思是说,君子之人自己做到之后,才去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如果做不到,就不会去要求别人做到。如果自己身上还有一种自己认为不好的毛病没有改掉,而能让他人改掉这个毛病的,这是从来就没有的事情。我们应当以古人为榜样,不断祈祷发愿,愿自己内心生起惭耻心,不断消除“说到”与“做到”这两者之间的距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