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慈悲?很多人认为,有了慈悲的初心——出发点,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其实,这也是误解,而且是一个挺大的误解。但是,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点,或者对我们现在的说法大不以为然!在座的诸位,有没有这个看法?如果有,我们先不判断是或非,只需要暂时留下一个存疑就好。留下存疑之后,我们一起捋一捋,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慈悲”的思辨。∵

悲”是拔苦,“慈”予乐。所谓慈悲,就是要解除他人或者异类的痛苦,并使之获得快乐。然而,慈悲是需要智慧来引路的。如果没有了智慧,慈悲的行为会生发事与愿违的结果,而且这个结果让人非常不愿意接受。

十一年前,我曾经到广西的一个地方,看见不少山里人住在笼子一样的屋子里。这种屋子是一个用竹子和藤条编的小棚子,里面铺上草,人就睡在草上。当地的物质条件极其匮乏。当时,我在心里想,这里的人真苦!

是啊!那样一种生活状况真苦。但是,如果我们只看见了这个苦的结果,没有分析苦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案,就立即悲从中来;于是,大发慈悲,决定要帮助他们了。在此,我想问一下,没有任何准备的慈悲,其结果又将如何呢?我们将无法预料!也许,你会说,我要只事耕耘,不问收获。或者说,我只是为了要付出自己的爱心,并不希求什么回报!然而,我要说,这样的做法是一种极为自私的行为,同时也是对他人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大家能思维一下这样的说法吗?如果我们不问理由、不问情势、不问结果地给予经济上的帮助,虽然我们能够解除他们暂时的物质上的痛苦;但是,时间长了,可能就会导致受帮助的人的惰性,而养成了伸手等待的习惯。而且,这些被你的慈悲眷顾过一次的人,在你滥发慈悲之前,他们只是安于过去,也不以为苦,正是因为你要满足自己一时的慈悲之念,从而让他们有了比较之后的失落,平添了许多的苦处,这就与我们的初衷相违背了。所以,慈悲是需要智慧做牵引的——以智慧指明方向的慈悲才会结出如愿的果实。

文殊师利菩萨是智慧的象征“慈善”需要由智慧来引路∵佛教圈子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慈悲出祸害”。所指的就是,没有智慧的慈悲是可能引发祸害的。慈悲只有和智慧相结合才能演化成正确的“方法”。如果慈悲没有和智慧结合,那就只能产生“方便行事”。而其最终收获的当然不再是我们的愿望了;因此,“慈悲出祸害”的后半句话就是“方便出下流”。佛教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要以“慈悲和智慧”作为支柱:以慈悲为前提,以智慧为取向。所以,作为佛教徒,其所有的行为都应该力求时时刻刻把握自己的心态。做事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我的出发点是什么!因为我很善良,所以,当看到别人痛苦的时候,我就希望能够帮助别人解除痛苦,同时还要为别人带来快乐。我们的心都是善良的,但是如果没有智慧,你所拥有的善良所造就的结果可能就会事与愿违。“怎么做才能有如愿以偿的结果呢?”我们更需要如此思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