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众生轮回∵因果循环

而佛教的观念则摆脱二元论的观念。这一点我非常非常的佩服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取一种「动态论法」来观看天下事物,不向我们易流于二元思考方式。也因为佛教用「动态论法」来处理人事物,所以造成佛教的真意不容易懂。所以我就直接举几个例子(他们称公案)来让大家体会!

这是记载在佛教的阿含经(相当于基督教的圣经,)中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释迦牟尼有两个弟子。一个以苦行为第一的叫「迦叶」、另一个以智能为第一的叫「舍利弗」。有人跑来问他们一个问题。他们问「请问***舍利弗:你师父死后还存在吗?」舍利弗说「我们师父不谈这问题」。他们继续问「那么你师父死了之后就不存在了?」他们不语。「你师父死后也许在,也许不在?」「你师父没有死后存在或不存在的问题?」舍利弗一概回答:「我师父一概不谈论这个问题」。那些人就非常失望!他们觉得他们已经问遍各种的可能性了。而以智能第一的弟子都只用一句「师父不谈这种问题」来回答。无法说明、不会辩解,真是像婴孩一般没有智性。这些人便离去了。这些人走后,迦叶就把为何舍利弗这样回答的原因作个说明。他说「师父死后存不存在是形体问题,是认知问题。但是师父已经超脱这种形体与认知的拘束,所以被尊称如来。」

第二个故事:有人三问释迦牟尼「何谓我?我是实在的吗?」释迦牟尼再三不答。后来那人就走了。弟子就问原因。释迦牟尼就说:「若我回答:是实在的。这会增加他原来的邪见。认为人的身心是常驻不灭的。若我回答我是不实在的。那么他的邪见也会增加。他会认为我们的身心由于一期的生命的停止而断绝。」

由以上的故事我们可知我们不能用过去习惯的思考推理方式用理解。我们必须用「动态思考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在理解上面两个故事之前我们要先介绍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最基本原理就是「缘起说」。可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来表示。「缘起说」意思就是任何事情或现象都依一定的因(根本,内在作用)缘(辅助,外在条件)的集合而起生、起变化、与消灭。即任何事情都是特定条件的暂时集合。而整个「缘起说」是在时间轴的观念上建立。在时间轴的横切面来看,任何一个集合体无法抽出其一因或缘。缺一因或缘就不再是其本体。而这就是「此有故彼有」和「此无故彼无」的意思,而这也称「俱时因果」。就时间横切面来看,现在的集合体是过去已灭的事物或因缘的「果」,现在的集合体也是未来事物或因缘的「因」,在连续时间变化的过程中就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意思,也称之「异时因果」。

举例子来说,例如佛教的「人论」,就是认为一个人是由五蕴来结合而成。五蕴就是色(基本物质)、受(六种感官活动,眼鼻耳身口意)、想(接受并统合各种感觉的意识活动)、行(心里活动的组合)、识(持横的意识或单纯的感性)。就时间轴的横切面而言,人即由此五种东西所组合。就时间轴的纵切面来看每一瞬间我们的五蕴都一直变化!就好象我这一秒钟跟前一秒钟的我一定不一样!因为至少有些老旧的细胞已经被新的细胞所取代。简单的说就是「色」已经不一样了。更别提其它四种变化更大。我前一秒钟的心里活动、意识与下一秒钟的心里活动与意识也不同。所以我们用这种流动的时间来看上面的的二个故事,就不难理解,为何释迦牟尼不回答「人的本体是否存在」的问题!!因为那个本体一直在流动变化。有一个佛教徒说的好。他说我们中国人常用道家的「无」的观念去理解佛教的「空」的观念,其实这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简单的说,「无」是存在不存在的问题!而「空」是一种变化流动的问题。

佛教建立在「缘起说」上面,因着众生生命流转而衍生出「四谛」、「十二因缘」、「六道轮回」。「十二因缘」与「六道轮回」是将众生的生命世代流转过程详细说明。例如「十二因缘」共有过去二因、现在五果三因、未来二果。构成三世的起惑、造业、受生的因果循环,周而复始。而「六道轮回」详细说明流转过程中,有众生处在六类(六道)中轮转,即在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等六种情况下轮转。过去我们都是以为佛教的轮回是「灵魂」在轮回。但是因为佛教并不认为有什么永恒不灭的本体存在。因为如前所述,本体都是五蕴的结合。所以一直在变化,故无固定的本体。所以当然无所谓灵魂轮回——这种所谓固定本体轮回。既然佛教不是「有本体轮回」那么佛教是不是「无本体轮回」呢?好象也不一定!因为在每一个当下存在都是实在的!!所以难怪上面的故事,释迦牟尼沉默不回答。因为无论是「有本体轮回」或是「无本体轮回」都对!也都不对!!

而佛教面对人生苦难的问题就是在「四谛」中。四谛即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中的真相。「集谛」是说明苦怎么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来自自身的愚痴、无明、贪嗔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恶业,便召集种种痛苦。故「集」就是「集起」的意思。「灭谛」是指多苦的人生最理想的归宿。佛教认为涅盘是最好的归宿。涅盘是常住、安乐、寂静的世界。「道谛」就是说明如何才能脱离这苦难的人生,进入涅盘?主要的方式就是要修习八正道。

简单的说佛教的罪观就是「产生」。有个西班牙dramatist说的好!他说‘Themostsinofpeopleisthathehadborninthisworld。’任何事物的产生就是落入因果循环中,而这就是落入苦难中。对于佛教而言,痛苦与快乐是一体两面的事。落入轮回中,就是落入苦难。整个佛教就是要帮助人们归回「尚未产生」之前的状态,就是涅盘的境界。所谓涅盘的境界是一种无状之状。那里没有物质、没有无限意识、没有空无、没有无意识、也没有无无意识。没有现世、没有天堂、没有天地混合、也没有日月。没有来生、没有生生转化、没有持续性。没有堕落和升迁。没有固着、没有运动、不基于任何东西。这就是苦的终结。简单的说,在那里业的流程已经停止,他就是停止的本身。

而佛教的生死观,简单的说就是在时间轴上,既然本体一直流动变化。所以生与死(诞生与死亡)不过是时间轴上的两个对我们意义较大的点。但实际上也并不代表什么!对佛教来说当他们把时间轴像一根细线头尾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圆时,生死可能就是同一个点!而这一点意义较大在于这个点会决定这条现以什么状态进行?以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佛教认为「人道」比较容易进入涅盘。而进入涅盘的意义远远大过「生死」问题。

过去在网络上我们许多基督徒常与佛教徒辩论。我们常常想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但是我在整个准备专题的过程中,我发现很难用他们的思想中的矛盾去找出他们的矛盾。因为佛教的道理其实非常完整、博大、且严谨。其实回教也类似,虽与佛教相较,回教说不上思想高妙,但有其一定的严谨与完整。因此我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如果一个宗教或哲学体系能够经过时间的考验仍是一家之言,那么我们其实可以先放下这种寻找矛盾的尝试。但是我们可以尝试要从这些哲学神学理论在生活中实践出来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来作比较。难怪psycho一天到晚把「社会实践」挂在口上。因为这或许是另一条对话的出路。

而我认为佛教的哲理虽然高妙,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实在很难落实。至少对于我个人而言。因为既然强调「缘起」,那么我们要做任何一件事就得要问这是不是又增加了一项「因」?增加「因」就会产生「果」。善因不见得会有「善果」!「恶因」不见得会有「恶果」!所以甚至当我面对宗教版时,我都会想着,在这么繁多的文章中,我需要多增加一篇文章(增加一个因)吗?这时我不禁回头看到释证严、释昭慧等人,有人谓他们是***了的佛教徒(意为从事社会实践的佛教徒),我不禁要问,究竟他们所依循的佛法是哪一个?因为照着原始佛教的教义而言,他们岂不对人世加增许多「因」?依照「缘起说」这样不是会减慢全体归回涅盘的速度?

另外,对于面对苦难的问题,虽然佛教有一套非常高妙的法理。然而对于真实存在苦难中的我们,脑中即使可以对这些苦难视而不见,认为其终将消灭(因为没有永恒的本体,包括苦难本身。),然而有些苦难就是会借着折磨人的身体,而使人心智扭曲,甚至丧失。基督教过去虽然对于「人论」有灵肉二分、灵魂体三分、等等的说法。然而目前已有多人不再用有灵肉二分、灵魂体三分法。仅保留灵魂体的字的用法。然而对于「人」处在这世间,大家都知道灵魂体根本不可分。特别是从医学角度,就说明人的肉体不健康绝对会影响灵魂(所谓意识或意志或心灵)。人的心灵不健康,也绝对会对肉体造成影响!

反观佛教,即使我接受这种高妙的教义,相信一切都在流动变化,苦难终将过去。但是这是在我现在健健康康、活活泼泼的时候。如果当我被环境或是病体折磨时,我根本不能确定我那时的心灵活动或理性意识是否能保持这种超然的想法,而使自己继续朝向涅盘而努力?说真的,我想我作不到!虽然佛教留下「八正道」帮助人们修行。然而同上所述,我相信我正常的时候我能依循「八正道」修行,但是对处在苦难状态下的我,我就没有任何把握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