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牛图颂(一)

十牛图颂的意义

于自由时报89.12.28(四)刊载∵

“牛”,是譬喻这念心,凡夫的这念心,

犹如一头牛般,有牛脾气,很难调伏。∵

--------------------------------------------------------------------------------

“十牛”,是一种譬喻;“图”,就是图说;“颂”,就是用偈颂的方式,说明十牛图的含义及其中的道理。∵

“牛”,是譬喻这念心,凡夫的这念心,犹如一头牛般,有牛脾气,很难调伏。想调伏心中这头牛,必须要有相当的耐力及智慧。∵

降伏是有层次的,从开始的“寻牛”,到“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到最后的“入廛垂手”,共有十个过程、十种境界。也就是说,在修行的过程中,从开始寻找道在哪里,到见道、修道、养道,最后证得究竟的菩提道,要经历十种心的境界,每个境界就用不同的“图”及“偈颂”来表示。所以“十牛图颂”,就是说明修行的十种心路历程。∵

十牛图颂(二)

寻牛1

于自由时报89.12.30(六)刊载∵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廓庵禅师∵

--------------------------------------------------------------------------------

一开始修行,发愿“上求佛道”,首先要知道“佛”及“道”究竟在哪里,即是要“寻牛”。以禅宗而言,南参北学,参访善知识,为的就是要找到这头牛,以明悟心性。此偈颂的内涵,就是在说明禅宗“寻牛”的心境。

禅宗“寻牛”的法门是什么?参“谁在念佛”、“谁在喝茶”,找到是“谁”在念佛、是“谁”在喝茶,就找到这头牛了。但是刚开始修行,并不知道是“谁”在念佛、是“谁”在喝茶,不知道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因为不明白,所以有疑问:念佛的是谁?喝茶的是谁?随着这个“疑”,绵绵密密地参究──念佛、喝茶的这念心到底在哪里──这就是禅宗的“参话头”。∵

十牛图颂(三)

寻牛2

于自由时报90.01.04(四)刊载∵

茫茫拨草去追寻∵

--------------------------------------------------------------------------------

这念心可开展为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入、十八界;人从早到晚,起了无数的心念,这么多的心念,如茫茫大海一般,究竟哪一个心才是自己的心?所以就必须“拨草去追寻”。

“草”,就是妄想、烦恼、无明。因为修行还不知心在哪里、佛在哪里、道在哪里,因此,要努力参究、追寻,这就是“拨草”。“拨草去追寻”,就是要在妄想、烦恼、无明当中,在地水火风四大当中,去追逐寻找这念心,不断追根究底的问:究竟是谁在念佛?究竟是谁在喝茶?∵

所以,“茫茫拨草去追寻”,就是要起疑情──是谁?究竟这念心在哪里?不管行住坐卧,始终绵绵密密地在话头处参究、起疑情。∵

十牛图颂(四)

寻牛3

于自由时报90.01.06(六)刊载∵

水阔山遥路更深∵

--------------------------------------------------------------------------------

经过不断地参究,回光返照,终于找到了话头。可是仔细一看,发现“水阔山遥路更深”。

“山遥”,指灵山路遥,心水无有边际;“路更深”,是发现这条心路愈来愈深远。为什么?因为这念心超越时间、空间,无边无际,找不到它的深度、广度,这一条路愈走是愈深远,没有一个着落点。《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无始劫来,八识田中蕴藏的种子无量无边,所以愈参话头,愈觉得这念心的深广。因此,未悟者,时时刻刻都在这个地方追寻。∵

十牛图颂(五)

寻牛4

于自由时报90.01.09(二)刊载∵

力尽神疲无处觅∵

--------------------------------------------------------------------------------

在参话头时,聚精会神,单提一念,用尽全身气力,弄到精疲力竭,还是不知道“念佛是谁”。所以古人参禅时,往往不知左右邻单姓啥名谁,行住坐卧只有这一念心,东西南北都不知道了。

经过一番参究,虽然还未找到这念真心,但是参到整个身心世界都变成了一个疑团,此时完全没有妄想、没有昏沈,整个世界都不存在了,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处在一个定境中,只有能闻、能参这念心还存在。∵

古德云:“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究竟哪一个在念佛?始终找不到。为什么?因为“起心即错,动念乖真。”只要还有能、有所,就无法找到这念心,如同骑牛找牛,是找不到牛的。虽然如此,还是必须去找。否则,修行这念心就无法落实下来。∵

十牛图颂(六)

寻牛5

于自由时报90.01.11(四)刊载∵

但闻枫树晚蝉吟∵

--------------------------------------------------------------------------------

其实,这念能见、能闻的心是本具的,由于尚在迷惑中,所以不知原来这一切都是现成的,因此必须经历一番的参究,才能了悟。∵

努力的参究后,“但闻枫树晚蝉吟”,看到眼前的枫树、听到蝉的鸣叫声,忽然对本具这念能见、能闻的心性有点体悟。“但闻”,就是对于心性的体悟,有一点点消息,好像有点契入到这念觉性,可是自己还是没有信心,不敢确信。所以,初初开始修行学佛的人,可能都有这种境界──虽然没开悟,可是却有点体会;若说悟了,却又不知这个道究竟在哪里,始终似是而非。这就是第一阶段寻牛“但闻枫树晚蝉吟”的境界。∵

十牛图颂(七)

见迹1

于自由时报90.01.13(六)刊载∵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第二个境界是见迹,“迹”就是有一点点相应的境界,表示参禅有一点功夫了,产生一些瑞相,乃至于有一些契悟。但是,还没有见到牛,只是见到牛的脚迹而已。∵

“水边林下迹偏多”,指在水边林下参禅、悟道,这念心有点清净,六根对六尘有一些相应的境界了。这时候觉得好像根、尘、识都是“道”,但是还不敢确定,所以说“迹偏多”。∵

“芳草离披见也么?”“离披”是分散零落的样子。循着前面的脚迹,仔细再寻,只见草丛尽是牛踩过后零落的痕迹,却不知牛往哪里去了。行者此时用参禅的法门,提起话头,这一提念,就把心中的烦恼、无明转了过来,这念心产生相应的境界,杂草即成了芳草。虽然能参的这念心,与道有一点相似了,但不可执着,必须再努力去找牛。∵

十牛图颂(八)

见迹2

于自由时报90.01.16(二)刊载∵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

“纵是深山更深处”,参禅时,经过不断地提念、照念、参,这念心愈参究,愈觉得它的微细与幽深。参到八识田中,看到里面山重重、水重重,一层又一层……,始终没完没了。因为这念心自无始以来,含藏了无量无边的种子,执持根身、器界,整个山河大地都在这念心当中。∵“辽天鼻孔”是形容牛的鼻孔很大,用来比喻我们这念心的广大。

“怎藏他?”是说这念心,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举手投足处处都是,时时刻刻都存在,是藏不住的。这念心也如同人的鼻子一样,是天然、现成的,每个人都有,所以任你怎么藏也藏不住。∵

见迹,就是对这念心有点契悟了,此时无论参禅、看经、听法,只要直下承担,处处都是这念心的作用。

十牛图颂(九)

见牛1

于自由时报90.01.18(四)刊载∵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第三个境界是“见牛”,指真正契悟了这念心,也就是开悟了。

“黄鹂枝上一声声”,听到黄鹂鸟在枝上一声声的啼叫,能见黄鹂鸟、能听到声声啼叫的这念心,即是本性当中的觉性,悟到了能见、能闻的这念心,就是“见牛”了。

“日暖风和岸柳青”,契悟了这念心,明白山河大地皆是这念心的展现,苏东坡说:“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也是指契悟了,则了知溪声、山色无不是心的妙用。此时,这念心如沐春风,充满了无限的愉快与喜悦,如同河岸上一枝枝青翠的杨柳,有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十牛图颂(十)

见牛2

于自由时报90.01.20(六)刊载∵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

“只此更无回避处”,悟了才知道本具的这念心,是无法回避的,直下承担便是。因为能见、能闻的这念心,本来就是自己本具的心性,不要也不行。傅大士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行住坐卧,穿衣吃饭,这念心始终是跟着自己,避不掉、挥不去,所以只能直下承担。

“森森头角画难成”,这念心,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闻香、在手捉执、在足奔运,时时刻刻都在展现其无限的妙用,故说是“森森头角”。虽然,这念心处处可见,要用就有,一切都是现成的。可是却“画难成”,这念心的形相,非笔墨所能画出。人有男相、女相,乃至从幼年、少年、壮年……皆可画出其不同的容貌。但是这一念心的形相,却了不可得。虽然了不可得,可是它却明明白白的表现在六根上,能说、能见、能闻……,所以这念心是真空,也是妙有,若能悟到这个道理,就是真正的“见牛”。

十牛图颂(十一)

得牛1

于自由时报90.01.30(二)刊载∵

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

竭尽神通获得渠

第四境界是“得牛”,此时不但是悟了这念心,而且已深信不疑,但还不太能完全掌握住这念心。

“渠”是指能见、能闻的这念真心。“神通”,指这念心的作用。所以不必将神通想得很高远、很玄妙,它不一定专指阿罗汉的六种神通,或是佛所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的神通。因为日常中的扬眉、瞬目这些心的作用,也属于神通。所以古德云:悟了这念心,挑柴运米都是神通妙用。“竭尽神通获得渠”,指专注、竭尽精神心力,不断的提念、照念、参,最后终于悟到了这念真心。悟了这念心,就能产生感通。此时,随便起个心、动个念,就是神通妙用。

十牛图颂(十二)

得牛2

于自由时报90.02.01(四)刊载∵

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

心强力壮卒难除

“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悟了这念心,才明白难调难除的妄想心原来就是真心;把牛找到了,讲话的这个就是、听法的这个就是,一切都是现成的。

了解一切都是现成的,这念心就如同牛一般壮硕,从朝至暮,不论穿衣吃饭、挑柴运米,始终是如如不动,任你怎么用力,也挥之不去,所以说“心强力壮”。“卒”,是终究之义。“卒难除”则是指这念心非天地、非父母所给予,本自具足,所以用尽任何办法,终究是除不去的。

古德云:“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未悟时,费尽心机想除去烦恼,反而烦恼愈增,愈除愈除不了,犹如蛮牛愈打愈狂;一心一意想离开烦恼去找个真心、真如,反而离真如愈远。契悟了之后,才明白原来烦恼即菩提,这念心始终存在,寂照如如,不送不迎,除也除不去,求也求不来。

十牛图颂(十三)

得牛3

于自由时报90.02.03(六)刊载∵

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虽然已得到了这头牛,但是牛未经放牧、驯伏的过程,所以还是会乱跑,有时跑到高原上,有时又纵入烟云深处,始终是不稳定。

“有时才到高原上”,形容悟了的这念心,犹如打坐坐了一支好香,这念心清清朗朗、明明白白,一片寂静,亦如站在平坦的高原上,一眼望去,晴空万里。“又入烟云深处居”,指虽然悟了,但这念心还不能站得久、站得长,有时好境界才现前,一刹那间又不免为烦恼所覆,心又沉下去了,迷迷糊糊的,如同烟云密布,顿时一片朦胧,什么也看不清楚。

这念心,时而清楚明白,时而迷糊不清,还不是很稳定,这就是“得牛”的境界。所以还要进一步“牧牛”,使这念心慢慢安住、平稳下来。

十牛图颂(十四)

牧牛1

于自由时报90.02.06(二)刊载∵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

--------------------------------------------------------------------------------

第五境界“牧牛”,就是时时刻刻回光返照,有能观、所观,等于《心经》所说的观照般若;要保持这念觉照、觉察、觉悟的心,看住这头牛,不要让它跑了。

前面的“得牛”属于见道位,此处“牧牛”则属于“修道”的阶段。“修道”要在静中养成、动中磨炼,无论白天、晚上,动静之间,都要护念这念心,使其臻至纯熟。

三十七助道品中的“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是属于“牧牛”的前方便法门,因为“四正勤”还是落入善、恶两边,尚未契入中道实相,还没找到这念心。而“牧牛”则是已找到这念心,并用觉照的方法,直截了当从这念心上来用功,不假任何方便。虽然“四正勤”是方便法门,但也不妨碍使用它,只要不执着,最后功夫纯熟了,还是可以真正达到“牧牛”的目的与境界。

十牛图颂(十五)

牧牛2

于自由时报90.02.08(四)刊载∵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

--------------------------------------------------------------------------------

鞭索时时不离身(1)

“鞭”,指能观之智,也就是这念能觉察、觉照的智慧心。“索”,指返照,如懈怠时,知道发一个惭愧心、精进心,这就是返照。“身”,指本具的这念心性。所谓“法身”,即以心性为身。这念心牧纯熟了,达到清楚明白、如如不动、处处作主,法身就现前了。

菩萨即是以“法身”为身,修一切善而不执着一切善,随缘自在,处处作主,所以称为“法身菩萨”。凡夫则以四大和合之色身为“身”,因此产生我执,而有“我”、“我所”等妄想分别。“我”,即认五蕴假合之身就是自己;“我所”,指我之所有、我之所属,认为自身以外之物皆为自己所有,例如,这是我的亲人、房子、车子……。有了我、我所,真心就被遮蔽,不能现前。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须了解这念心才是自己的“真身”,也就是要以“法身”为身。

“不离身”,就是不离开这念心。牧牛,就是时时刻刻把牛看住,不要让它跑了;若牛跑了,就要用鞭子、绳索将它拉回来。“拉回来”就是发觉这念心跑掉了,立刻发惭愧心、精进心,用觉察、觉照的工夫,把心安住下来,这样子就称为“鞭索时时不离身”。

十牛图颂(十六)

牧牛3

于自由时报90.02.10(六)刊载∵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

--------------------------------------------------------------------------------

鞭索时时不离身(2)

这念心存在,法身慧命就存在;若是这念心跑掉了,则徒有色身,只会起惑造业。所以古德云:“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并非要舍弃色身,而是讲色身之健康与否,主要的症结在于这念心。《晋书.乐广传》记载:一日,乐广宴请朋友,其中一人饮酒时,误将墙上反射在杯中的弓影认为是蛇,喝完酒后,即一病不起。后来明白蛇原来只是弓影罢了,病即痊愈。所以,“心”才是根本,色身只是一个附属品,如同灯泡要发光,必须有电源,假若没有电源,只有灯泡,也产生不了作用。

悟了这个道理,而且具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就能掌握住这念心,时时安住在正念、正定;时间一久,自然能消除业障,心安身也安、心净身也净。

所以,牧牛就是要“鞭索时时不离身”,即觉照的这念心始终要存在,这个功夫就如同禅宗祖师说参话头,要如猫捕鼠、如鸡孵卵,始终不离开这念心。

十牛图颂(十七)

牧牛4

于自由时报90.02.13(二)刊载∵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

--------------------------------------------------------------------------------

恐伊纵步入埃尘

“伊”指的就是当下这念心,禅宗又称之为“渠”、“这个”。“埃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界,及产生的执着、妄想、邪见等。“恐”就是戒慎恐惧。因为这念心非常的微细,以致一般人平时贪名、贪利、贪色、贪吃、贪睡,心中打了许多妄想,起了烦恼、执着,乃至产生种种邪见,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修行人要时时心怀戒慎。“纵步”指脚步向前跃出,形容这念心向外攀缘。“恐伊纵步入埃尘”,就是唯恐一不注意,这念心立刻攀缘尘境,清净心立即如镜子染上了尘埃,失去了光明。

《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即指这念心时时都要念念分明,清明在躬。假使观照功夫不得力,这念心没有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不能安住在话头上、正念上、实相上,这念心就“纵步入埃尘”去了。所以要“鞭索时时不离身”,也就是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发觉牛跑掉了,立刻就要用鞭索将它拉回来,觉察、觉照的这念心始终要存在。∵

十牛图颂(十八)

牧牛5

于自由时报90.02.15(四)刊载∵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

--------------------------------------------------------------------------------

相将牧得纯和也

“相将”为相与或相共之意。“纯”即精纯、不杂,“和”是平和、安详。“相将牧得纯和也”,表示牧牛者执鞭索,牢牢的看住牛,不许它犯人苗稼。此时已将这头牛调伏,它不会再偷吃草,也不再有牛脾气了。也就是已调伏了贪瞋痴的习气,眼不再东张西望、耳不再东听西听地向外攀缘,六根慢慢地不染六尘。即使看到外面的境界,听到外面的声音,这念心始终是风平浪静,这念心有定有慧,已经能够作主了。

到底这念心是不是能作主?就要看自己能不能回光返照,随时检讨反省;如果不能作主,就要赶快修种种观行法门,在这念心上用功。例如念佛,要念到不夹杂、不间断,念到这念心像铜墙铁壁一样,风吹不入、雨打不进;学密,也是用身、口、意三密相应的方法,来降伏种种贪瞋痴的烦恼;修般若,则这念心也要念念分明,能观的这念觉性要时时现前。假使不了解这些道理,就会执着“念佛”是求生西方、“持咒”在得感应、拜佛是消业障、诵经是要求福报,反而成了法执,甚至执己为胜、毁谤他法。若明白这个道理,则知法法平等,都是牧牛的法门,都是要调伏这念心。∵

十牛图颂(十九)

牧牛6

于自由时报90.02.17(六)刊载∵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

--------------------------------------------------------------------------------

羁锁无抑自逐人

“羁”为系绑、拘束。“锁”当名词为链条、锁链。“抑”是抑制、压制。“逐”即跟随。得牛后,虽然已契悟这念心,但是还不能完全作主,所以还是要时时刻刻提起觉性,不断觉察、觉照,勤于牧牛,使这念心不要向外攀缘。由于不断地起观照,日久功深,这念心牧纯熟,已经能作主了;此时即不用再费尽心力的时时看住它,这念心已经可以处处作主、任心自在了。好比牛的牛脾气尚未调伏之前,总是要想尽办法时刻看住它,乃至用绳索将它绑好,不听话时甚至用鞭子打一下,不让它乱犯别人的苗稼。当牧牛的工夫纯熟,牛已完全被驯伏了,此时不必再用绳索绑着牛,也不必刻意拘束它,牛都能温顺的跟随主人,不会自己乱跑,所以说是“羁锁无抑自逐人”。

古德云:“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未悟时,或工夫不够,这念心随着外面的万境而转,是“人逐法”;开悟后,工夫纯熟,这念心能够作主了,不再为外境所转,就成了“法逐人”。∵

假使下过一番牧牛的功夫,一看这个偈颂,就会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否则听起就如依文说教一般,牛是牛、法是法,与自己莫不相干。所以,必须经过一番修证、体悟,才能体悟心法的微妙处,才知道这真正是法宝。∵

十牛图颂(二十)

骑牛归家1

于自由时报90.02.20(二)刊载∵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若是这念心已经保养纯熟了,心中这头牛已调伏了,就可安心的骑上牛背归家。

“迤逦”,为曲折连绵的样子,比喻从“寻牛”到“牧牛”这条漫长的心路。“家”,指的就是菩提、涅盘;不生不灭、寂照一如的清净法身,才是究竟的家。“骑牛迤逦欲还家”,从一开始的“寻牛”到“牧牛”,费尽心力,通过种种身、心的考验,终于可以不假任何鞭索功用,轻松自在地“骑牛归家”了;这念心已调伏,能任心自在了,进一步就要回归到当下这个清净的自性之家。

“羌笛声声送晚霞”,“羌笛”即是胡人吹的笛子,笛声曼妙悦耳。“羌笛声声送晚霞”,表示契悟了这念心性,沿途的本地风光就像羌笛的乐音、晚霞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这时候,人、牛、羌笛、晚霞和合一色,齐趣一处;心与境和谐无碍,同归自性不二之家。修行至此,这念心充满着法喜,充满无量的光明、无限的愉悦,实在是值得在这个地方庆贺一番。

十牛图颂(二十一)

骑牛归家2

于自由时报90.02.22(四)刊载∵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

一拍一歌无限意

明白了这念心,这念心性就是无限意,等于古德所说的“百草头上祖师意”。契悟了以后,当下这个能知能觉的“意”就是菩提心,所以一拍一歌都是禅机,乃至举手投足都是神通妙用。假使不明白这念心,“意”就成了心猿意马;分别执着的意识心到处攀缘,如猿猴爬树、野马狂奔,没有一刻歇息∵。

悟了这念心,就明白“意识心”与“菩提心”原是一个,没有二个。譬如以前是贼人,现在觉悟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此好好做人。从前做贼人,作用的是这念心;现在做好人,作用的还是这念心;这念知觉的心性并没有差别,不同的是当下这念分别舍取的心意──要做贼人或是做好人。如同手掌,张开来是手掌,反过来是手背,无论手掌、手背,同样都是这只手。

“一拍一歌无限意”,悟了这念菩提心,当下一拍一歌就是无限的禅机妙用;如果未悟,则一拍一歌都是意识心的攀缘作用,就成了无限的生灭与怅惘。

十牛图颂(二十二)

骑牛归家3

于自由时报90.02.24(六)刊载∵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

知音何必鼓唇牙

“知音”,即了解这念心意,表示契悟了这念菩提心。“鼓唇牙”表示有所言说。“知音何必鼓唇牙”,真正、究竟的知音,是不必假藉言说,即所谓的“无声胜有声”。前面的“一拍一歌”虽然蕴藏了无限的禅机妙用,终究是心的作用,有生即有灭。所以古德云:“高山流水一曲琴,伯牙子期是知音,有声弹到无声处,便见幽然太古心。”由有声归到无声,由有生有灭归到不生不灭,方能横亘古今,通彻十方,与三世贤圣同知自性菩提之音。昔日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即是不假言说。所以契悟了大众听法、师父说法的这念心,就是真正的知音。

此时,随拈一法皆是佛法,无声是道,有声也是道,但最后还是要归于无言无说。因为无言无说是“体”,一拍一歌是“用”;“用”虽然也是道,可是,最后“用”必须归于“体”才是究竟。悟了这个道理,就知体不碍用,用不离体;说是道,不说也是道;有声是闻,无声也是闻。如此体会道,就很自在、活泼,否则执着一边,修行就会产生许多烦恼。

十牛图颂(二十三)

忘牛存人

于自由时报90.02.27(二)刊载∵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

前面虽然已经“骑牛归家”,但是还有能骑之人、所骑之牛,也就是有能证之心、所证之境。有能有所,仍属于有出有入、有修有证的相对境界,还是落入“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的无明妄境中,所以进一步要“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家山”,指已经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回到自性灵山、菩提涅盘的家。此时,已明白原来牛也是自己,心外无别牛,牛即是当下这念心。这念心是本具的,根本无牛可牧、无牛可得,不必再藉相对的境界来用功,连牧牛的这念心也要放下,只要做个闲道人就好了,所以说是“牛也空兮人也闲”。∵

既然已经骑牛归回自性之家,更契悟到连牛也是不可得的,当然就不再需要牧牛的鞭绳,可以把它们通通都扔掉。这时,就可以悠闲地一觉睡到日升三竿,所以说“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此时,无论穿衣吃饭、行住坐卧都是道。但是,这必须经过一番努力,有了工夫才做得到;否则,一觉到天明,就全是颠倒梦想。∵

正如《永嘉证道歌》所说的:“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既不用除去妄想,亦不另求一个真心,这念心保持了了分明、寂照一如,即是菩提妙明真心。∵

十牛图颂(二十四)

人牛俱忘1

于自由时报90.03.01(四)刊载∵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前面“忘牛存人”的境界,已了达无牛可牧、无牛可得,能牧的这念智慧心,也随之放下。现在则“人牛俱忘”,更进一步明白,原来这念智慧心也是本性本空;牛不可得,人也不可得,心境俱空、人法双亡,达到一个绝对的境界,所以是“鞭索人牛尽属空”。

“碧天辽阔”形容这念心,无边无际、无始无终。虽然这念心广大无边际,但是在这个绝对的境界中是绝一切音信的,即所谓的“妙高峰顶,从来不许商量”,因此说“碧天辽阔信难通”。能通音讯,表示这念心还有一点点消息、念头,例如想到“圣”是一个念头,想到“凡”也是一个念头,无论是凡、是圣,都还是音信,还是落入有能有所的相对境界。所以在“碧天辽阔信难通”的境界中,这念心不作佛想、不作魔想,如同禅宗祖师所说的:“佛不可得,魔也不可得。”达到一念不生,就是真正的佛。

十牛图颂(二十五)

人牛俱忘2

于自由时报90.03.03(六)刊载∵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红炉焰上争容雪”,就是形容这念心无有一切美丑、善恶等对待差异,达到能所一如的境界,有如火炉上炽热的火焰,怎容得下片丝雪花!在这个绝对的境界中,无有一物可得,正如《心经》所言:“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即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

“合祖宗”,即契合祖师意,也就是契合十方诸佛所传的心印。修行至此,无言无说,无能无所,契入心境俱空、人法双亡的绝对境界,当下即与诸佛的心印相契合。

八万四千法门,最后都是要回归于这念绝对的智慧心地,此处离一切对待,并且绝一切言说,这是心之体,也是吾人的本来面目。∵

十牛图颂(二十六)

返本还源1

于自由时报90.03.06(二)刊载∵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就是说:从“寻牛”开始,历经种种的磨炼及熏修,费尽心力,方契合诸佛之心印,而得返回心之本源。到了此刻,才知道连“返本还源”也是多余;因为一切都是本具的,本无生灭,本无去来,法尔如是。此时,再说“返本还源”,也是浪费唇舌;倒不如当下这念心见而无见、闻而不闻,任他外境千变万化,都如盲若聋,始终安住在心之本源,始终安住在这个绝对的境界上。

身在庵中,却不见庵前之物,是形容这念心已经超越相对,达到绝对的境界;因为若有所见,即落入有能见、所见的相对境界。超越能所的这念心,正如同江水的苍苍茫茫及花红柳绿,不假丝毫造作,本自天然,一切都是现成的,所以是“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到“返本还源”时,一切万法都归回心之本源,这念心达到能所一如的绝对境界,整个世界既是真空,又是妙有,也是实相;一切时间、空间都在这念心当中,当下这念心就是法王。

十牛图颂(二十七)

入廛垂手1

于自由时报90.03.08(四)刊载∵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前面“返本还源”,在这念心之体上站得住又站得长,这是自受用的绝对境界,唯属自利之行。此处“入廛垂手”,则更进一步,以大悲心倒驾慈航,不畏劳顿秽垢,涉足众生烦恼住处,广行利他之菩萨行。

“露胸跣足”,即坦胸赤足,形容这念心从体起用,不假丝毫造作,举手投足皆是慈悲喜舍的自然流露。“廛”,是指居住的宅地,用来比喻三界火宅。“露胸跣足入廛来”,指菩萨修行已得身心自在,了达“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不住着涅盘寂静之乐,以大慈悲心,化身千百亿,视众生火宅如乐邦,在三界中行六度万行,利乐有情。

“抹土涂灰笑满腮”,形容菩萨与众生“和其光同其尘”,内所证得之清净圆妙境界,与喧嚣杂染之尘俗融合无碍,即使逢苦亦不忧,能忍人所不能忍,亦无有忍相。此时,菩萨已能善开无量方便门,即使灰头土脸,乃至一哭一笑,皆为了度化众生,引领有情脱离烦恼的缠缚,步向解脱自在之路。明朝的布袋和尚,常着粗衣,身肩布袋,游化人间,无论遭遇顺逆境,皆笑口常开,这就是菩萨“抹土涂灰笑满腮”,度化有情的示现。

十牛图颂(二十八)

入廛垂手2

于自由时报90.03.10(六)刊载∵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花”,代表人人本具的心性;“花开”指开悟,即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众生在迷,不识自己本具的妙明真心,所以这念心腐朽如枯木;今遇菩萨以大悲慈心来此三界,用法雨甘露滋润众生,令其开悟,如同枯木逢春而绽放花朵。这念心花开绽,就是禅宗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也就是净土宗所说的“花开见佛悟无生”。

真纯不二的这念心,本自具足慈悲、禅定及智慧。悟了这念心,这念心性就是神仙,涵摄一切灵妙要诀,不用再向外他求神仙秘诀。契悟了这念心,即能从体起无量的妙用,随缘度众,令有情均能明悟心性。所以说是“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因此,菩萨不仅能“返本还源”,自得佛法受用;更能“入廛垂手”,以大慈悲广度有情,令众生得到佛法受用。

十牛图颂(二十九)

结语

于自由时报90.03.13(二)刊载∵

露地白牛,在禅宗则用以形容契悟本具的妙明真心,

而且经过一番保任,这念心已达到真纯不二、

净无瑕秽、了无牵绊、自在无碍的境界。∵

--------------------------------------------------------------------------------

“十牛图颂”,是以牛譬喻这念心,说明修行心路历程的十个层次。修行人对于每一颂都要了达其中的义理,以契悟这念心性,也藉此反省检讨,了解自己现在修行境界的层次,进而明白“更上一层楼”的用功之道。如此,修行就不会走远路,也不会以凡滥圣或是心生卑微。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头牛,若不牧牛,这头牛始终是一头到处吃草的野牛,将来就会被人宰杀,苦不堪言;也就是说,若是这念心追逐声色名利等尘缘,起贪瞋痴等烦恼,继而造恶业,就得受苦报。若想超凡入圣,就必须时时刻刻鞭索不离身,勤于牧牛,当驯伏了牛脾气,野牛就成了“露地白牛”。露地,为门外的空地,喻出离三界火宅,到达平安稳当的地方;白牛,为清净无染的牛,喻最究竟的一乘教法。露地白牛,在禅宗则用以形容契悟本具的妙明真心,而且经过一番保任,这念心已达到真纯不二、净无瑕秽、了无牵绊、自在无碍的境界。

牛是现成的,人人都可以骑牛归家,但要有功夫,才骑得上去。骑牛归家以后,还须心境双忘;当返回心地之本源,更得发大慈悲心,“入廛垂手”化导众生,令皆能明悟心性。∵

所以,依着“十牛图”(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入廛垂手)的次第用功,如是“降伏其心”、如是“护念其心”,就能够圆满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