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

对于中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在饮食方面若稍加注意,身体就不会有问题。但是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心理若不健康,无论用什么药物、补品、饮食,都无济于事。这个道理,学佛的人懂得,深信不疑。

将自己的欲望舍弃,对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舍得干干净净,心就会清净自在。心地清净自在,身体就不会有毛病。经上讲:‘依报随着正报转’,心是正报,身是依报。算命看相的常说:‘相随心转’,相就是身体、身相,身相好看与否、身体健康与否,都是随心转,所以心理健康,身体一定就健康。迷惑、妄想、烦恼是心理的毛病,能将这些毛病统统放下、舍弃,身体无需任何刻意的保养,自然健康。顺乎自然,身体就健康;刻意营求,刻意保养,这是违背自然。历史上,许多帝王将相、大富长者,用尽心思,保养色身,但依旧是一身毛病,寿命长的很少。原因是心理不健康,种种保养都无济于事。

这些道理与事实,都摆在我们眼前。我们想要身心健康、自在幸福,就要听从佛的教诲,断烦恼、转换念头,也就是转换观念。佛家讲的修观,就是修正错误的观念、思想,这是真修行。研究教理是修观,参禅还是修观,念佛亦不例外。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正错误思想观念的方法门径而已。我们选择的是净宗法门,此法门包含念佛与研教,研教是解门,念佛是行门,解行相应。对于知识分子,此方法非常有效。知识分子修学不能偏在一边,偏在一边不能成就;偏在教理,废弃修行,不能成就;偏在修行,不研学教理,也会遇到许多障碍。

但有些人有行无解,也能成就,那是老实人。真正老实人,只有两种:一是上根利智;一是下愚,愚不可及。下愚之人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什么都不想,能成功。我们念一句佛号,胡思乱想,如何能相比!所以下愚之人,古圣先贤无不赞叹。他遇到好因缘,有善知识教导念佛,他就老老实实一句佛号念到底,这我们学不来。李炳南老居士曾经说过,他很想学愚,学了一辈子都学不像。难怪古人讲:‘愚不可及’,这是真话。

学佛首先要明白道理,然后了解事实真相,懂得如何调心、调身,让自己身心轻安自在,功夫才能得力,才能真正得到法喜充满。世出世间一切法,展现在面前,真的能完全放下。一天三餐能吃得饱,衣服穿得暖,还有一间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矣!多余的都是累赘。

饮食方面,古圣先贤教导我们,早晨要吃得好,中午要吃得饱,晚上要吃得少,这是养生之道。晚上少吃的原因,是睡眠时,所有器官的运动都缓慢下来,消化系统缓慢了,吸收能力也缓慢,所以晚上少吃,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好处。所以佛家‘日中一食’,很有道理。

现在很多人,晚上也不吃,但身体并不好,其原因何在?妄想没断。饮食是能量的补充,每个人能量消耗的状况不同,有人消耗能量多,有人消耗能量少。而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五是消耗在妄想上。若妄念少,消耗就少。古代的修行人妄念少,没有欲求,心地清净,所以每天一点饮食,足够补充能源,体力的需要足够了。可是妄想多的人不行,他若是补充的不够,体力支持不了,就会生病。所以这还是心理上的问题,心杂心乱,身体就需要大能量的补充;心清净,妄念少,补充的能量也就少,一天一餐足够。若将三餐的分量变成一餐吃完,必定得肠胃病。表面上做得很如法,日中一食,却是一身的毛病。所以这是不能勉强的。

在中国,禅堂里修定的方法是打坐,也有跑香运动,但以坐为主。因此,禅堂的饮食就比较特殊,点心很多,保持‘不饥不饱’,便于用功。‘不饥不饱’非常重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懂得这个道理,你的身体决定健康。人在饥饿时发慌,太饱时昏沈,精神不振,功夫都不会得力。所以在禅堂里饮食,不能超过五分饱,当饥饿时,再吃一些点心。所以,禅堂每天是吃八、九顿,多半是小馒头、小点心,让你始终保持不饥不饱,功夫就容易得力。尤其是晚上,吃得∵越少越好。

养生是大学问,讲得最圆满的是佛法。归根结柢还是一个清净心,消除一切欲念。不但对世法的欲望要放弃,对佛法的希求也要放弃,只有一个念头:‘求生净土’。这个世间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时时刻刻提起来,在顺境就不会起贪爱之心,逆境也不会生烦恼。一切境缘之中,能够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是菩提大道。要深信因果,‘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能深信不疑,自然就会放下,就敢放下。有些人不敢放下,就是害怕所有的都舍弃了,明天怎么办?总是想前想后,不能彻底放下。这是因为事理不明,没有生起信心。而事实是放下∵越多,获得的越多。财富从哪里来的?财布施得来的,这是果报。法布施的果报是聪明智慧,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所以愈施愈多。

要把心调好,身调好,这是招牌,使人看到能生起信心。饮食起居要如法,不要勉强,最重要的还是修清净心,心安住在弥陀圣号之中,念念为一切众生服务,把无上的法门推荐、介绍给大众。特别是对于外来参访的这些善知识、善友们,要热忱、慈悲接待,广结善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