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戒疏本地分戒品叙说(七)
默∵∵如
三、明师简弟子又诸菩萨,欲授菩萨菩萨戒时,先应为说菩萨法藏摩但理迦菩萨学处及犯处相令其听授,以慧观察自所意乐,堪能思择授菩萨戒,非为他劝,亦非胜他,当知是名坚固菩萨,堪受菩萨净戒律仪,以授戒法应正授。
这一段文,在别行本中,是在受戒者请师受戒供养诸佛的文后
,蔼益大师判供佛文为请戒,制此文为许可,因请求而许可也
。而在论文中,却把此文安在此处,伦记判为师简弟子。澫释
与伦记,由于所见此文,安置在前后的不同处,因而对此文的
主旨的看法,多少有点相差。澫释注重文中是真菩萨至如应正
授句,故判为许可授戒,伦记注重以慧观察自所意乐,故判为
简师弟子。文同,因文之前后互应关系,其观点可能有所出入。
四、出示受持一切戒
一、四种重戒相
第一、不为贪求自赞毁他是律仪戒如是菩萨住戒律仪,有其四种他胜处法。何等为四?若诸菩萨,为欲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名第一他胜处法。
此中先总举四种他胜处法。他,指恶法。又可说他是魔。原因
,造作罪业,自无主宰能力,要受恶魔恶法的制伏,为魔所胜
。这相等于声闻戏中的波罗夷罪。是罪过中的重大的,所以说
这是重戒。在此处,总举重戏,计有四种:一、贪,二、陉,
三、忿,四、邪见。这四种,都是意业的作用。将贪陉合并起
来便是贪欲,忿即嗔恚,再加邪见,便是三种不善业道。大乘
于此不善业道,特立为戒,所以说这是成中的他胜处法。受菩
萨戏的人,当初由于自己的善净意乐,为证无上菩提,饶益一
切有情而发如此大愿的。由具这种大愿而才能受菩萨的一二聚净
戏的。以上的贪等四法,随起一法,就背叛了受成的意愿,况
复而能全具四法呢?这四法中,只要生起其中之一,就违害了
自己的善净意乐上所发的大愿,不能于现法上安住其心,不能
于现法上摄受菩萨所学,不能现作利益有情。由此因缘,贪等
四法,正能胜伏自愿及自性清净戒体,一切毁犯由此而生,听
以这是四种他胜处法。
兹再别明四种他胜处法,且明贪之一法。如依文势而言:由贪
求利养恭敬为出发点,而去实行自赞毁他为所行的事。自赞,
是自我宣传,说自己的特长,而自己未必有其所说的特长。∵∵(
说能说妙法,品、德、学是如何的好)∵∵。毁他,是言人的短缺
,而其所说,未必真实。自赞,是贪的成分,毁他,是嫉的成
分。其中虽具贪嫉二分,而以贪为犯罪究竟,故曰由贪心犯。
由于要表显自己的所长,就不得不竭力的诋毁于他,说他是怎
样的不好。能够使人相信他的不好,才能够显出自己的好处来
样。这的自赞毁他,为的何事?为的贪求自己的利养恭敬,同
时不惜损失他人的利养恭敬。这贪求利养恭敬,是邪命法,违
害菩萨的净命,不能自利利他。如此,自赞而又毁他,自求供
养而又障碍他人供养。所以这是重罪。
第二、不怪惜财法是饶益有情戒
若诸菩萨现有资财。性悭财故;有苦、有贫、无依、无恼。正求财者来现在前,不起哀怜而修惠舍。正求法者来现在前,性悭法故;虽现有法而不舍施,是名第二他胜处法。
怎样叫做怪惜财物!从这一戒来看,可分出好几点:一、“现
有资财”、“虽现有法”。这证明了这位菩萨是有财有法的,
不是不能行施行的。二、有苦病等人来前求财求法,这证明了
不是无人来请求的。三、“性怪财故”∵∵、“性怪法故”,这证
明了这位菩萨不肯施财和施法是有根本原因的。四、“不起哀
怜而修惠舍”、“虽现有法而不舍施”,这证明了不肯行施的
事实。
资财,是无情数物。一、财物。二、谷物。三、处物。法物,
如经卷、知识、智慧,可以开启信解,发生智慧。以上的若财
若法,都可用之施舍于人的。他如乞丐者,盲聋瘠哑,行走疲
乏者都是有苦者。缺乏资身物者就是有贫者。无人照顾,无父
无子无夫妻者便是无依。婴孩无人抚育叫做无怙。以上这些苦
难者,都是应该作为施舍之对象的。文中说正求财者正求法者
,简别非正求财和非正求法。依应求之事实和途径向菩萨乞求
其财,是正求,如勒索逼取则非正求。如婴儿慧众生来乞法,
又性多贪欲街卖经卷来乞法,或是不生信解不求胜智者来乞法
,皆非正求,如反此而是真正发心修学佛法者,前来乞法,便
是正求。菩萨于此应行布施,此种布施是无罪性的,又可以庄
严自心,资发瑜伽,开展菩提圣果。如果于此应行而不能行,
不作怜愍惠舍,那末,菩提资粮不能具备,非但不能自他二利
,反为怪贪所蔽,致遭苦果,成为他胜处法。
第三、不忿怀嫉亦饶益有情戒
若诸菩萨,长养如是种类忿缠,由是因缘,不唯发起粗莒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块石刀杖,捶打伤害损恼有情。内怀猛利忿恨意乐;有所违犯,他来谏谢,不受不忍,不舍怨结,是名第三他胜处法。
无论是善心恶心,久久蓄积滋生,习以成性,慢慢的就日渐壮
大丰硕而长养起来了。如果长养这样种类的忿缠,不把他消除
了,那末,会由忿恨心上爆炸起极端的不良的动态出来的。一
般的说,发发脾气,泄出肝火,大骂大叫一下,便当适可而止
的休息。可是:忿怒深藏于心,郁结根深,当然不易解散。由
于气忿不停止,就会动武,手打足踢、块石乱掷、刀杖撕杀,
加害于人,伤害身命。形成火气损害的严重局面,这是很可悲
惨的一幕。由于具有猛利忿恨的意乐,当然是要有所违犯的;
如果他人来谏言,或者他人来婉言谢罪,这位菩萨还是不接受
的,也不能忍可的,他的怨结始终排除不了。本来自性心上的
清净戒体,就被这忿恨现缠的恶魔所战胜,所以这是一种他胜
处法。
文中手足块石刀杖等杀害的凶器,是过去时代所使用的武具,
那时没有现代化毒害的厉害,是就当时而言,今日的摧毁力不
可同日而语。
第四、不毁谤大乘说相似法是摄善戒若诸菩萨谤菩萨藏,爱乐宣说开示建立像似正法。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是名第四他胜处法。
俗说:一天能卖三担假,三天卖不到一担真。世界上,迷惑于
虚假的多,能够存正义感而相信正法者少之又少。因此,无怪
乎像似正法的容易推行而普遍化。说来很奇怪,像似正法,活
像似于正法,实际上,变了质越像似,连像似,都不像似了。
像似正法和真的正法,却是不易识辨的。在本论摄事分调伏事
中列举一顼,说明有多种像似正法的:初法等五种,次根等诸
见,非处恶作等,后暴恶戏等。陵本九十九卷十五页。像似正
法,尽管陈列着千差万别的多种样式,而又是大家习见的,广
受欢迎的、容易推销的。现在要看受菩萨戏的人,学菩萨的人
,是否要真正发菩提愿,成就自己的善行,而去饶益一切有情
,如果以此为职志为意乐,自然不被像似正法所扇惑,也不必
恐惧货真价实的不销售了。
文中说:爱乐宣说开示建立像似正法,这有四种动态。一、爱
乐,俗说,就是对像似正法很有兴趣,很高兴。韩记:深心宝
玩,习近味着。二、宣说:普遍宣传,广为说明。韩记:因他
请问而为记别。三、开示,开展其义,出示其理,仔细详明反
覆展转的分析。韩记:解其义趣。四、建立,把思想宗旨建立
起来,把信崇归向心建立起来。韩注:成所说法。文中说:于
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这说明像法的生起,大分为两
种:一是由于自己对于像似法的崇信和了解。二是听随他人的
指使和开示,因此而起发其对像似法的好乐心来。认识不够,
致入歧途者在所不免,亦有昧失良知,违害菩提大愿,甘心归
化于像似正法,为此邪恶所胜,这是他胜处法。
二、随义分别
一、初明他胜所以无二,堪能为魔所胜
菩萨于四他胜处法,随犯一种,况犯一切。不复堪能于现法中,增长摄受菩萨广大菩提资粮;不复能于现法中,意乐清净,是即名为相似菩萨,非真菩萨。
此四种他胜处法,任随犯了那一种都是不可的,况且,要全犯
一切所谓四种他胜处吗!如果犯了四种他胜处法,或一种,或
多种,就要丧失菩萨应具有两种大功德的一是广大菩提资粮,
于现法中不能增长和摄受。一是自己的清净意乐,于现法中不
能保守持有。失去了这两种功德,就不成其所谓菩萨,是相似
菩萨,非真菩萨。
广大菩提资粮是什么?要证无上菩提,必需所具备的资粮。这
便是六波罗密多。在六度中,施戏忍的三种,是福所摄,慧是
慧所摄,精进,静宪,通于福慧的二种。菩萨依上于福,在长
远的生死流中,不会受痛苦来逼害的,又能随其所欲,为众生
作有义利的事。菩萨依止于慧,凡所作为皆正非邪,又能作种
种善巧的事。菩萨由于具备着这两种广大资粮,究竟成等正觉
。随顺此种资粮叫做摄受,培植滋润叫做增长。于现法中,或
修资粮,或清净意乐,就是在现前的事法上,而作实际的如此
的修行吧了。
清净意乐作何解?若以字义来说:意就是意识作用,乐是好乐
心。清净二字加在意乐上,就是清净的意乐。意乐,人人都有
:清净二字,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绩明法师注云:“初欢
喜地菩萨,始得清净意乐,初地菩萨,叫做清净意乐菩萨,如人能持菩萨戒,现在可证初地的清净意乐。”韩注:“又诸菩萨增上意乐已人大地,方得名为清净意乐菩萨。文中所谓于现法中不复堪能意乐清净,既然随犯一种或多种的他胜处法,其心根本污浊而有毒素的,不是清净意乐了。
二、次明起下中缠犯戒不舍,上缠即舍菩萨若用软中品缠,毁犯四种他胜处法,不舍菩萨净戒律仪:上品缠犯即名为舍。若诸菩萨毁犯四种他胜处法,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深生爱乐见是功德,当知说名上品缠犯。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如诸茁刍犯他胜法,即便弃舍别解脱戒。
此中明菩萨毁犯这四种他胜处法,是否就舍了菩萨戒呢?这里
是要简别的:总说一句,如用软品(微劣性的)中品(平等性
的)的缠惑来犯此他胜处法,是不舍抑萨戒的;如果用上品缠
(强胜而有力的增上性)来犯他胜处法,那就要舍菩萨净戒的
了。下文接着解释,怎样是上品缠犯?怎样才是舍戒不舍戒?
一、上品缠犯:这有四个条件:一、“数数现行”,屡次的毁
犯,一再的犯,就是犯有前科。二、“都无惭愧”,犯戒成为
串例,毫无羞耻和改悔。三、“深生爱乐”,非但无惭愧,而
安心喜好于所犯,毁犯很有劲力。四、“见是功德”,普通人
,认为做善事有功德,而这位菩萨竟认犯戒是有功德的。如果
具足这四个条件;,便是上品缠犯了。二、舍戏不舍戒:菩萨中
下品缠犯是不舍戏的,这和比丘犯本戒,一经毁犯,便舍别解
脱成的,是大不相同。续师注:比丘四缘舍戒:一、舍道时舍
,二、命终时舍,三、断善根舍,四、二形生舍。菩萨戒,七
众都可求受,故无舍道。受戒时,期求无上菩捉,故无命终时舍。一切有情皆可受戒、故无二形生舍。
声闻约相受持,其与菩萨由心失戒不同,所以声间犯重即便舍戒,菩萨重于心受,故需上品缠犯,始为舍戒”。伦记:次明起中下缠犯戒不舍,上缠即舍。“言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乃至即使弃舍别解脱戒者。景云:如小乘中经部、上座部、正量,说出世皆云:于三品缠中随起何缠犯初重罪,即舍律仪(此四部意见相同,不限定要上品缠犯,三品中,随起任何一种缠犯重,皆为舍戒)∵∵。唯十诵,萨婆多起三品缠犯他胜处,皆不舍戒(此二说,和上四部说相异)∵∵。今大乘宗,不同彼二,若上品缠方舍净戒,中下缠犯即不舍,故云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即舍律仪,如小乘说诸比丘等犯他胜法即舍别解脱戒。如十轮经说比丘犯重而不舍戒,此据起中品缠犯。下抉择说五缘舍戒中云:或由舍所学处,是作意舍戒,或由犯根本罪故舍戒者,据上品缠犯故。∵∵(伦记引抉择说五缘舍戒中的二缘,一、舍所学处,就是弃舍菩提心,二、犯根本是上品缠,唯此二缘,正是舍菩萨戒的根本因素。为什么没有其他三缘舍戒?答:一、菩萨没有断善根舍戒、菩萨戒,从方便喜发,断善之前方便时,即已失菩萨戒。方便善时即舍菩萨戒;不为正断时方舍,故无断善舍戒。二、菩萨本性纯善,恶业轻微,故无二形生舍戒。三、菩萨戏,菩萨戒,无命终舍,经生不失,故无一形没舍)∵∵。
三、明重受若诸菩萨,由此毁犯弃舍菩萨净戒律仪,于现法中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如苾刍住别解脱戒,犯他胜法,于现法中不任更受。
菩萨戒,发心求取无上正觉,成暖尽未来际。菩萨戒,叫做无
尽戒,无有穷尽的期限,直至菩提,一得戎体,永不断减。苾
刍戏期,限于寿命,此其不同。因此,菩萨戒,纵有毁犯可以
重受,而比丘成,如犯他胜处法,即不允许再行求受。
四、二缘舍菩萨戒略由二缘,舍谱菩萨净戒律仪;一者,弃舍无上正等菩提大愿;二者,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诸菩萨虽复转身偏+方界,在在处处,不舍菩萨净戒律仪,;由是菩萨不舍无上菩提大愿,亦不现行他胜处法。
舍菩萨戒的因缘,已如上说。大致不出二种,一是退失菩提大
愿,二是上品缠犯他胜处法。如果没有这两种过失,把他保守
好了,菩萨戒,是永不弃失的。受菩萨戏的人,意志坚决,不
单今生今世如此,他是生生世世,转生到十方世界去,都把这
菩萨戒随身不离的携带着的,奉为身命一般的看待着的。所以
菩萨是绝定不舍菩提大愿的,决定不致上品缠犯他胜处法的。
五、明净戏经生不失若诸菩萨,转受余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为欲觉悟菩萨戒念,虽数重受而非新受,亦不新得。
在凡夫位受菩萨戏的人,生生世世,依然不免轮回。凡夫有隔
世之谜,怎能知道生前的事?所以会忘失过去世的本念的。如
遇到善友的指引和诱导,他来晓悟菩萨的戏念,开示大众净戒
,菩萨因而数数重受,滋润戏苗,发育成香,这不算是菩萨戒
的新受,不是菩萨戒的新得。因为菩萨戏种,过去世,业已植
入,这是增加其发育茁壮肥硕的增上绿而已。
(以下两段接于67卷5月号32页)
三、授戒者之近方便
一、作三问答
尔时有智有力菩萨,于彼能行正行菩萨,以无乱心,若坐若立而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听,或法弟听。汝是菩萨不?彼应答言是。发菩提愿未?答霄已发。
伦记:尔时有智有力下,明戒师近方便。测云:“此中戒师远
方便,义有文无。所以知有者,别行戒本中,正说戒师远方便
,故知义有。然此一段文,下简择是非中说,故此不论”。言
若坐若立者,景云:“若对立像,戒师则立;若对坐像,戏师
则坐”。晖云:“戒师壮少有力则立,老瘦无力即坐”。此依
地时判。∵∵(测师所说的戒师远方便文,现已按照别行戒本中原
处。抄附其中,见本文“念佛功德运心供养”文下的疏文中
——默)。
戒师正式传授大戒,开宗明义的第一个首先要做的,便是作此
三个问答。;问种姓(是菩萨种姓,才可受戒)∵∵。二问名字(
名字是人身的代表,名不正、言不顺)∵∵。三问发愿(如不发菩
提愿,没有大志,就无受戒资格)。
二、三番羯磨自此以后,应作是霄:“汝如是名善男子,或法第,欲于我所,受诸菩萨一;切学处,受诸菩萨一切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盎有情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巳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汝能受不”?答言:“能受”。能授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能受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答。能授菩萨作如是问,乃至第三授净戒己;能受菩萨作如是答,乃至第三受净戒已。
这是三番羯磨,受戒者就在这三番羯磨中,获纳戒跶。这是隆
重庄严的作法。作法词中,先称名,汝某甲善男子,是肯定受
戒人的身份。次说汝欲学欲受菩萨戒。学是修学,受是领受。
学与受是合一的,而且受者必定要学,不学而受,这是受的什
么呢!所学所受是什么?三聚净成、律仪、摄善、益生是。这
是对受者欲受三聚净戒的肯定词。再次:是说明三种戎是菩萨
的学处,也是清净的戒法。学处,是菩萨应所修学之处,换句
话说,如不以此为修学处,那就不是菩萨了。净戒,是说三种
戒的本体是纯洁清净的。这是三聚戒价值的肯定词。再次:已
明三净戒是明三世菩萨已具今具或当具。具者,具有、具备、
具足。再次:三世菩萨已学今学当学。具与学,当然多少有差
别的,现在把具和学双举在这里,就是告诉受成者听,受成者
对这三聚戒是要修学而叉需具备而充足起来的。最径郑重的:
汝能受不。答言:能受。这文词,虽然简短,其中具多种层次
,而意精密周到。戒师经过这一番说词,便是作了一番羯磨。
如是戒师作二次问,戒子再作二次答,便是三番羯磨完成。∵∵(
本论文最役“能授菩萨作如是问,乃至第三授净戒己,能受菩
萨作如是答,乃至第三受净戒已”的两句文,别行本上是没有
的。这两句文,并非决不可用,总觉得是多余而累赘)∵∵。伦记
:自此已径下,三番羯磨是根本受菩萨戒。旧论无此正羯磨。
三藏观此间无人受菩萨戒,坟不肯翻。诸德感梦得羯磨文示于
三藏。三藏云是,遂流行。别行羯磨,正同此论。此文中:能
授师问,受成菩萨皆答言:“能”。不同受比丘戒,三羯磨时
无问答也。
摘自《海潮音》第67卷第7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