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本抄(二)∵
贞庆大师
★日本贞庆撰
明本抄第四(内题云有法自相)
有法自相所立法
问。今量者以何为所立法。答。离实有性。是其所立法也。仙人本意。欲令弟子知大有句体故。
问。离实有性者。法有法言陈意许中。正在何处。答。古有二说。或在能别。或在有法。今依后说。
问。若在有法者。望此何判同异二品哉。答。此则疏问也。自答云。今若但以有性与同异。为同品。可如所责。违前论文。既以离实有性。而为同品。亦是宗中。所立法均等有故。即此过无违论理文大意可知。
问。此答恐未穷。设望离实有性。虽判同品。返是望有法也。会两论趣如何。岂以云离实有性。显法而非有法之义哉。答。此难可尔。诸德记犹未分明。但离实有性。是有性言陈下。意许别义也。意许别义。即是法也。故以显意许。能示法名义也。此事炳然故。诸德不劳释欤。
问。有法及法。三重对中。先陈后说对之旨也。其法有法下各有言陈意许。先陈言许。皆得有法名。后说言许。俱亦是法也。岂以为有法意许。得法名哉。答。言陈意许。如次自性差别也。自性差别。即亦有法及法也。体能有义。以义生屈曲解。故意许别义者。能有屈曲。生物解故。得法名可知。凡三重对自共。皆如次有法及法也。始不可疑之。
问。若尔唯以此一义。名所立法欤。答。又有一门。所谓彼离实有性。非实能别处。诤之成之。故寄后说能别。亦得法名。故义断云。言非实等者。是离实等有义为法。望此即为所立(乃至)不望有法。名同异品(云云)
问。意许既在有法。带言陈故也。若尔有法处诤之成之。何为能别所别哉。设展转所成。虽不离能别。犹非正诤。何寄后说。劳求法义。答。一切比量。必能别为诤。文理如常。今比量者。即非实言处。显离实有体之义。是以方便。为义寄能别。重意云。离实有性。正是体也。体而置有法处。离实有体者义也。义而显于能别。其有体义。与同异性均等也。彼大有体。异同异也。同喻力。虽及于义。不至体。立者矫自义传欲成体。敌者探之。遂为异品。彼体及义。共得法名。疏及断互显之。
问。义断意者。不论体名法之义欤。答。亦有之。故下文问云。若尔何名有法自相相违因哉(文)答文云。望不加言。名有法自相。若加言已。则名为法(文)有性言陈略。若显意许。加言立量者。可云有性离实有性。爰知未显意许之前。自具法义。故纂要云。理门望为量成立。必须加言。如立大有。云有离实等有性(文古义约意许量。后说能别。名所立法。云云。今义者不名别量。只乍意许别义。有法义。若加言者。即可当彼后说。)
问。义断显本疏意。其义全可同。何初别义出之。后文似疏意狭断意宽哉。答。今所料简。依贞松房传。可勘彼记(或人勘本疏义断由来深知其趣如知别记。)
问。义断有义为法者。其有者有体之有欤。有性之有欤。答。子岛御意。离实有体之有义也。有法所举。虽大有性体。非实能别处。义成之故欲为法(云云)
问。若尔疏既以离实有性文。又是述有体义欤。设云尔者。既云离实有性。定可呼体。答。诫依文相者。既以离实有性者。意许大有性体也。疏第三卷答文。彼说离实有体有性为今有性言。当上有性言。有别体者。彼有体义也。记文疏离实有体有性三重中。下疏唯有离实有性二义。有体义不详。故加继之。非以疏有性为有体欤(私记古点本。从性字返有字若上纲正御训者。上义可思。)若不如此者。上纲得何深旨。失理背文哉。
问。离断云加言者。何处如何言哉。答。约所违量。若具显本意者。须云离实有性。是其加言也。此有二趣。先有性言陈上加意许离实有性言是。又能别非实言上。加非实有体有性云言。彼此似异。实只是一量后说能别也。以具立词。见前不尽量。后尽理量。皆前量上加言也。
问。如上成者。本量能别。虽含离实有体义。未及有性体。如何对彼。以同异性。勘为异品哉。若又实望有法有性体者。遂违两论。若其诤二重。展转成者。非子岛御本意哉。答。有法云有性之时。意举置离实有性体。能别下离实有体义。返显前有性故。能别之所诠分。虽非正体性。其所诤决定。可及有法体。重意云。有法举体。能别成义。义返是体也。何不为异品。
问。若尔上纲御意。诸比量诤。能别显尽以否。若尽之者。非实处直可带体性。若不必带者。背彼御本志。何以所诤为故。殊成别作法哉。答。上纲本意。比量乐为。必以能别言。必寻知之(为言)其乐为一一事。未必能别下尽欤。但作有缘性量。以能别定可知作大有缘性。若非实能别者。只如有法自相。可寻有性体。由何知非实言欲成作大有缘性耶(为言)
问。若尔寻非实言。可知有法意许。何非实下。更兼有体义哉。表里二重似无用。答。举有性立非实。依显相者。须云诤义之量。而仙人本意。必可诤体。知此旨见量作法。能别非实言。言泛尔即离体。显有体义也。凡两宗诤法体时。能别多立有无言。如云谓我自性法自性若有若无也。今量尤当其作法。可知非实言有表里(为言)
问。若尔诸能别立有无量。皆望彼有法勘同异品欤。设云尔者。成体正比量能难有。触别有体量。无性比量等。岂皆堕似比哉。答。此事未闻先德详记。愚推非一。其一义云。如内外道为立敌诤神我等体。立有无能别量。诤可至有法。多可犯有法自相过。若共禀一师。举大师所说法门名。诤其别体者。实是诤义也。成触生触等即其类也。
问。今量所立法者。持业依主二义中。依何立名。答。略纂有二释。俱有其理。然宗家处处。似存依主。今量所立法。又以可尔。
问。有性与非实。互相差别。不相离性。不离有性之非实也。是其所立法也。离实有性。既在前陈处。收虽所立。非所立之法。设非实下。虽显有体义。犹非有性体。若又就有法下意许。直论之者。离产有性只是体也。对何云之法哉。答。以离实有性名法。上既辨二所由。随其二义。俱可成依主义。先言陈意许相对。言陈为体。意许为义。意许是所立之一分也。正得法名。在意许别义。何非所立之法。次就前后对。非实能别当法。其下离实有体义。即所立之法也。
问。就前义。若言陈为自性者。是宗依非所立。所立既总宗也。何加有性言。为所立体哉。答。此难一往可尔。但加言已可见之。彼总有性。即当先陈。别义离实有性。又当后说。常不相离性易知。
问。就后义。有体而非有性。所立不穷。何为所立之法哉。答。非实言上。加言云离实有性。宗义能极返见不加言。离实有体之体。即当大有性。以上二义。不加言时。虽非分明。准加言能知之。有何疑惑。
此义先年粗所案得也。然而未及委细。今度重润色之。
所立法异说
有法自相所立法之所在。大有二义。一云在能别。二云在有法。于先义又有二义。一云。所立者不相离性也。法者极成能别也。所立法望之判同异二品。其故者。若对总宗。论同异者。瓶无常异声无常。一切量可无同品故。不离声之无常者。所立也。法者彼总宗之所依。泛尔无常也。故疏云。所立谓宗。法谓能别(文)此义意。所立既属于极成能别之处。知设虽有法自相差别量。所立必在能别。但能别。非实下言。虽成离实大有性。虽实有性。是有性体故还含着有法。一切量诤在能别者。前门也。谓所立法均等义品。此意也。四宗差别依后门。如是成立于有法者。此门也。二云。所立法者。以不相离性名法。已望所立法。取同异二品。若极成能别云法者。岂有同异二品哉。所以何者。同品者。非与宗一物。他法上义。与宗相似品类也。瓶无常与声无常相似是也。极成宗依云无常者。不分何物无常。泛尔无常云事也。此中敢不分差别。何望之云相似品类哉。故疏云。谓若一物。有与所立。总宗中法。齐均相似。义理体类。说名同品(文)总宗中法者。以法犹摄总宗之旨分明也。又刘均相似者。彼此无常。体异义似云意也。此义意。犹离实大有。在能别处。以何知者。一切量必以能别为诤。为所成非成对此意也。理门,正理。所定性相也。所以非实者。极成能别。不离有性之非实。是总宗法也(言陈一类所立法也。)非实者离实有体(为言)故疏云。既以离实有性。而为同品。亦是宗中。所立法均等有(云云)有性者。有体性之义也。同喻同异性。离实而有体故。一重犹成此意许。所立法均等有者。此义也而依实寻其意。离实有性者。为大有离实(为言)寻此实意。远成异品。所以成有性自相相违也(或人云。离实有者是言陈分也非实义也。意许实不均等为言。)重意云。说有法有性言之时。立者意。虽谓离实大有性。此不云有性意许。其意未显故。以能别非实见之时。始知实有性故。云非实能别之意许也。此义不云能别意许。后衔着有法。有法离实有。直能别处成之也。故断云言非实等者。是离实等有义为法。望此即为所立。不望有法。名同异品(文)牒非实言。释所立法了。不望有法名同异品之故。会谓所立法均等义品文。知寄能别成立名法之意也(已上子岛意欤。)
子岛存有法差别别作法之人也。彼义大旨。一切量乐为。以能别可知(云云)但法差别量。与余有异。言陈下。等带二差别。无别显乐为之言故。追可记之。付有法带意许之义。又有多义欤。一云。有性有法下。有一意许量。所谓有性离实有性云量也。加言是法自相量也。置之意许。即有法自相也。此意许量有言陈。又有不相离性总宗。对彼总宗中离实有性之法。判同异二品也。以非实为一重所立(宗依宗体两重准常可知。)以非实义。欲传成有法处离实有法性。喻力正及初重非实法。成之毕。有法下第二类所立法自成立。故理门云。但由法故成其法者。正以因喻成分齐也。如是成立于有法者。如是一重成毕。第二类宗自立(为言与子岛。殊其意可知。彼成法即成有法也为言。)此义总宗之中法也(子岛不然。无别意许量故。)此义意宗分四类者。意许自本。在有法故也。所成非成日。虽有法下意许。犹为法成之。意许量总宗法故(子岛以法义为本会有法仍与今异可知之。)言非实等者文。以非实言。传寻有法有性之意也。凡此义云意许云差别。是同义趣也。而差别者。体上别义。即有性言陈为自相。离实大有为别义。故疏言。离实有性是其差别等文。意许者又带言陈。而不言尽义也。离实有性者。其名留于有性。岂非有性下意许哉。以法差别可知之。差别者。言陈兼二意许。虽等呼之。意差别此也非彼也。二等若不带言者。岂有此义也。
寻云。有二重所立云事。甚似烦。不如非实能别处直成大有。况二类宗。皆是因喻之所成欤。将因喻只成非实能别欤。若如后者。有法有性。恐非此量所成。若兼成二种者。同时并成之欤。将先成非实一重。后成有法欤。若一时成者。成有法边。犹背两论。若展转前后成者。又有法别量所立哉。况以非实宗。方便成者。岂以宗为能立哉。次意许有别量者。证据有何处哉。答。诸矫立量乐为言陈不显。若唯成言陈一重所立者。立量本意不显而止哉。故必成立二重所立法也。但一时成之意者。有法举有性之时。意中许置此有性离实有性。是正所立也。为显此乐为宗。能别云非实。示方便宗。若成此非实宗者。有法下意许所立。自可成立安立以因喻引对非实能别言陈。成方便一重所立。即有法下离实大有性意许宗自立。意许乐为。方便所立。二重相锁。方便宗立了。意许宗即成立也。以非实宗。今一重又非成意许宗。故无宗为能立难也。理门云。但由法故成其法者。正以因喻成分齐也。如是成立于有法者。如是一重成了。第二类宗自立(为言)次有意许量云事。以理门望为量等释可为证。又以加言量推知之。以母胎内子具四支五体。可为譬也。
一义云。意许量云事难信。文理共不分明故。此量所别能别处。更有别量法有法旨谁信之。又何处有此证哉。所以可云。不加言时。有法下只有离实有性法宗。若加言时。正具宗支也。以何知者。且法差别。必为他用能别下。有眼等神我他用云之意许量哉否。若具法有法有之者。必为他用能别言。不带眼等言陈。岂有意许量有法哉。若虽不带言陈有意许者。不所成之木意。若彼无意许有法者。离实有性又准可知。依之可云。总宗者只离实有性。即有性上义故云不相离宗也。彼声无常量。总宗无常。能别处无别声有法。不离有法声故云总宗也。若强具有法者。所立分犹成兼有准。准知有性下总宗。不同别宗。属有性义许也。不必言下具有所别能别欤。
又一义云。总宗时有法。是极成所别也。且付声无常量。举有法时。无别委曲。至能别分别声无常声之时。始立不离声之无常。与泛尔无常异也。以之云总宗也。有法意许总宗。以之可推有性只言陈有性也。不离此有性之离实有性。总宗有法自成极成有法也。彼相违者。两宗相对云相。违者是常违无常义也。如此总者。有法能别相对之名也。宗者其中能别是正所立也。正所立必极成能别之下。不离有法之法也。付此义。互相差别时。以有法别能别者。只义之所之也。实以后说。分别前陈。是正量宗义也。仍有法只极成所别法有总别两重也。
建久六年二月二十六日。于安养院记之。以上重重差别。中任愚意记之。可问先达严训。有意许量者。先师正说也。付彼犹有不审欤。
子岛记云。文云。问前论说云○相违因耶(云云)此问意何。答。此问乘次上问之答来也。意云上答中。彼说离实有体有性为宗有法。同异既非离实有性。故成异品(云云)今就此答。发此问也。谓若言离实有性。为宗有法。同异性非离实有性。故为异品者。此论上说同品云。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异(云云)品翻之。但望所立法。说同品异品。非望有法。而何今望有法。定同品异品。以同异性。勘成异品。云有有法自相相违耶(为言)次文云。答。今若但以有性与同异。为同品。可如所责违前论文。既以离实有性。而为同品。亦是宗中。所立法均等有。故有此过。无违论理(云云)此答也。意云。若但有法有性与同异性。相对定判同品。以同异性。望有法有性。非同品故。勘成异品。何如所责违前论文。而既云有性非实。其非实言。显有性离实有体。为此离实有体以同异性。为同品故。亦是宗中。所立法均等而有。然显失之时。还成异喻。故有此失。不违论文(为言)文虽颇隐。义意必然也(此答中诸人就文相致疑曾不可被欺之。)邑记云○断云○(云云)
今依此记。料简疏问答云。问意为显成有法量。犹有得法名之义。以所立法。对有法自相名问之。答意云。有法有性者。言陈有性也。未及云离实有性之意许。若以同异望彼者。诚可违论文(但字对加离实字大有性也。)而非实言处。所成之离实有体之义。望同异性。论同品异品故。不违论文(为言)重意虽有法有性。既能别成之时。犹名所立名法。对之同喻。何违论文哉(为言)于此有与喻均等与不均之二分。若欲假同喻力之故。未及大有性体。先以离实有体之处欲令见所立。此分与同异均等也。但立者本意。欲立离实有体之大有性。以之望同异性。不均等。令缺后二相此义也。
问。疏既以离实有性者。表离实大有性体也。何云有性者有体义哉。所立法均等有者。显立者欲令均等之意也。而不均等故。为相违因(为言)子岛料简似不□文。答。遂所为过。同疑难趣。而疏文云均等有。直得其意。须令均等。二义由。顺文章。既为释均等义。云离实有性。以知有性者。有体义也。又断云。是离实等有义为法文有义者不表大有性体。显有体之义。见疏文同彼(记引合断文。其志在之。)
问。于均不均二边。何不释不均义耶。答。今问意。偏谓与有法不均等。为夺问意。故表均等边欤。
问。子岛御意。以离实有性及作大有缘性等。名有法意许欤。将名能别意许欤。答。可名有法意许也。凡于前陈后说。分言陈意许。是因明大纲也。又意许差别者。言陈下别义也。如云意中所许名差别。言中所申之别义故也。如此文释。诸处既分明也。尤可云有法差别。有法意许也(先德中有实名能别意许义彼遂衔着有法故会诸文。子岛专异彼义也。)
问。子岛意者。作有缘性量。能别勘意许。而名有法差别。岂不能别意许哉。答。彼别事也。凡于上纲御意成有法量中。或有偏带有法言陈之意许。有法自相本作法。及唯识比量等也。或有带能别言陈之量。如有法差别别作法也。能别言下有法意许有量。犹不常义不可以彼推余。何况作大有缘性等差别。带有法能别二言陈也。作有缘性者。即有性义故。是以虽似能别下意许。实犹可名有法意许也。故子岛断道云。其作有缘性。则有性故。作有性上差别。名有法差别。今正所诤。虽是宗法。为成有法所诤故。名有法差别故知(云云)有性与作有缘性。是一义也。作有缘性者。委显其意也。
问。若尔如何。有法意许。能别处成之哉。答。有法云有性之时。立者虽呼大有性。其言中未显何有性。能别云非实时。显离实等别有体之有性。爰始知。欲成大有体也。能别直摄大有性者。虽须云能别意许非实言陈。不带有性体故。付言所带。可名有法意许。而深令知立者本意故。名能别所成也。
问。若尔因喻。先成能别言陈。能别更成有法意许欤。若尔犹成两重。此义有何德哉。答。此义乐为能别处。诤可云也。带言陈虽有有法处。于后说处被成立。不尔不可名比量所立。此被成之分。因喻所成也。正成其言陈。言陈本所志之。有法义自成立。然者直于能别处成无过。又以能别成之无背。不同有法有意许两重而成义。彼一向在有法下故。非比量所立。若非比量所立者。岂云法哉。今义异彼。能别处所成云故也。
问。以何知之哉。答。义断云。言非实等者。是离实等有义为法。望此即为所立。不望有法名同异品(云云)先牒非实言。为令知法义也。有义为法者。显同喻。所及也。即为所立者。以能别义得所立名(为言)不望有法者。遮不对有法也。彼两重置义。遂必对有法也。
问。子岛犹遂成望有法。本在所别故。答。自本云差别云所立。之二门异也。今于所立门。遮有法也。
问。若尔何云如是成立于有法云如是资益有法义成哉。如文者二重不同。先成法了。后有法义成。答。能别处诤毕。有法成云也。不同二重有浅深。
问。一切意许。以能别显者。取乐为简不乐为之意欤。若尔法差别量。此义难有。言陈等带二差别故。若又不限乐为。岂以非实言不离眼识言。兼显不乐为哉。答。法差别量。意许直在能别处。为因喻所成无疑。二等虽同呼。以立者本意可知。于有法量者。有法本非所立。能别处又无显示旨。以何为此量所成哉(为言)以取乐为。简不乐为。不云能别为诤也。子岛于有法差别。犹能别作有缘性。等带二差别。知非嫌不乐为之意也。只令知欲诤其门许也。
建久七年五月十九日。于笠置记之。子岛意有法下有意许者。相传义也。其后又推云。存别作法义故。能别意许欤。而犹有疑惑。今遂决之了。不同相传义。又非能别意许也。
有法自相所立法案立。及十余个度。皆得一韵。今略载七义。初后二推□子岛御意欤。余义如别记。
唯识比量所诤宗事。
问。唯识比量。以何为乐为宗耶。答。依大疏等。以有法色下。非定离眼识色。为乐为欤。
问。今量为破外人离心有实境。有法举色。立不离于眼识。不离言显遮别体。何剩成有色体哉。离不离二门之中。离者彼此相望。显有别体。不离者翻之。既相从门也。岂顺彼意许哉。爰知此量。不诤色体。极成眼所行色故也。于其色。成不离能缘心之义。破外人离识实境也。答。非定离眼识色者。心中色也。四分殊故不即。一心用故不离。非即非离是中道理也。并遮增益损减。若专成色体者。何云不离于眼识。若偏破色体者。何有法言陈带而成之。当知此乐为不同泛尔成体之量。又不偏破色体。重意云。外人以为色对心。执心外有别体。大乘唯识宗。遮其增益执。外人闻之。亦谬谓大乘宗。唯有一心之外无物。眼识所缘。即眼识体非色非境。今量破二边执也。是故有法意许。为非定离眼识色。色故不无体。不离故不有别体。能别言陈云不离于眼识。虽破相离。不一向废色处。不离之言。自本不舍二门之义也。但如疑难者。偏诤能别欤。若尔何三藏大师。恐有法差别。因上豫置自许简别哉。疏主解释举人所知也。况外人执境为实。其所执实境者。当情现相。遍计所执无法也。未知心中现依他相分。大乘破之。何不兼二门。眼所行色虽极成。其色中本质影像等。亦有种类也。闲可思之。
有别愚推。如余处记。今记不同学者偏成体。
但由法故成其法事。
寻云。就有法自相量。成其法者。不加言量能别欤。有法下意许欤。加言量能别欤。答。此事前后所案异也。若依先案者。法者不加言量能别也。有性下离实大有性。能别所成故得法名。依子岛意者。既以离实有性而为同品等文。寄能别得法名也。
问。疏下文云。实唯成法。如难有性。而非有性。难彼意许。离实等有。而非有性。故唯成法(文)此文指有法下意许。离实有性名法。答。以非实言。所成意许离实有。名法云也。
问。若尔。何纂云理门望为量成立必须加言等耶。答。疏直就不加言量。能别所成故显法义。然而其义犹隐故。为知其法义。纂以加言量释之也。有性非实量时。虽无别量。见须加言立。他量能别故名法(为言)重意云。法者生敌者解之义也。意许而在有法处之时。法义难知。仍释其法义有二筋。一者不加言量。能别处成故。二者遂可为别量能别故。疏纂各出一义。答依今度案者。但由法故成其法者。直指有法下意许离实有性也。成其法者。法者离实有性意计也。成者能别诤之也。故疏云。理门望诤有法之上。意许别义。故云但以法成其法明灯抄释此文云。若望法上意许。不积聚他用。有法之意许。离实有性。作大有缘性差别义。唯成其法。故云但以法成其法子岛引用此释。明知乍置意许。直得法名云事。但不遮能别之所成故。名法之门。如义断等。仍可兼二门。如端委问答。纂要释如前义。
九句相摄事。准可知之。故菩提院权别当僧都。探题初年。有法自相专精九句相摄。至下别可记之。
非离实大有言陈不无有随亡事。
纂云。今此不无。无即离二。彼意许者。即此言陈。不无之有。不别有彼。意许大有。故违所诤。正违言显。故但名为。有法自相(文)言陈不无之有之下。唯有一离实大有。此外更无他法。而以非实言。见有法有性。知即是大有意许既即言陈了。寻意许不加言。非言陈之时。表里俱破。自相即亡也。
问。胜宗意。三种有性。其体各别也。故断云。谁言五顶有性含即离(云云)故知共许有。非即大有性。若二有既别体物也。何举不无有。呼大有哉。况不无有性。有即性也。大有性。实等不无之性也。持业依主。得名不同也。何有即性名之下。举有之性大有耶。答。共许有。诸德意异也。且依子岛御相传者。共许有者。乍见有别体。终寻之即离。外无其体。暂有者。师主对弟子。说教有实有德等之时。实等上不无也。今此不无有。师弟共许。举之为所别。师主立非实能别了。还见有法有性。其体即离实有性也。有法举共许有故。所别极成能别立。非实。意许大有即言陈。故断云。离实等有。虽是意许。言有之时。即言显离。言所显有外。更无别有(文)又云。既言非实。非德业宗。明即大有。若非大有。更有何有。非实等也(文)
共许有事别记之。
明本抄第四(终)
明本抄第五
有法差别。
子岛记云。问。先有法差别相违作法如何。答。四相违中都无若斯之难义。何辄知之。一云。以前有法自相作法。即为有法差别作法也。一云。必有别量。谓先量改以别。云作有缘性也(已上两义。后义殊胜。虽然未熟之人者。可案前义。广学之后。可用后义。努努不可忽诸之。云云。)
本作法家难别作法有四失。
一违论失(论中不别出故。)
记会云论文略故。更不别出。如周记会也(云云)
寻云别作法义意。论作有缘性文。是举后量能别也。有法及因喻同前量。随论自云如即此因即于前宗。明示宗因了。何不云论举作法。伏难答略哉况如今会者。似无深故。本作法义。尤可雄构哉。次周记影略举耳者。论偏为本作法。论外虽可有以作有缘性量为有法差别。论略不举。以法差别与法自相别违。例显后二相违可有别违作法欤。若尔旁不顺别作法义。何让周记哉。
今云。子岛御意。论并显本别二作法。前量有法差别。作大有缘性。别成立为今作法故也其义既决定。意无所畏所以不举正三支作法。如前三相违。略故尔也(为言)略有大故。前后是一量故。周记既以作有缘性量。名有法差别。设虽论外。岂同本作法义哉。彼义偏名有法差别故。是故论略者。不具举三支义也。
已上别作法。
本家云。付论详二义。一不举作法。二云即于前宗。三云亦能成立与此相违。四云如遮实等。本顺本作法。别宗付论所为证者。即于前宗文可有成立言(云云)仅此一事也。而设虽有成立字。独是立者。欲成作大有缘性乐为之本意也。不成言陈作有缘性。不足为证。爰知论不举者。定是让前作法也。
二亦违论失(论说此有法差别。未云如遮实等俱决定故。何有别量哉云云。)
记会云。○为成遮义。以遮言可为证故。○即云既成有性遮非实等。而作有缘性。明知能成作有缘性也(云云)
别家意。仙人本意。有性离实有体故。能作有缘之性。非实与作有缘性。是表里二边也。非实顺显体。有缘顺成义。其义还是一。是以前量非实。隐即显作有缘性。后量能别。又即显离实体。疏文即存此义。依之知前后量。有异不异二门。故后量俱决定义。举作有缘性里非(为言)实堪成非实有缘性二义。知能别表里也(子岛作有缘性在有法云事未定可思之。)
此义意者。二量相望见之。或后量法有法。共在前量有法处。以非实言。方便显前意许。作有缘性下二等意许。共含于有性处。或前后量有法等有法。能别同能别。作有缘性下二等。本在有法下。以前量可知之故也。虽然非实能别难堪意许也。
本家云。二能别设虽相似。遮非实等正可属前量能别。若尔引他量为俱决定犹违余例。设若二义全无异者。何强用别作法哉。若又付后量举里者。疏文言颠倒。以非实为表故。知此文出不加言量也。
依之可云。设付别作法犹举非实量能别。释俱决定也。前后二量自本非一向别异物。仍无取他量失。
三违疏失(为一因违二作法。)
记会云。有性言量所成立者。离实大有。言显诤自相。意许诤别义。前后量能别虽改。三支是同。所诠不殊。岂非一因违二哉(云云)
(所诠不殊者如上记。二量意还是同为言。)
别家许本作法。何寄彼不会违二义哉。今云。论兼二量。违二义若嫌别量者。似失本意。故强以别付前。同共为违二因也。
本家云。如即此因者表一因。有法差别者示违二也。既以前自相量为今作法。似二过无异。为遮此伏难豫示所望二宗。是诚有大志。若泛尔举宗因者。何劳云即于前宗有法差别哉。互所蒙过轻重实异。尤可存本作法。
四亦违疏失(文云。有性言陈。有法自相。作有缘性。作非有缘性。是自相上。意许差别等云云。何云有别量哉。)
记会云。有性之上有此差别。故任道理。案立前量所有意许差别也。但成此之时。必可别立意许之量。若乍前量如何得成其意许哉。不妨有性之上有此差别(等云云)
二家共有一重两重二义欤。准子岛者。以作有缘性差别量。已安前量有法。依大旨虽似两重。至于安前有法直置之亦无失。本作法二义。准之可知。
问。有性下有二差别者。不乐为是实等五句也断道五句既非有性。岂在有法下哉答。断道取实等上义也。疏记正取不无有。无别体故。别为片差别。断道取实等体。但寄带不无义边属有法处也是一义。或离实等有体边是得有名。今作有缘性者。彼有义属有法有何失是二追可审义定之。
断道云实等。不指云五句。若是实等三句欤。实等上不无名有法故。三句体寄不无义以为有性下差别也。同异和合不无不名有性故不取之。如别记。
今见疏文。于有性非实等量。直勘二差别。若但别作法不许前量为有法差别者。似违此文。若如子岛意者。兼取二量虽无相违。彼义本意。本量虽勘此差别。而疏中无于作有缘性量勘二等文。只有此释。本家以可为证(矣)
别作法义于本作法付七失。
一违论失。
记云。论云如即之因。即于前宗。有法差别。作有缘性(云云)此文明有一实等因能成作有缘性之言陈也○如之言者。是其略也其下必可有成立之言(如疏说之。)
里书云。今案不然。设许言之者。论文不必改能别。即不改前宗此因成有法有性作有缘法(文)义言也。若改能别者。是岂云即于前宗哉。又夺而言之者。今言作有缘性者可大有也。何者论次文云。亦能成立。与此相违。作非有缘性意云。任立者之意许上因成大有。如此与此相违。作非大有缘性。此因能成言也。若共许有者。何论次文云与此相违也。岂作非有缘性与共许有相违哉。但为成俱决定义。次文云如遮实等也。意云。若于大有无俱定义阙无同喻故。今约非实宗可有俱决定云也。事之委曲见断文(云云)
纵夺二意其有其谓。
疏释此文云。标名举宗因(云云)准前三作法者。必先可出所违量所立也。子岛深存此理给也。
本家本合违因也。让宗于前量故。无示正能别之文。标宗者指即于前宗。不云今更出。
二违疏失。
记云。文云此言有者。有无之有(乃至)若作大有缘性。能别不成等(云云)定知有以有作缘性为能别之量也(有云。此文明设显意许立量之词。非谓有别量云云。今谓不尔曾无所见故。)
今云。本作法家难会只此文也。但付论文旁推其意。作有缘性者。定是意许作大有缘性也。论省大字必可有由。疏主岂不释其意哉。今文即会之也。若论偏指言陈能别者。与此相违文甚难会通故。
问。意许先避过何处有其例耶。有法自相离实大有性等。以何词避能别不成耶。答。立量之习。可开之处随因喻及开立之。可避之过随词至避之也。唯识比量以影像色名非定离眼识色。违三违四作有性有缘性等是也。大作法有法差别二等意许。犹寄共词言。不尔何不为所别差别他不极成。离实大有性等无他方便。不同彼等。是以显大有有体义。作有缘性言既共许。同异性亦有有缘性义。宗喻相称。尤可设共许法差别量。论疏深显此义矣。三亦违疏失记云。文释阙后二相云。有性有缘性因本所成有法差别等(云云)此若非彼量更云何量哉(云云)里书云。是尤不尔。有性之上显作有缘性故。又可云是大有也。望立者意许故。次云宗无同品其宗作大有缘性之宗也。
此第二会释尤可然。可见疏上下文。
四违断失。
记云。文云以有为有法。作有缘性为法故(等云云。有云此为破璧公非自义云云。今谓不尔。专无所据故。)
今云。别家云。璧公设以别量虽为此作法。断主不许之者。何无能破文哉。会云。璧公有二误。一者不知言陈意许义误。二以法差别为有法差别误。前其过重。大失因明自性差别故。后其过轻。虽乱法有法犹是成有法量故。所以先付重设难已归意许(是一)一遂显自义处云即名法故。窃嫌他义。故字有深意。以差别性故。故字不为例(是一)
问。且虽名法遂成有法义。不违别作法义。答。自若存有法差别者。答即是法法差别。问。何先不成此量为有法差别之义哉(是一)下云。然成此法等者。无正名有法差别之词(是二)故大顺本作法。意成有法者。体义门法有法也理门本有其二种法有法故。或可云设于先陈后说门名成有法之量。然是非本义也可知之。
重难云。若以成体或资益有法。不同声量。名有法者。有法自相加言量。又不同声量。何于彼无此词哉。知自相量诤留能别。意许虽成法遂成有法故。实名有法差别也。仍断文深顺别作法欤。
相传义若云言有意含等文。显两重意许者。恐不顺文相。上征有法及能别不成了。今述转救岂忽为有性两重义哉。今据意计难令成过者。于作有缘性量已令有意许了。以为差别相违之意也。若据意许立者。即牒之也。
若依别作法者。若许意许者。尤可相当前量意许欤。而不可□次上文。可见断记。
五违周记失。
记云。彼文作问答有二释。以别作法为胜(云云)
本院私记等具释之。可见。
六违明灯钞失。
记云。其文云言陈作有缘性(云云)
本义会云。暂取出作有缘性意许。于此勘差别故云言陈也。会此言有者文灯钞云。○何妨大有虽非实等与其实等法门是别。亦容无体不能定立大有是有故。前立量虑恐未了。胜论意云。今应成立令义尽理究竟显了故。寄前门言显比量。以未了故是不乐宗于中前立。意内所许差别法门大有。是有非是同异。以为所乐。则是寄于言显比量一类宗中。矫立意许第三类宗。于一量中双成如是两类宗故。故犯相违(文)
记里书云。可以为后义类也。第三灯者以非实为第一。以作有缘性为第二。以作大有缘性为第三也。
本家云。于有性非实量。若以非实为所乐者。胜论宗义未究竟。爰知胜论师意内。可谓我寄此量言显。窃矫成立作大有缘性义。今应成立者。即谈立者意趣也。前量实成此义故。不别立作有缘性量。是不乐宗者。非实言所诠义也。差别法门者。明非实量有法带意许也。于一量中双成两类宗者。有二意。指有法两重意许为两类字。第三类宗者。对非实能别为第三类。若第二类本付有法宗为第二重。
别作法云。虑恐未了者。以非实能别难知立作大有缘性(为言)今应成言者。欲别立量意也。是不乐宗者。于非实量作大有缘性是不乐为也(为言)故寄前门者。寄前有法自相未了故(为言)则是寄于言显比量者。作有缘性别量也。于一量中。以前后二宗归为一量也两类宗者。作有缘性及作大有缘性也。后量在前量中。故凡钞上下。或云前立量。或云故寄前门。若无别量者。岂云前量哉。虑恐未了义甚顺此传。子岛深依淄洲善珠案立此义欤。
七违理失。
记云。虽云成有法之量。正所诤者。是能别法。若留有法。即诤差别。如何得言如是成立于有法。甚无用故。
子岛御意。专以此文可知。正所诤者。以理门正理为证。疏答何故初说问。云正所诤故。又此意也。何量必以能别法为诤故也(虽诤能别意许。即于能别言陈处诤之故。犹以法自相名正所诤。后二意许必于能别诤之也。)是能别故者。一切量所为诤义。必是法也。以疏既以离实有性而为同品文。实唯成法文。义断言非实等者等诸文。皆为此义证。若成有法自相差别量。意许任本意名有法差别。名有法意许。诤犹为能别义欤(子岛偏为诤有法之义。大背此等意。又偏为能别意许。大违因明大纲也。可知差别在有法诤在能别也。)问。如何有法差别。能别处诤之哉。答。有法所带所乐若体若别义。若任其有无同喻故。以一分相似同品。欲助成所乐全体义。作成为能别法也。所谓大有性体离实有体大有性也。同异性虽有离实与有体二重义。非大有性体。体既不同。知非实喻方便置非实言。引向有性离实有体边也。以之名成法也。其所成之法具勘见。是离实大有性也。敌者见之以为异品。若夫勘此失之时。立者我只以离实有体为宗。同异性能同品也者。敌者须许此词。其上责立者可云。汝所成是其体何物。我以喻力见之未悟其体。此时立论意乐可未究意。故前时虽闻勘矫立本意之敌者词。立论者不能取敢纠之。立者不诤故。阙后二相义任敌者进止能决定。此时只求能违过之外敢无他计者也。所以虽有法下意放大有体。立者所方便犹为能别所成义。且得法名也。有法差别准之可知。以作有缘性能别。仅显有缘性义。未及能立大有有缘性也。其性者是大有体性有能缘之义也。言显虽显犹有所挟。以之为所立法。若于非实量者。若偏任言显只有性之非实也。若勘意许即有法大有性也。付二边共见之。敌者颇难入知立作大有缘性之门。而非一向无此义。作有缘性量后。能知前意许故。必有别量(为言)
门。诤必在能别者。何云或诤有法或诤于法耶。答。彼指所诤也。能别处能诤彼法有法云事也。法差别直诤言下意取许义。为他用言正带神我他用故。离实有性以有法为所诤。有性非能别言之所显故。离实有体令见能别者。非真实所乐。所乐一分义故。付仅所显名之法。探实所成体而留有法也。所立是有法而非法也。敌者知彼方便故。未显为有法。任立者矫立。乍名法对同品勘令成异品也。立者成之了后。不言自成有法。敌者能破之了。所破法即为有法也。如是成立于有法者即此意也。若见能别诤之一重成有法。若依实寻之。先成一重法。后遂成第二重有法也。子岛云。若留能别即诤差别。如何得言如是成立于有法者。即是为二重之意也。若如本作法者。本在有法。望之判二品。非只违理门·正理之成其法文。又能违如是成立于有法意也。若以非实为一重者。在有法传。能别全非实诤。岂云成其法哉。深可思之。
重意云。立者正作法之次第者。大有性正在有法处。为法之分。离实有体义。不及有性故也。敌者押之法处令有至有性之义。勘为异品。立者尤可愆之。而不纠之故者。敌者若不如此勘。立者即以立彼能别。押我成立大有性了可云故。敌者又知其意之可过言之处。豫有法体令豫法处。如此勘也。立敌之前共有矫处。能可悉之。
见子岛处处释。有法作成法之义虽释之。望之即勘成异品之处。未必分明释之。若尔相违因义未究竟。倩案之如上义欤。
建久七年五月二十六日。于般若台记之。此事若自□上纲御本意者。于弥勒御前必蒙引接矣。
两重意许。
观理僧都别传云。断下文。以有为有法○故非言显(云云)问。此文意何。答。此文意。有性者有法自相。即共许不无之有。此有法自相处。意许作有缘性总意许。即亦共许不无有。今断师此总意许为法。此下别作大有缘性。作有缘性。作非大有缘性。作有缘性。重意许。为法差别○问。论并疏作有缘性作非有缘性共为有法差别。而何今违论疏。断师云以作有缘性为法。答。未不违论疏意。何者随立者意许处。有法处取举意许时。名有法差别。法处取下意许时。名法差别。虽有上下不同。本意都不违○断云。准前释。望不加言。名有法差别。若加言已。即名法故(云云)虔记释此文云。如言有性非实。其作有缘性。即有性中含名有法差别。此即不加言。若言有性离实有性。此加言已。即名自相。其作大有缘性作非大有缘性。即差别也(云云。有断私记全同之。)
本云。今案师主胜论。欲成大有性。要可双成体义。设虽成离实有性体(已上)若不成其义。何知离实等别有性。是有之由。是故须立有性非实之量。作有性离实有性之意许量。立有性作有缘性之量。作有性作大有缘性之意许量。其有性非实之量。偏诤体不见诤义之由。要由作有缘性能别。可勘作有作非之差别也。而论中明此作法。出有性非实之量。深案其意。必可有两重意许。谓有性有法之上。有有性离实有性法自相之意许量。此诤有性之体也。亦有有性作有缘性。法差别之意许量。此诤有性之义也。其有性作有缘性之意许量。作有缘能别下。可有作有作非之差别。今此有性作有缘性争义之量。而不别立。置有性有法之上。示合违作法。不尔如何为有法差别相违作法哉。有性非实之量。是自相过非差别因故(已上)
今重成云。有性非定量。有作有缘性意许云事。决然理也。若不然者。设有有性作有缘性别量。彼可非前量有法下意许。何云即于前宗有法差别作有缘性哉。付别作法义之所许见之。本作法义决然也。依之子岛传以前量亦名有法差别(云云)若尔道理及论文分明也。不可疑难。
问两重意许犹难信。依之松室及楞严源信等。深难此义不许之。意许下又带意许之旨。谁信之哉。答。付作有缘性量有二等意许之义。两家极成之事也。而其带二等作有缘性义。有法上可带之义又必然也。别作法许前量有此意许之故也。有性有作有缘性意许之义不可疑之。若尔自别量传见之者。摄有法全无过也。依之论云有法差别作有缘性(文)又润色云。言显外不可带别义者此难可然。而意许量云物。居言陈下之义。见于纂要等。若尔言陈不尽之别义。一重狭为意许成毕。其上犹有所不穷者。意下又可含之。何不及多重哉(凡意许三重者四重可有之故。上纲口说。)问。作有缘性为言陈之日。设虽为其意计。入之有法有性之时。烦其下不居。直勘之有何失哉。答。设虽一重。可成若两重无过者。何不许之哉。作非有缘性意许等。有性直难带。作有缘性言出来了上。其言下带之。自可为彼有性下意许。直颇难有欤。设直可有两重其义无隔胜也。
问。违三违四直勘之。今量何不尔哉答。准言彼二量无两重意许。
问。有方如何答。违三量等实句广今且狭取四大种。对之立量许也。与有性非实量全无异。因虽殊。宗一重两重。全不可依因。仍如本作法无过也。
问。彼二量无委曲直勘之。有两重意许云事。疏所不见也。若尔准彼可知此量意哉。答。此量论云即于前宗有法差别作有缘性。有法有总作有缘性意许之义分明也。疏释之此言有者。有无之有(文)此量分明以之可准知彼也。况义断。文无疑。先于作有缘性量成法差别义了。此意许即在有法故。望不加言有法差别释也。此旨可知。
问。以非实能别。何知有作有作非意许哉。答。有性与非实不相离性。是一重所立也。而泛尔有性离实义未显。泛尔非实。有义难知。既有性而非实也。岂非作有缘性哉。以之可知此量带作有缘性意许也。何况若不许此义者。别作法家。前量有作有缘性意许者。若是不顾论宗欤。将如声上无我等义准宗欤。若如前者。比量不顾论宗。岂非能别所成哉。若如后者。别作法家。何以前量名有法差别哉。可知今差别者非义准。实言陈之所带意许差别故也(委可成之。)子岛难还。负别作法义。非本作法之所痛也。
已上就相传义粗加润色。但违三违四量有两重意许云事。虽无殊难犹可思之。论疏义断料简如上。又本院存两重意许云事相承义也。而彼记未定。可见之。
注释中云。然言作有缘性者。但是文略。理实应言。大有缘性○是故疏文。但是料简有法自相宗及一重意许。非是料简两重意许。若约别解。假云两重亦所不遮。固执者非。
问。断云。以有为有法○是其差别(已上)此岂非两重意许。答。断主乘他义出自别解。据设言显立。作如此释。非言意许两重差别(文)
松室私记四云。问。若云作有缘性之言下。意许大有性者。云作有缘性宗尚成言显。若非言显是意许者。意许中更有意许故。成两重意许。答。其论略大之字。云有法差别作有缘性时。此云作有缘性之言通同异性。故且共许之词无过云事。非谓作有缘性意许中更有作大有缘性意许。作有缘性便是作大有缘性故(云云)
一重意许义。
今云。
子岛传。
断道云。然论据立者虽存有性上意许差别。未别立量。而敌者进检立者之意许付过也。若依此者。唯前有性非实之量也。疏断据立者为成本意立意许量也。若依此者。即有有性作有缘性量也。论存略疏约实说。不尔相违。此解优也(文)
今云。子岛御意以别作法为本。兼许本作法。其中依断道者。论犹以非实量为有法差别作法。至疏断正以作有缘性量为此过作法。实论疏义断并存二门。问。依论作释。论若以非实量为正作法者。疏断何辄用别作法。爰知别作法家专以论为证立此义也。今何会论开本作法哉。答。见论前后。以有性非实量为作法。若强会显文拄归一义者。可成巨害。不如顺违随宜。但论意犹许别量故。对单本作法有胜处。
问。疏断盛许本作法。所为本疏云。有性言陈。有法自相。作有缘性。作非有缘性。是自相上意许差别义断云。望不加言。名有法差别。若加言已。即名法故(文)其意不越于论文。何云疏断用别作法哉。纵者俱可为本作法夺者同可别作法。答。疏上下有二趣。此言有者。有无之有(乃至)若作大有缘性。能别不成等文。许别作法之旨分明也。阐本作法传。虽会此文。不如别作法之义。义断始终并用作有缘性量。聊有疑殆者。即是法差别之一文欤。彼又此义之所许也。至然成此法。意成有法文。正归有法差别。何况以有为有法。作有缘性为法故之文。正示立量作法故。慈恩淄洲。正以别量为此作法问。二义互得论意。以何论为本作法哉。答。如即此因。即于前宗者。宗因让前(是一)有法差别作有缘性者。为意许差别出作有缘性(是二)与此相违。作非有缘性者。对前作有缘性。以作非有缘性名相违。以知作有缘性者。意许作大有缘性也。若共许作有缘性者。何有相违义(是三)如遮实等。俱决定故者。以自所违量。非实能别为例(是四)一一文言皆顺本作法。
问。论存本作法。疏断用别作法。有何故哉。答非实能别。显离实有体义。成有性体故。为之自相量。作有缘性义。以非实言。虽幽寻知之。其义尤隐故。必立加言量。成作有缘性义之时。其能别言陈为先。能知有法下乐为作大有缘性意许也。是故以作大有缘性量。为此作法也。
问。若尔。论主自本可用别作法。何乍置分明作法。取隐本作法哉。答。论主示合违作法故。举有性非实量为自相差别二作法也。非实是总能别也。此下有二门若成。离实有体义直诤大有体。若显作有缘性义成有法下作大有缘性别义。一能别下含二类宗。以为合违作法。疏主探此意。有法自相之时。云既以离实有性而为同品。直成有性体。释有法差别云胜论此因。既成有性。遮非实等。而作有缘性。显非实言里带作有缘性义。疏主以其作有缘性义。直为能别。详立显意许量。为有法差别作法也。故疏云。即以前因。成立前宗。言陈有性。有法自相。意许差别。为有缘性(乃至)此言有者。有无之有(等云云)是则开意许。立作有缘性量之时。避言陈能别不成也。义断以有为有法。作有缘性为法故。俱是不无之有者。释开此言有者有无之有意也。若尔论举不加言之量。影令知别作法。疏主依作有缘性之词。已开其意。断主详举作法也。论疏义断。从隐至显。渐示其作法。依此义者断云望不加言名有法差别者。论望不加言名有法差别(为言)然成此法。意成有法者。论外加言量为有法差别之义释也。周记二释中。后释为正。亦别立量者。论外亦可立作有缘性别量(为言)论不举者影略故。尔者论不举别作法云也。谁向此释。云论举作有缘性量哉。明灯抄先牒有法差别还用前门。所立比量等者。显用本作法也。次有一重问答。故前立量。虑恐未了者。论以非实量虽为作法。其义未显了(为言)次文今应成立。令义尽理。分竟显了者。立作有缘性别量。可令义究竟(为言)见上下文。论所说为非实量。别可立显了尽理量释也。
子岛依别作法。释论作有缘性文有二意。疏记并断道初文。作有缘性者。后量能别言陈也。论举别作法(为言)断道终文者。论存本作法(云云)依此义者。论作有缘性者。意许作大有缘性也。今依道奥文立此义耳。
意许所在大旨同前义。仍别不记之。
明本抄卷五
明本抄第六
一因违三。一因违四。一因违三比量。
问。今量有法二个过可尔。准大作法故。法差别相违。不可然。非四大种能别。言陈意许俱非太诤故。若尔者可为违二因。何加法差别相违哉。答。以有性望四大种。虽直非其体。返又有彼法。是其师主宗义也。是以非四大种者。非泛尔遮非四大。体是能有而离大种。以之为乐为宗。岂非深旨哉。所以诤亘三宗。非唯违有法也。
问。若尔有性非实量。亦可有法差别相违。非实能别下有能有实非实不能有实非实二等意许故也。凡今量宗。颇同有性非实量。彼广亘九实。此狭限实句四大。宽狭虽异言势诚同。若此量违三者。彼量又可加法差别。彼若限违二者此又可同。答。平备延义源信等古德。泥于此事。可云难义也。俱辨差别者。有法有性言显共许。意许难实有性。为正所诤。以非实能别成之。诤偏在有法。不通能别。故非实法自相下无意许也。一因违三量所诤不定。依所说简别有法。直令离实大有性。意许。取下置能别之所。有所说简别。慥不云离实大有性故。意许取上置有法所。能别无矫立差别。不同有性非实量诤所决定也(已上本抄。)重案其理。有性非实量。有性言陈共许。足含意许。能别立非实者。以方便欲成有法有性。所以能别非诤之所衔着。何有意许。凡两宗诤法体量。若有法举体了。能别多可非实所诤。虽犯后二相违。难付初二相违。但于今违三作法者。本是自比量也。有法置所说言。彼有性即任自宗所说。举离实有性故。且以有法不为诤。能别立非四大种时不诤言显自相。不应乐为故。爰知实所诤可有能别意许。若不由此故者。违二违三二作法甚以难分。如疑难趣。此量宗似有性非实宗。仅所异者。只所说言有无也。爰知以上道理可为违二违三源(矣)
此量因喻事。
问以此量对有性非实量。二宗宽狭且易知。今不言。有一实云许除四大体非无故。不取同异性云色声等。各定可有由。其所由如何。答。有性非实量用有一实故因故唯须以同异性为同喻能有义不亘余法故。今量以体非无为因。非无义广故有性及四大种外诸法皆同喻也。如此义三支关预不同非无量。但违三时加法差别。因喻若应其相者。尤可为本意。而云体非无故。云如色声等之故。别犯法差别相违云事。未探得决定由。
能违因共不定事。
问。师主宗许同异性能有一一实。故有能有义。故能违量因有不定失。作法云。为如色声等许除四大体非无故。所说有性非能有四大非四大种哉。为如同异性许除四大体非无故。所说有性是能有四大非四大种哉。答。凡约胜论六句。有性犹得能有名。余五句非有性故。不得能有名。就意许宗差别能有四大非四大种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种之时。同异性本非有性故。非能有物。故与能违量为宗同品。非不定敌也。况同异性若能有者。有法自相能违量。立有性非有性同异性为同喻之时。可有所立不成失。一因违四量能违又可犯不定过。
问。勘疏前后。以同异性名能有之文非一。云大有同异名有一实俱能有于一一实故。云同异能有于一实等同异非有性。云其同异性虽离实等有体能有。云大有同异能有诸实等也。若尔同异性既名能有。岂非善不定哉。答。同异性。实等之性令实等三句能有。同能有异。能同异性其体非无。今以非无义为有。以能同异为能。总名能有。是即能同异对所同异立能有名。然实非有性故非善不定也(已上本抄问答也。)
今云。此义尽理。尤可依学。但能与有分两字训释事。虽不违义道。又似强分别欤。凡大有同异多可相漤。能分之甚不辄。所诠者只以二句名言可知之。同异者表为各各性之义。有者显总有实等之义。是故或时以同异虽名有。仅是不无之义也。遂非有。然者令实等有同有异者。以在名有故者。本有体法在彼此处之义也。在彼此处之法必虽不无。胜宗意其不无之本大有非同异。是故纂要实等虽名不无不名有(云云)仍彼宗有名有通局。其能有又一往似通同异。真实限大有欤。
问。略纂云。有一实者有性同异含常散极微空等五实(文)明灯抄同之。依此等释者。有一实者以含义名有欤。若尔如何义断破璧公中。不许同异性含实等故名有实等之义哉。则义断云。以同异性。含于实等。名有实等。是彼性故。名有实等(已上璧公。)出何典据。据胜论但云。同异是实等性。不云有故(已上能破。)答。先义断能破旁未审定。若是于璧公义。同异性虽实等性。能有实等云事无典据云欤。又依不无有者。同异亦虽名能有。只是性义也。不名含实等云欤。但依子岛断私记者似。后义。若尔璧公同异性为能含法无典据。含者且子微有父母等也。俱有体此中含入彼之义也。而同异性既实等之实性也。性有相非含义。麻有绳之类也。仍不许璧公。但大有同异有实等。所有不离能有。此又非无含义。处处名含即此意欤。
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种体。
子岛记云。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种古德云云不同也。或云即实有性也。或云即义相违也。或云同喻色声等也(云云)今谓可云同异性和合性也。此二句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种。是立敌所共许故也(云云)
寻云。如色声等等言。定可摄同异和合。若尔者以同喻为片差别欤。今云。子岛御意。随诸量形种种求不乐为体。可有深意。若辄取同喻一分者。四分建立量可有不乐为体。何子岛云无不乐为体故非真法差别哉(定性比量私记等。)依之可云。同喻有多法中。别类与有法其义殊相似法。取分为片差别故云有别体也。凡于胜论宗六句义。实等三句是法体也。大有同异和合三句是实等之能有能同异能和合性也。同异和合既似大有功能。故取为片差别也。
问。取同异和合为片差别者。直取法体欤。答。不尔。非四大种者是有法有性上别义也。其言贯通亘同异性上非四大种义故。以彼义为不乐为差别也。若取同异和合法体为片差别者。岂以他法体直置能别下哉。
问。若尔何必求不乐为体哉。即义相违有何过。答。义必有所依体。若无具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种义之法体者。以何为所依哉。故必有其体(为言)
问。其义既通同喻色声等上。何云无所依哉。设同喻外无片差别体。其声非无依。答立量之习。有法同喻其体必别。若以同喻为片差别者。宗依喻依成一物。故同喻外必求其体。
问。违三违四量不乐为所依法体既非有法。设用同喻为片差别体。宗喻所依何成一物哉。答。不乐为差别所依法体。犹拟宜为有法故。不取喻依也。
问。不乐为差别。成敌者能违量宗欤。答。不乐为与能违宗其义必同。其体不必同。所谓大作法法差别即取有法上假我用义。故是同也(胜劣虽异。体是同也。如别记。)如定离眼识色者。立者前虽本质色。敌者成之时即成心外实色。是遍计所执色也。有法上令有彼不乐为名义了即成立其宗也。
问。若尔违三量不乐为。岂成敌者宗哉。敌者许即实有性。无非四大种之有性故。答。此量不然。本立自比故。能违不必成立敌者自宗。只以遮可足。共比量中无此义(矣)
问。若尔四分建立量如何。虽共比能违宗非缘虑自显不敌者所乐哉。答。尔也。彼量非差别相违真轨辙。只是大师为诫未学。假出此作法也。以何知者。一切相违因。前邪后正也。后正者所谓成敌者宗也。其中于差别相违。或作遮或作表。随量形虽不定。必非立者乐为成不乐为也。设虽作遮。共因必与不乐为宗可成因也。不尔岂云与相违法而为因故哉。而非缘虑自显既敌者前非心心所上义。若成此宗者。可有违宗过故。可知非实相违因也。总论之法差别二等意许有三类。一者有法上义带二差别。如大作法法差别也。真假二他所用之义。共是眼上义故。能用真假非正能别义。彼所受用义为今差别也。二者以他法上义为不乐为。违三违四法差别等也。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种片差别。立者前虽非有法上义。非四大种能别言陈。通彼故为言下意许。假差置时虽他法上义。遂为敌宗时成有法义也。三者同喻之外无其体。四分建立量等也。又非缘虑自显差别。立敌前俱非有法上义也。不乐为差别沙汰不尽。犹可有口传。
一因违四比量。
胜论师立自比量云。所说有性离实等外有别自性。许非无故如同异性。
法自相相违。
疏云。法自相相违者。所说有性离实等外无别自性。许非无故如实德等(云云。阙后二相作法可知。)
寻云。所违量立有性离实德业有别自性。以同异性为同品。许非无故因转彼不阙第二相。何为相违因。又能违量因。亦转同异二品有共不定过。何为前邪后正耶。
所违理共不定事。
疏云。乍观此因是共不定也。二皆有故。然彼五顶诤五句外无别自性。故立有性离实等。五有别自性。阙宗同品。其同异性既是异品所离之外。由彼胜论方便矫立。举异为同。许非无故因。唯于异品实等上有同遍非有(云云)
子岛私记云。胜论本意。只云离实德业三有别有性也。而何今加同异和合。云立离五句有别自性哉。答云。离实德业三有别自性。约初说六句之次第也。意云。师主为弟子说六句之时。第一说实句。第二说德句。第三说业句。此三皆信。第四说有句。是时不信。师主论离实等三别有。弟子论离实等三别无尔时师主为立比量。令信。超说第五同异句第六和合句。此本意即有性离此实德业及同异和合有别自性(为言)故言离实等三者。约最初说。论其实者。立离五句有别自性也(云云)
能违量共不定事。
疏云。法自相相违者。所说有性离实等外无别自性。许非无故如实德等。同异入宗所等之中。故无不定。私记云。○问。其入宗所等云意如何。答。作能违之时。具可云所说有性离实德业同异和合无别自性(为言)问。若尔以同异性亦可为同喻耶。答。尔也。○问。若以同异性为同喻者。何云今将后三以就初一以异为同便有合者改他能立之同喻故(云云)答。理实同异性是本量异喻也。本无同喻。今能违量。以彼本量异喻同异性为同喻故。自然成改他能立同喻也。
问。若尔何故能违量同喻。更云。实德等似改喻哉。答。凡此能违量同喻。只非同异性。实等五句皆成同喻。为显此义。改词云实德等也。其等下等同异性。亦以同异性为首可等余实等。故下云。此上同喻举同异为首亦得等(云云)
有法有性五句上能非无有欤。
一云。五句上能非无性为有法(云云)本云子岛意(云云)
此传有多难。
一者违即九句中。第六句也释。以有一实因为第六句。是则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句也。和合句亦名不无有性。今有一实因于彼转。何云异品一分非有哉。
二者违若有彼无实犯两俱不成之文。有法有性含和合句。有无实因亦转和合句。宗因既无宽狭。何犯两俱不成耶。
三者因可为所依不成。有法有性举同异性。非无有性毕。取下此同异性以为同喻故。因阙所依。以一法为宗喻故。
四者有性非实量可有一分两俱不成。和合句义非无既名有性者。可转有一实因。而彼量有法有性三句上能非无性故。可有宽因狭宗两俱不成哉。
今云。五句义颇无其谓。难存之欤。子岛存此义云事。分明释不觉悟。退可捡之。但付此义所举四难未必为重。会初难云。虽和合句实德业令和合非实等性。总生大有也。别性同异也。彼二法既实等性故。有实等义可尔。彼总别性有上和合句。只三句和合令不相离之性也。其用疏故。有一实等因不转之。仍今难不当欤。会第二难云。有无实因所有无实中和合句又收(为言)非正以和合句名有无实也。非能有故。况又彼量三句能有为有法时。其宗狭有无实因亘和合故。有两俱不成(为言。此义如上成毕。)会第三难云。设以同异性体虽取同喻。其上不无为有法有何失。用喻事者宗同品因同法也。何所为有法之不无取下哉。
会第四难云。和合句不转有一实因之旨如上。仍非难欤。
一云。三句能非无性为有法(延义讲院传。)
寻云。法自相能违所违俱有过。所违有相符。三句上能非无性立同异和合外有别自性故。能违有违宗。三句上有性同异和合外有别自性云事。师弟共许之。而三句上有性立同异和合外无别性故。有违宗过也。爰知有法有性亘五句上能非无性故。立者立离五句有别自性无相符。能违量立应无别自性非违宗也。又作非有缘性体。实等五句也。而有法有性言陈带实等五句为体之作非有缘性。知同异和合非无义得有性名云事。若尔今量有法有性何不亘五名哉。
今云。三句义可尔。先胜宗有性者。大有性也。大有唯实德业三句。能有也。不有自及同异和合故。师主举有性为有法。体皆三句能有大有性也。设依不无有虽释共许义。自实体寻之可知其分齐。若举五句能有者。成之遂成大有之时。岂相称宗计哉。不无有遂归大有故。可限三句之能有。若举同异和合不无性为有法者。岂其不无归大有哉。依此义会相符云。言陈虽举不无有。若成能别毕。其不相离性宗必成大有体或义。敌者岂于此付相符过哉。有后三相违之量言陈不付此失者。皆此道理也说于违四法自相。犹可例(如上成)之能违量违宗准相符可会。意云本量所成宗既大有性也。其大有敌者以为无法何对一分句许有别体哉。
已上付五句三句义会种种难者。皆设有法有性言陈虽共计有。遂所成大有故地无失云趣也。若又法自相时。直举离实有云意者。弥以勿论大有性通同异和合能有云事都无之。于五句更不可及征诘欤。
有私记云○此难甚难通○本量自比量显离实。岂许此所以今牒离实有离实等五句义非返。所以无一分违宗(云云)
菩提院云。师主本存六句别体。五句之外有别大有。即是离实等有性也。今为成此离实大有。显举离实有性云所说有性之时。弟子五顶。付他破他。牒举师主。离实等五句大有性非返离五句无别自性。非云弟子自宗立离五句无体。亦无相符。自比量对他不为失欤。或五句中三句无相符。只约二句有此失。故从多分亦不为失也。
左大臣殿下云。离宗有相符。因有差别相违。则如觉惠非思量。虽有全分一分相符极成。亦付法差别相违过也。
法自相所违量有法有性事。
问。法自相所违量。言有性者。离实有性欤。共许有性欤。若共许有性者。既置所说言。知师主自所说大有性也。此量自本自比量也。何乍置自所许大有。无由以共许不无有为有法哉。况若举共许有立有别自性者。可有违宗过。若又言陈共许有。意许离实有者。既诤有法有。矫立比量也。何犯法自相相违哉。若离实有性为所别者。举有法之时。已离实有性也。何能别始立离实等外有别自性耶。爰知。法自相之时。有法总云有性。是共许有也云事。依之子岛释许非无故许言云。是共许之许也。实等上能非无有也(云云)若有法举离实大有性者。宗因不关预。岂无两俱不成耶。
一义云。共许有性也。以子岛为证。
今寻云。或有法举共许有者。以能别遂所成得之义如何。实所诤在能别欤。将在有法欤。若在自法者。共许言陈下意许离实有性欤。设云尔者。能有法自相相违也。如何疏付初相违哉。设又有法虽共许有性。以之为诤者。师主乐为岂留共许有哉。况能别言无疑成离实大有。岂以此言。浅立共许有哉。若又诤在能别者。有法共许有性非所成体。举之无用也。不同声无常等量。彼先举声体。其体本不诤。以成无常义。尤当诤法。此量共许有性处无离实等有别自性之义。所别能别不关预。明知以能别见有法举大有体。与非实量有法自相无异。然者有法为共许有云事。旁推征之。都以不当。子岛释因简别给。其义不分明。何以彼为定量成不可得之旨哉。
今云。违四量法自相之时。有法有性者离实有性也。法自相量所别能别俱无意许。若无意许者。又当大有。于共许有者。旁不相□。故定大有性也。有法所举者。直大有性体也。能别所成者。体上离实等有别自性义也。所别能别离虽相似。标体显义其旨易知。体义中正诤义。虽成义乐为粗穷。就中自比量无意许直举法体毕。全不成诤。无所容受故。意云矫立比量言陈下。带意许者。诤其意许故以意即言。体又有破此量不然。故有法不诤也。若言陈犹共许有者。诤不留法宗。必可至有法。故可有后二相违。今付法自相之门也。专不同后二宗。但于子岛释者。先共许之自许者。因共许上所置自许简别也。是以子岛御意。许非无故者。师弟共许义也。有体法非无云义世间知之。师弟元自所许来也。取此宽义为因。其上置自许言。里宽故共许也。表狭故自许也言之共许自许。离实有性上有此因云事。师主自许之。自许因故也。未探实义之间。会子岛释如此。
问。先共许自许因。其体实共许也。何于唯自许大有上转哉。次见私记文。实等上能非无有立敌共许故。共许之许也(云云取心。)此意者。有法有性共许能非无性故宗是共许也。故非无故共许因亦能转云也。而有法大有故。自许因转彼云事。不□私记意。重意云。子岛宗及因俱欲令广。今义宗因俱狭不彼本意欤。答。共许之自许有宽狭二义。其中正为遁过以狭为相也。何不转唯自许法乎。彼唯识比量自许初三摄因。转自许他方佛色。胜军比量改因量。转自许发智。彼皆共许自许因转单自许法也。始不可疑之。次私记意先释因体共许义也。是则两方问中先成共许义。其上自许简别易知。故不述也。于有法者。虽未释其宽狭。总相道理决定故。可不及异义。若尔自许离实有性上自许因得转。是上纲御本意欤。
法差别相违时所离实等三句五句事。本有二义(一云言显意许共限三句。一云言显五句。意许(三句)清水里书意云云。)三句传。
寻云。所违量因有不定过。作法云。为如实德等许非无故所说有性离实等无别自性。为如同异性许非无故所说有性离实等有别自性。
本云。因转二品成两宗。令乐为宗不定。名共不定。而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见为乐为宗之时。无此乐为宗令不定之义。设虽令言陈宗不定。彼非乐为故。似不定也。故疏云。乍观此因是共不定(云云)依定宾疏意也。
今重寻云。于比量求过相之习。先须勘言陈过。敌者付共不定之时。立者出词遮之方何。岂云我成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意许。此不定不望彼乐为故。非真过哉。加之后三相违量者。初同有异无云事诸处解释也。而此量何先犯不定过哉。言陈若犯真过相者。敌者殆可生喜足相。越此更至意许过云事。恐犹难信。
今试会云。常途相诚尔也。但敌者于二明若达玄旨者。种种推寻须知所有过。三藏大师案立唯识比量之时。先立顾种种过。能设其方便。如此又为敌者之日。施惠解事。何留一隅。然者且向胜论量。言陈不定法自相。意许后三相违等。疏主岂一念之中不审详哉。其中法差别门所诤乐为在意许。故望彼所付之过知真过。自余过相一往犯之。假设示之。然者法差别时。设望三句虽有共之不定。敌者未必出之。设敌者广虽列。立者意中可谓我犯。法差别相违失堕负处。彼共不定等不足伤之欤。
言陈五句意许三句义。
本云。清水云。言显有失相违因有单重。故亦有意许过也(云云)依此义案云。言显宗令亘五句之时。因阙后二相。故有法自相相违过。意许宗令亘三句。勘二等差别。付法差别相违也。
难云。若言陈亘五句者。其下意许争不亘五句。意许必带言陈故。重意云。今设云。令亘五句者。即离实德业同异和合外有别自性云词也。若尔。二等意许能有不能有差别言。若具数举彼五句名言事可同言陈。岂言陈所离列同异和合。意许差别下勿刊其二句名哉。未曾闻其例。加之隽法师义势不同难。专以法自相对后三相违。责难相并。疏主为之示违四作法。其委曲专彼所难多少也。等言未定故。法自相时等四句。法差别等时等二句。若本量不置等言者。岂及此异端哉。然今约法差别等。犹令亘五句者。恐可非疏主巧妙矣。意云。后三相违矫立之时。限三句。言陈相颇易知物。至令法自相。令所等宽。诸句皆成异喻。令阙后二相者也。深可思之。
本钞以五句义为清水里书。爰勘多本。此里书标无末学词。若非清水义欤。就中此里书傍别有清水御词。弥知此说非彼上纲御本欤。退可寻之。
里书云。问。凡差别相违者。言显共许。意许所诤也。如必为他用立敌共许。真他假他为意许所诤。于此量法自相。离实等外无别自性者。弟子不共许故。言显有法自相失也。何有意许。答。彼共比量也。此自比量也。故不相例也。
问。设虽自比量。对弟子立时。若言显无失者。可有意许差别。而既以言显。成立师主乐为宗了。弟子返难之。何更亦有意许差别。答。约相违单与重别故。义不同。更可思之(云云)
末学云。今案弟子作能违之因。望师主作之。故无此难。不案此义。如何。
法差别阙后二相事。
子岛云。法自相下。有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不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二差别。立者欲立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之宗。而同喻同异性。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同异性。非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大有(云云)
寻云。若如相者。可云同异性不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物。非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物。而何加大有同异言哉。况如此义者。以同异性加乐为边欤。若不然者。何许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物哉。答。记意以同异性勘成异品之时。聊有相漤故。显事源遮其疑也。其相漤者。所谓能有义亘大有同异有一实因遍宗喻故也。若尔如何望能有实德业乐为以同异性为异品哉。今为遮此疑。能有实德业下加大有同异字也。重意云。同异性暂。虽有能有义。其能有是实等令同异义也。能寻之同异非能有而大有性是大有性故。其能有义实是有不通余法。若能知此大有同异义了返能有实德业乐为宗。即唯大有性也。同异性不具其义故成异品。同不乐为不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义也。述旨在之。
问。此理诚可尔。但违三量法差别大同此哉。答。违三不尔。彼以色声等为同喻。其色声等。假全无能有义同不同异性。既无恐漤之义。何及此委曲哉。
不乐为片差别事。
子岛云。不能有实德业离实等有性者。古德(云云)不同也。或云即实有性也。或云即义相违也。今案可云和合句义也。意云和合句。不能有实德业。然离实德业有其体故也。
问。离实等等言。亦等同异和合故。和合是所离内也。而何可为意许片方。答。理实尔也。但胜论师之意乐。只以实德业三为所离。同异和合为所离之外。故立量之时以同异性为同喻。是则彼论方便矫立也。然弟子勘失之时。显师主矫立。勘成离实等之言亦可等同异和合。乍五句以为异品之时。即成相违失。今任师主矫立之意乐。以和合句为所离实德业三外之物为意许片方也(为言)此义深奥也。
文历二年四月六日。于三条万里小路宿所书写毕。老眠数觉春夜犹长。仍挑残更之灯。终入木之功。于时凫钟之响。频报鸡笼之山将晓矣。
因明老学觉遍。
■明本抄第六(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