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报恩斋团队∵∵无光@SH∵

《三藏法数》提出一个概念“三轮体空”,指施空、受空和物空。笔者认为:∵善要分出层次,从主体、客体、境界三个层次来渐次修行三轮体空,比较容易把握。如下:

1)主体的三轮体空,就是施者三轮体空。首先破除了主体意识,但依然不究竟,这就是圆满的善。用一些好记的词汇来总结:不求名显、不求报速、不计多少。

2)主体和客体同时三轮体空,就是施者和受者三轮体空。其次破除客体烦恼,依然不决定,又叫三轮客空。这就是圆满究竟的善。用一些好记的词汇来总结:不求心安、不为他知、不畏色难。

3)主体、客体和境界同时三轮体空,就是施者、受者和他者三轮体空也。这里的他者指第三人,小到了解这个事情的人,大到现在、外来一切确定、有可能了解这件事的有情众生。最后破除了境界思想,因此又叫三轮境空或三轮皆空。这就是圆满究竟决定的善。用一些好记的词汇来总结:不避污名、不为他感、不惧德亏。

施者

受者

物者

三轮体空(圆满)

不求名显

不求报速

不计多少

三轮客空(究竟)

不求心安

不为他知

不畏色难

三轮皆空(决定)

不避污名

不为他感

不惧德亏

不同层次的三轮体空,在对待施者、受者和他者的时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了凡四训》中,中峰和尚对善的总结很精彩,摘录并且穿插了“渐次修行三轮体空”的理论归纳,如下:

什么是真善假善?

以前有几个儒生,去请教中峰和尚说:‘佛家论善恶,如影随形;现在某人行善而子孙不发达,某人为恶而家门隆盛。那么佛所说的报应是没有凭据了。’中峰说:‘一般人不明事理,智慧没开,认善为恶,认恶为善,不说自己颠倒是非,反而怨恨天地报应有差错哩!’大家说:‘善就善,恶就是恶,那里会认善为恶呢?’中峰就叫他们说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有一个人说:‘打人骂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说:‘这也不一定。’另一个人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又说:‘那也不一定。’大家都把平时看到的善恶说出来,但中峰都不以为是。

中峰说:‘凡是对人有益的就是善,只为自己的利益的就是恶。假如对人有益,即使打人骂人也算是善;假如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你恭敬别人,礼让别人,也算是恶。’所以为人处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己之善则是假善。发于内心的善行是真善,装给别人看的善行是假善。无所求而为之善是真善,有所求而为之善是假善。

[渐次修行三轮体空]∵不求心安、不畏色难,主体和客体同时三轮体空。

什么是端善与曲善?

一般人都认为谨慎,随和之好好先生是善人,但圣人却认为敢做敢当豪爽之狂狷之士,才是善人。因为谨慎软弱没有个性之人,虽然全乡人都说他好,而成好好先生,却是随波逐浪,没有志气,没有道德精神,没有道义勇气之人。所以一般人所说的善恶,就跟圣人所想的不一样。

总之,天地神鬼对于善恶之观念,都与圣人的观念相同,而与世俗的眼光相反。因此说:若想积德行善,决不可只为了顺乎世俗人情,讨好世人掩人耳目,必须从内心深处潜移默化,一心只为济世,纯为爱人助人,才是端正之善。若有一丝媚世之心,一点偾事玩世之心,则就是虚伪歪曲之善。

[渐次修行三轮体空]∵不避污名、不避德亏,主体、客体和境界同时三轮体空。∵∵

什么是阳善与阴善?

为善而为人知是阳善,行善而不为人所知,就是阴德。阳善只能享受博得名誉之福报,阴德天必赐以厚福。世人名誉超过了实质,必有奇祸。因为盛名是造物所忌,而有名望之人,大都只是博得虚名,缺少实际功德,因此名望之家,横逆之事也特别多。因此古人劝人:‘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人若毫无过失,而被横加恶名,又能逆来顺受,必是大有道德修养之人,子孙往往能突然大发。因此俗眼所看为恶昌盛之说,值得探讨,因此,阳善与阴德,就只差别于明与暗之分罢了。

[渐次修行三轮体空]∵不求显名,主体三轮体空。∵∵

既然行善,何以又有是善,非善之说呢?

举例来讲:鲁国法律规定,若有人肯出钱、去赎回被邻国捉去作臣妾的百姓,***都依例付给一笔赏金,作为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人却不愿接受奖金,孔子知道了就骂他说:‘你错了,君子做事可以移风易俗,行为将成为大众的规范,怎么可以只为了自己高兴,为了博得虚荣,就随意去做呢?现在鲁国富人少,大都是穷人,你这样创下了恶例,则大家认为赎人接受赏金是丢脸的事,则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以后赎人回国的风气,将慢慢消失了!’

还有一例:子路救起溺水之人,主人送了一头牛道谢,子路收了起来,孔子听到了说:‘从此鲁人必乐于拯救溺水之人。’因为一个肯救,一个肯谢,则会酿成风气。

以上二例,以一般人的观念说,子贡不领赏金是廉洁的好事,子路接受赠牛,是一大败笔,但孔子的看法却与众不同,孔子反倒称赞子路,而责备子贡。

因此说: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为,必须看他的利弊。不可只看现在,必看事情的结果。不可只论个人的得失,需看对大众的影响。若现行似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若现行虽然不善,而其结果有益于大众,则虽非善而实是善。举此一例可以旁通,例如:不应该的宽恕,过份的称赞别人,为守小信而误大事,宠爱小孩而养大患......等,都急待吾人冷静检讨改善。

[渐次修行三轮体空]∵不避德亏,主体、客体和境界同时三轮体空。

至于善有偏正,又当何讲?

举例说:从前吕文懿宰相辞职归乡,乡民依然尊敬他如北斗星,看重他如泰山,有一天,一个乡民醉后前去大骂他一顿,吕公不为所动,认为是醉人而不去计算。一年后,此人愈变愈坏,终于犯上了死刑重罪,吕公才后悔说:‘当初若稍微跟他计较,送官惩罚,小惩足以为戒,也许今日不会促成此种大恶,都是吾当初存心过于忠厚,怕被人误为仗势欺人,以致害了他!’这是一个善心而作了恶事的例子。

再举一恶心而行善事的例子:某地有次饥荒,暴民白天公然到处抢粮,有某富家告之于官府,官府却一概不理,于是暴民愈为放肆,变本加厉,逼不得已,只好私自惩治暴徒,乡里才为之平静,而免大乱。

因此说:人人皆知善是正,恶是偏。但若行善心而使事成恶,则是正中偏。若行恶心而使事成善,则是偏中正。这是为人处世应有的认识。

[渐次修行三轮体空]∵不避污名、不避德亏,主体、客体和境界同时三轮体空。∵

还有半善满善,又作何解?

易经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就像把东西存进容器一样,勤而积之则满,懈怠不积则不满。譬如以前有一女人,到庙里烧香,想布施却又家境困难,找遍身上只得二文钱捐献,但庙里主持高僧还是亲自替她诵经忏悔祈福。后来此女贵为宫妃,携带了数千金来庙布施,主持高僧却只派了徒弟替她回向,因此她就开口问道:‘我以前只捐二文,你就亲替我祈福,今天捐献千金,你为何不替我回向?’高僧说:‘以前布施虽小,心意真切,非老僧亲劳,不足以报答。今日布施虽多,心意却不如以前真诚,因此有人代劳即足也。’以此为例:‘千金是半善。二文是满善。’

因此说:为善必须发乎真诚自然,事后不牢记在心里,则虽小善也能达成功果。若怀有企图行善,施恩望报,就是终生行善,还只半善。

譬如以钱财救济别人,若能做到付出金钱,而心里没有感觉。付给其人,而像没有其人,付出了钱财,而像没有钱财。如此就是三轮皆空,一心清净之境,则一文足以消千劫之罪,斗米也能种无涯之福。

若施人而心不忘,施恩而望报,舍财物而心痛,那么即使是万两黄金,也只半善而已。

[渐次修行三轮体空]∵不求回报、不计多少,主体三轮体空。∵∵

另外一个例子--乔致庸造房子

近代晋商中一个杰出人物乔致庸,他救济周围乡亲的做法是。每当灾年,他就开始造房子,只要是来搬一块砖,就可以顶一天的工,发一天的钱粮。

[渐次修行三轮体空]∵不为他感,主体、客体和境界同时三轮体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