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得法才能成功∵

(一)∵盲钻乱撞不成材

世间打拳的人,有“练家子”和“打野拳的”一说。所谓练家子,就是专门拜过师,受过系统训练的。所谓打野拳的,就是没得到过明人的指点,而自己瞎练的。∵

从效果上来说,当然练家子成材的较多,而打野拳的成材的可能性几乎是零。有个别打野拳出身的,也是经了明人指点后,才能真正成材。∵

其实,任何一门学问都是如此。经明白人指点过的人,往往成材的较多。而自己不知如何学习,盲钻乱撞的,成功的实在太少见了。∵

这道理其实非常简单。不会的人往往找不到学习的门路,这是正常的。经明白人指导,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途径,这当然就容易成材。∵

而自己找不到路,却又不肯向他人请教,则成了没头的苍蝇,一味瞎撞怎么成材呢?∵

而且,人之所以要学习,就是因为自己不懂,懂了也就不用学了。所以,学习的人,尤其是初学的人,即使拿着书本,也不明其义,这是正常的。所以当然需要明白人指点。∵

自己看了书不懂,又不愿向人请教,那就只能按自己的想法理解。可是,既然自己本来不懂,那按自己的想法理解,多数都是瞎解,错误的。如果自己按照自己错误的瞎解学习,不仅难以成功,往往还会误入歧途。∵

所以,不管学习任何一种学问,都应虚心向明白人请教,得到明人指点。盲钻乱撞是不能成材的。在信仰上,就更是如此了。

(二)∵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

世间有“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一说。∵

什么叫事半功倍呢?就是说,花了很少的功夫,却得到了很大的效果。∵

什么叫事倍功半呢?就是说,花了很多的功夫,却得到了很小的效果。∵

人的努力与收获不是成正比吗?为什么还会有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呢?∵

努力与收获成正比不假。但是有些人努力的效率高,所做的是有用功,所以就会有事半功倍。而有些人努力的效率低,劲没使在正地方,尽做些无用功,所以就会有事倍功半。∵

人为什么会尽做些无用功呢?很简单——不得法,而人努力效率高的秘诀就是——得法。∵

做同样的事,为什么有人得法,而有人不得法呢?因为有些人肯学习,肯总结,所以就会得法。因为有些人不肯学习,不肯总结,所以就会不得法。∵

人往往不会是天生就什么都懂的。∵

人之所以要学习,就是因为不懂。既然不懂,当然就会不得法。所以要向明白人请教。通过努力地学习,自然就会懂了。懂得了道理,当然就能得法。∵

自己不懂,却又不肯向明白人学习,当然就仍是不懂,所以一直不得法要。∵

人既然不懂,为什么又不肯学习呢?因为自大。有这么一种人,他(她)们认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好,自己的一切都好于别人的一切,这也就是所谓的我慢。我慢的人,当然不愿意向别人学习的。∵

自己不懂,又因为自大不肯学习,所以不得法。如此事倍功半也是活该。∵

当然,也有根器极利,自修就能迅速得大成就的。但是,这种大利根人实在太少了。∵

大利根人往往有几种特征:首先,大利根人在物质生活上知足,所以不会一心钻在物质上,而耽误了自己的学问修养。其次,大利根人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会胡乱为所欲为,而耽误了自己。再有,大利根人不贪爱世间的名闻羁绊,又不好热闹,所以自己能专心办学。另外,大利根人勇于向明人请教,所以能进一步提高自己。∵

勇于向明人请教,是大利根人的基本特征。而那些自以为了不起,不肯向他人学习的人,当然也不是大利根人。∵

所以,不管学什么,做什么,想得法,就要向明人学习。得法才可能事半功倍。

(三)∵五明学

大乘佛教有五明学。这五明学被视为菩萨的基本功。大成就者就是通五明的。∵

所谓菩萨,并非象一般想得那样是神。佛教中的菩萨,是发菩提心,行菩萨行的佛教行者。∵

五明作为菩萨的基本功,当然菩萨是应当具备的。其实,学习五明学不仅对于菩萨,对于普通世人,也一样是非常有意义的。∵

五明的内容分别是:声明。因明。内明。医方明。工巧明。∵

1)∵声明

所谓声明,就是语言文字的学问。语文知识、地方方言等都属于声明。∵

作为菩萨,如果连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都不懂,那当然成了笑话。即使对于普通世人,如果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上有很大障碍,人家说话听不明白,自己想说话却表达不清楚,那还谈什么成功呢?即使是聋哑人、盲人还得懂他(她)们的语言文字呢。∵

有些人说:“我什么都明白,就是表达不出来。”∵

这实在是很可笑的。为什么呢?其实理解与表达是相应的,理解得越深,表达得越清楚。表达不清楚,那是因为理解得不深。完全不能表达,那根本就不明白。∵

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能谈得上明白,那就能够表达。理解到什么深度,就能表达到什么深度。如果一点表达都不懂,那么对别人的表达是怎么明白的呢?所以,根本就不会有“什么都明白,就是表达不出来”的事。∵

如禅宗佛教高僧们的机锋,一般人听不懂,更谈不上表达。而有觉悟的明白人是能听懂的,所以他(她)们也同样可以表达。但却没有听懂了却表达不出来的事。∵

如果一个人说他(她)什么都明白,就是表达不出来,其实说明他(她)根本就不明白,还不愿承认。他(她)也许听到过,但对所听到的,也根本没能理解。

2)∵因明∵

所谓因明,就是逻辑上的学问。推理、辩论等都属于因明。∵

菩萨不通因明,那就成了笑话。而对于普通世人,若没有逻辑推理能力,不能合理地理解与说清道理,对于自己的成功,当然是莫大的障碍。∵

有些人爱凭想当然办事,不喜欢因明。所以他(她)们在逻辑推理上有很大障碍,以使他(她)对一件简单的事物,都不能正确地理解。可当人们告诉他(她)们会错了义时,他(她)们还觉得很委屈。∵

还有些人看不起精通因明的人。他(她)觉得,老实人不会说,而不老实的人才会说。而自古的大论师们都善辩,难到他(她)们都不老实?不老实怎么能有那么大的成就呢?答案很简单,这些觉得老实人不会说,不老实的人才会说的人,只是在给自己的不明白找借口罢了。∵

有些修行人说:“修行修心莫修口。”这也是可笑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认为心与口是分家的。其实心口永远是相应的。所谓口是心非的人,他(她)们心里想得本来就是骗人,才会说出骗人的话。而真正修心的人,随着内心的明白,表达、推理能力自然就越来越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所以,修心的同时也就修了口。表达、推理等能力的提高,具足种种善巧方便,本就是内心明白的一种表现。怎么可能把心口分开,又光修心不修口呢?哪里有心里什么都明白,就是说不出来的事呢?除非是哑巴。事实上,把心口分开,就这些话的人,往往却是爱骗人的。∵

还有些人,把因明仅仅当作一种辩论技巧,而排斥因明。他(她)们认为:“学问在于自心觉悟,而不用争口舌之功,所以因明根本就是没有用的。”∵

这种见解是很浅薄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因明不仅仅是辩论技巧。因明是逻辑上的学问。学习因明,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学问的心髓。如果因明没有用,那逻辑推理的能力也就没有用了。而没有逻辑推理的能力,又怎么作到自心觉悟呢?∵

再有,因明辩论可不是争口舌之功。人们辩论,是为了把学问的心要搞清楚。因明辩论是有自觉觉他的作用的。∵

首先,通过因明辩论,可以使自己对学问的理解达到更深的程度,乃至彻底地觉悟。∵

另外,通过因明辩论,可以帮助其他人搞清楚其尚未明白的问题,以使其对学问的理解程度加深,乃至彻底地觉悟。

(3)内明∵

任何一门学问,都有其根本的理论基础。所谓内明,就是清楚自己的信仰的根本原理。∵

如一个中观宗佛教的行者,一定要明中观宗佛教的根本佛理;一个唯识宗佛教的行者,一定要明唯识宗佛教的根本佛理;一个道教行者,一定要明道教理论;一个儒教学者,一定要明儒教学说;一个共产主义者,一定要明共产主义的根本原理。如此等等。∵

作为菩萨,如果不通内明,那真是天大的笑话。不仅如此,不管哪一门道理,如果有人没有内明基础,确喊着是某某学者,那都是天大的笑话。∵

有人说:“老实人应该是只做事,不学理。学理的人不老实。”∵

这是非常可笑的见解。凡事皆有其理,不懂理的人,做违理的事是再正常不过的。违理做事,岂不是把事情越做越糟?不学理,糊里糊涂地做事,要么是迷信,要么就头脑有毛病。∵

有些人说:“某某人证量到了一定高度,但行持却根本没到。所以内明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做。”∵

这是典型的胡说八道。所谓证量,是通过长期的行持,使自己对大义的理解到达了新的高度,有了一定的造诣。证量根本就是建立在行持上的。行持不到哪来的证量?∵

所谓内明学的深度到达了一定程度,绝非是从表面文字上可以理解的。举个例子来说。如学儒学,能照猫画虎地说两句子曰诗云,这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但这绝谈不上造诣。而想有孔子、孟子那样的造诣,则非通过努力地学习与实践不可。∵

有人说:“如此说来,世上根本没有嘴上说得好听,实际却做不到的了?”∵

当然不是。世上嘴上说得好听,可实际上做不到的大有人在。关键是说得好却做不到的,根本谈不上什么证量,只是鹦鹉学舌罢了,其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得是什么意思。这是指学问而言的。如果从某一件小事来说,如说吃饭却没吃等,就更谈不到什么证量问题了。∵

当然,证量到了,必能做到。这做到也有层次之分。证量越高,做得越彻底。证量高度不够,做得就不够彻底,这是正常的。

4)医方明∵

所谓医方明,就是指医疗上的学问。医药、针灸等都属于医方明。∵

作为菩萨,必要懂得一定的医疗方面的学问,有一定的治疗能力。而对于普通世人来说,医方明也是十分必要的。不管是中医、西医,还是法术、气功,具有一定的医疗能力,都是非常有用的。∵

俗话说:“健康是个宝。”不管学习哪一种学问,有健康的心理和体质,都是十分重要的。∵

有些人说;“学习是学本事,要好身体干什么?身体不好更好。”∵

这种说法当然很可笑。如果没有好身体,三天两头闹病,这当然会对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这很好理解。∵

有些人说:“既然没有好身体不行,那就应该一切为身体服务。”∵

这同样是不正确的。人活在世上,绝不仅仅只是为了活着而已。有好的身体,是为了保证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如果一切为身体服务,却放下了事业和追求,就是舍本逐末了。那样,自己就成了身体的奴隶,反而招来了烦恼。∵

自己的信仰、事业、追求才是重要的。

5)工巧明∵

所谓工巧明,就是一般工艺技术上的学问。绘画、音乐等都属于工巧明。∵

作为菩萨,不仅要有声明、因明、内明、医方明,还要具备工巧明。具有一定的工艺技巧,这同样是基本功。∵

其实,学习任何一种学问的学者,都同样需要相应的工巧。∵

经常听到某些学者,只知搞自己的所谓“纯研究”,而对于一些必备的工巧都不懂。如有些人,竟连如何系鞋带都不会。这种学者,只能叫作“瘸腿学者”。∵

在工巧上有一技之长,对每一个人都是非常实用的。不仅如此,在工巧上的一技之长,同样也能陶冶情操,提高学识。而事情的具体完成,都要用到工巧的。∵

所以,工巧明是非常重要的。

(四)理与事的关系

理是指理论。事是指实践。∵

世人常说,想把事情做好,一定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如果理论与实践分了家,就经常会闹笑话。∵

事离了理,就成了蛮干。如有些农民不知限量,一味多施农药,结果起了反效果,就是典型的例子。∵

理离了事,就成了空想。如有的所谓“昆虫学家”,竟然不认识苍蝇,闹了大笑话。∵

所以理与事是不可分离的。∵

理与事相结合,也是由浅入深的,一般可分为四个步骤。也可以说,作好学问,搞好事业,也都要通过这四个步骤。∵

初作学问的人,一般是谈不到什么理的。如果此时自己乱发挥,则会把事情搞砸。所以,此时的人们主要是依老师的教导,依前人的理论,如实地实践。这一阶段的重点,则在事上。所谓熟能生巧,久而久之,实践多了,也就有了经验。但重要在于事,可不能完全离于理,还是要依老师的指导,如理行事的。∵

然而,如果自己想提高,光停留在事上是不行的。所以,人们要把实践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炼,上升为理论。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前人的理论,也才能推陈出新。此一阶段的重点,则在理上。但请注意,理是建立在事上的。没有事,也就上升不到理。即使有前人的理论,但如果不通过实践,也是不能深度理解的。∵

但是,光总结出了理论还不够。理论一定是有用的。如果总结出的理论没有用,那要理论干什么呢?所以,人们要进一步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再以实践去促进理论,这也是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但光懂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是不够的。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则是有理论,有实践,两者结合的意思。但理论从来就是不离实践的,两者本就是相互依存,离了一个,也就没有另一个,也就是说,其实本不该将理与事分开的。即原本不能离,也谈不到什么相结合。这是深层的理解,这一定要建立在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久而久之,所做也就自然合乎于理。放下对理的执着,却不离于理。勇猛精进,直达成功。∵

此时,所谓理论结合实践的道理,对人们已没有什么用处了。因为此时的人们,理事本是不相离的,说事而从不离于理,说理也从不离于事。∵

总结一下,这四个步骤就是:事。理。理事。事事无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