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人间佛教∵

·期刊原文

禅宗的人间佛教

谈玄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2册

页247-264页

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1980年十月初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7页∵∵

一、导言∵∵

「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十字街头,解开布袋。」斯二

语,堪能代表禅宗有出世之修养有入世之精神也。

禅宗于日常生活中,有主宰,不随物转,纵居声色名利

场中,不妨与世推移,混俗和光,能于淤泥而不染,可为尘

世中解脱人也。庞居士云﹕「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

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

妙用,运水与搬柴。」此偈道破了禅宗在日常生活中,最为

简易,极其明白,为禅宗特色也。古语云﹕

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

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

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

248页∵∵

又云﹕「人之一心,万理具备焉。」

禅宗可贵者,在红尘浪里,觅个不受惑的人,同时要觅

个孤蜂顶上的汉,此二人是一是异﹖从此再进一步,如人饮

水,冷暖自知。古德谓﹕「披毛戴角入囗来,优钵罗华火里

开﹔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依此义,作禅宗

的人间佛教。∵∵

二、禅宗之由来∵∵

佛教是人间的宗教,故法华经云﹕「佛为一大事因缘,

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尤其是禅宗

,触境逢缘,无不从本性中自然流出。千峰寒色,雨滴岩花

,皆能指示心要,妙悟禅机。古德谓﹕「一切色是佛色,一

切声是佛声。」就是目睹烟林,而谈妙义﹔云台宝纲,而尽

演圆音。翠红鳞甲,普现色身三时,霞峰雾沚,同转根本法

轮。古德偈云﹕「土面灰头不染尘,华街柳巷乐天真,金鸡

唱晓琼楼梦,一树华开浩劫春」。昔日有一楼子和尚,因从

街市过,经酒楼下,偶整袜带少住,闻楼上人唱曲云﹕「你

既无心我便休」,楼闻忽然大悟﹔从此号楼子和尚。偈云﹕

「因过花街卖酒楼,忽闻语唱若离愁﹔利刀剪断红丝线,你

若无心我也休。」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因为一切

众生,无始至今,为杀盗淫妄,愚痴贪瞋,迷却自己,虽然

在迷,本性不失﹔如月在水,不曾失却,只为搅沙摇浊,不

见全月,致令泥底耕捞,转搅转失∵∵

249页∵∵

,一旦止却捞耕,勿投沙土,勿摇勿搅,圆月本在。诸佛出

世,教导众生,止却尘劳,而登寿域,故释迦世尊于腊月八

日,明星出时,忽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

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今教离妄想,如我无

异。」顽石禅师偈云﹕「夜半明星出现时,分明丧尽目前机

﹔若言总具如来相,也是空拳诳小儿。」智论云﹕「诸佛断

法爱,亦不立文字,亦不庄严语﹖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

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故始从鹿苑,终至鹤林,于

其中间,未曾说一字。及至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人天百万

亿众,悉皆罔措,独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

,涅盘妙心』﹔分付摩诃迦叶,称为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故云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者,乃为人间佛

教之源泉也。∵∵

三、禅宗之人间初机教化∵∵

初心人学佛,须先远离恶友,亲近贤善,受持五戒十善

等教。但依金口圣言,莫顺庸流妄说。常念柔和善顺,不得

我慢贡高。以慈心相向,不得恶语伤人。见宾客,须欣然迎

接﹔逢尊长,须肃恭回避。慎勿见色闻声,流荡邪心。智彻

禅师云﹕「初机入道,四众安顿手脚处,须讲究根本、始末

、来源、去就。何为根本﹖以五戒是为根本。何为始末﹖以

长久不恋心是为始末。何为来源﹖要知空劫以前事是为来源

。何为去就﹖要知此一件大事落处是为去就。学人既要明此

一件∵∵

250页∵∵

大事,来源去就,必须坚持五戒,精修十善,意不外驰,心

无散乱,动静闲忙,纯一正念,方与工夫上稍有相应分。前

云四众者﹕先举在家二种,首以孝顺父母,敬重内外六亲眷

属,坊巷邻里,当知尊卑贵贱,谦让仁慈上下和睦,此孝子

顺父母之情也。此孝顺二事,世人以为常语,不知其理,甚

优甚广。略言孝者,四事供给,谓饮食、衣服、卧具、医药

、敬爱侍养,是为孝也。顺者,顺父母之颜色,顺父母在理

之所欲,凡有所为,不违父母之意。若有如是孝顺之心,上

下和睦,父母得以不动心,此是世间孝敬善道,天伦之理,

何异常乎﹖更能持斋奉戒,念佛参禅,欲求大乘,了脱生死

,此是出世间大孝大善也。四恩普报三有均资何一生父母而

不报乎﹖」

又五戒者,止杀为首,五常以仁为首,故不杀可谓仁。

仁者,慈也、忍也、博爱也。好生恶杀,故曰﹕「见其生不

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故君子远庖厨」,此是仁

之戒也。

不盗,义也。义者,宜也、平也、大用也。合宜之事,

当行则行之﹔合用之物,当取则取之。非义而不行,不义而

不取,故君子见得思义,夫子之时,路不拾遗,子曰﹕「不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云。」此是义之戒也。

不邪淫,礼也。礼者,中也、履也、大体也。家语云﹕

「昔鲁人有独处室者,邻人嫠妇,亦独处一室,夜暴风雨,

嫠妇趋室而托焉,鲁人闭户而不纳,嫠妇自诵与之言﹕『子

何不仁而不纳我乎﹖』鲁人曰﹕『吾闻男女不六十不同居,

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纳也。』妇曰﹕『子何不如∵∵

251页∵∵

柳下惠然﹖』鲁人曰﹕『柳下惠则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

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闻之曰﹕『善哉欲学柳下惠者

,未有似于此者。』」所谓焉有邪淫之事﹖此是礼之戒也。∵∵

不饮酒,智也。智者,慧也、明也、高超也。智与日者

。若人有智,如天之有日,智不安日,故曰为智。智日升空

,无幽不烛,是以饮酒昏乱真性,则智慧之心不明矣﹗浮云

翳空,则智慧之日不照矣﹗故经云﹕「饮酒者犯三十六种失

功德事」,故书中酒诰制戒亦严,义和酖湎于酒辱身败德,

故禹恶旨酒好闻善言。梁武帝四十六年,不茹五辛荤酒,自

云﹕「不饮酒无昏迷障」。孔子曰﹕「不为酒困」。皆谓酒

能昏智乱性,众圣皆止,此是智之戒也。

不妄语,信也。信者,诚也、实也、真重也。昔有二贤

士,即范张也。千里之途,半年之约,范约九月十五日至谒

,张具鸡黍而待之,时至人来,诚信君子,故无妄也,此是

信之戒也。

五常之戒,治世之善,顺天理而行,守死善终之道,稍

有其过,则丧身败德,无善道称之扬名于后世矣﹗何况佛教

中四众,念佛参禅,欲求无上妙道,又是出世间大善大因缘

,永脱轮回,到涅盘岸,得大安乐,而不遵此人间佛教之根

本五戒,欲脱轮回到涅盘岸者,不可得也。∵∵

四、禅宗之人间佛教工夫∵∵

又参禅者,必身心寂静,专参一话头,或参念佛是谁。

或参父母未生以前谁是本来面目。专∵∵

252页∵∵

精一心,久之自有悟入。赵州云﹕「三十年不杂用心,除着

衣吃饭是杂用心。」又云﹕「汝但究理坐看,二三十年,若

不会,截取老僧头去。」现时有一般口头诳禅,五戒不持,

禅非真参,逢人指手画脚。胡说乱道,说他已证几地,已得

甚么。此等诳妄,皆是魔外住世,断人善根种子,切勿信顺

,必须依诸佛圣教,祖师言论,相合不逆,方可信也。古德

云﹕「切莫信道不须参,古圣孜孜为指南」。黄檗云﹕「尘

劳迥脱事非常,紧把蝇头做一场,不是一翻寒彻骨,怎得梅

花扑鼻香﹖」此语最亲切,若将此偈时时警策,工夫自然有

进步也。今摘录参禅入门于下,以便参禅用工借镜也。∵∵

佛法工夫,第一要立坚志。盖志者气之帅也。人若立

有坚志,如统军百万,威神八面,天日可贵,何事不

成乎﹖凡畏难者,志不坚也。因循者,志不坚也。立

志若坚,反难为易。今于佛法工夫也,亦是如此。志

坚则事成。俗谚云﹕「男子无志,纯铁无钢﹔女子无

志,烂草无穰」。中峰歌云﹕「也无难,也无易,只

贵男儿有真志。」佛法工夫,此志,尤为最要﹗

佛法工夫,全在于觉,要知佛法一念觉,即一念佛﹔

一念不觉,即一念凡夫。盖因觉即是佛,佛即是觉,

佛与凡夫,只在觉与不觉而已。

佛法工夫,有一句妙诀,只有四字曰﹕「坚持正觉」

。要知信力日坚,谓坚固而不更变也∵∵

253页∵∵

。念力日持,谓持执而不厌久也。正觉者,圆明普照

,不偏不亏也,人能发此正觉本性自然显露,一切妄

心,不待驱除而自降伏。譬如日光一照,黑暗尽明矣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

妙法,惟在于此。譬如知是做梦,则不昏迷矣﹗佛法

工夫,立志要坚,又要有恒。若不有恒,多至半途而

废,或少有得而自止,是皆自弃,深可惜也﹗

佛法工夫,最怕间断。若勤工一月,已臻上乘,只须

间断十日五日,彼上乘者,不知何在﹖更不得援前月

之勤以自恃﹗

佛法工夫,全要自参自悟,即至亲厚之父子师友,俱

替代不得,亦非世法之技艺,可以传授得的。譬如他

人吃饭,只是他腹饱,己腹仍定饥饿。慧思大师云﹕

「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自己求,莫从他觅,觅亦

不得,得亦不真」。此所谓求人不如求己也。

佛法工夫,要清早起,乃天地清爽之气,最堪取却,

不在乎五更眠,三更起,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佛法工夫,要知尘世有许多恶境,如生老病死,忧愁

困苦,名缠利锁,惊风骇浪,即或小有喜悦者,亦是

空花不实,暂时不久,需要看得透彻,才知佛法是救

我出离苦海之事方欣欣乐为也。∵∵

254页∵∵

佛法工夫,最怕说闲话,管闲事,要知闲话闲事,俱

令人心散神飞,无益有损﹔且将好光阴虚度,真为可

惜﹗

佛法工夫,若是用功多时,未免疲倦。也要行步走走

闲散闲散熙养精神,俟有精神,再去用功,自然明觉

。精进苦呆,呆下苦工,不独性昏不灵,而体弱之人

,疾病生焉﹔疾病生而工夫歇,岂不欲速反迟﹖

佛法工夫,一日要见一日的精进,勿谓今日不学而有

来日,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

呼老矣,谁之愆欤﹖﹗

佛法工夫,虽不可停缓,亦不可过于急遽,譬如善走

路的人,每日走得百里,只走七八十里,则气力有余

,而筋骨不疲。若倚恃着气力强健,走过百里之外,

自然疾趋忙奔,必至疲倦,次日反不能行矣﹗做工夫

人,往往生出病来,皆由如此。

佛法工夫,如身体困倦,可将两肩前后上下用力扭转

数十遍,则周身血脉流通,精神爽快,不生诸病,此

修养家辘辘双关法也。

佛法工夫,日间精进,不可懈惰,不必言矣﹗凡每晚

用工只可更余,不必过久,人若过子夜不睡,则血不

归肝,他日病由此致,又有一种人,能炼魔不卧,殊

不知佛法工夫岂在于睡不睡耶﹖∵∵

255页∵∵

佛法工夫,行住坐卧,俱可用工﹔或坐多时,亦可行

动。或行多时,何妨再坐,不专于坐也。有学长坐不

卧者,六祖晓之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

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此明透坐卧之机矣﹗

佛法工夫,最要发一个破生死的坚硬心,看破世界身

心,都是假缘无实。若不发明本具底大事,则生死心

不破,则无常杀鬼,念念不停,却如何排遣﹖

佛法工夫,要把一个死字贴在额头上,将血肉身心,

如死去一般,只要究明底这一念字现前。这一念子,

如倚天长剑,若触其锋者了不可得,如淘滞磨钝,则

剑去久矣﹗

佛法工夫,最怕耽着静境,令人困于枯寂而不觉,要

知动境人喜厌离,静境人多欢喜,良以世人一向在喧

闹场中,一与静境相应,如食饴食蜜﹕如人倦久喜睡

,自然贪着,而不自知也。需要急急识破﹗外道教令

身心断灭,化为枯木寒灰,亦从静境而入。若岁久月

深,枯之又枯,寂之又寂,随于无知,即与枯木寒灰

何异﹖工夫处于静境,只要发明衣线下一段大事,不

必在静境,始得于大事中求其静相,了不可得,才为

得也。

佛法工夫,全要定慧,要知定与慧,如同表里,是二

非二,缺离不得。人要明心见性,成佛成祖,只在定

慧上用工。知得定慧之妙,则易如反掌﹔不知定慧之

妙,则难若登天,难易俱在自己之能干也。∵∵

256页∵∵

佛法工夫,最要紧的是一个切字,如用心切,则懈怠

不生。若能在切字上体贴,不愁生死心不破,不愁不

到佛祖地位。舍此切字,别求佛法,皆是痴狂外道矣

佛法工夫,做得上,如挑千斤担子,放亦不下﹔如觅

要坚的失物相似,若觅不着,誓不休。其心中但不可

生执、生着、生计﹔执成病,着成魔,计成外。果得

一心一意,如觅失物相似,则三种浑然没交涉,所谓

生心动念,即乖法体也。

佛法工夫,不可沾着世法,佛法中尚不可沾一点,何

况世法﹖若真正话头现前,履冰不见寒,蹈火不见热

,荆棘林中,横身直过,不见有挂碍,始可在世法中

,横行直撞,不然,尽被境缘转将去,欲得工夫成一

片,任多年,也不得。

佛法工夫,不可寻文逐句,记言记语,不但无益,且

与工夫作障碍,把真实工夫,反成缘虑。

佛法工夫,最怕思维,做诗做偈做文赋等。诗偈成则

名诗人,文赋工则称文人,与参禅总没交涉。

佛法工夫,凡遇着顺逆境缘动人念处,便当觉破,提

起话头,不随境缘转,才得有成,或云﹕不打紧,这

三个字,是误人学者,不可不审也。

佛法工夫,凡于世上一切事物,可爱可憎可喜可悲的

种种情思,俱皆丢失,惟存我的正觉∵∵

257页∵∵

,不顾其余。又要做一个没用的人,任他来耻笑我,

我也只是个不知不理,我只照管我自己的正觉,时刻

莫懈。

佛法工夫,做的人多云做不上,即此做不上,便做去

。如人不识路,便好寻路,不可说寻不着路,便罢了

,如寻着路的,贵在行,直至到家乃可,不可在路上

站着不行,终无到家的日子。

佛法工夫,不怕错,只怕不知非,纵然行在错处,若

肯一念知非,便是成佛成祖的根基,出生死的要路,

破魔网的利器也。释迦佛于外道法,一一证过,只是

不坐在窠臼里,将知非便舍四个字,从凡夫直到佛位

,此意岂但出世法,在世法中,有失念处,只消一个

知非便舍,便做得一个净白的好人。若抱定错处为是

,不肯知非,纵有***现前,救他不得﹗

佛法工夫,不可避喧向寂,瞑目合眼,坐在鬼窟里作

活计。昔人谓黑山下坐,死水里浸,济得甚么事﹖只

须在境缘上做得去,才是得力处。一句话头,顿在眉

睫上,行里坐里着衣吃饭里,迎宾待客里,只要明一

句话头落处,一朝洗面时,摸着鼻孔,原来太近,便

得个省力,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佛法工夫,最怕认识神为佛事﹔或扬眉瞬目,摇头转

脑,将谓有多少奇特。若把识神当事∵∵

258页∵∵

,入外道无疑,真是走错了路,甚为可惜﹗

佛法工夫,只在一则公案上用心,不可在一切公案上

解会,能解得,终是解会,非悟也。法华经云﹕「是

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到」。圆觉经云﹕「以思维心测

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将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得。

」洞山云﹕「拟将心意学禅宗,大似西行却向东。」

大凡学凿公案者,须皮下有血,识惭愧始得。

佛法工夫,最怕落空,话头现前,那得空去,只此怕

落空的,便空不去,何况说话现前耶﹖∵

此是参学之初机最为切要者也。∵∵

五、禅宗的人间生死观∵∵

世人之志,不出饮食男女,富贵功名,为人生所达之究

竟也。然而人生数十寒暑,就是功名富贵,也不过石火光中

,争长竞短﹔蜗牛角上,较雌论雄。岂知狐眠败砌,兔走荒

台,尽是当年歌舞地﹔露冷黄花,烟迷衰草。悉属旧时争战

场。忽尔物坏境迁,众苦萦缠,逼迫而来,前路茫茫,未知

何往﹖从兹始知悔过,临渴掘井何为﹖自恨早不预修,年晚

多诸过咎。临行挥霍,怕怖怆惶﹔谷穿雀飞,识心随业。如

人负债,强者先索,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无常杀鬼,念念

不停∵∵

259页∵∵

。命不可延,时不可待。人天三有应未免之,如是受身,非

论劫数,感伤叹讶,哀哉切心。古德云﹕「鸿飞天外迹留沙

,人去黄泉名在家。」又云﹕「悉得百华成蜜后,不知辛苦

为谁甜﹖」永嘉云﹕「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步。

」法华经云﹕「汝等莫得乐居三界火宅,勿贪粗弊色声香味

触也。若贪着生爱,则被所烧。」此皆世人之生死也。

若是悟道之士,临命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

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灵不来,死时性灵勿往,湛然

圆寂,心境一如,若能如是,直下承当,不为三世所拘系,

便是出世人也。千万不可有一分毫趋向,若见善相,谓佛来

迎,种种现前,亦不欢喜﹔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怖畏

。但自观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古德云﹕「作有义事,

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散乱心。散心随情转,临终被业牵

﹔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又宝觉禅师作生日偈曰﹕「

昔人去时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来﹔今既不来昔不往,白云

流水空悠哉。」若能如是观者,则真悟道之人矣﹗∵∵

六、禅宗的人间唯心观∵∵

「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此语为禅宗之家常便饭

也。其实佛说一藏教,不过说破一个心字,所谓破一微尘出

大千经卷。华严经云﹕「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万法是

一心,一心是∵∵

260页∵∵

万法,山河大地则是我心,我心则是山河大地。」又云﹕「

心如巧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斯

明一心生万法之所由也。昔沣州龙潭崇信禅师,作饼为业,

礼天皇和尚。皇云﹕「汝执侍,以后为汝说心要法门。」凡

经一岁。师云﹕「来时和尚许说心要法门,至今未蒙指示﹖

」皇曰﹕「吾为汝说来久矣。」师云﹕「何处是和尚为某甲

说﹖」皇云﹕「汝若不审,吾则合掌,我若坐时,汝则侍立

,汝擎茶来,吾为汝受。」师良久皇曰﹕「见则便见,拟思

即差。」师乃大悟。禅宗以法法是心,尘尘合道,着衣持钵

去,横参竖参去,皆吾自心之作用也。永明心赋开首一句就

说明一心字曰﹕「大开真俗之本,独标天地之先,常为诸佛

之师,能含众妙﹔恒作群贤之母,可谓幽玄。」未有天地以

前,迨有今日﹖皆是唯心之所变现,离心以外,更无别法。

古德云﹕「心便是天体﹕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怒,

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何

者少得﹖只要随起随灭,廓然无碍,便与太虚同体。」但是

三界热恼,犹如火宅,甘心忍受,若免轮回,非佛不成。佛

即是心,心何远觅﹖不离身中,色身是假,有生有灭。真心

如空,不断不变,故云百骸溃散,各归本位﹔一物长灵,盖

天盖地。然而今人迷来久矣,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

真法,欲求法而远拊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

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而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

臂,敲骨出髓,刺血写经,长坐不卧,过午不食,乃至转读

一大藏教,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自劳尔。但识自

心,恒沙法门,∵∵

261页∵∵

无量妙义,不求而得。故释尊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

是如来圆觉妙心。」是知离此心外,无佛可成﹔过去诸佛,

只要明此心的人,现在诸圣,亦是要修此心的人,未来诸圣

,亦复如是。古时有一位异见王问婆罗***曰﹕

「何者是佛﹖」

***曰﹕「见性是佛。」

王曰﹕「师见性否﹖」

***曰﹕「我见佛性。」

王曰﹕「性在何处﹖」

***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而今不见﹖」

***曰﹕「今见作用,王自不见。」

王曰﹕「于我有否﹖」

***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

见。」

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

***曰﹕「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

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

262页∵∵

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

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王闻心即开悟。

又有僧问归宗和尚﹕「如何是佛﹖」宗云﹕「我今向汝

道,恐汝不信。」僧云﹕「和尚诚言,焉敢不信。」师云﹕

「即汝是」。僧云﹕「如何保任﹖」师云﹕「一翳在眼,空

华乱坠。」其僧言下有省。所以古德一言之下,心地开通﹔

一句之中,性天朗耀。到此方不负平生参学之志愿也。其或

心地不开,性天不朗,各各紧把绳头,依据画描儿,蓦直做

去,勿若再逢亲友,指示前因,一念相当,万念消得。恁么

时三涂苦趣,同证菩提﹔四重深恩,一时酬毕。到此方知佛

法之妙﹗∵∵

七、禅宗的人间唯物观∵∵

佛法中不坏假名而说真实,无一法而非佛法,无一事而

非佛事。「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乃至宇宙间森罗万

象,陈列其中,如晃煌天中,金乌玉兔,金龙飞空,闪云光

明,高耸云表,巍巍山岳,洋洋大海,彩云叆叇,乃至鸟语

花香,皆吾人主观现象之写真﹔真空中之假相也。

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世间者,于诸物

境上参求焉。兹于古时善知识,末后示现,倒单立化,坐脱

吉祥,接物利生,莫不于人间事物中识取﹔游戏三昧,现希

有事,皆物质上之变现也。然则世界坏时,天龙福尽,劫火

洞然,于是诸变化中有不变者在耳。古德云﹕「劫∵∵

263页∵∵

火洞然无一物,青山依旧白云中。」又佛藏经云﹕「于无名

中,假名相说,皆是如来不思议力。譬如有人嚼须弥山,飞

行虚空,石筏渡海,负四天下及须弥山。蛟脚为梯,登至梵

天宫殿。劫尽烧时,一唾劫火即灭,一吹世界即成。以藕丝

悬须弥山,以手接四天下雨。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相无

为,无生无灭,令人信解,甚为希有﹗」又云﹕「奇哉世尊

﹗于无异法中而说诸法异」,故云说法是大神变,无中说有

,有中说无,岂非神变耶﹖

又肇法师物不迁论云﹕∵∵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也。余

则不然,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

此语为法本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也。中观云﹕「观彼

知彼去,去者不至方。」斯皆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

迁明矣﹗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

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

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

所见未尝有异同焉。既知往物而不来,而谓今物而可

往,往物即可来,今物何所往也﹖昔不从今以至者,

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则物不相往来明矣﹗既

无往返之微朕,有何物而可动乎﹖然则旋岚偃岳而常

静,江河兢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

不周。又谓若动而静,似去而留,可以神会,难以事

求。是以言去不必去,闲人之常想﹔称往不必往,释

人之所谓往耳。岂曰去而可遣,住而可留也﹖∵∵

264页∵∵

又云﹕∵∵

谈真有不迁之称,导俗有流动之说。而征文者,闻不

迁则谓昔物不至今﹔聆流动者,而谓今物可至昔。既

曰古今,而欲迁之者何也﹖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

存,以其不动﹔称去不必去,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

来。不来故,驰骋于古今﹔不动故,各性住于一世。∵∵

又谓﹕∵∵

人则求古于今,谓其不住﹔吾则求今于古,知其不去

。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古。今而

无古,以知古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今不去,若古不

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于一世,有何物而可去

来也﹖∵∵

案上之说,可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为唯物

观之实证也。

又古时大德在于日常生活中,而求实证者,谓诸法皆同

一味,各住本位,所谓「蜜齐海内之甜,火均天下之热﹕一

蜜甜遍天下之蜜皆甜,一火热尽囊中之火皆热。」此明诸法

之体一如也。

又以反正法而说唯物义,如新丰和尚云﹕「井底缝尘生

,高山起波浪,石女生得儿,龟毛长数丈﹔欲学菩提,应须

看此样。」若会得此义,于佛教之义理,豁然无碍,唯心欤

﹖唯物欤﹖皆是佛教遍满人间也。∵∵

民国二十二年十二月八日,写于武昌世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