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此中非至亦前二也。□非勤励勇锐无间所发显故者。若勤勇发通生显者。何故文云。所发显耶。岂通生论。答。今此声生对声显宗。难彼宗义。云非勤勇无间所发故。唯约显明发显义。若对声生。可言发生。非发显义。若不尔者。勤勇发显因。对声生论时。有随一不成。锐(推赘反。疾也。利也。)赘(之税反。愚也。)瓶是勤励勇锐无间因四尘泥所显发故者。瓶由作意。展转乃至。手等所发故。

文。论为如瓶至同分异全者。此亦有三等者。今疏主意。约他自比及共比量。以说三句。沼法师意。虽共比量。约能立因自他共别。以作三句。故彼纂云。此同品有非有异品有。略有三种。一自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非他谓佛弟子对数论师。立过云声非勤发。立因云灭坏无常故。此因望自。同品有非有异品有望他同异品无故。是自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非他。二他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非自。谓数论师对佛弟子。立宗云声非勤发。立因云灭坏无常故。此因望自同异品无。望他同品有非有异品有故。是他同品一分转品遍转也。三自他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非他自。谓佛弟子与声论师。互对立宗。云声非勤发。无常性故因。此因於共同品电有。空无。於共异品瓶等是有。故是自他同品一分转异品遍非他自。

文。论异品一至亦为不定者。异分同全等者。此九句中。第三同品有异品有非有句也。六不定中。第四不定也。是因不但能成於声等者。准例成云。为如瓶等。无常性故彼是勤勇无间所发。为如电等。无常性故。彼非勤勇无间所发。余显易解。

文。此亦有三至异分同全者。此句之中。略纂云。如数论师对佛弟子。立宗云。声是勤勇无间所发。因云灭坏无常性故。此因於自同异品无。望他佛法。异品有非有。以电空等为异品故。故是他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非自。此共量因。自他相望。异分同全也。今疏主意。他比量中。同异二品更互相望。异分同全也。余之二句。准此可知。

文。大乘若云至异分同全者。异熟六识者劣无记六识。是善不善心等之果。故云。异熟非业果心者。除无记心。余善心等。问。我之藏识是异熟识等是自比量。胜军比量。是共比量。既自共别。何成一过。答。虽是共量。而取因异分转义。故为一过。有记云。六足发智为异品等者。问。自比量因喻等皆须依自。何故言极成。复将不极成发智。为异喻耶(此问意者。是谓自比非是共量。)答。今且作法。但取因异品分转。余不论大小乘教。本来俱行。诸小乘师。皆同所许。故有法中大乘经者。两俱极成。故是共比。非是自比。由此道理。沼师纂中皆举共量。以作三句。今疏主旨举因等三。以作三句。非谓初量。自比量故。後胜军量。亦自比量。增一等经。两俱极成非佛语不所摄。其义易解。大乘发智。或许佛语。或非佛语。由此亦即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其六足等。两俱极成非佛语所摄。大小俱许非佛语故。故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因。於发智有。於六足无。义如前说。

文。论俱品一至无质碍因者。此九句中。第九同品有非有异品有非有句也。六不定中。第五过也。此声论师对胜论立也。声论本从胜论流出。是以。两宗所许。多同而少异也。两宗同许声中无碍。往来事故。名为无碍。若望佛法。即是有碍。问。如立声常无质碍故。此因应随一不成。何名不定有。有云。取不障往来名无碍。纂主云。今谓不尔。如山石等。不碍通人得往来故。应名无碍。今此就他宗。是俱品转。若对佛法。亦随一过。或声论对胜论。立声为常。无质碍因两俱许故。但於同异俱一分转。故不定收。非随一过。

文。论此中常至是同分者。二宗但说等者。案二十唯识疏下卷云。其地水火风。是极微性。若劫坏时。此等不灭。散在处处。体无生灭。说为常住。有众我本非是一。故成劫时。两两极微。合生一子微。子微之量等於父母。体唯是一。从他生故。性是无常。如是散微。皆两两合生一子微。子微并本。合有三微。如是复与余三微合生一子微。子微第七。其子等於六本微量。如是七微。复与余合生一子微。子微第十五第十五子。其量等於本生父母十四微量。如是展转成三千界。其三千界。既微父母二性所生。其量合等於父母量。故三千界为识等境。体唯是一後遇三灾。坏器世间。先坏□者。展转还至。常散极微。虽然散住有一一处。不容第二。故有质碍。互相触对。今无碍因。於空等有。於微等无。此即同品分有也。

文。论以瓶乐至故是异分者。於异品中。声胜二论。许瓶□是眼识现量。是触对法。许乐即是德句所摄。谓乐苦欲嗔等。是德句中心相差别。依於实句。意上上而有。是无触对。故无碍因於瓶处无。於乐处有。故是异分也。

文。论是故此至是定因摄者。其无碍因。既於乐等异品。空等同品转故。是故此因。以乐以空为同法故。同前亦名不定。若於其中俱份是有等得。释此文中。诸说不同。备测二师约余三不定因。以释此文。即九句中。第三同品有异品有非有句。第七同品有非有异品有句。第九同品有非有异品有非有句。此之三因。□於同品异品。俱分是有义。亦不定因。谓若有立声是勤发。无常因。此勤发宗。瓶等为同品。无常性因。於彼遍有。电空为异。此无常因。於电等有。於空等无故是同品有异品有非有不定因。若有立云。声是世摄。无常性故。犹如瓶等。此世摄宗。瓶等为同品。无常性因。於彼遍有。空等为异品。於彼无无故是正因。余二准此。亦成正因。及成违因故与不共及共因。义有差别。望同无异有义。即成相违因。真似交杂。故成不定。宾法师约相违决定。以释此文。若於其中者。若是於其一有法中也。俱分是有。亦是定因。简别余故者。两人各别。立同品者。相对明之。名为俱分。且如声胜。二外道师。同依一种声有法上。胜论同品。即说如瓶。声论同品。即说声性。两师立因。於此俱分各自是有。彼胜论师已立定因。此声论师亦是定因。何故名定释云。以於同有简别於余。异中无故。翻此成而说。声论为彼。胜论为此。是名差别者。声论对於胜论师。立所闻之因。有声性喻。亦是定因。简别余故。可言得是相违决定。今对佛法。立所闻因。无声性喻。既不得说亦是定因。简别余故。故所闻因。望两品中。同不名有。异不名无。是名与彼相违决定差别义异也。若所闻因。对胜论师。即相违决定中摄。若所闻因。对佛弟子。即不共不定中摄。是名差别义门之异。今此疏主。即有二解。第一说意约六不定中第五俱品一分转。以说此文。即九句中。第九同品有非有异品有非有句也。谓此第五俱分之因。即有三义。一不定因义。同异品中。皆分有故。二相违因义。同品分无。异分有故。三定因义。不於分异品转故。简别余故是名差别者。前不共因无有定义。简别自余不定因故。是名不定。与余差别。

文。如立声常至故是犹豫者。此即作法显定因相违不定之义。如立声常无质碍故。同喻如空。异喻如瓶。无质碍因。於同喻空有。於异喻瓶无。故是正因。此即同取分有。异取分无。故成定因。若异品中除瓶望乐等心所异品有故。即是相违。谓声无常。无质碍故。如心心所。此即法自相相违因也。此同取分无。异取分有。故成相违。今此不定因等者。显有不定因义。此第五俱品一分转不定因者。同取有义。异取无义可是定因。若同取无义。异取有义。即成相违。真似交杂。遂生犹豫。故有不定因因义。

文。或於其中至易故不说者。此第二解。约六不定中三四五过以说此文。第三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即九句中。第七同品有非有异品有句也。第四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即九句中。第三同品有异品有非有句也。第五俱品一分转。即九句中。第九同品有非有异品有非有句也。此说意云。同品之分。异品之分。名为俱分。非唯第五俱品一分转。俱有一分。名为俱分。不问分全。若分若全。分有全有。皆名为有。故云俱分有也。此三向中。随其所应亦有三义。一不定因义。二定因义。三相违义准前可知。故更不说。问。此三句中。唯摄三不定。第二不共。第六决违。三句不摄。如何今云若作後解。摄不定尽耶。答。初共不定。三摄无疑第九同品有非有异品有非有句中。摄不共过同异品中。各取非有。故摄不共。此三句中有定因义。声胜二论。所作所闻。亦名定因。是故得摄决定相违。由此义故。故云摄不定尽。次上二因者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俱品一分转。名为二因。

文。此亦有三至品一分转者。小乘返立等者。如萨婆多对大乘师。立自比量。云我之命根。非是异熟等。因喻同前。此约他自共比。以作三句。略纂约共比量。以作三句。一自俱品一分转非他。谓声论师对佛弟子。立宗云声常。因云无质碍故。此因於共异品。乐有瓶无於空有。极微无。今此望自。是俱品一分转。望他不尔。故是自俱品一分转非他。二他俱品一分转非自。谓佛弟子对声论立宗云。声是常住。因云无质碍故。此因望他。极微同品无。空等有。於共异品。瓶等无。乐等有。故是他俱品一分转非自。三自他俱品一分转非他自。谓声论对胜论立云。声常为宗。无质碍故为因。此因於同品虚空有。极微无。於共异品瓶等无乐等有。故是自他俱品一分转非他自也。虽是共量。因喻之中自他互望以作三句。故与疏别。非业果五蕴者。无漏五蕴。非异熟故。名非业果。有漏五蕴。异熟果故。名为业果。

文。论相违决至依主释也者。且三相因等者。胜声二师。所作所闻。具三相因。各自决定。成常无常相违之宗。名相违决定。相违属宗。决定属因。相违之决定。是第六转。决定令相违。是第三啭。俱依主释也。六三两啭其相如何。且依瑜伽。说男声七。如其次第。一说体声。二所作业声。如说斫树。树是所作之业。三能作具声。如人及斧。能斫之具。四所嘱声。如言斫树为诸王等。五所因声。斫此树木。为造堂故。六所属声。如树属官。七所依声。如树依付百姓家等。第八转者。呼召诸法之声。如树属官。是官之树也。相违属宗。是相违之决定。故依主释也。令斫树倒。即依人斧。故云能作具声。令宗相违即因力故。决定令相违。是依主释也。

文。有比量云至如余正因者。比量云等者。未详某人。可捡。此之二因不定因摄令敌证者生疑智故知五不定者。此与前本量作决定相违。前本量主。胜声二因。说无过因。岂许令生疑智。由此明知。令敌证者生疑智故。因有随一不成过。又後量因。不令敌证生定智故。因亦有随一不成过。与前第二量。亦作决定相违云。二八句因。正因所摄。生敌证者决定智生决定。如作下得。前本量主。不许二八正因和智。若许生决定智者。岂立非正因宗。故知。生敌证者决定智故。因亦有随一不成过。然文师师自问答云。具足三相。应是正因。何故此中而言不定。答。此疑未决。不也解之。有通释者。随空为注判比量云。此中问意。立比量云。违决中因。应是正因。具三相故。如余真因。今者通曰。违决之因非正因摄。有等难故。如相违因。由此显彼有不定过。又此二因相违摄。同品有故。犹如正因。又此二因非相违摄。同品有故。犹如正因。又引二因非不成摄。是共许故。如不共因。如是二因不定因摄。非正非违非不成故。如余五种不定因也沼略纂中。通轨疑云。今云。夫论定因。要具与正。具异缺减。正简似因。声胜两因。具足三相。虽非缺减减。而不是正。故名不定。故下文云。若不实显。能立过言。名似能破。谓於圆满。能立显示。缺减性言。乃至於决定因。不定因言。明知正因。要具与正也。又论云。复次若正。显示能立过失。说名能破。谓初能立。缺减过性等。既言若正显示。缺减性言。明决定因虽非缺减犯因过故犹豫因摄。玄应师云。然有解云。此二比量。虽无余过。然令证人听众不测理之是非。谓彼疑云。一有法上。其宗互反。因喻各成。何正何邪。相俱犹豫。名为不定。此说不然。比量之法。立敌无非。即成能立。如何但约证听不了。解因犹豫。若无证听。岂可此因非不定摄。彼解既错。自在疑问。云具足三相应是正何故此中而言不定。乃云。此疑未决。不敢解之。有通释者。随空为注。故但如前。名不定也。

文。论如立宗至随一不成者。此举胜论法。谓胜论者。对声论师立比量云。声是无常。宗所作性故。因诸所作者皆是无常。譬如瓶等。喻略无异喻。应云若是其常。即非所作。如虚空等。此所立量。三支无非。後因若无。定显宗义。问。前说所作性是随一不成。今立既同前。何得称决定。答。前对体作常。所作不成。令就用生灭。所作因极成。又前对声显论。是随一不成。今敌声缘生所以称决定。

文。论有立声至不名声性者。此举声论法。谓声论者。既於胜论所立量中。宗等三支不见其过。遂前立云。声是常住宗。所闻性故因诸所闻者皆是其常。譬如声性喻。略无异喻。应云若是无常即非所闻。如瓶□等。此所立量。三分皆成。前因若无。定显宗义。问。前言所闻即是不共。何故今说同品有耶。答。前对佛法。是不共因。释宗除声。无所闻故。今对胜宗。是同品有。彼论声性。是所闻故。胜论声性谓同异性等者。依广百论。大有性立声性。何故今云大有共有。非各别性。不名声性。解云。声性有二。一通二别。能谓大有。是一是常。一切诸法。通体性故。别谓同异。非一是常。诸法各各别体性故其大有性。非唯声性。亦是色性。不得偏名声性。广百约通体。大有名声性。今此约别体。同异名声性。故不相违。耳闻声时。亦闻同异性。故所闻因。同品有也。

文。声生说声至分别相似者。如近瓨语等者瓨(胡公反。说文似罂。於拂反。器也。器颈长。受十斗也)二声性等者。离能诠外。别有本常者。非是声显。立本有声。别有声性。本来常住。若本有声。名声性者。声生论师。何名声性。彼宗不立本有声故。两宗虽异□有声性等。声胜两宗。虽所说异。并有声性。胜论同异。以为声性。声论别有声性。本有亦是常住。故云两宗所说异也。因喻之法不应分别者。凡立因者。依总法立。不应分别。如声所作。是咽喉作。与瓶所作。是杖轮作。虽不相似。不应分别。立敌同许於声瓶上。有所作义虽咽轮别。不应分别。若分别者。一切真量。皆应被破。问。有法及法。若得分别。合有过耶。答。言陈有法及法若立敌许。不得分别令有过失。因喻亦尔。不应分别。问。若尔何故第一义谛论云。问曰此云他用者。为是何他。若言真他用。即是能别不成过。又无同喻过。若是假他用。即是立已成。既於言陈法自相上。徵令有过。何不分别。答。今此且纵。许成宗也。此设分别。审定宗法。非谓分别令有过失。问。因喻之法。若得分别令有过耶。答。不得分别令有过失。且如声胜二论俱立声性。胜论同异性为声性。其声论师一一能诠。各别性类。以为声性。两宗虽异。□有声性。可闻且常。故总为同喻不应分别何者声性。如立无常。所作性因瓶为同喻。岂应分别何者所作。何者无常。故知因喻之法。不应分别。由此声生。立量无过。若分别者。便成过类分别相似。问。若言因喻不分别者。何故枢要徵如幻喻。令有过耶。故彼要云。若依俗谛如幻喻。有二徵。若似事幻。所立不成。若实事幻。能立不成。答。彼二片意。且设徵难。审定同喻。显第二相。非谓分别令喻有过。准他用宗。同喻亦尔。今此疏云。因喻之法不应分别。岂分别喻令有过耶。

文。论此二皆至俱是不定者。胜声二因。各具三相。彼此不决。非唯自心不生决知。亦不能令他敌证者生一决智。故如前五俱是不定。然此文略。无解不定。准前应云。为如瓶等。所作性故。声是无常。为如声性。所闻性故。声是其常。谓胜声论互怀疑云。所作所闻。各具三相。为由所作。声是无常。为以所闻。声是常住。前五不定。即由一因通同异品。及二品无。或成所乐。或成相违。不定成宗。令宗不定。名不定因。今此一过。由其二因。令所成宗互不决定。故俱犹豫。名不定因。

文。理门论颂至与不定名者。由观察下。疏主释成。非论文也。观宗法者。观谓观察。宗法是因。以慧观察不定相违。二种因法。言审察者。显不定因。以不定故。故须审察。下之一句显相违因。因违宗故。所乐违害。第三一句。总相属当。由审察故。即成踌躇。违所乐故。故成颠倒。谓观宗法。是相违因。名宗法。与所乐宗相违。是相违因。成踌躇。是疑惑义。由不定因。成此疑惑。成颠倒者。违所乐宗。故名颠倒。由相违因成此颠倒第四一句。辨因分齐。除上不定。相违十种过外。更无似因。岂不似因。亦摄不成。如何异此。更无似因。。此说宗法唯有十种。彼非宗法。故无有失。然今此文唯证不定。不证相违。至後当说。是故不证。

文。论说此二至故不应尔者。判胜负中。略有四义。此即初义。论说此二等者。理门论云。然俱可得一义相违。不容有故。是犹豫因。今指彼文。故云。论说。今取意引耳。又摄上颂中。亦有此文。云皆是疑因性。古有断言等者。有云。问。主立宾破。理有是非。岂容俱失而无胜负。答。如杀迟碁。後下为胜。即胜论负。声论为胜。犹如相扑。力停不倒。先言我胜。此即堕负。问虽分胜负理未必然。论说多言能显宗义。依前後断。何得据耶。答。论其胜负。一如前辨。理之是非依现教断。故理门云。又於此中。现教力胜。故应依此思求决定。解云。现者即是现量。或世俗。情现。教谓圣教。即至教量。此释现二义各别。此意说云。二宗所立。既皆无非。应依世间及以现量。□多至教。思求决释。若顺世间现量至教。彼所立理。其必是真。若违世间现量至教。彼所立宗。即非真也。今即依彼决释二宗。胜论理真。声论非也。所以尔者。世间共知音声间断。耳识现量。非常闻声。多宗至教。共说非常故。今详彼说依现教断。既理门论。此不可违。然说立量之法。前负後胜所立宗理。前是後非。此即不然。立量之意。本拟显宗。後说宗义非真。其量以何显胜。故应说云。其量若胜。所立必真。所立非真。量即堕负。由此如论可断其义。此文之二量。无论前後。若符现教。此即为胜。若违现教。即堕负门。若俱违顺。有後断故声者。所立常宗。违世现教。理非真正。量随宗理。亦堕负门。今此与彼前後相违故不应尔者。此入理论。前举胜论。後举声论。彼理门论。前举声论。後举胜论所以得知。理门论云。若於尔时无有显示所作性等是无常因。容有此义。西明疏云。谓声论师对。彼胜论立声为常。所闻性故。犹如声性。立比量时。彼胜论师愚钝无智。不能与彼声论。显示所作性等是无常因。彼所闻性。容有正因。由此明知。依现教断。胜论为胜。声论堕见。

文。又彼外难至胜论义胜者。此第二义。论主非之令依现教者。声胜二义。虽无胜劣。然後诸师共立为法。前负後胜。所以尔者。前立论者自是非他。而不能遣改後所立义。由此前立。堕於负处。然今陈那以理推徵。辨其胜劣。何论前後。故於此中。依现教力以辨胜劣。现力胜者如声无常。间断不恒。世现所见。故现力胜。教力胜者。胜立声无常之教。此教力胜。所以尔者。如来即是一切智人。其教合理。佛教之中。说声无常。胜论之教。与佛教同。故教力胜。故应依此二种胜力。思求决定。由此现教二义胜力。胜论义胜。

文。又释迦佛至外道常教者。此第三义。现证教力也。此义意云。唯佛世尊一切智人。依现量智所说正教。名现教力。由现教力中说无常故。无常比量胜立常者。若尔外道不许至教量旨。何依现证教力证此义耶答。依比量力前已极成。故无有妨。

文。又诸外道到二俱不定者。此第四义。与前第二有何差别。第二义意。现之与教。二义各别。此第四义。世间现有至教之说。名为现教。故有差别。此义意云。世间现见。声是无常。依此现见。言声生灭。不见是常。不言恒住。故胜论宗同彼世间现见至教。故符实义。声论不同世间现见。故乖正理。彼且断於声胜二义声负胜先等者。理门入理。彼此似违。今即会之。理门论意。声先胜後。入理论意。胜先声後。所以先後彼此别者。非诸决定相违。皆先负後胜。若尔定者。前後既定。何名不定。由此论主恐谓一切决定相违。皆後为胜。故结之云。二俱不定。问。若违现见。声论为负。应是世间相违宗过。答。彼约胜义立此量故。虽依胜义。若二敌对不违现教。以为定量。若其真性有为空等。虽违现见。必无能敌。诸执有者。无有一法共许有性为同喻故。由彼永遮他真因故。设违现见。信为定量。

文。此亦有三至是名为三者。初是他比後必自比等者。立论立他。敌以自对。若立自比。敌以他对。若共以共。必不交杂。贤云。今依此释。共比量中。自法他法。皆得不定者。不应道理。别许於共不相关故此释非也。共比量中。自法他法得不定者。约因喻关而作是说。若不相关。虽是共量。不得自便法以不定过。如唯识经比量有法差别中。以自许他方佛作不定等。因喻关故於根本量。所以不得後身恶色。作不定者。因喻不关。故不得作。是故应知。为遮他不定。因云。自许者。其义非也。既本量因。未言自许。如何得言为如自许後身恶色。共许之因。於自许喻。不得转故。若二自他俱真立破等者。若各立自亦各立他。有法既异。即各真立。如大乘师破萨婆多。云汝无表色定非实色等。因喻如前。萨婆多师立敌量云。大乘无表。定有实色。许非极微等是无对色故。如定果色。此即他比。还对他比。故非与前决定相违。俱真能立。真能破故。由此立敌申一有法诤此法等方是此故者。若有立敌。申一有法。自他互诤。此宗法等。立论者云。汝无表色。敌论者云。我无表色。如是互诤方是他比相违决定。若先立自义後他主破等者。若先立人立自宗云。我无表色等。後敌论者立他比云。汝无表色等。此即自比相违决定。

文。问若共不至彼有阙也者。初答之中。此六过体行相别故等者。理门认中摄上颂言。若法是不共。共相决定相违。遍一切於彼。皆是疑因性。西明疏云。初部举六因。宗之因法。故名若法。次别显六因。是不共者。不共不定。不在二品。故名不共。共者即是余四不定。虽於二品有遍不遍。而必俱有。故皆名共。次有四字。如自名说。即决定相违。後之二句释不定义。谓此六因。遍彼一切所立宗中。皆是疑因。共者余四不定之通名也。然乃共不定与三不定。皆是同体。体亦相杂。如何今云皆各相违。体相无杂。无二同体。况多合耶。此义应思。今疏主云。共定摄四不宇之因。同异品中。随其所应。若全若分皆有故。不共相违。各唯摄一。此六不定。遍一切宗。於彼诸法。皆是疑因。後答之中。此初共因。是彼初句者。即九句中。初同品有异品有句。此第二不共不定。是第第五。同品非有异品非有句。此第三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是九句中。第七同品有非有异品有句也。此第四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此九句中。第三同品有异品有非有句也。此第五俱品一分转。是九句中。第九同品有非有异品有非有句也。此第六相违决定。九句因中所不摄也。此相违决。三相皆具。队二八句余之七句。三相有阙。故不相摄。有云相违决定。於九句中二八句摄。若尔如何二八句正因耶。解云。但说正因□第二八。不言二八皆是正因。既无诚文。故不可依。

文。问相违决至二因者故者。彼宗违因者。前宗後因。名比量相违。前不正宗违後正因。是比量违。如立宗云。瓶等是常。作相违云。瓶等无常。初无後无故。如灯焰等。举宗即违因已。过显故宗过摄。此因违宗者。後因违前宗。名决定相违。後所闻性因。违前无常宗。名决定违。举宗过未显。举後因时。过即方显。故因过摄。彼宽此狭。二类不同。但相违决。皆比量违。有比量违非违决故。但宗违因无二因者。明比量违。唯有後因。无前量因。故云无二因。轨云。彼宗违因。此因违因。宽狭同前。违比未必相违决故。如立宗违其比量而立因。别有余过故。非相违决定也。有破基云。以後为胜。若相违决。因违宗者。且所作因何违无常。所闻性因何违常宗。各顺成宗。名为决定。二因相害。令宗不定。亦因相违为不定过。此解非也。因违宗者。後因违前宗。名为违决。非是前因违前宗。後因违後宗。名为违决。故是基为胜。问。若相违决定。皆比量相违。既违比量。何名决定。答。相违决定。虽违比量。然无宗中违比量失。由宗乖反。必违比量。不违比量。未是相违。故相违宗。非宗过也。沼略纂云。问决定因。与宗过中比量相违何异。答。因喻各别。证宗乖返。是故名为相违决定。两宗各定。名比量相违。复乖其因。因或同异。是名宗中违比过也。问。六不定中。前各有违自他共。何故第六无其自他。答。两宗乖返。名曰相违。因喻各成。称为决定。故决定因。唯其共也。前五不尔。亦通他自。

文。问相违决定至相违决定者。问中云。相违决定违法自相者。宾云。大有问云。此据法自相相违决定。颇有余三相违决定不耶。答。今以正义释者。亦非法自相相违。以明决定。况得是余三相违也。以法自相。被违之後。失本自相。别成自相。今於相违决定之中。违已仍疑。不失不存。况复相违决定法。两因两喻。而与四相违中一因一喻。全自不同。何劳相妨也此解好也。今观诸疏。皆谓相违决定法自相。与四相违中法自相。皆同无异。此不应尔。其义可别。答中云。若不改前因等者。若有不改立论者因。违宗四种。属後相违。若改前因。违宗四种。即为四种相违决定。应法师云。有二说。一云。略故不说。准例可知。一云。第六不定过。别陈因喻。非本能立。其力羸微。故不能与法差别等。别作相违决定过失。若相违因。即先因喻。用彼因喻。远违彼宗自相差别。故不例也。今准宗中比量释。除法自相余宗。□非是能立因。亲所成立。亲所成立者。唯法自相。是故相违决定。不望其余三宗。

文。若共比量至总无此过者。声论若言声非声等者。问。有性应非有性。既成有法自相相违。今言声应非声。可如何不成有法自相相违。答。有性非有性者。寻意难言。关所诤故。成有法自相过。声应非声者。不关本诤。虽多差别皆不关诤。故不得成有法自相相违过。若云无常之声应非无常之声等者。净眼师云。夫有法自相相违因。不得翻法作。若翻法作。即有难一切因过。如言声应非无常声是也。若不翻法。不违共许。破有法者。方是有法自相相违因。即如有性应非大有是也。若依此解。唯识比量中。小乘有法差别相违云。极成色应非不离眼识色。亦翻法作。岂不违理。基不离眼识。是根本所诤。法之自相。非有法上意许差别。不可说为有法差别。其无常之声。非无常声。与极成之色非不离眼识之色。双牒法有法为法宗。岂诸过中有此相耶。解云。本量有法极成色下。即识之色。虽识之色。是有法差别也。能别不离眼识之上。即体不离。定属不离。二义俱含。即体不离者。识即色是。如识不离识。识体即色。故名不离。定属不离者。生有灭是。如生不离灭。声体有灭。故名不离。若本量中。极成之色应即识色者。宗有他能别不成过。小乘不许即识色故。今用方便。取相许义。言不离识。故无能别不成小乘有法差别。其义亦尔言极成之色应非即识色。即宗中有自能别不成过。故用方便。取相许义。言非不离识之色。问。若尔何故。文轨师云。他作相违难云。极成之色。应非即识之色。岂不犯自能别不成过。答。彼师意。亦为显有法差别之义。且示作法。非是不如能别之此过。问。今见比差别。以法翻有法。岂非有难一切因之此过。即自相之过。何言差别过耶。答小乘作相违难时。即体不离。义虽无。而极成色不离眼识。定属不离宗不失。故违差别非自相也。如数论师他用。通其真假。佛弟子作法差别相违。言眼等假他用胜时。真他用义虽无。而眼等他用宗不失。故违差别不违自相。此亦如是。基仪似同。若取能别上言。故非差别者。有法差别相违中。作有有缘性。亦取有法上有言。应非有法差别。彼既不尔。此云何然。此义玄妙。应设劬劳。

文。如胜论师至相违决定者。如胜论师立自比量云等者。问。何故共比量中不说四种决定相违。唯自比中说四种决定相违耶。今见疏文。但明共比中不得作有法自相相违。不说共比四种决定相违有无之相。若必容有。岂不说之。如胜论师立自比量云。我之有性。非四大种。许四大外体非无故。如色声等。除大种有。立为同喻。无自不定。而有作他有法自相相违量。云汝之有性应非有性。非四大故。如色声等。是名有法自相相违决定。此故前因违有法自相。喻犹须本。故是有法自相相违决定。

文。即以此因至之差别也者。即以此非四大故因。复与前根本所说。有性非四大种等自比量。作有法差别相违决定云。汝之有性应不能作有有缘性。非四大故。如色声等。是名有法差别相违决定。此亦改前自量本因。喻即须本。作是有法差别。

文。其非四大至相违决定者。与前根本自比量。复作法差别相违云。汝之有性非能有四大非四大种。许非无故。如色声等。前本量因。云许除四大体非无故。今能违量因。云许非无故。此之二因。为同为异。若言同者。何故前云若改前因。违宗四种。皆相违决定耶。若言异者。前云许体非无故。後云许非无故。二因即同。有何差别。解云。前本量因云许除四大体非无故。後能违量因云许非无故。立因言语。既各差别故前後文。义不相违。

文。今论但说至自相比量者。此明余三论略不说之所以也。因亲所成。即宗相返。本所诤法。其有法自相。虽言所陈。非是因亲所成宗法。有法与法二种差别。虽意所诤。非言所陈。是故三违。略而不说比量相违准此可解。今此疏主。唯述一说。玄应师等具述二说。第二义云。决定相违。别陈因喻。非本能立。其力羸微。故不与彼法差别等。别作相违决定。若相违因用彼因喻。有亲力故。通违四种。比量相违。亦同此释。虽有二义。初应理尽。

文。问此诸不至何成能立者。今此疏主。诸不定中无有分全。沼法师云。问。前五既有自他与共。何故唯有全分。无一分耶。答。不相异故。谓共不定於同异品立一分者。即是不异俱品一分。若於同异。随立一分。即是不殊三四不定。若不共因於同异品立一分者。不殊第五同品分无异品非有。便是正因。异品分无同品非有。相违因摄。由此理故。共不共等。唯有全分。自他与共。无一分也由此道理。疏主必无理穷尽故。贤云。今解容有。且有立言。色声无我。所闻性故。此因一分两俱不成。一分不共不定过故。既不成过。多种一分。随应容有共不定故。五十四种不定等者。六不定中各有九不定。六九五十四不定也。比量有三。谓自他共三种比量。各有三不定。三十九也。且共比中有三不定。谓自他共三不定也。自共有过非真能立何名破他者。共比破他。其义可知。自量唯立自宗。非破他义。云何合云自共有过。何名破他。故知此文约而共说。若约自比。唯应说言既是有过何名能立他比量中等者。何量唯破他宗。不立自义。共量俱立自宗。亦破他义。若其有过既非能破何成能立。

文。自比量中至皆如理悉者。自比量中诸他不定等者。引他宗法取之为喻。名他不定。引自宗法取之为喻名自不定。自比量中他不定非过者。如立自比量时。自能立因。於他宗异喻转。此因虽犯他不定。而非过摄。自量於他非不定故。他比量中自不定非过者。如立他比量时。他能立因於自宗异喻转。此因虽犯自不定。而非过摄。他量於自非不定故。如成唯识。破我中云。若言异者。诸有情我更相遍故。体应相杂。由彼计执诸有情我。体是实有。各各调然。自别相故。量云。诸有情我与天授我体应是一。许常遍故。如天授我。论言相杂。意令相入成一物故。外返难言。且如同处不相离色。许多种色。更互相遍。体非相杂。其我亦尔。虽体相遍然非相杂故。汝大乘能立因中犯自不定。此即非过。他量於自非不定故。立他宗义欲破他故。诸立自非他他不定非者。此释上所以也。立自比量非他比量。犯他不定而非过也。自量於他非不定故。立他非自自不定而非者。立他比量。非自比量。犯自不定而非过也。他比量於自非不定故。问。有人云。立共比量。唯於自宗。或唯於他因异品转非不定过。自他异品不极成故。其义如何。答。应师云。别望自他因异品转。非不定者。亦可。三支别望自他。互有不成非不成也。若言不成不约余法。不定别约异品。异品不极成故。所以非不定者。理亦不然。不成不约余法。尚许自他不成。不定别约异品。宁非自他不定。问。亦有人云。他比量中。因於他异品转。非是不定过。其义如何。答。如此说。特违正理。宗因及喻。尚许不假自成。何故不定一。愆唯他即不名失。又他量於他有不定非不定者。亦应自量。於自有不定。非不定耶。故唯自量於他有不定。他量於自有不定皆非不定。

文。此论且依至不定过摄者。此论且依两俱不定过说等者。此入正理论。且说两两俱不定。立敌俱许共等因故。理亦应有余三不定。若因随一者。随一不定过。因疑之喻者。犹豫不定过。同喻无体者。所依不成不定过。且如不共不定一过。亦得名为随一不定。声生论师虽有同喻。虽於敌论为不共故。又不定过喻立故。所闻性因同喻无体。亦名所依不成不定。亦得名犹豫不定。必疑所引何等喻故。

文。五十四种至诸不定过者。五十四过各有四不成。四五二十即成二百也。四四十六成十六种。合二百一十六种不定过也。若四不成有体无体等者。两俱不成有四句。随一不成有八句。犹豫不成有六句。所依不成中。两俱所依不成有三句。随一所依不成有六句。合二十七句也。四不成中二十七句配五十四不定。总计成一千(五七三十五)成三百五十(二四八)成八十(四七二十八)於前一千四百三十加二十八。总成一千四百五十八种诸不定过。

文。理门既云至是疑因性者。以何得知。六不定中有四不成。故引文云。理门既云。四种不成。於其同品有非有等。亦随所应当。如是说。四种不成非宗法性。是故类释於同品有等。随其所应皆有两俱。随一不成。及犹豫等。皆非能立。若法是不共等者。此之一颂。结六种不定过。备云若法是不共等者。谓若因是宗法。不共不定因共者谓四种不定因。皆於同品异品中有故名共。决是相违者。谓第六决定相违过。遍一切於彼者。谓此六种不定因。遍彼一切所立宗中。皆是疑因性。今疏主意共定者。摄四不定因。即颂共决定三字也。若摄四不定者。但应言共。何故名定耶。答。余四不定。虽於二品有遍不遍。而定俱有故皆名共。由此疏主。共决定摄余四不定。不共相违各唯摄一者。不共不定及相违决定也。遍一切宗者。宗有二种。一言显宗。此有二种。一法自相。二者有法自相。二意许宗。此亦有二。一法差别。二有法差别。此六不定遍此四宗皆疑因性。上来所说宗。唯於法自相一宗说六不定义。故云不独於上所说宗中名不定也。

宽元二年正月二十五日。於法隆寺松三院。书写之毕。偏为自他同证无上菩提也。

执笔。良弘。

法隆寺沙门。璋玄。

因明论疏明灯抄卷第四(末)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