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宁国寺——韩国无相禅师与释迦牟尼木棉袈裟之地
据《资州直隶州志》记载:“宁国寺,在州北十里栖神山,(今资中县城北宁国寺村)汉建安五年建。”据(宋史)记载,此寺原名德纯寺,南宋更名为宁国寺,距佛教传入中国不到二百年,迄今已有一千八百零五年的历史,是巴山蜀水最早的寺庙之一.∵唐代初叶,佛教的禅宗分为以慧能为首的南派和以神秀为首的北派,佛教史上称为“南能北秀”。在这两派之间,还有一个既不依南也不附北的保唐禅派。创立巴蜀禅宗的第一人是资州(今资中县)宁国寺的智诜禅师(609—702年),他受学于五祖弘忍大师,学成归里后承传“东山法门”开创了巴蜀禅宗历史,是净众—保唐禅派的奠基者;据净觉《椤伽师资记》,经弘忍认可而有资格“传吾道者”只有十人,资州智诜就是这“十人”之一,与神秀、慧能齐名为同门,智诜颇具文学根底,弘忍许其“兼有文性”,同门中他与神秀等“道德最着”.
万岁通天二年(697),武则天派天官郎中张昌期到资州迎请智诜禅师赴京,与神秀、玄约、老安、玄赜等“十大高僧”一起,供奉于皇家道场尊为国师。住了数年,智诜禅师已是接近九十的高龄了,年老思乡心切,当时有个叫三藏婆罗门的印度僧人知道智诜禅师的心事,说道:“资州与这里有何区别,你为何那样思念家乡?”智诜说:“我的心事你怎会知道?”三藏婆罗门说:“我们可以试一试,凡是你心中所想的,我都知道。”智诜说:“我去了,你看”!说罢他穿着俗人的衣服,混迹于西市曹门。婆罗门说:“有德之僧能穿着凡夫俗子的衣服在市井张望?”智诜禅师说:“好好的看看,我又去了”!他纵身一跃,立于佛像的***之上。婆罗门说:“有道高僧怎能登高而立?”智诜说:“这回你再好好的看看,我又去了”!便站在原地不动,屏声敛息,万念不生。婆罗门到处寻找,甚至到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之中都未将他找到,于是敬仰之心油然而生,拜倒于智诜脚下,说道:“不知大唐竟有如此***,我真是有眼无珠,太无礼了!”武则天看到智诜禅师折服了三藏婆罗门,诸方归服于他,对他“越加崇仰”,他便趁势奏请还乡,武则天应允并赏赐了一部新译的《华严经》和弥勒绣像、幡花等物,内中最为珍贵的是达摩祖师传下来的木棉袈裟。武则天说:“这件袈裟是我从慧能禅师那儿要来的,他不来,就送给你吧,你带回故乡要永远妥善供奉。”
智诜禅师回到德纯寺(宁国寺)颐养天年,于长安二年(702)七月六日去世,享年九十四岁。在他临圆寂前一个月,将木棉袈裟传给弟子处寂禅师,说道:“这件宝衣是达摩祖师传下来的,则天皇帝赐给我,我现在传授给你,你要好好保藏。”
智诜禅师的传法弟子为处寂禅师,俗姓唐,人称唐和尚,绵州浮城县人,十岁就因父亲亡故而出家,拜于智诜禅师门下。《宋高僧传》记载,此人道行高深,有许多神异之处。他喂了只老虎,象狗儿一样蹲伏在床下,皈依了佛门,从不伤害人畜。武则天仰慕他的德行,将他请到京中,赐了件摩纳九条衣给他,并要他留京供职,他却一再婉辞,依旧回到资州德纯寺(宁国寺),“涉四十年足不到聚落”,德纯寺(宁国寺)离资州城只有几里路,他却四十年时间未进城去,可谓名符其实地“脱离了红尘”。
他收了很多徒弟,连“踏杀天下一马”的马祖道一都是他的弟子。据《景德传灯录》卷六(道一禅师传):“蜀僧马祖道一(709—788年),是禅宗一位举旗人物,汉州什邡人,幼岁依资州唐和尚落发,后至成都净众寺师事金和尚,是为智诜禅师法孙或法曾孙。”此外,还有梓州禅师、承远和尚;吕温《南岳弥陀寺承远和尚碑》说:“蜀僧承远,初事蜀郡唐和尚,禅师学于资州诜公,诜公得于东山弘忍。碑文‘唐禅师’即唐和尚处寂,承远大师学法不久离蜀沿峡东下,住持南岳弥陀寺,法门颇盛,被尊为净土宗第三祖。”
无相禅师是新罗国人(朝鲜古国名),俗姓金,为该国国王的第三个儿子,因敬佩其妹断俗出家修道而效法之在该国郡南寺出家,人称(金和尚)。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浮海西渡”,来到我国当时的京都长安。他到长安后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将他编籍于禅定寺。住了一段时间,闻智诜禅师德行禅法,来到四川资州德纯寺(今四川省资中县宁国寺),想参拜智诜禅师,但此时智诜禅师已经谢世,便拜于智诜禅师的法嗣处寂禅师门下,处寂给他取名无相。留他在身边学了两年禅法,之后便到离德纯寺数里之遥的天谷山石岩下(现名御河沟)苦修“杜多之行”,每入定,以五日为度,并时常回到德纯寺礼谒老师。处寂禅师问他:汝于天谷山作何事业?”他说:“总不作,只没忙。”处寂禅师说:“汝与彼忙,吾亦忙矣!”(《历代法宝记、处寂传》)。
开元二十年(732),处寂禅师行将谢世,去世之前密遣家人王鍠将无相禅师唤到德纯寺,将木棉袈裟传授给他,说道:“此衣是达摩祖师衣,则天赐智诜和尚,和尚与吾,吾传付与汝,善自保爱,觅好山住去。”当年五月二十七日,处寂禅师向诸位门徒说:“吾不久住。”至夜半子时,奄然坐化,享年68岁。
处寂禅师谢世后,无相禅师成为传法弟子,但他仍回到天谷山“总不作、只没忙”,随缘说法化众,白天在城外的乱坟堆间禅坐,晚上坐于树下,“真行杜多之行”,其德行受到资中人的敬重,为他在城边修了座精巧的佛舍,供他居住。开元二十七年(739),章仇兼琼任益州长史,闻知无相禅师的德行,将他迎请到成都,在成都县令杨翌和安史之乱时逃奔到成都的唐玄宗的帮助下,在成都修建了净众寺、大慈寺、菩提寺、宁国寺,他广设道场,开示禅法,成为中唐时期在四川独树一帜的高僧。他的禅法还传到了***,据藏文史书《八氏陈述书》记载,藏王赤德祖赞之子赤松德赞曾到内地求法,受到皇上礼遇,返藏时遇到益州金和尚,(即无相禅师),金和尚送他三部经典。该书将金和尚称为神和尚,对他的神通多所渲染。***地区的禅宗也有顿、渐之分,据学者考证,***地区的顿门派即属无相禅师的净众——保唐禅派。
唐玄宗保应元年(762),无相禅师将处寂禅师传给他的袈裟传给他的弟子无住禅师,叫其“善自保爱,未是出山时,更待三五年,闻太平即出。”当年五月十九日夜半子时,俨然坐化,享年七十九岁。
无相禅师在中国的时间是从开元十六年到宝应元年,在四川一共生活了三十四年,其中在成都的时间二十年,在资中生活了十四年。他在资中求学的德纯寺和在天谷山修行的遗址至今还在,是中韩两国人民一千多年以前文化交流和传统友谊的历史见证,是赵朴初提倡的中韩佛文化的“黄金纽带”,而保唐禅派的祖庙德纯寺(宁国寺)则是这一纽带不可多得的亮点。
智诜禅师的第四代传人法号无住,是陕西眉县人,俗姓李,出家之前是信安王手下的一名军官,于乾元二年(759年)拜无相禅师为师。无相禅师圆寂后,他移居保唐寺,正式打出“保唐禅派”的旗号,受到相国兼山剑副元帅杜鸿渐与仆射崔宁的敬重和礼遇,时常向他讨教。他禀性清高孤傲,《圆觉经大疏抄》记载他:“有入院,不论贵贱,都不逢迎,亦不起动。”
保唐禅派的经典着作是《历代法宝记》,共有三万多字。这部典籍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了一千多年,直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才在敦煌石窟中发现,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注意。利用《历代法宝记》研究禅学的,在国内有胡适、吕徽等人;国外有朝鲜学者金九经;日本学者井伯研、柳因圣山、小岛弘允等;加拿大藉华人教授冉云华也对这部经文作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多篇论文。《历代法宝记》的抄本不只一种,但全都不在国内,它们飘洋过海,有的流入日本,有的藏于伦敦,有的存于巴黎。
这四位保唐禅派的祖师,为四川乃至中国的佛教宏法事业作了重要的贡献,也是资中宁国寺最兴旺的时代;南宋初年,秦桧为了粉饰太平,收罗天下“祥瑞”,其中便有资中宁国寺的“芝草莲理”,可见在宋代,这座寺院的知名度也是很高的。现存的宁国寺建于(明)英宗天顺七年(公元1463),采用我国特有的枓栱结构建筑,极其精巧。由于40年代末此寺曾辟作农业中学,抗战时期民国***在此处设立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区专员公署,因而庙内文物大多毁坏;截止至今更因时代久远,风雨剥蚀,已经岌岌可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