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称遥可接”——虞愚论玄奘在因明发展史上的地位
刘培育
虞愚(1909~1989年)是中国现代着名佛学家、因明家。生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史研究会顾问,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
他在中学时期就开始阅读梁启超、章太炎的有关佛学着作,颇受感动。19岁时由厦门到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研究印度唯识因明之学。后在厦门大学读书期间经太虚法师介绍到闽南佛学院兼课,在那里研读大量唯识因明典籍,对唯识因明之义理深有体会。1934年~1935年发表《因明学发凡》和《唯识心理大意》等论文。以后陆续出版了《因明学》、《印度逻辑》、《印度佛教思想史略》等着作,发表了大量有关因明唯识的学术论文,在学术界有相当的影响。虞愚对玄奘大师一向推崇备至,晚年发表《玄奘对因明的贡献》、《玄奘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主要贡献》等长篇专论,深刻阐述了玄奘的学术贡献和伟大精神。
虞愚指出,在印度因明史上有“两座高峰”,陈那的因明学说是一座高峰,法称的因明学说又是一座高峰。“这两座高峰闪耀着光辉”。①
陈那(约450~520年)诞生于南印度婆罗门家族,在犊子部出家,师从世亲,对于大小乘经典都能融会贯通,特别是对因明学,不但有深刻的研究,而且有重大的贡献。他的因明着作很多,后人称为“陈那八论”,其代表作为《因明正理门论》(前期)和《集量论》(后期)。他的主要贡献是:改造五支作法为三支作法,删去五支作法中的合、结二支,增设喻体以避免古因明的无穷类推的弊端,提高推理的可靠程度;创建九句因作为三支作法的推理基础,并概括出新的因三相原理。在印度因明史上,陈那以前的因明被称为古因明,而陈那所改造和完善的因明被称为新因明,陈那也就成为新因明的创始人和代表者。不仅如此,陈那还创造性地把印度因明从论法发展到量论。他立论精密,自成体系,被后人称为印度“中世纪逻辑之父。”∵∵.
法称(约620~680年)生于南印度睹梨摩罗耶国的一个婆罗门家族,后来到那烂陀跟护法学习,复从自在军学习《集量论》,是陈那的再传弟子。传说,法称十分聪慧,他学陈那的《集量论》,一遍就见于师齐,第二遍便超过他的老师而与陈那比肩,到第三遍终于发现陈那学说的缺点。法称全面发展陈那早期和后期的因明学说,使因明最终摆脱辩论术的羁绊,而与知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使因明逻辑部分更精纯,使因明的逻辑基础更巩固。因此他成为印度因明史上继陈那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法称这个学术体系的火炬,照明了从7世纪到12世纪佛家逻辑的道路”。
虞愚认为,玄奘对陈那的因明学说不仅有透彻的把握,而且推进和发展了陈那的因明学说。虞愚在他的论文中把玄奘对因明的贡献归结为“在印度”与“在中国”两个方面。
在印度游学期间,玄奘参访诸多精通因明的论师,见于传记的有戒贤、胜军以及僧称、智贤等等。他眼界广阔,研习精湛,有两件事足以表现他对因明的见识之高和贡献之巨。
一是修正他的老师胜军的一则比量。相传,胜军殚思四十余年立一比量:诸大乘经皆佛说,两俱极成非诸佛语所不摄故,如增一等阿笈摩。此量作为一则真比量流传良久,玄奘到了杖林山之后,详加研究,发出此量的因对小乘学派来说有他随一不成过,因为小乘学派并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说。玄奘巧妙地将此量的因修改为“自许极成非诸佛语所不摄故”,删去“两俱”,在极成之前用“自许”来限定就完全符合因三相要求了。
二是玄奘在戒日王为他举行的盛大的无遮大会上坐为论主,立唯识比量:“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犹如眼识”。这一比量有说服力地回答了正量部的诘问,经18天无一人能驳难,创造了运用因明工具攀登高峰的一个光辉记录,玄奘因此被誉称为“大乘天”。∵∵
以上说明,玄奘的因明水平在当时的印度是非常高的。甚至超过他的老师而同陈那大师相比也毫不逊色。
玄奘回国后,对因明的贡献更大,虞愚把玄奘的贡献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宣讲和翻译因明《人正理论》和《正理门论》,将印度新因明系统地传人了中国,培养了窥基等一批精通因明的弟子,进而把因明再传播到日本和朝鲜,大大扩张了因明的影响。
其二,玄奘及其弟子们研究因明,从义理方面发展了因明。比如,区别宗体与宗依,宗依必须两宗共许,而宗体必须顺自违他;强调寄言简别,以利于立论者发挥思想而不成过失,使三支比量的运用富有一定的灵活性;将“生因”、“了因”分为言,智、义三种情况而成六因,正意唯取“言生”、“智了”二因,对因的把握更准确了。同时,将每一过类分为全分、一分两种类型;将有体无体分析的别体的有无、言陈的有无,复将后者又细分为3种不同情形,虽然有繁琐之嫌,却通过精细的分析穷究了因明过类的一切可能,显示出因明的某种严谨性。
经虞愚的阐述和论证,可以看出:玄奘是因明发展史上的一位大师,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前无古人的。他是陈那、法称两座高峰之间的又一座高峰。尽管陈那、法称在印度,玄奘在中国,相隔千万里,但他们的因明思想是相通的,他们共同推动了因明的发展,也代表了因明的光荣!
1983年8月,我和虞愚先生一起赴敦煌参加全国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他兴致勃勃,欣喜若狂,在开幕式上咏唱出——
燕南雁北群贤集,
握手敦煌喜可知。
绝学相期同发越,
高文何止闯藩篱。
由来后浪推前浪,
自是多师为我师。
玄奘法称遥可接,
冥探正理报明时。的美妙诗句。“玄奘法称遥可接,冥探正理报明时”,用形象思维生动地反映了玄奘与陈那、法称在因明发展史上高峰迭起、相接相通的历史地位和思想关联;也强烈而深刻地表达了虞愚这位老学者对我国因明发展的殷切期望。
[作者小传]∵∵刘培育,男,1940年4月生,吉林省扶余县人。196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196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哲学所(研究生),导师金岳霖教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玄奘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金岳霖学术基金会秘书长,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校长,北京创新思维研究所名誉所长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逻辑学、因明学、名辩学、创新思维。主要着作(包括合着)有:处女作《学点逻辑》(1974年)、《形式逻辑原理》、《逻辑》、《修辞与逻辑》、《先秦逻辑史》、《中国逻辑史》(第2卷)、《中国逻辑史资料选》、《中国古代哲学精华》(主编),选编《因明论文集》、《因明新论》、《因明研究》,《思维技巧》(主编),《创新思维导论》(主编)等。此外编《金岳霖文集》、《金岳霖思想研究》、《金岳霖的回忆与回忆金岳霖》以及《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书。
1991年倡议开展玄奘思想研究和修复玄奘故里,受到学界响应和***的重视,1992年参与筹建玄奘研究中心,1994年和1999年参与第一、二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工作。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