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因果报应的真实性
礼兴
因与果在法界中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定律,也就是世人所谓的真理。因与果俱有着相互的关系,在前面的一个是因,变成后面的一的是果,而后面的这个果,又变成下一个果的因,由此看来因果是永远循环的。也由此可知,因不是定因,果不是定果。并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又例例分明。而整个佛法所讲的三藏十二部,也不出因果两个字,此二字贯通全部佛法,也由此可见佛陀对于因果是多么的重视。
因果的定律是,过去造了什么因,现在,或未来就受什么果,这是不允许有任何怀疑的。虽然因果在佛法中纵横广谈,但是佛法又是以有情生命为说明的中心。有情众生又以人类为有情的中心,因此佛法所说的因果规律,是特别注重人类的思想法则和行为。人的思想千差万别,变化万千。无论怎样变,万变不离其心。故佛在《华严经》中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也由此可见法界中的依正二报,皆由有情众生的心识所感招。同时在这现实的世间,由于众生的心不同,故行为也就不同,便在法界中形成十法界的互具,正因如此,在世间便有好、坏、美、臭、净、秽之别。常言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
我们由宿世的善根,和因缘的成熟,而感得人身,生活在人的法界中。若要是做一个好人,那就要念念观照自己的想法,与行为的活动。不能让想法和行为向不道德的方向发展。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起一个念头,或者有举动的行为,就应观照思考是否有益自己,或有情众生集体?如果是正确的,就依慈悲,善良的行为方式去做。如若不是,就连再想也不应去想。既然连想都已除去,又何来恶法可做。所以说我们的思想行为,或善或恶,都是前世的因导致了今生的心态变化,决不是迷信中说的是由上天安排的,实不可能是人想的。其实这都是由我们自己内心的选择,要想如何去做,就随顺自己的意志去做。造因自然都是自己来选择的,那么善因善果和恶因恶果,自然而然要自己负责,所承受的苦乐自然不用怨天尤人!
因果规律,虽然广泛,但是毅然不出十法界互具的含量。十法界由六凡四圣互具显现于法界,虽然互具后成为百界,但是仍然不离一心。而心已在前面引用《华严经》的偈颂说明,法界中的依正皆由心造,也可见十法界出于我们的思想意识。此思想意识即是十法界形成显现的因,果即十法界显现的相,由造因的不同,自然受的果报就由了差别。也就在法界中有了出世的四圣法界,和轮回六道的六凡法界。合起来即形成十法界,而其中的每一法界同时也具其他九界,由于如是的互具,并且还相互影响,便成为百界。在这无有边际的法界中,佛法界为最高,也是最圆满的纯善法界。而地狱法界是最苦的法界,也是最可怕的上品十恶之因所感招的。十法界所形成的这种相壮的思想因,基本上是由人法界形成。由于一切有情众生,依人类有情为中心,也由于如是的原因,佛陀为教化众生,而应现于人法界。在人法界中也同时含具着其他九界,所以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完全可以看到眼前的因果,也由此可知自己将来的因果。如《佛说因果经》中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现在做者是。”
在我们人类现实的生活中,真正体悟人生的人所以他成为九法界众生的大导师。佛是梵语佛陀耶的简称,华译含有三义,一自觉,二觉他,三觉行圆满,此三义完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
一者自觉,即声闻,辟支佛法界。声闻是修四圣谛的因,而证阿罗汉果,以自利为主;如古德云:“声闻众僧,不论男女,四谛观行,隐实示权。”辟支佛是修十二因缘的因,证辟支佛果,也是以自利为主;如古德云:“缘觉圣贤,孤峰独眠,春花秋谢,十二连环。”而自觉的意思是说明别于不觉悟的众生。就如在菜市场,那些杀鸡,杀鸭等的屠夫,若有人对他说你如今杀它,它将来也会杀你的话语,屠夫听了一定不信,也不觉悟。不仅如此,可能还会漫骂,由此行为和思想当下即是修罗法界。这就是嗔恨心的因,当时就表现于外相,也是因果同时。古德云:“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可见修罗法界由此形成。在这同时,被杀的众生何尝又不是地狱。如《楞严经》中云:“杀羊之人,人死后为羊,羊死为人。”也由于如此才出现相互残杀,这都是愚痴的因所感招的。又有一些人只为了享乐而让别人尊敬他,而修五戒十善,而感得天人法界。如古德云:“地狱忧若,无门自钻。起惑造业,受报循环;畜生好贪,多而无厌。将黑作白,是非莫辨;人道和合,功罪相间。德升孽降,岂有他焉;修罗性暴,有福无权。好勇斗狠,浮沉业牵;六欲梵天,五戒十善。种有漏因,轮回难断。”
二者觉他,是说明别于声闻,辟支佛的自觉,即菩萨法界。菩萨的意思是自利利他。依修六度万行为因,并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故称菩萨。意思是说已经觉悟了的众生,依佛陀的教法修行证果,和已经觉悟在修行过程中的众生,依他所知道的善法,和各种能力去帮助别人。如去年2005年,印度及其他国家的海啸引发的灾难,我国的***,和我们佛教界的住持高僧大德等人民一起,向他们伸出援手,捐款给予帮助,这就是我们近在眼前的因果,也是众所周知的,这也就是菩萨法界。如古德云:“有情觉悟,跳出尘埃。六度万行,时刻陪栽。”也由于菩萨布施等行为利益一切有情,所以成为菩萨,而那些受灾的众生,由于衣食不足,又与恶鬼法界又有什么不同?这都是由于他们自私的因,而感招的如是报。如古德云:“鬼类喜嗔,昧果迷因。无明颠倒,日积月深。”
三者觉行圆满,是有别于菩萨法界的自觉觉他。此圆满既是福慧具足故名,由此又称之为佛。佛必须具有此三个条件,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缺一就不可以称之为佛。佛是心识所造,而凡夫众生也亦复如是,虽然佛与凡夫众生有着相状上的种种差别,但心性相同,无二无别。如《六十华严经》中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又如《观经》中云:“诸佛如来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我们平时日常的念佛中,念佛是因,觉悟是果,当体即是佛,又是因果同时,当下即是佛法界。如古德云:“不大不小,非去非来。微尘世界,交映莲台。十界一心,不离当念。能觉此念,立登彼岸。”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正报是如是的互具复杂,而依报也仍然是一复如是的。而此依正二报毅然是相互依靠,并不是相互隔离。依报是由有情众生即正报而转变,而此依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毅然显现着因果循环不息的相壮。
依报是有情众生生活所依靠的一切。而此物质包括有情无情两大类。有情方面来讲,如“父母、师长、朋友、眷属等等”。无情方面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桌椅板凳、高楼大厦、柴米油盐等”皆称无情。此无情的相壮也是由有情心识业感而形成。正因各人所种的因不同,其果自然不同,就人间来说:如城市与县城,县城与农村之间,就是明显的例子。如城市,县城,基本上都是地平如掌,道路广阔,交通便利。而城市里的人,无论在文化上,修养上,都有着一定的涵养和内函,在表现的外相上也是彬彬有理。所以感招的依报自然也就环保清洁,交通有序,物质丰厚,基本上可以说是心想事成。如《佛说阿弥陀经》中云:“极乐国土、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等庄严。”极乐国土的依报有如此庄严,这也是正报的原因。如经中云:“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咽⒅诿罨┭绞蛞诜稹V缫沽苯韵的罘稹D罘āD钌!闭饨允侵辽频某晒鸱牛庖彩钦ǖ男男兄辽疲匀灰簿透械靡辣ǖ氖馐ぷ稀H绻诺略疲骸靶木辉蚬辆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