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初羊城“四大丛林”
·余庆绵·
佛教寺院有“丛林”、“静室”之分;丛林接待十方僧众前来挂单暂住,静室是专供僧人清修的道场。丛林一词,出自佛典《智度论》:“譬喻大树丛聚,是名丛林……僧聚处是名丛林。”
羊城“四大丛林”之称,始于清初,指的是光孝寺、华林寺、大佛寺、海幢寺。
光孝寺从东晋始建时起,一直是中外高僧来穗必到的佛教圣地,为十方僧众所向往。据《光孝寺志》载:崇祯十三年(1640)时,光孝寺犹存殿、堂、楼、阁、桥、亭、池、塔……各种建筑实体四十多处,这样大规模的佛寺,当时在广州是独一无二的。明末清初的广州处于朝代更替、社会动乱的年代,无力修葺佛寺。顺治六年(1649),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率师炮攻广州,光孝寺殿宇十有七八被毁。翌年,清兵入城,东莞宝安人蔡玄捐银万两,平、靖两藩王乐助一千数百,加上僧俗四众合力,到顺治十年(1653),光孝寺重建之大殿、戒坛皆告落成,其余殿宇也整饰一新。
顺治十二年(1655),临济宗第三十二世宗符禅师(1613~1671)在旧存西来庵基址上建华林寺。据《华林寺开山碑记》:“燋拓基址,定方隅,引河流为功德水,植林木为树园,首建大雄宝殿,次及楼、阁、堂、庑、寮、室……榜曰‘华林禅寺’,乃国朝顺治乙末岁也。”于是,羊城平添一大丛林。
康熙二年(1663),平南王在惠福路龙藏街东侧的明代龙藏寺旧址上兴建大佛寺,其范围西起龙藏街,东至今北京路,北达拱北楼,南至仙湖街。翌年(1664)告竣,广州遂又增加一大丛林。
康熙五年(1666),曹洞宗第三十五世阿字禅师(1633~1681)在海幢寺内大兴土木,十数年间,扩建成为岭南着名宝刹,与光孝、华林、大佛并称“羊城四大丛林”。
康熙十年(1671),芳村花地大通古寺虽有所兴复,但香火不甚盛,其社会影响难与上述四寺比拟。
或有问及:何以不提及六榕寺?
六榕寺在六朝宋代已具规模、建有大殿(据《王勃碑记》),梁大同三年(537),在大殿前建筑舍利塔(宋代改建后称千佛塔,历经修葺,今称花塔),宋端拱三年(989)修建寺院后称净慧寺。明洪武六年(1373),净慧寺之大半被改建为“永丰”谷仓,仅存千佛塔与六祖殿,虽在洪武八年(1375)增建觉皇殿,仍非昔日景象。据1989年发现的基碑记载,到乾隆五年(1740),才有净慧寺僧“广购近地”,“中兴净慧”。所以,当康熙年间,光孝、华林、大佛、海幢、大通、长寿各寺一一兴复时,净慧寺尚被“环寺驻防”。及至旗兵撤去,净慧寺僧才得以“钵金”买回沦为谷仓之地重建殿宇,是以不可能在清初重建为大规模之丛林。
又据《广州佛教概况》载,民国时期,六榕寺归入“静室”之列。直到广州解放前夕,始议复改为“丛林”。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