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三、断诤有二:
亥一、趣生轮回因之断诤
亥二、对治轮回因之断诤
亥一、趣生轮回因之断诤又分为三:
乾一:断除最先三因之说法相违
倘若取生亦需要业、身具生轮回之因,释量论云:「岂非具三因」之说法?我执之产生烦恼,由烦恼生业,由业产生身,彼二「身、业」互相裨助,临死之心投生後世之旨趣,不相违。
乾二:断除欲爱轮回因之说相违
若谓:世尊云欲爱趣生轮回之因之说法相违。彼「欲爱因」无明故,所作近取之欲爱故,勤勇於获得贪爱境界等动念,趣行於生、住之旨趣不相违。释量论云:『「不知」是有因,未说唯说爱,能引相续故,欲爱无间故。』
乾三、谓断除—萨迦耶见是轮回因之说相违:
经云:「若谓萨迦耶见为轮回因之说法相违,萨迦耶见是无明之别相,「众过彼为本,彼是萨迦耶」。「彼故诸过因,是无明谓之。」断除彼萨迦耶见则其余皆断故。某些声闻谓「无明」是唯「无知」,萨迦耶见是邪智故,外相不相似,而谓相违同一体?云:彼非相违同一体,不许同一体是相违经典、正理故。释量论云:「见明异品故,心所所缘故,与邪缘无明,故余不应理。」无明是觉识之逆品,彼亦非「无」之逆品,否则兔角亦应成无明故,应非其余逆品,以色法亦应成无明之故,彼故是相违性逆品。缘取心所,亦缘取所依、思想、时、外相、相似实物故。月灯论和十地经亦谓:云何远离无明?尽如清净之诸法?尤其是云何远离增益等说法。
亥二、对治轮回因之断诤有二:
乾一、断除声闻趣涅盘之过:
若远离无明故不趣生轮回。若谓「预流向」或唯「见道位」,则变成不趣生轮回?无明分为遍计所执、俱生我执二者,预流向圣者虽断遍计所执,然不断形成投趣轮回之因—俱生我执故,趣生轮回不相违。释量论云:『离萨迦耶见,初道应无有,未断俱生故,若断岂有「有」』。某一宗派主张:阿罗汉虽不断俱生我执,然而不趣生轮回,和八地菩萨,虽断俱生之我执,亦趣生轮回二者相违?针对此宗派主张各个答辩:a.阿罗汉虽不断除俱生我执,然彼无间缘欲爱断尽,不能引伸趣生轮回谓之说法。应不断除欲爱然由「自」或「他」之缘故觉醒後,趣入菩萨行之说法。非择灭性断我执故,不趣生轮回之说法。择灭性断我执故不取轮回谓之等不同见解,法称论师之旨义,引用经部师主张:近取因(增上缘)—俱生我执,无间缘欲爱漏尽,不取轮回之旨趣。释量论云:「已越有爱者,非余所能引,俱有已尽故。」b.八地菩萨具烦恼者之意识转依,俱生之无我故,承许慈悲心配合欲有。有一说十地菩萨相续心之後际不断俱生之我执,以存在无明之习气故,承许十地菩萨结合欲有。法称论师主张菩萨之根本慈悲亦是业,声闻除根本之慈悲外,亦适住於有余蕴之欲有之旨趣。释量论云:「离贪安住者,由悲或由业。」经云:「不欣於涅盘,不厌於生死,犹如帝释象,彼自住适时」。若谓实有慈悲则彼慈悲性是贪欲?彼二者「慈悲、贪欲」之「因」、「地」、「相」不相同,「贪欲」并非五近取蕴—常、乐、我、我所之想法,而是作意因。境—现见诸有情等。外相—需求心。慈悲之因,以痛苦之相续修习觉性,境:已持痛苦之因果,外相:欲远离痛苦之因果。若谓趣行众生之义为贪否?乐许得到立名如是说法,假如从泥淖中取金,从泥中抓虫之趣属法相同,然其思惟极大区别。故轮回之因是我执故,若无「我执之薪」,则烦恼之火熄灭,如是了断苦海相续之烟。
乾二、断除涅盘不禅修空性之过有二:
坤一、若谓断除俱生我执故不取轮回则当
不成立产生瑜珈现量:
【虽无有最初种性,由火燃着见後际,如是虽无始轮回,见无我成立後际。】虽是无始之种性,然而火烧着後,现见後际(种性),火燃着後聚合顺缘且无逆缘,则决定显现後果,如是虽是无始轮回,然而「无我之火」燃烧「我执」之种性,成立彼诸轮回之後际,虽具足欲贪之顺缘,若无空性之逆缘,则决定出离轮回。彼故在未证悟空性现量之际,乐许禅修瑜珈现量(修习空性)。虽证悟空性若取後有之禅修瑜珈现量,则不能了断轮回之相续,修道当转成无义。
坤二:唯「明相」禅修证成瑜
珈现量:
【产生明相具足因,则决定生无碍故。】产生唯「明识」之第二刹那,由识转成其余客尘,缘因具足,不需余因故,犹如破除我执决定生无我,无需余因故。彼论式故,任何无碍为无观待其余因,决定产生彼後果,既然无碍犹如具聚足之种性。然唯「明识」亦无障碍且除「明相」外无观待於其余因谓自性因相。然若乐许於唯明识不需(观待)其余因?睡眠、昏迷、灭尽定等等障碍何故无明识?唯是,彼诸六转识障碍明相,不欲许是阿赖耶识障碍明相故无过。
申二:成立遍相:
若谓解脱轮回且不了断唯明识之相续,唯明识依他起是无常故,当不转成「有为」之苦?云:阿赖耶识如镜之转依,解脱於一切现行谓之说法。法称论师亦云:转依之识不可思议说故,岂生凡夫所诠说之过。
午二、无我执—别相成立未来无穷尽
某一中观师欲许明相了断之相续,亦相违於不可思议
之智慧,此非法称论师之旨趣,不应理
卯二、禅修境界中转成殊胜
卯三、禅修境界中当证成自证识
寅二:成立殊胜别相—(摄於成立体性)
【由禅修灭等明相。】殊胜别相;譬如修习息灭贪欲等;当成立现见—产生明相,如是此因相,容许从因聚足後许产生结果,证成之义。若无障碍当成立真实义为自性因。
癸二、成立「定义」:
【无能所当成无欺。】禅修若断除能所二者,则当成无欺,若远离错乱则是知见清净远离义,彼故观照如适住於世俗谛,即尽如是胜义谛,「有相」、「无相」瑜珈现量二者,成立离分别,无错乱。释量论云:「由除分别网,是明了显现」。
癸三:断除「证成之义」不合理有二:
子一、「断证圆满」不合理之说:
【无能无知非依故,谓无证断之解脱。】外道有一说:客尘是识自性故无能断除,即使能断除亦世俗凡夫所不知,假使知道後,一次断除亦如身体之污垢,重新覆盖故,而谓非有断德圆满。
【非自性故有方便,断因故解脱应理。】尘垢为颠倒之增益,应是突然间故非自性,识是自性明光现相故,烦恼之因是我执,和相违彼我执存在无我故,而断除烦恼因性(尘垢)不再覆盖,如薪柴之火烬,不再产生异熟果之故。释量论云:「心自性光明,诸垢是客尘,故先无能者,成性後无能,生及过普起,说为复退转,断我见种故,是不退转性。」
子二、断除断证圆满不应理分为二:
丑一、断除—修习不应理。
丑二、断除遍一切智非有
丑一、断除—修习不应理
【若谓「跳跃」「水」「金」喻,如是修习为非有。】既修习跳跃无尽故,而不修作跳跃。即使修习慈悲和智慧等,心之自性繁衍无尽亦非有。又依如是掺水而火焰不燃着。虽修习空性和慈悲亦能稍许证悟,然不能趣行彼修行者自性境界中。又如金之溶化,若远离热火之源,则金又转成坚硬。唯限一次了悟空性和慈悲,若远离精勤奋发力量,则重又覆盖尘垢。故若谓慈悲等之智慧圆满资粮遍及於一切所知。
寅一、跳跃无穷尽修习应非有:
【待精进故不坚实,重又生故喻不许。】跳跃是体力故,应极为有限,肺等诸五脏重量,存在於自身之体力,而有极限能量,彼故从前一跳跃不产生後一跳跃故,非有无极限之跳跃。慈悲智慧等是心法故,能产生无量,从前一慈悲增展殊胜後一慈悲等故。喻如树、火或水银、金或从一种子传播後一种子增展至无限量。释量论云:「若时所修作,不复待勤力,余力转增胜,功渐除违逆,安住自力性,心中悲愍等,修生自然转,如火等於薪,水银与金等」。
寅二、掺水当不成立火焰之喻非有:
火焰之前,(水)不能依於所依之(火焰),以其乾化水之故。水非火焰之自性之故。如精勤播种青稞种子,亦不产生稻苗。心识:由修习慈悲等转成自性,如薪柴燃烧转成火。释量论云:「非如是自性,益彼诸功能,於诸後殊胜,无办功能故,依非常住故」。
寅三、溶金返转坚固性之喻非有:
一般如疗养疾病,对治有二种类:a.重又返转b.不退返。A.如对治肺痨病掺用石榴处方,对治瞋恨应用仁慈心等,冶金应用火等是重又返转之对治法。B.然若对治肺痨病采用泻痢剂,对治烦恼修习空性,薪柴为火燃烧等是不再退返。释量论云:「有令生变化,有不复生者,有可还转故,如火於薪金,已灭诸过失,非如坚还生,彼体使无系,如灰不定故。无害真实义,於自性颠倒,尽力不能遮,觉持彼品故」。
丑二、断除遍一切智非有分为二:
寅一、设立诤论
【空性由修习慈悲,乐许趣入自性中,遍所知无穷尽故,极难证成遍智说。】某一外道谓:现证空性不生轮回,修慈悲法为趣入利他行为,虽成立事势比量力,然而境、时、外相无穷尽,非所遍知故,如同天空有边无边?与有情之数目,若不知彼诸量,则不能称谓遍一切智,若了知彼诸量,则成为邪智者,非所知妄称谓「知」故。犹如现见兔角。针对此说。
寅二、答辩
卯一、遍知「极所需要义」之遍一切智者
卯二、遍知「所知之义」之遍一切智者
卯一、遍知「极所需要义」之遍一切智者:
【根本之义无欺性,遍一切智如遍聚】。取舍轮回之因果性—四圣谛成立无欺量故,遍知「所需要之义」而成立遍一切智者,犹如诠说:「人皆聚合药皆全。」释量论云:「了知取舍性,及其诸方便,许彼为定量,非了知一切,随能见远否,要见所欲性,若见远是量,当来依鹫鸟」。量庄严论云:「若尽如是善了知,三善道和解脱道,唯遍知士夫之义,欲许圆满导师智。」亦如是。
【遍知极所需之义,诸善巧者谓遍智,摄集一切而闻知,虽不知牛亦无过。】届中之偈颂。尔时欲许从轮回而解脱,彼之方便乐许遍一切智故,不急需之虫数和微尘数等又何须了知,为病者治疗病乐许知晓一切药方,虽不知牛之岁数,谁来诽谤。释量论云:「故应善观察,办彼所修智,此能知虫数,於我无所需。」然若破斥遍知「所知」之遍一切智者,应非如是,容许了知「急需之义」,不急需义如微尘数,知亦行不知亦行,置於平等舍心,犹如调养疾病,容许了知治病药物,其余置於平等舍心。量庄严论:「一切觉性之所为,非遮止一切智者,我之智识未能故,是承许知足寡欲」。
卯二、遍知「所知之义」之遍一切智者:
【复次比量之应用,是证成遍一切智。】复次虽唯遍知一切所知,应当成立比量。任何微细且难於现见境,若专注彼觉识,则易见其粗相。若意专注观视日光下之微尘,犹如观瓶。遍一切智者亦照见微而难悟之四圣谛义。谓之当成立因相。释量论云:「所取舍彼性,决定具方便,主要义无欺,余他是比量。」若谓其余所知不急需之故,或谓岂非心识不专?应非如是。有一说法:一切所知皆急需之故。不知所知之任其一,不能利益与彼相系之众生之义故,心意不专注为非有,一切所知急需之故。若谓叙述与一切无所急需之因之相违?不急需於自利方面,然急需於利他方面之旨趣不相违。若如是一切所知是错乱性,焉不导致具错乱现象?若不转依识则是错乱,若转依则是禅定之神变相故不可思议,前已述及。
【一劫之际诠说因,如镜中同时映现,如是所知无穷尽,遍智一刹那遍知。】届中之偈颂。
己二、似现量分为二:
庚一、定义:
【一切错乱之心识,承许是似现量性。】似现量之定义,识错乱之现相。
庚二、分类:
【彼分「有别」「无别」二;无别亦分意、根二,有别分三叙述之,谓六遮反邪见故。】
辛一、无分别识为二:(A)∵根识错乱如现见二月等。
、(B)∵意识错乱如显相梦境等。
辛二、分别识有三:
集量论云:「错乱世俗智,比量及所生,念欲似现量」谓之六分法,阳焰误为水,缘取「牛」性等虚体二种世俗,破斥外道欲许为根识之故,观待谓一方之说(不依於因相)。比量和比测而生之二分别识是依於因相,忆念和耽着之二分别识,是不观待於现量和因相二者。释量论云:「似现量四种,分别识三种,从坏所依起,无分别一种。」
己三、观察量果分为二:
庚一、现量果
庚二、比量果
庚一、现量之果分为三:
辛一、破斥他宗:
【见解真实为量果。】外道—伺察派谓实义之见解:最先了知义相,是无分别量,其後差别於义之体性—欲许真实分别识为量果。如是云:「首先实有观待者,具有无分别意识,等同士夫愚痴心,产生真实无分别,欲许彼为正量性,彼之後是何心识,诸实法之理论等,意识耽着是为何?承许彼为量果性。」谓之说法,彼不应理;若与外义不相同,则当不成立量义之见解之故。
【相会证义许量果。】吠陀派(持明)外道欲许「根」与「义」相会合,从而了知彼义为量果。如是云:根与义相会而产生适当之聚合体。谓是量果之说法,亦不合理。根与一切外义之自性,相会遇故,应成了悟一切故。
【说彼差别、差别者。】胜论师主张:从六句实义缘持功德等等之差别谓量。谓差别者之识了悟实物欲许为量果。如是云:现见功德当了悟实物谓之说法,亦不应理。「量」、「果」二者若相异境,测量功德性了知实物不应理,犹如衡量青色为黄色。
【某某许根识量果。】声闻分别说部欲许唯「根」设置境相,由彼量而生之识为量果。如是云:眼见诸色具能依,非彼所依之转识,何故诸色之中断,非现见之故谓之说法,亦不应理,唯「根」分别(思维)各个义,既无远近且色法是境之觉明,不应理之故。
辛二、认定自宗之量果:
【彼故能所设置之,因果二者为量果。】「量」、「果」二者非能生所生,彼亦是彼之自主,彼故非设置果义。」「是能设置者,非自性作用,彼力设彼故」。
辛三、结合彼四宗派:
【自证量果之理论,符合大多数宗派。】声闻分别说部不许自证识。倘若符合一切信许自证识之宗派说法,自所经验力产生「量」,真实自证之名言为「果」,譬如贪爱等感受,彼若置於自之境,能量所量依於果,以此结合於一切」。然而应不相似义证之量果。
【提倡义证各宗派,权势而设置量果。】分别说部之主张:色等相遇而显现实义为「所量」,现见义为「量」,真实了知义之名言为「果」,承许「所量」和「量果」二者为同时之相异物。经部师主张:隐含之外义为「所量」,产生与实义相同之识为「量」,观察了解义之名言为「果」,「所量」和「量果」二者是相异之时域和体性。若依唯识师说法:虽无能所取觉识,所量与能量,依於此尽如是显现所作。有相唯识者主张:所持相分之自证识为「所量」,彼能取相分为「量」,真实自证识为「果」故,依苦乐领受所量和量果,承许同一体性与时域。无相唯识者主张:外义相分之增益为「所量」,彼能缘识为「量」,假有自证识之名言为「果」故,承许「所量」和「量果」二者,依毛发之幻相遮除同一体。如是从四宗派中,法称论师认为若承许外义,则依经部师之主张,若趣向所知领域中,则依无相唯识之主张为其旨趣。释量论云:「观察自体性,说自证是果」。若依经部师主张:世间名言量则义证是量果,彼能置义之自主故。虽是自证许义证。无论如何应是第二心法,若是依义证,从能依於外义是诠说二法,谓之故。是明义与明识二法,若依「唯识」非观待於外义,彼故於(赖耶)一体存在二法。於同一觉识由於无明杂染故,境相法和识相法二种,吾等亦随行法称论师之论说。***多数学者乐许随行於分别说部,彼唯止於无知事势比量力之理论。
庚二、比量果,分为二:
辛一、义理之宗派:
【火之自性为所量,由烟而生遣余识,「是量」彼了悟谓果。是诸善巧之旨趣。】遣余方式误认火之义自相是「所量」。从烟之因相了知,彼火之觉识是「量」,由「烟之因相」了知「火之自相」,比量之名言,是「量之果」。
辛二、唯识宗主张:
有一说,果因相应非有。现见山有烟之时,若位於後山,则为二种情况:若有火则是无识之境故转成色法。若无火则观待於烟因相,转成邪智。倘若现时虽无火亦於烟显现火相之识,尔後士夫达於现场产生火之现相,当转成「烟为因」和「火为果」故。因果相反为非有,彼故若谓唯识宗之果因相应非有量果?
【火现相习气心要,产生烟相之习气,彼故谓无欺士夫,是比量善巧旨趣。】现烟相之觉识,随系於彼现火因之习气心要中,刹那间转成他体故,明知习气之觉醒者,能燃着作义之火现相,比测能产生比量识,彼无欺士夫瑜珈行者之证成比量,释迦慧等论师主张:若比测外界之火,是现时时态,若以心比测火则是未来时态,若无障碍则二者相似无欺性。彼故能显现火相之觉识,从彼识而生故,谓烟现相之觉识从火相而生之诠说,而非从实火故。谓比测因法是果因相。自宗之主张,释量论云:「彼亦现烟觉,明醒习气者,现为火觉性,了知非火性,心续彼堪能,习气为心要,现烟觉明显,故从火生烟,智者有此说。」
第十章详析自利比量
戊二、叙述比量
【比量分二相自利,由因三式显现义。】比量分二相:
己一、自利
己二、他利
己一、自利
自利比量是真实比量,抉择自利比量分确定
庚一、定义
庚二、彼之自性二者
庚一、定义:
由因三式了解所量之觉识,亦比量之定义。不需要遮反定义,以比量无否定之义故。
庚二、决定彼之自性有二:
辛一、如何了解因相
辛二、了解彼之所立
辛一:如何了解因相又分为二:
壬一:认识因相之观待实事
壬二:详析观待之因相
壬一、观待实事:
癸一:第一因式之观待实事—「宗」
癸二:随行式随遮式之观待实事—同品与异品
癸三:设立彼诸观察实事应理
癸一、第一因式之观待实事—宗亦分为三:
子一、思维所比量之声义总相
子二、决定适时之义为别相
子一、思维所比量之声义总相亦分为三:
丑一、认识比量之声—所取境
丑二、决定摄入何种时机
丑三、如何趣知声之定义
丑一、认识比量之声—所取境
【法与有法之聚体,诠述宗谓是真名,彼若唯取一支故,任二支分属假名。】从因明论:「宗」、「所立」、「所比量」皆是同义异名。彼诸所取境亦分为三:「欲知有法」、「所立法」二者摄属假名,彼诸之聚义摄属真名。陈那论师云:「因相所立是聚义,故法与有法二者,非主要属一方是安立所立性」,欲知有法趣入「宗」。法称论师谓:「宗即有法」、「所比量」,谓具有差别相之欲知有法,谓所立唯同品有之说法。「法」亦摄入「宗」。「因相随行於所立,若无所立则无因。」「聚义」亦诠说所立,故谓「宗」之辞。虽相续心亦无生效能谓之。除彼诸外,不摄属其余,决定宗之声义,是共称量故。
丑二、决定摄入何种时机,然则谓「宗」法之叙说
归属「有法」之法,或「所立法」之法,或是二者「聚义」之法,当成错乱?云:不成错乱,所有名声适当时机能了知各个义之故。彼「宗」亦摄属所比量等名声之际有三:抉择「因相之定义」之际摄属「欲知有法」。抉择遍相之际,摄属「所立法」。抉择「真实所立」之际摄属「聚义」故无错乱。如孙陀巴之名声。抉择因相之定义有一说:因总相之定义:「因三式」能决定名相、因相之相属关系。故非抉择於第一因式,因相之声无「唯独第一因式」之近因故。谓之说法?云:不应理?理由是「遍相之定义」亦摄入「因相之定义」转成错乱。
故抉择「因相定义」之际是第一因式,若成立彼第一因式,则成立因支,若不成立「第一因式」,则不成立「因相之定义」谓之接近於共许,此是抉择第一因式故。是接近於趣知「欲知有法」谓宗之声。彼三者亦各具有三种时际:抉择定义与名相之相属之际。定义之实体作觉明之际。具定义之名相作名言之际,彼诸以喻解说易於了知。如是存在九聚因之二种假立第一种情况摄属假借名。其後二种诠说自名—能系念前时之假立名,不观待重新假立名之故。谓之说法亦未必定如是,若是共许比量力之际,则无论如何皆了知故,从大部量论如理阐述之故。
丑三、如何趣入声之定义有二:
寅一、真假名之差别
寅二、思惟真假之法
寅一、真假名之差别:
【随欲说应用前名,了知彼性是真名,除唯一依彼缘由,了达其余许假名。】乐许无任何成立「义体性」之名,然而不观待其余缘由与目的。随欲者最初应用故是真名,且若了知彼义即显现彼之外相。观待他人共称名之目的与缘由後,应用其他(代名词)是假名。而且了知彼义且观待其他(意义)显现彼相。喻如具有脊峰垂胡设立「牛」为真名,「牛」於愚人转成假名,彼故彼诸具全「初立名」和「了知义」之差别。释量论云:「无错误而知,最初立名言,行境是实名。」其余错误了知谓丧失真义。帕姿哈雷云:「於愚者谓牛,许随属原因,唯义转成妄,声住於自义。」
寅二:思惟真假法有二:
卯一:思惟聚义为真实法
【聚义为宗之名声,诸善巧原始成立。】聚义为「宗」之名声,外道论师原始以来,共同成立真名,易於了知故。
卯二、思惟有法与法二支为假名之法分为三:
辰一、设立所立之缘由:
【假名观待余相似,和余相属之理由。】相似原因作为假名,如药为乌雅爪或士夫为狮子,相属原因作为(假名)亦分为二:a.因果相属;「因名」假立为「果」如於诠「日」为「日光」之说法。b.「果名」假立为「因」如该「醉」为「酒」之说法。相聚之相属一般亦乐许不违越因果关系。然而若依共通说法,以喻诠说之,谓观待布匹之一边之辞,曰:布边。观待「总聚」之名声假立「支分」名。如诠说:鼓声或根识,是为「支分」之声假立「聚义」。在此唯独「(所立)法」或「欲知有法」,各个假立为「所比量」之名,是观待於所比量之一部支之原因,如观待布匹之一边,安立为布匹。
辰二:假立之目的
若谓:诸声无目的,非期许超出根本之声义,谓之故「无目的」,以其他之名设立於其他?曰:不应理。此又分为二:
巳一、所立法假立为「所立」之目的
【「法」假设「所立」之名,相违因相为真因,邪见断除妄见故,声韵需要作假立。】若诠说因相随行於所立法。则相违之法亦实有随行否?可能具邪见之思惟,为断彼邪思故,谓因相随行於所立,有一说声韵学之需要假立所立。
巳二、「有法」假立「所立」之目的:
午一、有法假立「所立」实质目的
午二、断除不假立「所立」之相似「宗」二者
午一、有法假立「所立」实质目的
【若诠有法有诤事,若遮诸边长时诤,若诠真名丧声韵,简易了解故谓宗。】若诠谓「有法之法」,则首先不知是存在於同品喻之有法,或是存在於异品喻之有法,是否为第一因式?产生妄见之思惟。如:「声法者,为无常,是眼所见性故。」於「不成因相」,亦即因相存在同品喻之有法误为第一因式,同时具全随行随遮二因式故,思惟是否真因产生邪见,遮除彼邪见之故。存在於欲知有法之第一因式,假名谓「宗法」。如是云:宗即有法,若无目的不需作假立?曰:不是,宗有法破斥一切之法之义故。彼有一说:虽诠说存在之宗有法谓第一因式?且不知同品喻,是指唯同品有。或谓遍及同品有之支分故。为阐明同品喻之同品有故。若谓诠有法之法,则当了知唯第一因式?曰:不应理,若断除这种主张,则须长时饶舌相续诤论。有法之声,须谓「欲知有法之说法」陈述之。若非如是,则焉是重新加上正能立?怀疑之思虑故。若第二次述说,谓有法之声是诤事,则岂无知为第一因式?设若如是叙述,则「了知」亦叙说一次能了知,而诠说二次应非智者,犹如剪指甲焉用斧头。倘若诠说有法之法,诚当如是形成事实,叙说「宗法」当转形成「假名」故,不依二者叙说,信许易於了解乐许谓「欲知有法之法,」之名,吐弃渣物何须绕於後头之思惟。若诠如是真名,乐许无少许不成立,然而谓随行、随遮「欲知有法之法」,诠说因三式之文字不均衡故不顺畅。宗法之有、无同品等等所作解说不妥当,故诸智者们平等舍心搁置之。因滴论云:虽间接了知义,唯近於「假立」,难成立文辞均衡,故完全断除。声韵学云:「文辞丧势尚可,声韵丧势则不可。」故舍弃彼诸产生邪见且难於诠释後,既无邪见且容易诠释故,假借谓「宗法」名之解说。
午三、「假立」与「不假立」之宗相似之断诤
【谓宗与有法相似,共称方式具差别。】有一说,乐许名辞容易於解说,不剔除邪见之义,「宗」之名声趣入「欲知有法」、「所立法」、「聚义」三者故。宗法和聚义,谓「宗」,亦於因相存在宗同品思惟是第一因式否?於此产生邪见。若生邪见,则以眼所见故为因支,亦能立声无常。亦因相存在所比量之所立法是第一因式和具全随行随遮故。思惟是真因相否?产生如前之邪见。云:不相似。所谓「宗」是总声为真实,与「法」言辞相系,唯存在於欲知有法,则不摄属总相而获得别相。喻谓「手」之声,虽趣知人与马等总相,然而若与「具有」之辞相系,则其余(有情)虽同具手,然不摄入「具手」之名声,唯独摄入「大象」。与彼有法之声不相似,谓「有法」是总声与前例相同,亦与所谓「法」之声相属,不摄入唯第一因式。同品喻、异品喻二者亦趣入「有法之法」,与「具头之总声」之言辞相系,然而不摄属唯一大象之别相。一切有头者摄入:「具头」,如一切共许之故。彼故决定声之义,是唯「共许」量故。若诠「有法之法」,则三者皆共许故怀疑。若诠「宗法」,则含括外道论者,共许唯第一因式,不许余二者同、异品喻之有法,故无需怀疑。释量论云:「行故有手故,立有角及象,此声之所诠,世许非欲说。」之说法同一旨趣,如是应了知,因相存在於所比量为第一因式之说法。
【宗与法相属之声,是唯诤事如具手,与法相属谓有法,无法决定如具头。】摄集之偈颂。
除此尚有诸多种他答人之辩,共许量为实势比量力之诤论。譬如具手之故,人亦应成具手因具有手。若非如是,则大象亦应成非具手,谓之相似诤论故,诸外道喜欢分别观察,吾等不引述,彼故在此「宗」之名声是欲知有法。
辰三、能害实事:
【法与有法非所立,无所立之定义故。】所立之定义:无「成立」与无「遮除」量是认持为所比量,无彼二支分之故。
子二、值此决定差别义(第一因式之诤事「宗」)
由欲许之声除趣入业、作者、所作三者外,业转成之境,应非具所立之法,以过遍於真实之同品喻,而不周遍於相违之诤事故。作者或作用转成如欲愿之觉识,亦非具有所立之法,以其刹那间之「比量」或「邪见」之觉识,不遍及宗之诤事故。有一说:所立法无「成立」与「遮除」量之根本实事,亦不适时际北俱卢洲之妙屋等,亦非过遍故。
【认持比事是欲知。】欲知有法之定义,无「遮除」「成立」之量,谓认持所立法之所比测之根本实事为何缘由?别相︱自利比量正因之欲知有法是立论者所认取,他利比量正因之欲知有法是敌论者所认取。若观察欲知有法:声是常或无常,则摄为「无知」、「邪见」、「怀疑」,断除比量之增益,唯一「无知」之范畴,「邪见」於释量论已述及。
【成立欲知是宗法。】欲知有法於所设立之因相成立现量或比量故,是第一因式谓之宗法。
癸二、随行随遮二者之观待实事同、异品有三:
子一、破斥他宗
子二、建立自宗
子三、断诤
子一、破斥他宗有三:
丑一、前期说法
【具有所立法与否,谓同、异二品之说。】有一说:追随宝积静论师主张:具有所立法为同品,不具所立法为异品之说法。所立法亦非唯能成立之因相,於欲知有法所认取比量之总类是火或无常等。所立之「具有」义,亦尽如欲知有法「具有」成立所立宗,若有烟故能立有火,则聚合一体和自性因无分别体性;若能依虚体,则具有能依自虚体。有一说:若欲许所立法之空与不空(同、异品),亦不超越彼性「具有」。
【思维二品实相违,假立产生甚第三聚。】若误以为同异二品为实相违,一切所知可裁决分为二品,由实体断决或由虚体来断决,依前者观之,空性(法者)能立「遮无」之际。若瓶之实体是同品,则瓶之「所作性」和「无常」亦当转成遮无;若实瓶是异品,(形成非遮无),则「真实之瓶」和「实有常之空」等等诸相,亦转成不具有「遮无」之名言(不成立谛实)故,二者皆不应理,倘若实瓶,是与否二者转成第三聚,则丧失「断决」任一方之语辞。复次,若於虚体断决之,则能立所作性故无常之时,若唯「所知」虚体是同品(是无常时),则所知之常为非有。若唯「所知」虚体是异品(是常时),则所知无常转成非有。然而彼之时,唯「所知」若转成是同异二虚体与否,则丧失於虚体之断决语,故无论如何皆不应理!
【某谓无知量之境,分为实虚二相说。】某些***学者无知量之境,能依「火」与「无常」等实体法成立所立法之时,断决为实体,虚体虽可能产生第三聚,然而无过,於虚体不作立破之故。能依「因相」与「遮无」之名言等虚体,成立所立法之时,断决为虚体,实体虽可能产生第三聚,应无过,以其实体不能作立破之故。成立之法:
【具有「同」与「异」实法,虚法依自虚体说。】实体具有无分别体性与相异体性,成立二种实法,和成立虚体法能依自虚体共三种,喻如:「所作性」证成「无常」是无二体性,烟性成立火具相异性和所作性之自虚体,能依正因具全因三式故,成立因相等成立能依自虚体。虽结合彼诸三种义,於一切所立法之同品,有法与因相二者於真正因相之际为同品,於相违因相时为异品,於不定因相当转成如其所应之说法。
丑二、破斥彼诸说法有三:
寅一、作同异二品断语不应理
寅二、成立虚实二分法不应理
寅三、别相︱成立能依自虚体不应理
寅一、同异二品作断语不应理分为二:
卯一、同异二品不能作断语:
【尽如虚实二分法,无法决定於二品,虽二品摄属实虚,诸善巧现见成立。】若能依实体法而成立,则於实体作断语二分法,若山成立具有火,则设立灰色物为因相之时,若灰色物是同品(有火),则水蒸气亦当转成有火,若灰色物是异品(无火),则烟亦转成无火,若灰色物容许同异二品,则丧失同异二品之断决。如是若同品,声成立勤勇所发,安立「有所作义」为因相之时,「有所作义」是同品,闪电和林园之花朵当转成具勤勇所发,若「有所作义」是异品,则瓶与鼓声亦转成不具勤勇所发,若是「有所作义」兼具二者,则丧失同异品之断决语。
复次,若於虚体作断语,则所作性虚体有法,能立正因之名言,以诸善巧者现见成立具全因三式之故,设立因相之时,若唯「所知」之虚体是同品,则唯「所知」之自虚体,依於「能成立声无常」转成真因之因三式,若唯所知之虚体是异品,则所知性异品遍及因三式,而转成相违因,若异品不遍及因三式,则因三式转成非所知。有一说於此之际,唯「所知」之虚体是异品,然而不转成相违,彼二虚体相异故,譬如刹那遍及青色,然而不遍及青色之隐蔽分,如彼二虚体相异故思维之。「青色」和「瞬间」虽遍及於实体,然而不遍及「遣余」故。云:喻不相似,若相异性虚体不转成遍及於异品,则终究非有转成相违因相。
复次,有一说所作性之虚体,能立声无常之因相。证成名言之际是同品,设立「所知」为因相。若容许直接诠说名声等比测,则唯「所知」容许具有作因相之名言故。若成立唯「因相」之名言,则於唯「所知」自虚体不具成立「声无常」之因相之名言,故是异品谓之说法,虽容许如是成立,然所知是异品之时,若不遍於所知性,则转成非所知,具若遍及所知性,则转成相违。此时亦摄属於同品,则转成不定因。倘若思惟遍及实体故,当不转成非所知,未遍及虚体故,当不成相违,则「虚」「实」体亦已成掺杂,岂形成唯一虚体法,彼故虚体亦「所知」、「所量」等是第三聚蕴。
卯二、观察同异二品为坏灭断决之理论分为四:
辰一、观察不应理:
【若於实义作立破,当无知正量之境,若於觉识作立破,当成「有」「无」「未定」三。】若实义作能立、能破,则无法了知正量之境与「非依於外境,能依於声义」之说法相违,若於觉识作立破,则同品决定有,异品决定无,同异二品唯独不定「宗」,岂无第三聚。
辰二、极成过:
【不许欲知为宗故,转成无第一诤事,不许第一诤事因,此难为宗法定义。】若许具有所立法与否为同、异品,居间第一因式之诤事,应不能获得谓「宗」,真正诤事当成为同品,相违诤事当成为异品,彼故若质问「宗法之定义」为何?依汝见无宗故不诠谓宗法,然而真正第一因式之定义欲知有法尽如所引述同品而成立。相违之际欲知有法,尽如所引述异品而成立谓之,诠说目的故,岂能得「宗法」?
【第一诤事於二品,彼故余二诤事之,「有」「无」而确定行遮,亦极难於诠说之。】诤事若於同异二品作断语,不能诠说同品喻谓同品,诤事亦是同品之故。彼故须诠说同品喻随行同品有;不能诠说异品无谓随遮。相违之诤事是异品故,诤事趣入异品之设立故,须诠说异品喻—异品无谓随遮,若於其余摄入因三式成错误,若如是诠说,则一切论述皆破灭。复次:
【於宗法和宗二者,同体诠释为虚体,诸因相皆堕成宗,岂有不定之因相。】欲知有法尽如因相所引述而成立故,亦是宗法,彼真正因相之际,具有所立法故是同品,相违因相之际,不具所立法故是异品故,若谓有同份?若如是,则一切因相不等分於同异二品故,「不定之相似因」转成非有,首先不共不定因应非有,於声成立「无常」或「常」,若设立所闻性为因,则转成正因或相违因,成立宗法且具全同品随行或异品随遮之故。共不定因应非有,若声成立是「常」或「无常」,设立所知为因,则转成正因或相违因,常或无常之所知,存在於同品或异品之故。倘若所知是(常、无常)二者,则彼於同异二品不能断决语。复次,所立法转成异品,所知自性具有自虚体之异品为非有故。彼又有一说。
【聚义若是唯「同品」,彼之支分具彼性。】之说法,若谓聚义是同品故,彼之支分所立法,亦含摄於同品?若如是,则成立权杖故,当能成立权杖者,以其理由相似之故。
辰三、论证相违:
【所知决定为二品,欲许诤事三相违。】一切所知断决为同品与异品二者,第一因式之诤事,与宗随行随遍之诤事为同异二品,欲许三诤事与同异二品相违,若谓真实情况,诤事亦为二:
【若谓欲许二诤事,待彼因亦成二式。】第一因式之诤事虽欲知有法为宗,亦断决为同异二品,因相成立宗法谓第一因式,无须说,真正因具全二式同品有为第一因式,异品遮反为第二因式,(何不许三式?)相违因遮反正因,不定因为同异二品,为何不说为二因式,倘若诠说为二因式,则不成立同异品之届中诤事?然若许届中之诤事,虽许二诤事,亦转成三诤事。(彼故,一切所知裁决同异二品,是不应理。)
辰四、非法称论师之旨义
【同品异品二分法,决定非论师旨趣。】量决定论云:谓宗法有无同品等等具有九句因之分析法不适宜?若於二品亦可能不相违,转成如是,若非如是彼不成立声性,因此,如彼相之声(法者),彼非由唯「宗」和「宗同品」任其一,「观察任许其一相」和「究竟决定各体」相违之故。若谓:与彼相相似性谓「决定」认持「决定」之故,有法转成无?云:非如是,破斥余义之故。彼摄集成立实有认持决定,是否定其他,喻如:首先由自生二子,那罗和无爱子,谓之说法相违。彼故,是因三式之诤事,於觉识上存在三聚蕴。
寅二、成立实虚体二分法不应理:
【各个实虚之区分,随而趣入,名言灭。】若区分各个实虚法後,转而作立破,则义自相非分别境,以分别境无法获得遣余之故,世间一切名言当丧失(功能)。倘若是实法不观待於觉识成立外义,若是虚法观待於觉识而成立义故。若谓二者皆成立且不相违;若如是能依实物成立实法,或依实物成立虚法,如是亦或问;依於虚体成立虚法或依於虚体後成立实法观察之。首先不能成立,於实体无随行之故。瓶自相无「随遍」「随遮」,柱自相无随遍随遮,一切随遮随遍,皆於分别境。第二亦不能成立,实物无随行且唯独虚体无所需之故。第三亦不应理,依虚体後当成立唯一虚法,然无虚体之果故。第四亦不应理,彼为不区分各个实虚,耽着虚体为实体,总义误为义自相之方式,而得所取境。彼故,依数论师之***学者们,亦唯限无知正量之境。
寅三、别相能依实体而成立自虚体不应理:
【依自虚体而成立,观察此法无实义。】能依虚体之法,谓成立依於自虚体,此为何?实体、义自相。无分别体性,或具相异体性,非彼上述二者—是一坚固体。首先二者依次是自性因和果因。第三者为非有,实体不超越同异二者,若是无实体,则能依因相亦不应理之故。非依实体、无实体二者之觉识,是唯持能依自虚体。思惟之若如是无意义,觉识上需能依持於「无分别体性」或「具相异之法」,若非如是,则因相之决定数当坏灭。
丑三、断遮除之不应理:
【二品非直接相违,谓灭坏立破理论。】倘若不能断决同异二品,则克除「所破」故当成立「能立」,和成立「能立」故克除除「所破」之理论,不适当之思惟。
【立破非宗之作用,决定量成立违属。】克除所破和能立所立之关键处,非同异二品之作用,是由量力而生,证成决定相违、相属。例如:若成立山具有火,则同品喻於灶上烟火相属当成立量,若凡有烟则成立火之时,由异品喻诤事之有、无皆可,乐许遮反火故决定唯彼烟之虚体,天授之房屋谓同品亦可,异品亦可之说法,非平等舍心。有一说天授之房屋,若有火则是同品,若无火则是异品故,岂容许平等舍之说法。有火无能立,无火无能害故。尔时是怀疑。不决定同异二品之故,观待於觉识非同异二品是第三蕴,如是若成立声无常,则具无常决定同品有,不具无常决定异品无,未定同异二品是平舍心。如是云:「若成立一则依彼,诸余应平舍谓之。」同一旨趣,彼故观待有关结合之一方—可断决同异二品,相违於经论故远离诸相。
子二、自宗有二:
丑一、观待任何随行随遮:
【因与所立之相属,决定有无随行遮。】因与所立法决定量相属後,因相随行於所立法谓随行,若倒转所立法则亦遮反因相是为随遮之法。彼诸於欲知有法之中,不能决定成立故,而於同异品喻中能决定成立。
丑二、认定观待任何观待实事有三:
寅一、察验同异品
寅二、认定因相立破之境
寅三、详析遣余之立破
寅一、察验同异品有三:
卯一、定义:
【宗与所立法之总,类同与否是二品。】量决定论云:「同品:所立法之总相存在同品义,无彼所立法,则为异品义。」彼同品梵文:萨巴叉;异品梵文:阿萨巴叉,亦即是声义。
卯二、认定同品境:
【同品境亦假立「宗」,是遣余性非二者。】假立彼宗同品境—是相顺於欲知有法,或相顺於真正因之聚义,或相顺於「欲知有法」与「聚义」二者之声义?如以各个义自相与声义之答辩,唯止不知因明之旨趣精义是摄属「遣余」。然而若相顺聚义是宗同品,则谓:同顺於山具有火,已先同顺於所差别法之欲知有法,未同顺於聚义,喻如:若同顺於持杖者之诠说,则正趣行同顺於所差别法—士夫。复次,相顺於山具有火,如何谓相顺?烟之因聚足等等谓相顺於他法之说。必要之际,当不成立具有所立法。相违於法称论师所谓相顺於有法之说。自宗谓假立「宗」是唯「遮除」性。
卯三、断诤:
【此无余他之质难,量论旨趣亦唯此。】断除他人三种之质难。
辰一、或谓:
凡所作性遍及无常,成立遍相之际,当成立所立—声是无常,依此因同品有之随行周遍,决定因相观待同品定有。成立彼无常,观待「假立宗—声」,和「所立之法同品有」—无常。彼声亦观待实有所立法之故。具有彼所立法亦相似,实质答辩:同品喻灶之烟与火决定相属关系,若山具有烟故成立火,则同品喻设置为「同品」之名言,故成立烟与火之相属,此灶与山二者相同具有火,谓立论者决定成立後,阐述於敌辩者之故,无相违。宝积静论师亦云:「为了所立法由余同品之旨义」。
辰二、断除共不定因相违过
声法者为常,以其是所量之故,设立因相之时,假立「宗」—声和(同品)常法,非有同品有之故。若谓摄属异品故,当成相违因?曰:虽非有「常之自相」,然而可能有「遣余」,与彼(常)同品有虚空等故,彼(常)与瓶等二者,遍及所知之故是不定因,岂转成相违因。
辰三、断真正之诤事异品过
真正之诤事自性与自不相同之故转成异品,若许如是则彼(诤事)适宜之因故,当不成立因相之虚体?诤事是同品故岂转为异品,法称论师亦云:认定同品有(随行),异品灭除有同品(故无),宗有法不灭除有同品之说法,亦是彼旨趣。
寅二、认取因相之立破:
【实物别实体非余,别「遣余」非余虚体,彼故实体与虚体,妄执同一作立破。】所谓实物;非如外道所共称,诸多法摄集於一体,若义自相许为实物,随而设立诸多名。虚体是遣余,除了分别见故而增益外,无成立体性故是无实性,故於声义作立破故,了知自相为合理,实体和虚体二者亦於诠释之际各个区分,名言之际误为同一体性後,了知所取境为合理,如遣余品已述及。
寅三、详析遣余之立破:
【能依「有」、「无」二者後,三声义成立二法。】实有法实体之亲因者瓶等,无实法非实体之亲因兔角等,兼「有」、「无」体二法,容许遣余之增益,犹如所知等,如是云:「由无始习气而生,圆满成立邪见故,能依於有无二者,具有声、义、法三相。」
丑三、耽着彼声义而设立外义之实境:
如是能依三境之声义後成立是「义」和「名言」二法。彼诸亦成立「有义」与「无义」二者,「有名言」与「无名言」共四种。彼因相三者之义,能作立破—而成立意义。若因相三者於名言能作立破,则成立名言,此能依彼自性之相属性是自性因,灭除所破斥之际亦转成不可得因之别相。(补注—因相三者即三境)实有之声义:思维上之瓶。无实之声义:兔角「所知」遍及二者,以上三者之方式,能立义和能立名言,而作能立或破斥。
子三、断诤有二:
丑一、断理论不应理
丑二、断与圣定量相违
丑一、又分为二:
寅一:断除—观察同异二品不应理
【由烟因支灰色物,三式因支唯「所知」,若谓分同异二品,观察则正量灭坏。】若依不分虚实而成立,则具烟成立火之时,唯灰色物摄属宗(品)。如是遮反所作成立因相,设立因三式之际,遮反唯「所知」摄属宗,如是观察不应理?
【「烟」「因三式」之遣余,二者「灰色物」「所知」,二者之遮反相反,二者相属故应理。】自宗於觉识上成立第三聚无过故,烟故成立火,烟之灰色物为同品,非烟之灰色物为异品,二者无差别之灰色物是「遣余方式」,是兼二者之法,如是遮反所作若成立因相之名言,则遮反唯「所知」,亦具全因三式是所知之同品故,远离因三式非所知之过。不具全之所知是异品故,遮反「所知」远离具全因三式之过。无差别二者之所知之遣余—是兼具二者之法,若如是汝自己亦应不能断语,「所知」是实体和无实二者,若谓遮反唯「所知」存在於第三聚故?虽无第三聚实义,然於觉识上遮反唯「所知」了知为第三聚,无相违。
寅二、断除观察「因相」和「所破斥」不应理有二:
卯一、由四诤事破斥他宗之答辩:
【遮、灭、法、因分二品,他宗答辩四诤妄。】
辰一:
若从因相遮反具有所破之法,则空性能立「遮无」之际,遮阻所破事後,不引伸其余所立法,若设立遮无,则此所立之法应从遮无之名言而遮反之,彼「遮无之名言」法性,所破之法具有「遮无名言之空性」之故。若许如是於因相无随行,以其因相不趣入所立法之故。倘若因相遮反所破法,则「遮无之名言」成立「遮无之名言之空性」,从遮除所破事後,设立引伸他法,应遮反欲知有法,欲知有法彼遮无之名言是所破法故,若许如是则当不成立宗法,以其因相不趣入欲知有法之故。某些学者或谓:遮反具有所立法,然而无不转成随行,至於「随行」,因相尽如欲知有法所破除之事,趣入具有所立法故,之说法不应理,若因相与所立法无二体性,则转成遮无性,因相与所立法相异性,则自性之因相,当不成立随行所立法之故。
辰二:
因相灭除所破事之际,若灭除具有所破法,则彼前之自性之因相,应灭除所立法唯遮无之名言,若许如是,则灭除所立法当成相违。然若灭除所破斥之法,彼相违遍相可得因,应成灭除「自性因之有法」,以其有法(彼性)遮无之名言是所破法之故,若许如是,则谓剔除有法当成相违之说法,乐许如前之答辩,唯限於无知「遣余」。
辰三:
若空性成立遮无,所立法︱「遮无之名言」是同品,则「遮无之名言」之自遮反,应依於舍弃所立法。若遮无之名言是异品,则彼所立法适合於因相,当不成立随遮式。若不适合於因相,则因相当成无随行所立法?有一说:「遮无之名言」是异品,信乐因相不摄属舍弃所立法,应无不转成随行,以趣入具所立法之实事故。亦唯限於无了知「遣余」之理论。
辰四:
具全因三式之所作法者,若能立真正因,则因相具全因三式。若彼因三式是同品,则彼因三式自虚体(遮反),成立声无常应成具全因三式。若彼因三式是异品则因三式之定义当不转成名相—真正因相?此又有一说,若「所作性」成立唯因相之名言,则因三式亦是同品,若因三式成立声无常,则应是异品,因三式不具能立声无常之因相之名言故谓之,届此区分後答辩者,因三式之自遮反,当成第三聚。
卯二、自宗之答辩:
【遮无名言与遮无,总遮是三聚应理。】前「辰一~辰三」三者之诤论,遮无之名言,误为「遮非」之可终止诤论,倘若遮无之名言是「遮非」,则能立能破转成同一体性,若许如是终究「有体」「无体」当成同一体性,彼故此「无」是遣余故,无少许法是假立名为「遮无」。故因相「遮反」或「灭除」所破事皆可,以其所破实事是「遮反」或「灭除」所破斥之法。复次,若「空性」成立遮无之名言,则遮无之名言之空,灭除所破事—空性,岂相违。复次,遮无名言之空亦具有遮无之名言,是吾等所不承许。
辰一:
所作性有法,为能立正因,以其具全因三式之故,然若以遮反方面分析,(转成第三聚)趣行於各个三式无相违故,远离一切过。如是使用脊峰垂胡作为定义等,一切亦应如是了知。
辰二:
倘若应用一切所知,不能断决其一方,如是承许,与圣定量相违。某些外道主张:能立与破斥之义,欲许所立法之空与否,为直接相违义,欲许於觉识上怀疑为异品义故。量决定论云:「若如是,怀疑所立法,亦非转成异品。」之说法相违思惟之。(云何於觉识上怀疑所立法?设置异品义故,应非转成异品,若许如是与吾等主张相违故,如是与圣言量无相违。)彼诸相违之旨趣,诠说过不相违背,故剔除住於第三聚之义,於觉识上能立「宗」之概念,不剔除第三聚之旨趣,故诸法之取舍无观待於「宗」之理论,彼诸应适用於互相断绝之定义故,是能遮反第三聚。
癸三、设立彼诸观察实事应理
【尽其转成设立因,观待於三宗而得,任一实质不具全,承许是唯观待事。】彼三宗者之总相设立因相,是计量功过之实事故,别相真正因相之际,须成立「宗」与「同品」,虽然不成立异品亦无过。
【能立能破作遮遣,此分实虚为二品,诤论之过无伤。善巧了知正量故。】届中之偈颂。
壬二、详析彼观待之因有三:
癸一、真因
癸二、相似因
癸三、决定真假因
癸一、真因有三:
子一、因之定义
子二、认定事相
子三、名相之分析
子一、因之定义有二:
丑一、认识定义
丑二、如何使用彼定义法
丑一、认识定义有三:
寅一、破斥他宗:
【从一式乃至六式,许余卑劣法错乱。】外道馁杰主张:除正因外余支不合理,欲许唯一式之说法,此不应理。若除「有法」外,其余不应理,则转成不共不定因。若除「所立法」外其余不应理,则眼所见性故,成立声无常,应成正因。若除「聚义」外,其余不应理,则当观待於所立。若除「能立」外,其余不应理,则不违越於唯「因三式」。又有一说:欲许「随行宗法」或「随遮宗法」任一皆可。不应理,随行之差别者含摄於随遮故。是唯因三式於同异二品,唯「见」「不见」而误解「随行」「随遮」之故。吠陀某一派主张:成立有法为「昔前者」,同品有为「有余者」,异品无不见於「总相」,於现量和圣言量不妨害,应「无相违」,欲许因四式亦无知因三式之变化。若成立因三式则无相违。若相违则非有因三式之故。有一说:因三式与彼了知识而承许因四式。和欲许因三式,确立各个数目和无妨害之有境等因五式,亦是无知於因三式之变化,易了知不应理。
又有一说:於因三式之中,断除妨害所立之因相,成无妨害之有境。剔除无错乱相违因,为随欲说之唯一数者。觉识上断除未决定因三式,谓决定是六式说法。此後面三者不应理,且或无妨害之有境是所立,直接妨害是剔除。彼遮除是断除无明显之所立宗,而且不设立妨害因相,需成立所立性,若成立所立,则无需要因相故。怀疑为妨害量,非过故无需断除妨害量。又随欲说之唯一因数者,成立因三式量,「相违」无错误为非有故。依此,成立「宗法」之实事,若无所立则无不错乱,与彼义相违为非有,所谓「决定」亦谓决定唯因三式,当无转成余式,除彼外不需其余,以其无「否定」之故。
寅二、自宗:
【成立宗法定相属,是无过因相定义,成立宗法第一式。】若同品有则存在随行式。若遮反所立则具全随遮式,成立相属故,彼是因三式之旨趣。
寅三、断诤:
【因二式与随行相,引伸遮反无二过。】有一说:宗法与差别随行者或差别随遮者,二者或成立宗法相属,含摄随行,随遮二式故,转成因二式之说法无过?若无「能证成同品」,「能破除异品」二量,则当不成立相属,若证成相属,则成立随行随遮之因二式故,是成立因三式,又若唯「随行」者为错乱,差别随行者若归摄於随遮之范畴,则引伸随行随遮不应理。若因同品有则存在所立法—彼随行性,若遮反成为异品无则遮止所立法,虚体是无错乱不相违。彼故遍及彼宗法支成立彼宗法相属决定因三式同义异名。
丑二、彼定义如何使用法:
正因决定因三式,或谓唯容许决定。此由三点解析:
寅一、破斥他宗:
【许决定非因疑故。】「容许决定」不定故是怀疑。若设立怀疑之烟等因,是不成立。量决定论云:「若怀疑自性或彼之实事,是不成立因相,譬如成立火含摄於雾烟等之实体产生怀疑」。如灯火对於色,非能了悟自之体性故。若未定能依於「遍满」或「有法」,则非能成立彼自性因。亦无法比测决定之因相故,转成怀疑。「不成因三式怀疑,非了悟者之能立」。
寅二、诠说自宗:
【确立因相能立故。】於外界定义不能作立破,而於遣余方式作立破,於剔除方面成立唯「因三式」,亦存在於有余不定因,而且趣行「能立」非有不决定,若无决定则当不成立相属之故。彼故,陈那论师云:由相属旨义是决定之说法。唯一「容许决定」是现量之境界。某一乐许实有义自相,彼非因相,外义非所依。能依於声义成立。「比量」和「所比量」之名言,能依成立相异识而设置。最後信乐「决定性」,观待因三式。故不谓此根识能缘声义境而谓缘持。因相之声亦不说「能了解」,而谓「能知」性之说法。
寅三、断诤:
【此无其他之质难。】彼有三:
卯一、不决定因不应理
有一说:「决定」无「否定」义,虽不决定亦是因相之故。若非如是,则箱内之种子亦非种子谓类推之。断除怀疑之烟等,如箱内之种子,亦若不与缘相聚,不欲许种子作用之因。若不决定因,则「不能成立所立」非能立之因。
卯二:实义法不应理:
倘若所决定因三式,若观待彼能决定之觉识,则「烟」和「所作性」等非转成实义法(因相成立时,义与名言皆成立,譬如:谓「牛」谓唯名成立牛之实义,谓唯名因相成立实义性,因相非烟之作义功能,非能生苗芽之种子。)若不观待觉识,则怀疑之时亦存在「决定」故,应无法断除怀疑之相似因?云:虽观待觉识上然而「烟」与「所作」等当不形成非义法,以其观察现相缘持同一体之故。
卯三、极成过分为五:
辰一、名相应成实义之过
应成诸士夫所决定,吠琉璃青色是实义法故。若任一世夫观待诸实体,如观注於青色,一切因相应成真实青吠琉璃之过?吾等於觉识上显现义相,认取义故一切因相无过。
辰二:由「因相」不生「缘取因相」之过
未决定因三式之前,非转成因相故,从烟等产生缘取因相之觉识,於彼非因相产生缘取因相之觉识,若承许之。「凡事尽相似,缘因心之因,由彼相似事,生彼具因心。」谓之说法相违?吾等所引述因之体性,承许从烟势作性等产生缘因心。不承许由决定因三式後而产生因相之定义。
辰三、「境」「有境」应成颠倒因果之过
若谓决定因三式观待於觉识(有境),则观待已相异之觉识转成彼因,观待已成相异境之实法故转成彼果?曰:不承许由决定产生境。(决定因三式之觉识彼有境非作彼之因,「彼觉识」性是遣余方式之觉识,以其是所作境是无过。)唯「决定」是遣余方式所取实境法,不相违。
辰四、「能破因」为无常之过
(譬如:虚空法者,空无实体,以其有所为义之空故。)有所为义之空等当成无常,若前时未决定,则非有所为义之空故,若後时决定,则成为正因之故,若承许之,应成实体?若实义刹那灭,则转成无常。觉识上暂且所持取,故转成无常之实义,则为极成过。若彼转成过,则容许决定,亦具相似过。
辰五、定义相似过:
若谓正因须要决定,则定义亦须要决定相似故?欲许如是,一切立破不依於实义之声,能有所为义故。决定名相是需决定定义性,不了知遣余之境,於实义上亦无少许定义名相之立论。此有一说:因相之声义,是能知所立,彼亦若直接了知(所立),则须决定。若间接了知,谓可容许决定之说。断除诸决定者诠说之过,非量论之旨义,而且唯限无知於立破之理论。故终究如是思维、测察,遣余是观待觉识上一方之理论。
子二、认定事相有三:
丑一、破斥他宗:
【某谓诤事所差别,欲许为因之事相。】
寅一、随行之成立决定遍及总相,随遮当成立决定遍满遮除诤事:
若彼诸不成立,能立极成过之方式。(喻:具烟山法者为有火,以其有烟之故,彼山之烟是因之事相。)因之事相—唯「山之烟」。同品喻虽不随行然而决定因相之定义量故。唯「烟」之总相若成立遍及火,则境、时、相之差别是遍及烟。然而亦当成立断除不遍及火之怀疑。倘若虽成立遍总相,然而不成立别相,则唯「实事」之总相,成立遍满具「一」与「诸多」,然而於真正实体当不成立具一与诸多性,以其所遍—不成立真正之实体之故。若承许之,离一与诸多之随遮当不成立周遍。倘若虽不成立真实有,然而於唯「实事」总相成立遍及具一与诸多故。彼唯「实有」性,若是真正实有,则不周遍真实之一与诸多。终止思维上之疑疑虑故当成立周遍?於此亦虽所遍山之烟不成立量,然而—唯「烟」总相成立遍及唯「火」故。虽唯「烟」是山之烟,亦彼烟不周遍火,或终止思惟之怀疑,为何不成立遍相。
寅二、克除唯「烟」摄属无火
别相:山之烟亦克除趣入无火故。当能立山之烟遍及火。如妨害量克除所作性是常故,如成立所作性遍及无常。
寅三、:若不成立彼诸遍相则为极成过
应成中观论见不剔除说实有部之过。应成观待遮反之一方,怀疑非因相之过等等畅述说法,此不应理。
【遮除不具是诤事,如是吾等亦无诤,遮除具余无随行,法和所立亦如彼。】欲许「山之烟」等所差别诤事,为因之事相。彼若结合「遮除不具」,则亦是吾等所承许为无诤。遮除不具之时,不转成同品喻无随行,除了自不具足外,遮除其余为非有。若结合「遮除具余」,则无随行,欲许随行当决定周遍总相等等,诤事之法结合「遮除不具」谓,仅限无知因明论式。
丑二、自宗:
【因之事相是遣余。】正因之事相,无所差别境、时、相之烟和所作性等总虚体。於诤事成立「遮除不具」为宗法,因相随行於所立谓「随行」。遮反所立法之量力而成遮反因相谓随遮,如是所立法亦结合「遮除不具」。
丑三、断诤:
【此无其余之质难。】有一说:因相之总相为非有?虽无实体之总相,然而不相违於遣余之总相。若谓一总相不应有二式之观点?彼遮除之总性,相属「宗」和「同品」二者故不相违。若需同时决定因三式,则若成立宗法当成立所立。若谓允许渐次决定,则所闻性亦转成正因?总之不能同时趣入二种思惟故,,依渐次决定,然而有时须决定同时了知,修习因三式明现故,若成立宗法则了知成立所立。若谓总相是所立则成立应能立?云:无过。有法成立「遮除不具」之故,若了知此方法,则自然远离,差别於无随行之诤论等等。
子三、详析名相有三:
丑一、如何分析法。
丑二、决定分析之自性。
丑三、破斥彼诸相属之邪见。
丑一、如何分析法又分三点:
寅一、实体方式分析
【具有彼定义因相,转成诸多分析法。】彼因三式亦依所引述因相之方式分析,设立「遮无」和「遮非」二因相。若依「所立法」之分析,则成立「遮无」和「遮非」二因,若依相属关系之分析,则「同体相属」和「彼生相属」二者。彼亦分直接相属和间接相属二者,若依成立法分析,则为「成立意义」和「成立名言」。若依「能立」分析,则为「共称势力」和「实体(事)势力」二者。
寅二、若以结合方式分析,则分为不可得因、自性因和果因三种。
寅三、断诤:
有一说:若谓能立因可分二种,能破因亦分二种共为四种。若能破因含摄於一种,则能立因亦可含摄於一种。或谓四种否则为决定二种?此之辩答,成立三因相不相属於决定作二种或四种,此是合理之义。
【法称论师作决定,结合方式「因」为三。】能破因终究含摄於可现不可得因故,同一喻体之中,容许抉承性含摄於同一体。能立因之结合,於同一喻体之中不容许结合之故,分为二种因(自性因、果因)结合之方式,决定三种因相之数目。
丑二、决定(名相)分析之自性有三
寅一、不可得因
寅二、自性因
寅三、果因
寅一、不可得因有三:
卯一、定义:
【灭除所破具三式。】
卯二、详析分类有二:
辰一、体性不可得:
【体性不可得有四。】犹如:a.前面地上瓶子可现不可得故,成立「无」之名言谓:自性不可得。b.熄灭火後,灭除烟等谓:因不可得。c.犹如遮阻树故,消灭沉香树谓:能遍不可得因。d.消除烟故灭除烟因无质碍力等谓:果不可得因。遏止彼诸相属之境故,消除彼诸相属法共四不可得因。
辰二、相违可得:
【相违可得有二相。】彼又分:
巳一、「互不并存」可得因
巳二、「互绝相违」可得因
巳一、互不并存可得因又分为二:
午一、破斥他宗之决定数目:
【热触四遮寒触四,故结合谓十六因。】火和火因无质碍力、火果为烟、火之所遍—檀香之火共为四种。寒触亦寒触、寒触因—无质碍力、寒触果—汗毛直竖、寒触之所遍寒霜之触觉共为四种,彼亦寒触等四种为不可现之实事。若热火灭除寒触四种,则谓自性相违自性可得等四种。若檀香之火灭除寒触四种,则谓自性相违所遍可得四种。若烟灭除寒触四种,则谓自性相违果可得四种。若火因无质碍力灭除寒触四种,则谓自性相违因可得四种。共为十六种,承许如是,最後相违因可得四种不应理。
【火非为无质碍力,无相续故无法灭。】火唯「因」错觉性执为无质碍力,不容许设立因之说法故,既不许能立所立。然而思维容许灭除所破亦不应理,热触第二刹那无质碍力,是产生火之薪柴故。彼非火彼(薪柴)不克除寒触。倘若非如是,若火无质碍力能差别作用,设立火为因相,则克除唯「火」故,不须「火因」之因相,而设置热触无质碍力为因相,是刹那之虚体,若设置火作为火之相续,则刹那之火—(无相续之火),不能克除寒触故,无质碍力非因相。然则,若谓相违所遍可得。亦若檀香火为所差别火故,当转成相违自性可得故,彼二种相似?云:不相似,檀香火是「火」性故与寒触相违,「差别相异总法故」谓之说法。亦容许设为因相,若非如是,则灭除「昏暗」设立灯火,灭除「常」设立勤勇所发,灭除「结合识」设立阿罗汉等,从经典论典设立别相,一切皆丧势。彼诸亦「究竟明相」和「所作已办」和「盘」之故。
午二、自宗:
【量论宣述多种论,能灭。是前十二种。】法称论师之量论,谓三种或四种皆如理之宣述,然而随行哲大利现前抉择,唯彼前之十二种。
巳二、「互绝相违」可得因:
【相互断绝於实事,「因」和「有因」为非有。】
午一、叙述相违法:
互绝相违实事,是具「肯定」「否定」故,应无「因」和无「有因」。如是云:复次互相断绝是适用定义之相违,如常和无常谓之说法。克除(否定)常之际,遍及成立肯定无常。
【至於彼之所差别,是能遍相违可得。】喻︰声有法,为常实体之空,以其所作性之故。所破斥—常之实体遍及非所作性,与彼相违,设立(缘)所作性为因相,是能遍相违可得。
【妨害量之相违亦,摄能遍相违可得。】妨害量之相违,「观待」破除「决定」、「无观待」则剔除「不决定」。喻如:彼具观待(余因),是不决定,如染衣—观待於染料。(瓶)破灭亦观待於他因谓之,与「决定」相违是为不决定之所遍,设立「具观待」为因相後为剔除「决定」。
午二、任何存在不观待於余因,是决定彼之体性
如因缘聚合,终必产生结果。「瓶」破灭亦存在不观待於余因。相违於不决定,决定所遍。设立「无观待」为因。摄属於相违所遍可得。有一说:彼诸唯「相异」欲许互绝相违前已遏止。为何欲许之?如结合蓝色四种破灭黄色四种,需如是承许不并存相违因故。含摄於三种互绝相违等,摄入能遍相违可得是类似。故怀疑其支分是不可现因,以相违之方式破除。应用互绝相违而趣入,灭除两者相互可现,当证成现量故,无观待於相违因。
卯三、决定能破因之相属法有二:
辰一、破斥他宗:
【遏止实事之相属,不并存聚体生妄。】立破二者,欲许实事之相属前已遏止。有一说:遮反不并存相违可得,而欲许能依「彼生相属」,所破事寒触四种,能破因具火势等四种,从无实聚体而产生之说法,云:不应理,以其所触可能平等舍心之故,和极成过之故。
辰二、自宗:
【遮属境故遮属法,成立觉识反相属。】体性不可得,遮除成立因相之相属境故。克除相属法性,决定成为相反相属,因不可得和果不可得,是相反彼生相属因相。自性不可得,和能遍不可得之互绝相违因,是相反同体相属因。故成立相属。同品喻之中,因相遍及所立法成立量後,於异品喻成立或不成立皆可,若妨害量之阻遮自性因不可得和能遍不可得,则克除彼生相属「果」不可得和「所遍」不可得故,当成立觉识上之相属。「彼故所立法於异品喻决定,不欲许此之实事。」
相违可得,若成立对立相违,则一方面克除妨害故,不观待於灭除统一相属故,且不需要察验遮反相属。
寅二、自性因有三:
卯一、定义:
【成立自性具三式。】谓之。
卯二、分类有二:
辰一、因相之实体:
【无二体性自性因。】彼亦分为:
巳一、因相之分析
巳二、所立之分析
巳一:因相之分析亦分:
午一、「无观待」别相
午二、「观待」别相二种
午一、无观待别相:
如成立无常设立「存在」为因相之真实因。
午二、观待因相亦分二
未一、观待自法之差别
未二、观待他法相属
未一、观待自法别相,亦有二:
A.唯观待「存在」设立「所作性」为因相。B.如直诠观待设立「缘因别相相异」为因相。
未二、观待他法相属
如设立「具生」为因相,如设立:「产生所差别之无二体性」。此表示与「所立」「同一体性之法」设立任何法,吾等谓一切具足因三式是自性因。
己二、所立之分析:「成立意义」和「成立名言」。
辰二、摄於同分之范围:
【摄彼同分之范畴。】外道主张,承许遮反因相,由缘因聚会定数具全之因,比测容许产生结果。烟因(火)无质碍力之因相,成立有为之烟(无常)等等承许成立他义,一切不观待於他义,含摄於自性因之范畴。
卯三、断诤:
【同一故无相异过。】倘若须要彼自性相属,如烟因无质碍力成立烟之无常。曰:不周遍,以其实质相异之故?「烟因无质碍力」和「烟之无常」二者,虽实物非同一体,然而设置烟因无质碍力为因相,观待於现见烟正昇起故,若於「正昇起实义烟」和「烟之无常」是同一自性义,若非如唯「因」是心识,非自性之因相。
寅三、果因相有三:
卯一、定义:
【成立存在具三式。】谓之:
卯二、分类有二:
辰一、果因相之实事:
【彼生相属为果因。】复次:一般乐许一切(诸)果因相遍及先因而证成能立法方式依於烟因後,然而若烟故成立唯「火」,则成立因之虚体之果因,由唯「名辞」因相,士夫之所作为前行。虚空中之烟是火为前行等等成立火前行之故。(因前行为果因相)从随欲诠说之因相比测义,烟为薪柴所转成。差别烟故成立现时之火,从夜间森林燃焰比测烟,由味道比测「色体」等,比测因之法为果因相。
辰二、摄属范围:
【彼亦含摄於同分。】外道欲许相反因相,从水鸭比测水,和水不动摇,从枣核之适存,比测能、所依等等他利之能饶益故,归属於果因相之范畴。
卯三、断诤:
【成立相异故离过。】果因相亦若需要从彼生相属之原则,则虚空浓烟滚滚有法,是火为前行,以其唯「烟」之故,谓之设立。结果置於有法,未遍及果因相,以其「前行之火」和「唯烟」二者是同一物之故?若成立同一物之支分,则实非果因相,然而从彼前之火产生现时之烟之方式,成立(火)因为前行故不相违,如从现时之烟(身)比测先前之火。复次,从瓶论式中未遍及昇起比测瓶总相之思维。以其从无实之总相不产生论式中实体之故?随欲诠现起总相,为近取因作用,与颚作用相遇故,从俱生缘之作用产生论式,比测因法不相违。如是此二能立因之总定义,成立所立具全因三式。分作二者之因:「凡实有则不生或,诸自性无分别者,彼从彼生无错乱。」谓之义详为分析之,如是彼自性、果、不可得三因相,亦是自性因、果因二因相成立实事因。不可得因相,是能破斥之因相。谓之说法能依之而区分。
丑三、破斥彼诸相属之邪见有二:
寅一、因明学家前期说法:
【有一说九种相属,能立相属有四种。】一切因相若依相属关系,则为直接或间接相属任一皆可,实相属法若需直接相系之相属境,则展现论式「总相」和「烟因无质碍力」不遍及能立无常之烟等因相。因果之「能」「所」差别法若成立唯「相属」关系,则烟故证成檀香之火。有质身之所作性,亦能立无色身之无常,亦当转成因相。若谓烟和火,所作性与无常相属之故?一般形成九种相属法。相属法:实相属法和彼「能」、「所」差别法三种。相属境亦如是有三种,实相属法与三相属境相系属,相属法之「能」「所」差别法二者,亦与三相属境各各相属等共九种。相属法於引伸「实相属法」和彼能差别法二者相系,不引伸所差别法之相系,以其遍及所差别法,不成立遍及能差别法之故。相属境引伸「实相属法」与「彼所差别法」二者之相属性,不引伸能差别法之相属,以其若实有能差别法,则未决定有所差别法之故。若如是,相属境之体性或所差别法二者,相系於相属法之体性或能差别法二者,引伸四者,不引伸其余五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