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大疏里书中末
因明大疏里书下本
元兴寺沙门明诠僧都着
真宗嗣讲师细川千严校订
言所成法无定无有故者。此释异品。所立无处能立无(云云)又周云。如无违法相违亦尔者。然指法差别。如数论立。眼等必为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云云)数论意许真我他用。望他立者。此量无过。即名无违。敌者不许真我他用。许假我用。即名相违亦尔(云云)邑云。如无违相违亦尔者。此释上能成相违所立世。谓如本量。未被他违。名无违法。复以此因成相违宗。俱决定故名相违。故名相违亦尔也。如此论云积聚性因具三相。能成眼等必为他用。名无违法。如是亦能成立法差别相违积聚他用。亦具三相。俱决定故。名相违亦尔。言所成法无定无有故者。所立无常宗无处。即定无能立所作因也(云云)仁云。前常宗是非欲违于后无常宗故。云无违也。后无常欲违于前常宗故。云相违也(云云)
言问有因返宗等者。此问意者。所作性因令前后二宗相违。不顺因义故。云相违宗之因者。前常宗亦令前所作因相违而不顺宗义故。可立相违因名也。有因返宗者。因已本宗令违也。且约法自相相违者。所作性因已常宗令无常宗也。宗亦返因者。前立常宗已所作性因后常宗令违也。意云。所作性因如为前常宗之因。如是亦为后无常宗之因也。
言答由因成宗等者。邑云。此中初不齐解。后齐解。前疏不许因违宗故。名相违因。由有相例之失。不取之。今既释通兼取无妨(云云)此恐不尔。断云。如本疏释。今更助解。相违决定是因过。比量相违是宗过。又比量相违先邪后正。相违决定前后俱邪。此比量相违后必破前。相违决定即不如是。如是若不改先因。违宗四种。是后相违过。若改先因。违宗四种。皆相违决定。疏中卷云。比量相违非相违决定(云云)但宗违因。无二因故(云云)
纂云。谓立于宗违正量因。由自共因正故。立量正违比量。云比量相违(云云)断云。为正量违故。名比量相违。如是正量违故。名比量相违(云云)意正与同比。如违现等。此释极好穷至理也。故此二差别。疏彼宗违因。此因违宗。彼宽此狭。二类别故(云云)
明抄云。问。如立比量云声无常。即声是自性。其无常是差别。即不相离合成一宗。以为所立。何故前明自性。即云若无若有。如云我必有我必无。非和合成宗。而自性外更云差别遍不遍等。答。两释。一云。前自性云有无者。泛明自性不同。我法并通有无。其我体性。外道谓有。内道谓无。其法中亦通有无通理易知。彼差别门。即是有体之我法及无体我法等所有遍不遍等。为差别义。如外道云。我已遍。是所立宗。又释。此中两段各别为宗。前立自性以为有无。后立差别亦为有无。前以自性我法为所依。其有无为能依。后以差别遍等为所依。亦以有无为能依。文中略故。后门不明若有无真实合宗(云云)
是故自相共相得名不定。谓若色等。若无常等。先陈名自性。后陈名差别。故不定也。为证此义。引佛地文(云云)
备云。意者。因明自相共相。是同第二重前陈后说也(云云)今问。因明共相是妄境。其体都无。如何云同耶。佛地论第六云。彼因明论立自共相。与此少异。彼说一切法上实义。皆名自相(云云)以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己体不共他故。若分别心立一种类。能诠所诠通在诸法。如缕贯花。名为共相。此粟散心分别假立。是比量境。一切定心离此分别。皆名现量。虽缘诸法苦无常等。亦一一法各别有故。名为自相。佛地论意者。诸色心等法体。名自相。彼上苦无常等。名共相也。因明意者。佛地论自共相。总名自相。各附己体不共他故。是现量心境故。比量心境名为共相。此即喻可言共相同。然少有别。现量定心寻名大。亦可言共相中摄。故佛地论正文云。如实义者。彼因明论立自共相。与此少异。彼说一切法上实我。皆名自性。以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己体不共他故。若分别心立一种类。能诠所诠通在诸法。如缕贯花。名为共相(云云)今谓。文云。以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己体不共他故(云云)以之知。自性差别共为自相也。次文云。若分别心(云云)名为共相。以之知。自性差别为共相也。能诠者共相也。如无常之所诠者自相也。如立声等之。声之自性为无常被诠故。声为所诠。谓无常为能诠故。以此文证先陈后说对也。问。二论共相同者。何故增益共相耶。答。
言此虽即前者。邑云。此第二所明自性差别。即前第一。然对法佛地文有异。如疏所引。备云。对法是法门教故。佛地是因明教故。云教少异(云云)义别者。对法明法门道理。佛地是明因明道理。故云义别也(可见邑记文)
言三者言许言中所陈前句后通者。周云。此即自性差别。皆是言中所陈。即此前陈后陈上意许者。总名差别。故言有法及法皆有自性。今者意取中所许欲成立者。名为差别。非是一切。问。何故不取前后。但取局通。答。局通作法定故取前。后不定故不取(云云)
言非取一切义如前说者。意云。自意所欲别义立为所立。非取一切苦空等义为所立也。如上卷末已说也。周云。但取意所成立故。云非取一切(云云)
言违二有六者。二二合违有六句因也。言违初二者。谓法自相法差别也。违初三者。法自相有法自相。余准知之。
言初二别违一因者。周云。即是此中法自相法差别。各违一因。(云云)仁云。法自相法差别二种因。是唯违自相。唯违差别(云云)备云。问。此二各唯违一。此因违宗。如何破文轨师耶。答。据一法自相。而前后二宗令乖返故。云违一也。非谓因违宗也(云云)
言后二共违二因者。周云。此后二相违因。是违二种宗因。故言后二共违二因。以一因违二宗。对宗名共(云云)备云。有法自相及有法差别。此二种因违有法自相。及违有法差别。然以理云。可云一因违二。然违有法自相之因。及违有法差别之因。故云二因也(云云)
言从彼初说者。周云。于宗因喻三过中。以宗初说。比量相违即是宗中法自相过。相违决定亦尔。此初过亦是法自相过。与彼既同。所以初说法自相相违也。彼前比量及决定相违。皆说法自相。今此从被所以。初首即说法自相相违也。
言若本尔者(乃至)可成达二因者。意云。后三相违。若改本喻。不尔者。无初法自相与后三相违中一因合而可成。违二因也。即显以后三因随初法自相时。可违二因有也。随法自相。而后三相违亦可改本喻。故可有违二因等也。仁云。四种因中。初一必改喻。后三不改者。初法自相。而后三种中一一合。二二合。可无违二因违三因等也。此意云。以后三喻随法自相喻。以法自相喻不随后三喻也。所以者何。初必改喻。后三通改不改等云云。备云。以法自相不随后三。法自相相违必改本喻。后三或有不改故(云云)意同也。
言又九句中第四第六各相违因等者。意云。今此二因并是法自相相违。即于同品非有。后之三因。若随立者所言。于同品有。如何与初法自相相违合。而令成违二违三等之相违耶。明知。后三相违或有改本喻也。又周云。若随所言者。若随敌者言。依此论文。初一改喻。后三不改。即后三违不成相违(云云)仁云。随因明论文。初一改喻。后三不改。而言之。同品有因不可成相违等(云云)又邑云。九句中至难成相违者。谓有执云。后三违本量皆是同有异无。与初因别。如何得改后三同喻。故此难云。若直观立者。既是同有异无。如何复难令成相违。故故本量所由同喻非真同喻。故改无妨(云云)
若法能成乃至亦仍用旧者。周云。此答前伏难也。理门论中既不说同喻仍用旧。亦不说同喻任改同。不可依论初一一向改喻。后三一向不改(云云)备云。此引诚证成相违所立。明知后三相违或有改本喻。既改本喻。故与初法自相相违合。而成违二违三违四之因也。
言初一改喻旧等者。备云。虽后三相违亦有改本喻。然此论示法。初一改喻。后三依旧。欲令知因决定非喻过故(云云)周云。欲令学者知因决定非喻过故者。此意。初一改喻。后三不改。改与不改皆成。
言说非过收等者。双牒法有法为法故。都无正比量。又非本所诤故。本诤声上有无常故。不论声无常非声无常也。
能所作性因立敌不许依无常故者。周云。声无常二法为有法故。立敌不许所作因依于一分无常上有即是一分两俱不成(云云)敌论者不许所作依无常。立者自许。立者即自。敌者他故(云云)意云。设彼声论师许所作性依无常。有他随一不成过也。
言声有无常是根本诤者。意云。声上令有无常。是根本诤不诤声故。亦声是非法上意所许义故。不可说为法差别过也。非相违决定。根本不诤声故(云云)
言声之上可闻不可闻等义无常之上作被缘性等者。邑云。此意云。虽声论即意许常声之上有可闻性。然不得以可闻而为差别。虽许无常之大声上有作彼声缘性。亦不可以作彼缘性而为差别相违之过。本意正诤常与无常。不欲诤彼可闻性。若如是等一切意。许差别。皆谓相违因。即无四相违因。无有一因皆违彼众多别义故。
备云。若不尔者如立声无常常等者。意云。唯有所诤别义。方名差别尔。且如立声无常宗时。声之上可闻不可闻义。及能别无常之上作彼无常所缘性非彼。如是一切差别之义。皆谓相违。因令相违所作性因名为彼一切义因也。若便无相违因义者。且如声无常所作性故如瓶等。此时空无我亦是所许所诤是因所立方差别。若亦虽意许所许而非所作因是无常等(云云)
疏云显因所成等者。等取空无我等。此上二因不但能成宗无常法。亦能成立空无我等。随其所应。非取一切。若所作因亦能成立言所陈苦等。
言积聚性因两俱不成者。周云。若我为有法。立敌俱不许有积聚性因。佛法不许有真我。何论有因耶。(云云)意云。立敌两俱不许神我上有积聚性因故。有两俱不成过也。
备云。疏上卷所说。据正比量所作性因说也。若据余作法者。言所陈苦等及意所许苦等。亦是因所立。而名差别也。声之上可闻义。及无常之上作被缘性等亦尔。若据余作法者。亦是因所立而名差别(云云)
言亲用于于此受五唯量故者。周云。问准教论本许。五唯实我受用。何故今言我受用眼等。眼等受用五唯耶。答。此亦无失。以根为门受五唯量故。我与眼俱时受于五唯。非唯眼受我不受也。
疏中卷云。释四句中云。四非本非反易。谓神我不能成他。非成他故(云云)明知神我非能成也。
言若以所思实我用胜者。周云。此意说。若以能思所思之境。以为胜劣。实我即胜。实我能恩故。余如疏解。(云云)邑云。此意总说。若是实我恩而受用者。名实我用胜。然卧具等本为假我安处所陈。非是实我思亲所受用故。实我用劣也。此言胜劣者。约亲疏说。然眼等根。是彼神我用五唯量时。亲所须具故。言实我用胜。为用眼等方须卧具故。此卧具实我用劣。然此卧具是积聚我亲所受。假我用胜。虽藉眼等集成假我。然非假我亲所依处故。眼等根假我用劣(云云)
言西域又释(乃至)无相符相。邑云。西域佛弟子等。不知彼宗真他假他用有胜劣。既闻彼难汝犯相符。将为数论所立眼等必为他用者。据彼宗计。眼等唯是实他受用故。以卧具作法差别(云云)眼等必为积聚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西方师等自谓。此量无相符失。由此外人复难不解我宗(云云)
明抄云。陈那弟子非善我宗者。今我本意不论眼等真假二他用不用义。唯论眼有能受用他。其能受用他者。神我是也。陈那弟子不知本意。唯论真假二他用不用义。俱有相符。空于我宗能违人乎。
言二十五谛者。一自性。二大。三我慢。四五唯量。五五大。六五知根。七五作业根。八心平等根。九我知者。于此九位开为二十五谛。五唯者。五尘也五大者。地水火风空。别有一物名此为空。非空界色。五知根者。眼等五根也。五作业根者。一语具口舌等。二手。三足。四小便处。五大便处。心平等根者分别为体。又以肉心为体。神我以思为体。
卧具为喻所立不成者。佛法教中无不积聚他故。云有所立不成也。
言五顶者。太云。有二解。一云。其头上五个毛髻旋也。犹驴马身上有其毛旋。故疏云头顶有五旋也。二云。头上有五个小肉角子故云五顶。故疏云有五角也(云云)
言此三之上各各有总同异性等者周云。且同异有二。一总同异。二别同异中复有其二。一总同。二总异。总同者。实句之中法体虽九。同是实句故。名为总同。后总异者。实九法总异德业。名为总异。德业中。总同总异。一准实说。其义异解。别同异中亦分为二。一别同。二别异。初别同者。地水等中一一极微各各不同。名之为别。同是实故。名为别同。别即同。持业释也。后别异者。实九法各各不同。名之为别。别即异故。名为别异。即亦持业释也。又释。别异者。且四大中各各有多极微不同。名之为别。时方我等。皆准此释。德业二中别异。一准实说(云云)
备云。实句中有一实总同异性。而实与实令同。与德业令异也。德业之中总同异亦尔也。别同异者。且九实中。地与地令同。与水等令异。余亦准知。
言五顶虽信同异和合等者。问。同异性大有性。并难实等有别体。何故五顶信同异性。不信大有答。大有同异。其义不殊。故同异性亦虽不可信。五顶谬信也。若设信大有。不信同异者。以大有句为喻。而可立同异性。彼此量亦可有有法自相相违有法差别相违也。
言德业和合虽依于实等者。问。德业依于实。何不以实为因。而言无实耶。答。德业虽体。不即以实为因。如人依大地住。是地非人因也。问。和合句又能和合之物。何故不云有一实耶。答。是假法故。不云有一实也。问若尔。何云体常一耶。答。准佛法遍计所执。可知之。备记云。问。和合句义亦于实等和合。何不云有一实唯大有同异名有一实耶。答。大师云。大有令有。及同异令同异已法。方和合令和合。是不名有一实。由不实等令有因故。难云。同异亦尔。大有令有已法上。方令同异故。不可名有一实。答。同异性望和合解。谓同异性令同异已法上。方和合之。
言然此三种实等。能有功能各别等者。备云。有一实有二实。有多实。此三种实等功能各别。问。别耶。答。有一实者。大有同异。有二实者。子微等。有多实者。有微等。如是功能虽别。皆有大有令体非无。皆有同异令三类别。此名有一实也(云云)
言然此三种实等者。有实等三也(云云)周云。实德业三(云云)
言如佛法言有色有漏等者。意云。大有之有如有漏之有也。有一实之有如有色之有也。疏上云。但遍有法。若有别体。若无别体。并能成宗。义相关故。必是宗法。如萨婆多对大乘立。命根实有。以有业故。如五根等。岂以命根与业别体。即非正因。故有别体若别体。义相关带。必是宗法(云云)意同此也。断作不共不定云。若望师主。孙微虽有多实。不是大有。复非彼性。不同同异。故有多实因于子微上无。谈师主意。说彼大有有于多实故。然不得云是大有有多实。无同法故(云云)
言更不须微即实离实等。邑云。若言即实之有一实。宗言非实。理不相应。若言离实。敌者不许。故但总言不须徵语。亦如所作性因不可分别咽喉杖轮之所作也。
言实等能有上无有无实故者。周云。实等能有所谓大有句。此大有句不能有于和合句之无实(云云)意云。实德业能非无之有性上。无有于和合之无实义也。
言其喻亦犯能立不成者。周云。谓以有彼无实为因。即同异性为喻。不能同异于和合故。言能立不成也(云云)邑云。问。同异既有于无实。云何能立不成。答。虽有无实。亦不有于和合性故(云云)意云。唯有实德业之无实。不有于和合之无实故。同喻有能立不成也。
言若有彼无实犯两俱不成者。意云。父母四大极微。及空时方我意。及德业和合。皆名无实。然大有性唯有实德业之无实也。不有和合之无实也。若因云有彼无实故者。此因犯两俱不成。立敌俱不许有和合之无实故。唯有德业故。
言因亦不遍者。意云。有无实故之因不遍也。若言有一实故。即显有性有于一一实等。遍于无实二实多实。若言有一实故。即显有性有于一一实等。遍于无实二实多实。若言有无实者。即显有性唯能有于父母极微及空时方我意。不能有彼二实多实故。
言乍似等。意释不遍之所以。问。德业亦是无实。何故此曰乍似唯能有于实句之实无耶。答。且据非实。若以有无实故为因。实句之中即有不遍之过等(云云)言于无实二实多实者。父母极微令空时方我意。曰无实同故。子微云二实也。孙微云多实也。此无实二实多实。皆实句收。若因曰有无实故者。唯有父母极微等。而不有子微孙微等。故云因亦不遍也。不遍子微等故。
言问有性有一实因等者。此问意云。有法有性是大有性也。有一实因是共许即实有也。即宗与因别体。不相关也。何不有两俱不成耶。立敌两俱不许大有性上有即实非无之因故(备记)邑云。有二问意。一云。有法有性即大有性。而非是实。因言有一实故。有即非实。即实非实有各殊。如何不是有两俱之过。二云。有法与因。俱是有性。彼此不许有法之上更立有性。何有此过(云云)
言答有性有法是实德业文能有性等者。答意云。有法有性亦是实等之上非无之有性也。因亦是实等之非无之义。故相关也。周意又同。邑云。有一实因意。说有性能有一一实也。此因即是有法之上别能有义。正是有法宗之法性。亦如所作性因是彼上别义。故是亦无两俱之失。
言答若前未立有性非实等者。答意云。立论者意许有性。离实有性立故。今寻意许难言陈。故不犯自语相违也。
言此于前三一一皆有亦如有性者。意云。此同异性亦于前实德业三。一一皆有令同异故沼法师并牒文云。德业有无不须一言者。德业之中无有一二多等。不须一等言(云云)
问若尔立声为无常宗声可闻等。周云。此问意乘前起。前文意者。立者大有体非实。同异亦体非实。取为同喻。汝若言同异性虽非实。而非大有故。为大有异喻。尔者。立声无常。声有可闻。瓶无可闻。应为异喻。而问意如是(云云)
周后记牒皆无同品。以异品为或本。作二无难。
言亦一切宗皆无同品者。周云。此难有二意。一云。汝若言要与有法上义相似名同品者。且如无常声。有法上空无我等。与常声上空无我等相似。故此常声应成同品。若许为同品者。应无异品。二云。瓶有烧见。与声既异。得为无常声之同品者。即一切异法皆得为同品。若许尔者。应无异品。难意如此。有疏云。亦一切宗皆无同品者。更应勘余本(云云)
言既以离实有性而为同品等者。仁云。既以同异性。为意许离实有性为同喻故。不违所立法均等义品之论文也。望前意许宗。虽为异品。而望后意许宗。得为同品故。云均等也(云云)前意许者。立者意许宗。立有性应离实有性。此前意许宗也。后意许宗者。能违量之宗也。有性应非有性(云云)意者。言显共许有性举(天)意中。离实有性立(止)见今能违量意许取有性。应非有性也。意者。应非离实有性也。
言非差别因者。周云。此但是有法自相因。非有法差别因也。若不寻言取意所许者。极成所别。即无此过(云云)
言若不尔者(乃至)违自宗故。仁云。若寻意许难言显。不尔者。极成所别。应无有法自相相违过。若难极成有性者。违于五顶自宗所别有性故。故云违自宗故(云云)备云。今难言陈。即违自相。若不尔者。所别有性既极成故。皆无有法自相相违过耶。若许无过。违自宗故(云云)
言所别所依犯自不成者。仁云。犯宗所别不成所依不成也(云云)备云。犯自所别不成及自所依不成。由自不立大有性故(云云)
言亦犯违宗随一不成者。周云。违宗者。宗中无离实大有。今言离实大有者。即违自宗。随一者。有体随一。二无体随一。若实等非无为有。有一实因即是有体随一。若取大有。有一实因即是无体随一。此二并自随一。非他随一(云云)
言答彼先总说今亦总难等者。周云。此意。立者但奄含说即实离实之有。今敌者难有性上奄含难。不言离实非离实。于中随其所应。约不离实有。无自不成违宗等过。约离实有。无相符过。故言无诸过也(云云)
唯识疏云。因中五教唯托心王所变为质。心王唯能变实法故(云云)
言谓与一切实德业句义和合者。周云。此大有与实等和合。非和合句也(云云)
言一切根所取至有诠智因者。邑云。由大有为因和合实等令同一有故。根取时。于实德业。作有诠言。作有缘智。故说有诠智因。即是大有。问。何法为根。答。彼以五大为眼等根。以觉乐等及现比智行为心根(云云)
言除因有能无能俱分异所和合者。邑云。此除六句。既说所和合。即是除和合有性。不能有此六句。故并除之。无说体无。理不须说(云云)
言一有同诠缘因者。邑云。实德业三。同立一有。有体一故。以此为因。诠缘实等。同作有故(云云)意云。约实德业。而同立一有性。皆有诠缘(止)因作也。唯疏云。异异但是差别寔因非如俱分是实性故(云云)
言成立前宗(乃至)为有缘性者。邑云。谓彼成立意许差别云。有性能作有缘性。有一实故。如同异性。彼立意者。既能作有缘性。故知有性非实德业。令敌与彼作相违过。故假叙之(云云)四有十句论亦名同。俱舍名总同句义。五同异十句名俱分。十句者实·德·业·同·俱分·和合·异·有能·无能·无说。
言有性同异乃至故彼不取者。邑云。有性作有缘性。能诠实等为有。同异作有缘性。能诠实等同异既言诠各异故。彼(乎)意立有性有缘性。不取同异有缘性。此中意说。同异既非有性。望彼许差别。即为异品。下作相违。即成同品。故先叙之。
言心心所法乃有缘之性者。邑云。此释有缘性。谓实德业为境之时。由大有性而为性故。彼体是有故。能为因起觉知等。有缘之性。彼宗能缘即觉乐现比智等。此言心心所者。佛法宗义谈之(云云)
言如同异性有一实故(云云)非实德业者。邑云。此述彼宗成立有缘性意(云云)备云。如同异性(乃至)体非实等。是显同喻也。有性有一实等。显所立宗意也(云云)
言若作大有缘性能别不成者。意云。作有缘性(乃)有。非大有性也。若大有性者。宗有能别不成也(云云)
言文言虽略义核定然者。邑云。论中但言作有缘性。故文略也。以义研核。理定应云作大有有缘性(云云)
言今此略以(乃至)故无妨难者。周云。今若唯取后陈为差别。此因即是法自相过。不得为有法差别过。今取意许为差别故。无此难也。故无妨难者。以释外难。外云。差别者皆是后陈也。今在有法。何成差别。故言言陈即名自相。意所许者。即名差别。令望意得差别名故。无妨难矣(云云)邑云。此宗自至故无妨难者。若以局通前后为自性差别。不得有四相违过。前陈无差别。后陈无自相故。今取言许。故无妨难(云云)
言如是应作非击发所生起等者。邑云。如有难言。声应非击发所生。所作性故。如瓶。以此为有法差别相违者。亦准此破。以佛法许声咽喉等击发所生。若声生为此难者。彼违自宗。若声显难。虽不违宗。亦非本诤。亦有世间相违过。故皆似破(云云)
言其有一因通违三者。许除四大体非无故之因。违后三宗。问。何故不言有法自相相违。答。不改本喻故。无自相相违也。
言自所余法皆入同喻无不定过者。周云。除四大外一切有法。皆入同喻。问。何须除四大耶。答。若但言体非无故。不除四大。便有不定。不定过云。其大有性。为如四大。体非无故。是四大种。为有此过。所以因言除四大种(云云)此即简自不定过也。
枢要上云。数论胜论立我宗云。我体周遍(宗)许常住故(因)如虚空等(喻)作法差别相违过。体周遍法自相上意所许随身造业受苦乐体周遍。非随身造业受苦乐体周遍。是法差别。今作相违云。汝我应不随身造业受苦乐体周遍。许常住故。如大虚空(云云)准此明知。不说法自相也。
澂鶖者。邑云。鶖子之辨第一。法师可以澂之(云云)
周云。夫正因相者至理不相违已来。未答前二问。且略释宗同异喻。及会理门但以因法成后法陈非成有法(云云)备云。夫正因相至故此四因不违四六者。答第一难。于中有二。初明正因相。即夫正因相至理不相违也。后正答第一难也。答意云。后三相违因。且约立者违。虽其因是同品有异品无。然约意差别。其因亦同无异有也。是故同初法自相相违。第四第六之句也。
言若尔便无异喻品故者。邑云。若令一切皆同。不但无于同品。亦无异喻。又如立声无常。无我必随。若令同者。虚空无我亦入同中。故无异喻(云云)意云。若取空上一切义皆为同者。即无异喻。且如立声无常。即此有苦空无我等义。常声上亦有苦空无我等义。既取空上一切义。与为同喻故。即无异喻。又声上有可闻义。若亦取此为同喻者。无同喻也。瓶非可闻故。邑云。陈其所诤所立之法有处名同者。谓立言陈。或成意许。但有此诤法处。即名同品(云云)
言虽难意许寻言即难至彼差别者。邑云。有法之中。自性差别二种相违。虽皆难彼意之所许。然如彼立有性非实。若不加言直难彼宗离实之有。而言有性非有性。亦是难彼言陈故。成自相之过。若更如言非有缘性等。即成差别之过(云云)
周云。问。云何名加言不加言。答。他立有性非实非德业。寻此言即难。名不加言。意许离实大有。他言中不说。加言言有性作有缘性等。故名加言。
言今望言陈至理不相违者。周云。此论据言陈意许即成四宗。理门中唯据意许。且隐言陈。故言成法(云云)备云。今望言陈因成宗四者。望本立者言陈。而周成宗四。故云四合违有一也(云云)
其不定因至故与前别者。邑云。此将欲难彼唐兴法师故。先明不定与相违义别。且如立声为常。所量性故。此因既于同品虚空上有。名为立顺因正。敌宗出过。此因亦于异品瓶等上有。返成无常。故乃相违。因既通于二品智不生。名为不定。其相违因。立者须同无异有。敌者出过。必须同有异无。决定既生故二差别(云云)备云。其不定因立顺因正破乃相违者。此举六不定因。简四种相违因。谓六不定与九句中四六句别也。四相违因本别四六句故。后三相违因亦成相违。而今此文举第六不定简也。顺因正者。初胜论师比量也。破乃相违者。后声论师比量也。因虽不改等者。举前五不定简也(云云)
言若因正至岂非不定者。邑云。此正难也。隽云。若云后三相违本量之因同有异无。便为正因。敌者破此。与理相违。若彼立因通二品。智既不决。宁非不定。故故后三相违本所立因。皆是同无异有。故与四六不相违。问。后三相违岂有因通二品。答。如立眼等他用。卧具同品。何等异品。积聚性因于彼通有。故可通二。或有释云。通二品者。谓立者同品破成异品。或云。言陈同品。意许异品。或云。立因之同品。因之异品。后之一释非。余皆可取之。
言其同异性既是异品所离之外者。邑云。应详。此中脱一非字。传之人失。应言非所离之外。意云。其同异性既是异品。即非所离五句之外。由彼立宗但言离实等。不言离五句故。但矫立为同品耳。备云。同异性为同喻。实德等为异喻。是故虽有共不定过。然彼五顶论五句外无别有性。是故离实等外有别自性之宗。关宗同品。其同异性既是异品。所离之外故。意云。宗名所离。同异性喻。是宗之外故。非宗同品。
言论自说二者。法自相相违因。法差别相违因也。所作性因是法自相。令相违也。积聚性因是法差别。而令相违也。违一者。意云。己本宗令达一宗也。
言违二有六者。一一令违六句也。故此卷初云。违二有六。谓违初二。违初三。违初四。违二三。违二四。违三四(云云)
言论自说一者。此六句中。论唯说一句也。有一实故之因也。此因是己本宗有法自相有法差别令违二宗也。此即六句中第六句也。
言今略叙一者。意三三合令违。有四句也。今此疏上文叙唯一句也。故疏文云。其有一因通违三者。如胜论立。所说有性非四大种。许除四大体非无故。如以声等(云云)
言违四有一今亦云法者。如此疏上文云。所说有性离实等外有别自性。许非无故。如同异性。依此比量。后三从初。一因违四(云云)
言自余十种皆如理思者。十五类中。此文显五句讫。自余十句。如理可思。
疏中卷云。然上但说因于宗不成。理实此因于同异喻。随应亦有四种。故理门解四不成已云。于其同品。有非有等。亦随所应当如是说。至下当知。然名不定。及名相违。不名不成(云云)
言此上所说(乃至)四相违因者。邑云。四相违因不关初相。此言两俱不成等者。非是有因不依有法名为不成。但是两俱不许于同品有。名两俱过。余三不成亦准于此。以相违等并是后二相过故(云云)周云。此上所说四相违因。即是立敌两俱不成。问。不成是初相过。相违是后二相失。各自不同。云何以不成就相违而作句耶。答。不望体说。但望名说。亦无过耶。此四相违因是后二相过。立论者本立因。拟正成宗。因既阙相。不能成宗。此相违因即名不成因等(云云)
言答若两俱不成必无不定及与相违者。邑云。问。且若言两俱不成必无不定者。云何前论解不定中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云如说声非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此乃声生对声显。立敌两不许无常性因于有法有。疏自断为两俱全分两俱不成。今何不许两俱不成亦不定耶。又若有两俱不成必无相违者。如立声常眼所见故。此因立敌不许于声上有。又于同品虚空上无。异品瓶盆上有。岂非两俱不成亦是法自相相违过耶。又前解因三相。阙二有三。阙三有一。如阙初二或阙初三。理应合有两俱不成及不定过。既许阙三。应许有两俱不成及相违过。如何此中不许两俱不成亦有不定过耶。答。今此疏意。且约三中唯阙初相名为不成。后二相中偏阙一相名为不定。二相俱阙名曰相违。非尽理说。不是前后自相相违害。据其实理。得有两俱不成兼余过也(云云)可存。
言彼因立正者。备云。相违决定之中。前量所作性因。望立论者胜论师。为正因也。言用此因违者。即用此所作性因。与违后宗也。芳野曰。初句显相违决定之前量也。彼所作性因望胜师立者。为正因。后句显比量因也。以后所闻性因违前宗也(云云)彼正必违者。备云。所闻性因望胜论师。是正因。而必违前之无常宗也。
言随其所应者。四相违因之宗法名别故。云随其所应也(云云)
言此违无正彼正无违者。释相违义。立者同无异有故。此违而无正。敌者同有异无。彼正而无违。
言随应还成随一等不定及相违义者。意云。随一不定及随一相违也。犹预所依二种亦尔。随一不定者。如教论师立。我常。许谛摄故。如自性谛。胜论师作不定云。为如二十三谛。许谛摄故。我是无常。此即随一不定也。胜论无谛摄故。摄一相违者。声显论师立量云。声常。所作性故。如虚空。此即有随一之法自相相违也。声显论师不立所作性因于声有故。
言就三随一可说有故者。周云。此即后三不成得有不定及相违者。各据一可得有故。且约不定。有随一随一不定·随一犹预不定·随一所依不定。相违亦有随一随一相违·随一犹预相违·随一所依相违。
疏云。声生对声显宗。声非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如电空等。此因虽是两俱全分两俱不成。今取不定。亦无有过(云云)
言共许不成者。先举宗时。以无常成所作。即无常是共许。而所作是不共许。即所作共许(伊)不成故。云共许不成也(备说)仁云。若倒合时。共许能立为不极成。不极成所立为共许能立也(云云)
言以似翻真故亦无合结者。邑云。此论真能立中既不立合结故。于似中亦不应立无合等过。但以无合倒合为过增胜故此立之(云云)备云。似因法唯唯有五过。无无结及倒结。翻似立真故。真能立中亦无合结文。如上卷疏八能立中说。离因喻外。无别合结故。结者故声是无常也。倒结者故无常是声也(云云)
言异喻之法须无宗因等者。邑云。须无宗因。显前三过。
言离异显者。不离过。必须离彼宗因。与彼有异。方名异品。言简漤者。显倒离也。本立异喻离宗因。意简相违不定等漤。今既倒离可成他法。何名异喻(云云)
言要依简法者。先离宗后离因。名简法也。
言若据合显亦是因过头以心心所为因同法等者。意云。若据合结显喻者。若云诸无质碍是见彼常犹如极微(止)时(尔)无质碍因于宗同品极微上不转。而于宗异品心心。所法上已转是故作不定云。无质碍故。如心心所。声是无常。同喻可知(云云)邑云。若据合显亦是因过者。若合云。诸无质碍见彼常。即心心所虽无质碍。而是无常。便为异喻。同于异转。即是因中共不定过。此明喻过故不须之(云云)
言又解因是初相据初辨四等者。第二答意者。于因初相上有四不成故。第二相同喻亦有四不成也。同喻此第二相故。
言彼开此合者。彼因初相开四不成也。此第二相总合不开也。
言举喻如业佛法不许等者。邑云。身语二业非无质碍故。此即他一分随一能立不成。大小二乘假实身语。俱有碍故。声论师云。业是无碍。彼宗业句是无碍故。佛弟子萨婆多云。身语业性是有质碍。大乘云。假身语业是有质碍。若实思业是无质碍。今据假身语业云有质碍故。此喻有他随一不成也。
言虽俱所立无且辨能立随一者。意云。虽立敌俱所立常宗于同喻上无。今且辨无质碍能立因(加)于同喻业上(尔)随一无也。仁云。虽可有所立两俱不成。而今且辨能立随一不成也。问。喻之语业与有法声。如如别耶。答。语业是带名句等声也。有法声不尔。故二别也(云云)
言举一例余即可思准者。以上文是第一说也。此说意云。厨舍等喻。是且举立敌俱决定知喻也。亦可有立敌俱不决知厨舍也。余二句过作法。准可思也。
言或可因是宗法有法犹预因亦成过等者。第二说意云。于喻不立犹预不成。但宗因上立犹预不成也。谓因是宗之法即有法上义也。即有法上生犹预故。于因上亦生犹预也。喻是非有法上义故。不犹预也。
言又解因具三相二喻即因等者。第三说意云。因三相中。第二相即同喻既于因上犹预。岂于喻不犹预。故因喻上俱犹预也。
言不同于因至无能立所不成者。邑云。今此喻上能立所依不成。不同因中所依不成。何以故。因中所依不成但阙有法。即名不成。能依之因有后二相。体不无故。今此喻上能立所依不成。所依若无。能立亦无。故得名为无能立所依不成也。此文且总。未显所依为取何法(云云)周云。此所依无者。前陈因也。能立无者。喻上能立因亦无也。为无前陈所依因故。喻上能立亦非有故等(云云)
言此所依无能立亦无者。备云。喻之所依不成有二说。一云。由无喻所依故。名所依不成。一云。由无所立因故。亦所依不成。今此疏文总举二说。简因所依不成也(云云)
言此因既无故喻无依者。此以是神我故(乃)因既无故。此眼等根喻(伊)无所依也。喻以因为所依故也。此即他随一(乃)所依不成也。
言且约依因者。此疏作法。且约无能立因即喻有所依不成也。唯以因为所依故。
言如下更解者。下疏文更重作二说。初说意者。唯以能立因为所依。因既喻上无故。喻有所依不成。后说意者。依无喻所依。而喻有所依不成。
言今谓不尔至所立无常者。邑云。彼之所立既成喻上能立。必有所依者。宗中之法。喻上无常。但名所立。喻上能立为依于何(云云)
言若依所立因喻相似喻依因不成等者。邑云。此难意云。汝若许喻止能立依于宗中所立之法。何故因亦能立不依于法。但依有法(云云)因喻相似者。因三相中第二相是同喻故相似也。
言又纵有所立至第四重不立者。邑云。若云喻上有所立故即非能立所依不成者。或有喻上所立亦无。岂非喻中能立所依不成(云云)备云。牒文轨师云。又若能立不成处(尔波)所立既成。即依所立故不立第四所依不成者。或若所立不成(尔波)所立既无故无所依。岂不立第四所依不成过耶。
言设双依彼有法及法等者。邑云。彼亦赦云喻上能立依于宗中有法及法者。如俱不极成。能别所别俱无。岂非所依不成(云云)周云。如俱不成者。有法及法故名俱也(云云)
言若言即依因者。邑云。彼云有宗依宗无宗即依因者。故次难云。自有比量宗因俱无。何非喻中能立所依不成(云云)
言一云以依因故无无依者。此初说意云。喻上能立是依因故(此于道理)今此无质碍因。是极微喻上无。故此极微上之能立常与无碍伊无依也。故喻有所依不成也。
言即无无宗有因喻等诸阙减句者。难意云。唯有因喻无宗。阙减句有何云。因无所依有法宗故因有不成。因体非有故有所依不成耶。
言若言无能别故说为无宗者。此救意云。诸阙减句中。唯有因喻无宗者。无能别宗故。名无宗也。非无所别宗也。若无所别时。因即不成故。喻有所依不成也。
言岂无所别不无宗者。难意云。无能别故名无宗者。无所别宗。岂不无宗耶。
言若言无所别即宗因无者。此救意云。无所别有法时。即宗因亦无故。喻有所成不成。喻以因为所依故也。
言因有三相等者。难意云。若无所别故宗因并无者。由无所别。虽阙初相。而有后二相。何故今云以无所别即宗因亦无耶。
言若言过故至总名不成者。邑云。若言无宗有法即无因者。此因既无。亦不得言于同品有于异无等。故因体无即后二相过。皆应名不成(云云)备云。此难意者。以阙初相。即后二相亦有过。故不名因者。因十四过皆可名不成。皆有过故。何须别说不成不定相违耶(云云)
言然准道理至即是无因者。邑云。此即成前无有法即是无因得名喻中能立所依不成。问。此解与前无异。何前不许。今乃取之。答。前解但言无所别故即因不成。因通三相。便漤后二。所以不取。此解唯约无初相。故无过失(云云)备云。依上问答者。以因为喻之依。此乃不可。然佳道理。唯取初相以为因也。此因无所依有法故。即阙初相。阙初相故。即无因体。以后二相说为喻故。极微喻上常与非作无所依也。以无碍因为所依故。由无碍因伊极微喻上无故。此喻有能立所依不成也(云云)
言设有能别而无有法亦其是过者。意云。虽有能别。然无有法故。因无所依。既无所依故。此因体非有。因非有故。喻无所依。唯以因为所依既无所依因故。喻有所依不成也。
言喻既助因至故并为过者。邑云。前记约自体依为四不成。以之为善。今即亦取依因为四不成。如因依有法。有法无亦因不成。喻既助因。因既无已喻亦不成。(云云)言所依有二自体依者。答意云。喻上能立有二所依。一自体依。若约极微者。常及无碍名为能立。极微名自体依。此喻所依故。若约瓶者。所作无常名为能立。以瓶为自体依。此即喻依故。二所成依者因是也。周云。瓶上所依是喻自体。自体依瓶名自体依。所助依者。因体者是所助。喻体是能助(云云)
言一云尽理而言准论但约自体辨依者。如立量云。声常。无质碍故。如极微。此喻有所依能立不成也。此第二说意云。以喻所依为依。极微喻上能立无碍。是无喻所依故。名所依不成。极微是有质碍故。极微喻上能立无碍伊无所依也。即显约喻所依立所依不成也(此声论师对佛弟子时有此过)
言两俱随一但望喻依者。此明据自体依立所依不成名之所由也。意云。两俱所依不成及随一所依不成。但望喻所依立。
言不可说无碍因上两俱随一等者。非初说也。初说意者。喻以因为所依。喻上能立是依于因。既所依因无故。喻有所依不成。是故亦非之云。不可说言无碍因上(尔)喻上能立无(乎)碍有(止)不许事。两俱尔不许。随一尔不许。故有所依不成(止彼)也。
言但于喻依许不许故者。赞第二说也。喻无碍义(乎)喻所依上有不许两俱尔不许也。随一许不许也。今云。后说意者。声论对胜论立此量时。既有喻所依故。无所依不成过。此二师并许极微有对有质碍故。然约无喻所依。不成(止云)事(乎)显(止云天)云但约自体辨依也。此则显可有喻之所依不成之道理也。若约此论比量作法者。依疏初说方有喻之所依不成也。以因为依所依故。问。就后说。若声论对佛法立此量时。有所依不成耶。答。有也。佛法立无对极微故。无喻所依。是故有喻所依不成。但非论作法也。论对胜论立故。
言文准于前者。周云。前释能立无中。如论文云以诸极微常住性故。今此亦准下所立中。合云以一切觉智无碍故云准前。
言喻上常住实非所立等。备云。通伏难。难云。喻上常住何故名所依耶。为答此问此文起(云云)
言虽有余过且取所依等者。意云。举极微喻对大乘时。虽有俱不成过。然今且举所依不成失也。不举能立不成也。极微无体故。故亦不成无碍因也。论云俱不成者。复有二种有及非有。若言如瓶。有俱不成(云云)若说如空。对无空论。无俱不成。今此文举无俱不成。
言举极微对佛法立随一不成者。声论师对大乘立云。声常。无碍故。犹如极微。此喻有随一所依不成。大乘宗说极微是无体故。
言绮互亦四准前能立者。上文云。或因犹预非犹能立。或喻能立非因犹预。或俱犹预或俱不犹预。前三是过。第四非过(云云)
言此俱犹预者。第三俱句也。此即立敌两俱犹预所依不成(云云)备云。今云。第三俱句是因喻俱犹预所依不成。但今取喻之过。若尔。不俱。
言所依不成者且约依宗等者。喻之所依不成有三解。一云。喻上所依。以所依不相离宗为所依。一云。以能立因为所依。一云。以喻所依为依。此中第三为胜。今此疏文约第一解也。
言有云既有能依故无第四等者。邑云。古疏意云。如向比量。虽无神我。然有积聚性因。喻上所依即有所依。次难云。若二立无者。意云。若数论立积聚性因。可如所说。若转变无常故因。即二立俱无。岂非所立所依不成。何故不许第四耶(云云)
言若依所立如前已难者。邑云。前难云。因喻相似。唯依因。不依理。为不可。又所立宗。敌者不许。如何说依(云云)备云。上文云。若依喻上所立常者。此非喻所依极微故(云云)意云。若依极微喻上所立常者。此所立常非喻所依。由喻所依是极微故(云云)
言问若尔即有随一所依不成等者。意云。喻上所立依宗所立者。且约声无常量难云。瓶等喻上所立无常(伊)依宗所立无常者。瓶喻有他随一所依不成。敌者声论不许声上有无常故者。瓶喻上所立无常(伊)无所依故。喻有随一所依不成失也。答意云。诸所作者皆是无常(止云天)方举喻时。即兼合已(天)证彼声上有无常。而敌令共许。是故喻上所立以彼无常即得为依。故喻无随一所依不成也。
言不同举因未极成故者。意若举因时。未极成彼声上有无常故。若举喻时。方令极成声有无常故。周云。若举合已。能别极成。喻得依能别(云云)虽举因已。能别未极成故。不得依能别(云云)
言若尔者举因已即解宗者依所立不者。周云。若举因已。敌即解能别。因依能别不。即答云。亦不得。同喻要须合已方依能别。举因未合故。不得依能别(云云)邑云。答亦不同喻。先已合故者。先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即已解讫。彼方举喻。所依所立因已。后方始解生。由此不可因依能别(云云)
第三正义意者。喻上所立依喻所依为依。举喻体时。未解人者。举喻所依时。方能解也。
言若尔举喻未解如何者。周云。若言举喻解宗喻依能别。依喻未解。喻依于何。此更无答。为有此妨。下解为正。
言细准而言有自他共全分者。所立不成。他所立不成。共所立不成。自他全分所立不成。他全分所立不成。共全分所立不成等准知。
因明大疏里书下本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