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序一
方立天
佛教的戒是禁制之意,具体指皈依佛教的信徒为了对治烦恼所必须遵守的戒条、规则。戒的作用,抑制方面是防非止恶,积极方面是求是行善。戒与律连在一起构建为合成语“戒律”,其中律是僧团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佛教制定戒律,其目的是为了规范佛教信徒的行为以及僧团的生活。佛教戒律就是佛教伦理道德规范,佛教的戒律之学即佛教伦理道德学说。
佛教戒律与社会的关系,即佛教伦理道德与社会的关系。佛教戒律既影响和作用于社会,社会又影响和作用于佛教戒律,佛教戒律与社会伦理、法律、风俗、生活间存在着不断互动的过程。一般说来,佛教伦理道德的社会功能具有多重性。从积极方面看,有道德感化、心理调适、慈善公益、批判时弊等功能;从消极方面看,是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也会发生某些流弊。至于社会,对佛教伦理道德则具有吸纳、制约、调整、改造等作用。佛教戒律与社会,归根到底是佛教伦理价值与社会核心价值,尤其是与社会伦理价值之间的比较与交涉、影响与渗透。佛教戒律与社会关系的探究,既是宗教伦理学范畴,也是社会学范畴,但主要是属于社会学范畴。
研究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有三难:一是具体而细微地了解佛教戒律及其历史源流、教义背景难;二是深入把握中国社会及其历史变迁难;三是要把以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厘清和分析两者的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必然关系与偶然关系更难。
上海师范大学严耀中教授知难而进,潜心研究,经长年耕耘积累,撰写了《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一书。全书抓住和紧扣佛教规范约束和世俗规范约束的关系,尤其是佛教戒律和世俗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而深入展开。书中突出地论述了佛教伦理道德规范与儒家伦理和礼制的交流、互动,展示了中国佛教与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书中还指出中国古代社会对佛教戒律进行了方向性的改造,使之成为从属于官方的制度化的约束体系,进而使之成为社会的一个稳定因素。
本书围绕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世俗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还就戒律与僧制、戒律与欲望、戒律与教义、戒律文本与具体实践等关系展开论述,从而使全书具有更为丰满的思想理论色彩,也具有更加鲜明的现实意义。
本书不仅富有创新见解,还拓展了相关的研究领域,如佛教戒律与法律、戒律与法律之间的僧尼财产纠葛、戒律在法律和司法中的反映、八关斋戒与中古时代的门阀、僧兵与戒律,以及佛教异端与社会异端等。据我所知,这是学教两界很少研究或几乎没有研究的课题,因而其研究的成果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价值。
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全书尽量采用了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除有关佛教典籍外,还广泛引用历代文、史、哲文献,以及中外相关研究成果等,使书中阐发的论点具有更为客观、全面和科学的根据。
严耀中教授既具有史学的造诣,也有佛学的素养,好学深思,厚积薄发,为中国学术百花苑贡献了一部研究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的力作,这是值得称道的。耀中同志持书稿索序于我,我在拜读书稿后略述自己的一些初步想法和感言,并谨向读者推荐。
方立天
2007.1.2∵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