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安,内观教育,2006.02
说明:因明立式辩经有「证明题」和「测验题」二类,第二类是机动的问答,在於测验双方的观念是否正确。守方必须抓出似因的错边(选择回答因不成或不遍),若抓错则必前後相违而落败。以下为一「测验题」,由於守方防守的不同而有赢或输。
〔例〕孙中山先生是中山吗?∵
1攻方:孙中山先生,应是中山,因为是姓孙号为中山的人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孙中山先生,应是姓孙号为中山的人,因为是姓孙名文号为中山的人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孙中山先生,应是姓孙名文号为中山的人,因为与孙中山先生为一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孙中山先生,应是与孙中山先生为一,因为依据自身为一的公设故。
守方:同意。?∵
攻方:孙中山先生,应是姓孙名文号为中山的人吗?
守方:同意。
攻方:孙中山先生,应是姓孙号为中山的人吗?
守方:同意。
攻方:孙中山先生,应是中山吗?
守方:同意。∵∵(以上为正确)
2攻方:孙中山先生,应不是中山,因为不是中间的山故。
守方:不遍。?∵(此为正答)
攻方:应有遍,因为*中间的山是中山的同义词故。
守方:因不成。∵(此为正答)
攻方:*中间的山应是中山的同义词,因为是一般的共识故。
守方:不遍。?∵(此为正答)
评解:一般的共识并不认为「中间的山」是中山的同义词,因为中?∵山一词广含人名、地名、山名等等。守方只要一直守住「中山是不相应行」「孙中山先生是不相应行」,而「中间的山是色法」即成功。以上守方守得成功,攻方未得分。
於上2起,若问答如下:
2攻方:孙中山先生,应不是中山,因为不是中间的山故。
守方:因不成。∵(此为守方错答)
攻方:孙中山先生,应不是中间的山,因为不是山故。
(说明:以下对攻方而言是证明题而已)
守方:因不成。
攻方:孙中山先生,应不是山,因为不是色法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孙中山先生,应不是色法,因为是不相应行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孙中山先生,应是不相应行,因为是人故。
守方:不遍。
攻方:〔凡是人都是不相应行〕应有遍,因为人是不相应行的部分故。
守方:不遍。
攻方:应有遍,因为依据部分的公设故。
守方:同意。
攻方:凡是人都是不相应行吗?
守方:同意。
攻方:孙中山先生,应是不相应行吗?
守方:同意。
攻方:孙中山先生,应不是色法吗?
守方:同意。
攻方:孙中山先生,应不是山吗?
守方:同意。
攻方:孙中山先生,应不是中间的山吗?
守方:同意。
攻方:孙中山先生,应不是中山吗?
守方:同意。
攻方:完结!
(说明:守方1和2前後相违而失分)
於上2起,若问答如下:
2攻方:孙中山先生,应不是中山,因为不是中间的山故。
守方:不遍。?∵(此为正答)
攻方:应有遍,因为*中间的山是中山的同义词故。
守方:不遍。?(此为守方错答)
攻方:〔若中间的山是中山的同义词,则凡不是中间的山都不是中山〕应有遍,因为依据同义词的公设故。
守方:不遍。
(说明:此时,双方唯有摊开同义词的公设来检验:若A是B的同义词,则凡不是A都不是B。今经由检验,攻方合乎公设,守方不合公设),所以:
攻方:〔若中间的山是中山的同义词,则凡不是中间的山都不是中山〕应有遍,因为依据同义词的公设故。
守方:同意。
攻方:凡不是中间的山都不是中山吗?
守方:同意。
攻方:孙中山先生,应不是中山吗?
守方:同意。
攻方:完结!
(说明:守方1和2前後相违而失分)
於上2起,若问答如下:
2攻方:孙中山先生,应不是中山,因为不是中间的山故。
守方:不遍。?(此为正答)
攻方:〔凡不是中间的山都不是中山〕应有遍,因为*中间的山是中山的部分故。
守方:不遍。∵(此为正答)
攻方:〔若中间的山是中山的部分,则凡不是中间的山都不是中山〕应有遍,因为依据部分的公设故。
守方:不遍。
(说明:此时,双方唯有摊开部分的公设来检验:若A是B的部分,则凡A都是B,凡不是B都不是A。今经由检验,攻方不合乎公设,守方合公设),所以,守方守得成功,攻方未得分。
於上2起,若问答如下:
2攻方:孙中山先生,应不是中山,因为不是中间的山故。
守方:不遍。?∵(此为正答)
攻方:〔凡不是中间的山都不是中山〕应有遍,因为*中间的山是中山的部分故。
守方:因不成。∵(此为守方错答)
攻方:*中间的山应是中山的部分,因为中山是人名、地名、山名等等不同种类的集合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中山应是人名、地名、山名等等不同种类的集合,因为依据一般的共识故。
守方:不遍。
(说明:此时,双方唯有摊开一般的共识:中山应是孙中山先生、中山县、山名等等不同种类的集合。今经由检验,攻方合乎公设,守方不合公设),所以:
攻方:中山应是人名、地名、山名等等不同种类的集合,因为依据一般的共识故。
守方:同意。
攻方:中间的山应是中山的部分吗?
守方:同意。
攻方:凡不是中间的山都不是中山吗?
守方:同意。
攻方:孙中山先生,应不是中山吗?
守方:同意。
攻方:完结!
(说明:守方1和2前後相违而失分)
分析:「中山」一词随着时代的演变,民国以来其内涵已随孙中山先生的名声而扩充成为包括山名、人名、街名等等,因而成为「不相应行」。「中山」一词可归入「不相应行」中的「不和合性」。
───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