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戒疏二乘不共戒(三)
默∵∵如
再说昆钵舍那的六事所缘:一、义:就是推求所说言语上所含有的意思:比如花,花是什么,想着花的意义。二、事:花是什么事物,花是植物,由土中生出来的。三、相:花是什么相状?一枝一枝的个体的花,是花的自相;此花和彼花,同是青色或同黄、绿、红等色,叉同是相似的茎叶根干,这是花的共相。四、品,这花是好看美丽,还是不大雅观,品质有高低,价值也不同。五、时:寻思这枝花,是现在寻思的,还是过去或未来寻思的?六、理:此有四种:一、观待道理:论云:寻思世俗以为世俗,寻思胜义以为胜义,寻思因缘以为因缘。韩注将此三种并为其二,诸法是言说所行,即施设为世俗,非言说所行,即施设为胜义。如由因缘势力而生者,则名生起。论文中的三种观待,韩注将前二合名施设观待,后名则名生起观待。观待者,从法之对待上而作一种观待,如待手而喂写字,待足而谧行路,待肠胃而能消化,待口而饀说话。比如花,依韩注解,这花,如何而为花的,是为大家共许,同说他是叫做花的,这题是世俗寻思上观待道理。如不是言说所行,由于后得智所行,而说名为花,这是胜义观待。花是由因缘而生成的,所以他叫做花,这便是观待因缘。二、作用道理:论云:作用道理寻思诸法所有作用:谓如是如是法,有如是如是作用。比如花,是一种法。这一种法,有这一种作用。花的这一法,有如是香,如是美,如是好看,自然香有扑鼻的作用,美有诱眼观赏的作用。他如还可供佛或做妆饰点缀的作用,令人欣赏赏玩的作用。三、证成道理:每一事,每一法的成败,可用现量,比量,圣教量的三量来睑知和证明的,以三量来证知万物的事理。四、法尔道理:对于甚深难思深妙法性,当生信仰,这是观行的六种寻思的事。
论文说是六事的差册而建立为三觉,如表:
一、寻思义——语义觉生起:语义
以上将六事作了个大概的叙述:论中把一般所修的观行,如不净观、慈憨观、缘起鹳、界差别观、阿那波那念,都曾一一的以六事来详细叙说的。这正是给予鹳行者的一大启示,帮助观行者策励用功,真是功德无量。
本文只将不净观的六事昆钵舍那略作指示:
不净观的六事:一、寻思义:依于听闻教法上所明的不净的事理,作为确切的体认,深知其为不净。二、寻思事:既了解其义,观彼不净物,作内外二分,观其事实。三、寻思相:观察身中毛发大小便等,起不净想,于外界观察青瘀以及死尸炽壤脓血,鸟散喙啄,肢节分散,手足异处,一切凄凉目不忍睹的惨象。四、寻思品:我若于此不净诸柑不如实知而生贪欲,便是黑品;如能反彼,知为生死苦恼,如实观察,便是白品。五、寻思时:思念此不净相,是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现在偶感净相,可说未来不当不净,然而放眼细看,外不净色满盘透露出现。实际上:三世通体不净。六、寻思理:人生由于父母,脓血所成。何得清净?饮食虽可保持光润,终难免于病死。如能作意修行,定可断除烦恼,了脱生死。所以应以观身不净而作修行。:∵∵五、九种加行:修习以上的观行,是要切实加行的,若不加行,止观如何能成就呢!论中说有九种加行。如果依照论中所列举的而加行,就叫做白品,如果和白品相反的加行,就名为黑品。黑白各九,共为十八种加行。其白品九种是:一、相应加行:贪行修不净观,嗔行修慈愍观,痴行修缘起观,慢行修界差别观—;,心乱修数息观,等分随所缘一境安住其心。二、串习加行,对于止观,业已勤习而有了串习,因而串习止观。三、不缓加行,对于人间杂事,不暇顾及,谢绝酬应,常思人命无常,一心专精拟行止观。四、无倒加行,美修瑜伽,无颠倒性。五、应时加行、所修习者。修止、修观、修举、修舍,他能了知该修何种,适应其时,而能善巧修行。六、解了加行,于诸定境,深能了解。入定、住定、起定,随心成办。有时舍弃定中影像,思惟欲界不定地的本质色相。七、无厌足加行,于善法定,增上进修,展转胜进,不稍退屈。八、不舍轭加行:用功精进,如轭在马。九、正加行:如下分说:
依伦记科述之:
大文分二,一、略标其相,二、广释五门。此广释中三:一、列,二、释,三、简取正明。
简取正明中二:一、总标简取所明二种,二、出其柏。
出其相中二:一、解不念作意相,二、解内摄其心。
一、略标其相:正加行的相,对于所缘,数数的生起胜解,数正除遗其相。如不净观的人,数正除遣不净,而常思惟不净相,这是正加行。
二、广释五门中三:一、列:除这的列有五门,将五门的各字列出。二、释:解释这五门的名词。一、内摄共心意:由于九柑心住的止行为上首而能内摄其心。二、不念作意:并能背一切根,无乱作意,故名不念作意。三、于余作意:由缘涂地境,思惟于余地境。四、对治作意:如思惟不净对治于净。五、无相界作意:于一切相不作意,思惟于无相界。
三、简取正明分二:
一、总简取所明二种:说明以上五相,不取余三,唯取内摄其心及不念作意的二种。
二、出其相中二:一、解不念作意相:最初修观者,全无心于所缘境上,没有不净相或其他的境相的,一味的希求无相无分别,离诸作用,印由如是不念作意除遗所缘,而得摄受适悦。二、明内摄其心:叉三:法、喻、合。一、法、论:复行有相有分别不净等境(由不念作意而生起外相不净等境)∵∵。论:云何而行?谓由随相行,乃至而复缘于所知事相。∵∵(此行者,修习毗钵舍那,并非一向如此,可舍所缘观相而修止行的,这啤做不取不舍。因为止行转故,不名为舍。又于所缘不作相故,不名为取,由此,除遣所缘。又者:不取观柑于缘无乱,取止行故,能知事相)∵∵。以上叙不取不舍义。论:若于所缘唯数胜解,乃至所知境事。(修胜解者,除遣所缘,即能明净究竟,反之,则不可能)∵∵。二、喻:画师弟子,从师习画喻:论:譬如世间,乃至究竞显期:文题不述。三、合:论:此中道理乃至如是一切名正加行。论文明,再参阅伦记。阅此论文,展转曲折,文长不好看,特将科文对照抄下,以供自检。
安立五事中,第三、心一境性讫
四、止观净障
此中分二:一、解净障行。二、以四句分别。
一、解净障行有四:一、遍知自性,能遍知障之自性的也有四种。怯弱障、盖覆障、寻思障、自举障。二、遍知诸障因缘有六:初怯弱障有六因缘:先业增上,太过加行,不修加行,初修加行,烦恼炽盛,远离不串习。三、遍知诺障过患有四:未证不证已证退失,败坏瑜伽所有加行有染污任有苦恼住,自赞毁他,身壤命终生诸恶趣(依论文抄下,论文未列数字,句读不明,观义分四——默)。四、修习对治:有怯弱障,用随念对治,使令怯弱未生不生己生除这。有太过加行障,有初修加行,用平等精进对治。有不修加行,用听闻等对治。有烦恼炽盛,缘不净等对治。
二、以四句分别:此中叉四:一、行者依教修行,教多故观多,观多上亦多,复由三门六事品类差别,悟入无边妙理。二、由于止观力故,身心轻安。心一境性和身心轻安,展转相属,终得转依而至究竟。三、修习观行,虽观众相而住自性,不顺观者心不趣入,自知观行成熟,此为观行究竟。四、止观平等俱转,以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为依,再于法观中修增上慧,尔时任运加行无功用住,名为止观双运。
安立五事中止观净障第四讫
五、作意证定,取相得定
先明作意证定:;
论文把他分为二段:一、陵本三十一卷十七页第三行至第六行是列修作意名。二、同页第六行至十七页反面第八行,是四作意的初番解释,同上页第八行彼修行至三十一卷止是四作意的第二番解释。于中分三:一、陵本卅一卷十七页,第八行“彼修行者”下是修厌患法,三十一卷第十八页第五行,是修欣尚法,同卷十九页第七行,是明修欣厌二法。依此科,对查论文,便知。
再明取相得定:
取相得定,此一科文,占论文第三十二卷的全文,计二十页,共八千字,现在的文章,八千字,也算长文。唐译的经,简直是本书了,金刚经也才五千个字。文既长,段落也没有分清,如何好读呢!
兹参考伦记,附以己见,且把论文约分科段。
一、列出行者所取之五相,第三十二卷起至第一页反面第一行止。
二、教令行者以五相修不净观:一、修厌离相:自三十二卷反面第一行,“问”下至第三十二卷反面第二页第九行如理受持止。二、修欣乐相,自同卷第二页第九行“汝取相下至三十二卷第七行取欣乐相止。三、结修欣乐二相,自第三页,第七行取是相已至第四页第二行“及一境性”止,四、修过患相:三十二卷第四页第二行汝若如是下至三十二卷第四页第五行寂灭乐想止。五、修光明相:卅二卷第六行汝既如是下至第八行止。六、修事相,三:
修事相:一、教诣冢间取青痴相,还所住处系念其心。二、教修思惟不净加行。三、第一修止分三:一、法:三十二卷第四页第七行既取如是下至第五页反面第六行发勤精进止。二、喻:自同卷第五页反面第六行世尊依此下至第六页反面而正护持止。三、况:卅二卷第六页反面第二行如是〇刍起,至第七页第三行止。
不净加行中第二、修观:一、不净观:一、结前生后三十二卷第七页第四行至第十行终。二、假想观,真实观,卅二卷七页第十行起,同页反面第八行止。又真实观,同上第八行至第八页第八行止。
修事相不净加行中第三:止观双运,卅二卷第八行彼瑜伽师至第九页而相明了止。三十二卷第八页彼瑜伽师至九页七行而相明了止。;∵∵修事相第三:一、从不净观趣入念住,一、从五相明趣入:卅二卷第九页第七行如是汝由下至十一页第五行当得趣入止。二、不净观趣入念住:同上页行又汝应于下至十二页反面第四行名正修行止。二、类余慈愍观、缘起观、界观、数习观等:卅二卷十二页反面第五行至第十九页第三行止。;∵∵三、如教修行得色界定:卅二卷十九页第四行如是所有至终卷。
兹引作意证定文:作意四种,可入止观。
论:云何调练心作意?谓由此作意,于可厌患法(计有自衮损,他衰损,现在会遇现前;自兴盛,他兴盛,过去灭尽,业已离壤的四种)∵∵。令心厌离,是名调练心作意。云何滋润心作意?谓由此作意,于可欣法(计有三宝、尸罗、自证验处的三种)令心欣乐,是名滋润心作意。云何生轻安作意?谓由此作意,于时时间,于可厌法令心厌离,于时时间,于可欣法令心欣乐,已安住内寂静无相无分别中一境念转,由是因缘,对治一切身心粗重,能令一切身心适悦,生起一切身心轻安,(由前二作意,生此第三作意。此第三作意、断粗重、生轻安,到达禅定境界,欧阳所以名之作意证定)是名生轻安作意三万何净智见作意?谓由此作意,于时时间,即用如是内心寂静为依止,由内静心数数加行,于法观中修增上慧,是名净智见作意(第三是止是定,此第四是观是慧)∵∵。
兹将取相得定大意略加叙说:
论文说取相有五种。而后由第五事相,用止、观、双运三种来修行,再进而于一事相(不净观等)上,以止观推进到四念住上来观察,以得定境。所以欧阳名为取相得定。
行者所取的那五相呢?一、厌离相:一切世间不可乐事,外境的恶劣,内心的苦恼,生大厌离。二、欣乐想:奉敬三宝,作诸善事,生大欣尚。三、过患想:一切财色,心理作祟,引为过患。四、光明想:由过患想,而转观光明,取火月灯明相。五、了别事想:一、修止。二、修观。三、双运。再由不净观之事相上而以止观,修行四念处观。复类其他慈憨观等。亦如不净观而以“止观”观其四念处。兹引论中三十二卷十一页反面第八行中慈愍观,以进修其四念处之文,籍见一班:如云:
—∵∵依慈愍观初修业者,于外亲品怨品,及中庸品善取相已,处如法座,由“利益安乐”∵∵(入声)增上意乐(去声)俱行“定地作意”∵∵(此十四字,是一个作意的名词,上十个字,是形容词),先于一亲一怨一中庸所发起胜解(亲、怨、中庸,是胜解的对象)∵∵。于此三品,由“平等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俱行作意欲与其乐(胜解心上,对此三人,尤以平等利益安乐施子之)∵∵。如是念言:愿彼求乐诸有情类皆当得乐:谓或“无罪欲”乐,或“无罪有喜”乐,或“无罪无喜”观(此三种乐,不易明了,无罪欲,就是无罪之愿欲,这也是一种乐而已)。
这是以一亲一怨一中庸为对象的文,以下是乡亲怨中庸而为对象。
次或于二亲,或于四亲,或于五亲十亲二十三十,如前乃至遍诸方维,其中亲品充满无间发起胜解。于中乃至无有容受一杖端处,如于亲品,如是于怨及中庸品,当知亦尔。;∵∵以上是修慈愍观的作意,以下由修此作意而进观念住。又彼不舍慈愍加行,即由如是修习如是慈憨,于诸念住能正趣入(承上起下之文)。云何趣入?谓趣入时,应当发起如是胜解:如彼与我,谓亲谓怨谓中庸品,我既欲乐厌背其苦,如是名为于其内身修循身观。余亦于彼:谓亲谓怨谓中庸品,如我,彼亦欲乐背苦,如是名为于其外身修循身观。如我既尔,彼诸有情亦复如是:彼诸有情与己平等与己相似,我当与彼利益安乐,如是名为于内外身修循身观。∵∵
以上分析循身观,计有内、外,内外二的三种二逼都是四停心的身观,还有观受、观心、观法的之三,论文没有,而在下,却有四念处的抉择。如云:
此四念处,总缘诸蕴为境界故,当知说名壤缘念住。若修行者但取色相——谓取显相、形相、表相,于亲品怨品及中庸品而趣胜解,由此建立唯身念住。
抉择此四念任,总缘身受心法的四种,就叫做壤缘念住,但观色相,就叫做身念任。又:以上是假想观,以下是真实观。
彼复依止胜解作意,能正趣入真实作意。谓趣入时起是胜解:我于乃至无量有情,发起胜解利益安乐增上意乐。如是我从先际以来,所有亲品怨品及中庸品,落谢过去诸有情类,其数无量,甚过今者胜解所作。如是过去诸有情类,为我亲已复为我怨,为我怨己复为我亲,为怨亲己复为中庸,为中庸己复为怨亲;由己义门,一切有情平等平等,无有少分亲性怨及中庸性,而非真实(亲怨中庸,不真实的)。由是因缘,遍于三品起平等心,平等应与利益安乐。如从先际,如是后际,于生死中当复流转,应知亦尔。
以上是起真实作意的观念和经论,实际也是如此。
又我于彼先际已来,未曾发起慈愍之心彼皆过去,今起慈憨复有何益?但为除遣自心垢秽令得清净,故起念言…当念过去诸有情类皆得安乐,诸未来世非曾有者,亦皆令彼当得安乐。
此是真实观的又一理念,胜解对于过未有情施以慈愍,好像不能真能如愿,但还是治心染垢的一种良策。∵
以下较量功德。
如是趣入真实作意慈憨住中诸福滋润诸善滋润,望前所修所修胜解作意慈愍任中所获福聚,彼于百分不及此一,彼于千分不及此一,彼于数分算分计分即波尼杀昙分不及此一。余如前说。注一:余如前说:此处说的慈愍观,还有很多差别意义没有说到
,可以参照前不净观文,相比发明。也可查考前文有讲到
关于观行之文注二:壤缘念住,伦记云:此四念任总缘诸蕴说名缘壤念住者,
此说总缘五蕴名杂缘法念住,若别修身念住者但取色相名
身念住。韩记:当知说名壤缘念住者于一一蕴不分别取,
唯总安立以为所缘,名坏缘故。∵∵
(大概:总缘五蕴,到了成熟地步,不作一一的分别卜而能随顺悟入实境,此时无可名其为缘色或缘心等,在无可名缘之下,而名为壤缘念任——默)。∵∵
摘自《海潮音》第68卷第9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