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养生,恐怕没有哪一家比道家更注重也更善于养生的了。作为道家文化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庄子又是怎么看待养生的呢?∵
一、不求巧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生命是有长度的,至少对于没有得道的人来说,生命一定是有限的,甚至是短暂的。那么知识又是无限的,没办法穷尽的。这里的知识就是指人间的分别。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庄子在“齐物论”里说过: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就是说,你如果在具体的色相上去较真,不会有结果的,那非把你累死不可。所以庄子这里就说了,用有限的生命去寻求无限的色相分别是非常危险的。那些东西费神费心,都是在消耗你的生命,而且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执意要那么干,硬是要把某个领域里的事情搞清楚,那你必死无疑。过去我们就听说过一个博士在研究一种昆虫的第八种死法,结果那个昆虫没死,博士却被累死了。对于俗世来说,只有执着才可能成功,而对于道家来说,你所谓的成功是用你的生命换来的,相当于早死。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多做善事,而且不求回报,恶事一点不要做。有人说,为恶无近刑就是指做恶要做到不触犯法律的程度,大恶不做,小恶可也。这种解释是不对的。佛教就讲究因果关系,凡事有因必有果,做恶必有恶报,那怎么可能是养生之道呢?电视上报道过不少长寿者,没有一个不是信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什么是缘督以为经呢?有人说是打通任、督二脉;也有人说是通畅七经八络。其实,缘,就是指顺应。督,就是指大道。经,即经典、正法。就是指顺应大道,并把这一点当做经典加以奉行,这才是养生的根本。保身是指没有危险;全生是指不仅没有危险,而且活得还不错;养亲是指可以比长辈活得长,如果不注意养生的话,长辈还活着,而你却死了,那怎么可以颐养亲人呢?
可以尽年,就是说会正常死亡,而不会横死的。什么是横死呢?《药师经》上就说了,像得病死的,被判死刑的,火烧死的,渴死的、饿死的等等都属于横死。我们可以想一想身边死去的人有几个不是横死的?又有多少是寿终正寝,享尽天年的?可见,不注意养生就会死得很可怜,很凄惨。
二、顺应自然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
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庄子很会讲故事,中国的寓言就是从他老人家开始的。本来是在谈养生,这里他又唤来一个人,名叫庖丁,来干什么呢?给文惠君肢解一头牛。文惠君是个什么人呢?就是一个小诸侯国的君王,至于是哪个国家的就不必考证了。庖丁解牛是很艺术的,他把手往牛身上一拍,肩膀往牛身上一顶,脚踩着牛的某个部位,膝盖弯曲,然后刀在牛身上来回游动,所发出的声音还很好听,就像音乐,庖丁的动作就像殷商时候的一种舞蹈,但刀刀都能切中牛的关键部位。牛还没有感觉到疼痛就被肢解完毕了。
文惠君曰:“譆,善哉!技盖至此乎?”
文惠君一看,好神奇啊,就说:太棒了,技术怎么如此高明呢?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庖丁把手里的刀往旁边一放回答说,你别看我解牛解得挺好,而我真正喜欢的是修道,至于解牛只是我的业余爱好而已。我刚开始解牛的时候,所看到的无非就是一头牛。过了三年以后,我再解牛时就不用去看牛了,就像织毛衣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看是一样的。现在我再解牛,是用神不用眼的,有时候,手想停下来,但意念还在动。我解牛是讲究道法的,你看我的刀在不停地动,那可不是乱动的。我刀刀都要切在牛的骨缝和经络之间,顺应纹路下刀。即便是很小的缝隙都可以切下去,何况牛身上骨头之间有更大的间隙呢!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继续说,好的厨师每年都要换一把新刀,因为他们是在割肉,就是用手中的刀与肉硬拼,这当然很伤刀的;更次一点的厨师每个月都要换刀,因为他们是用刀乱剁,所以更费刀了。而我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肢解的牛有好几千头,刀刃还像刚磨过似的。为什么我的刀能用那么久呢?因为牛的各个骨节之间是有间隙的,而刀是非常薄的,用那么薄的刀行走于那么宽的间隙,当然是很有余地的。所以我的刀都用了十九年了还像刚磨过的一样。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尽管如此,每次解牛解到筋骨聚集的地方,我知道其中的难度,便小心谨慎,神情专注,动作放慢,用刀很轻微,只有这样才能把牛很好地肢解,牛还是全牛,但一会儿只见一块块牛肉纷纷坠地,就像一面墙一样轰然倒塌。那时,我提刀站立,环顾四周,很是得意,再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文惠君说:好,太好了!我听庖丁这么一说,知道养生的道理了。
庖丁谈的是解牛,为什么文惠君却悟出了养生之道呢?因为庖丁解牛到了神奇的地步,靠的就是顺应牛的自身纹路入刀,避开骨头与经络。而顺应自然轨迹,不逆势而为不也正是修身养生之根本吗?比如粗茶淡饭足以供身体之需,而你说,我有钱,我要以肉为食,以药为补,那就是违背了身体的自然了。再如,天要下雨,地要起风,而你不是说雨多了,就是说风大了,这样的动怒伤心不也是违背了养心之自然吗?与天斗与地斗,违犯自然之理又如何谈得上养生之道呢?
三、悦纳自己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
∵公文轩见到右师很惊奇地说:这是个什么人呀?怎么会是一条腿呢?我还以为是个木桩子呢。是天生如此,还是后天人为造成的呢?
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右师回答说,是天生如此,不是后天人为造成的。从一出生我就是一条腿,就是现在的这个样子。所以知道是上天给与的,不是后天人为造成的。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庄子在告诉我们要乐观地接受上天赋予我们的一切,包括身体上的残疾。有人为自己胖了一点就会陷入痛苦之中,还有人为自己个头矮了一点而发愁,有人觉得自己皮肤太黑,还有人埋怨自己的鼻梁太高,不一而足。右师只有一条腿,还能够悠然立于人世,欣然接受这一切,不值得我们反思吗?现代心理学家经过潜心研究后告戒我们,养心的重要原则就是要:悦纳自己。而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揭示了这一养生秘诀了。
四、身心自在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沼泽地里常常会有一种野鸭子,它们在水里行走十几步才可能找到一口吃的,走百步之遥才可能找到一口清水喝,但它们并不想被人关在笼子里,虽然那里有足够的水和食物,看上去很享受,也很神气,可是失去了身心的自在,那又有什么好的呢?
人人都想追求好的生活待遇,这也没有什么不好,但你在得到那些待遇的同时也得到了一个樊笼,自己被束缚起来了。佛家讲,放下便得自在。如果连这个道理都不懂,我们又比那些野鸭子高明多少呢?∵
五、生死由天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老聃就是老子。道书上说,老子至今还活着,也许那些人见过,反正我们是不知道的。这里庄子假设老子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带着学生前去吊唁,哇、哇、哇干哭了三嗓子,一滴泪没流就离开了。这多少有点不符合常理,如果孔老夫子在场一定要开口大骂,这也太不合人伦礼教了吧?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这时候,秦失的学生就说话了,您不是老子的朋友吗?秦失说,我是他的朋友。秦失的学生就很不解地又问:那您就这样干哭几声,眼泪不流一滴就转身离开,行吗?
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秦失说,这样已经不错了。我开始和老子认识的时候还觉得他是个人,后来发现他不是人,他得道了,成神了。刚才我进去吊唁的时候发现,有年龄大的人在哭,就像在哭死去的儿子似的;有年龄小的人在哭,就像在哭死去的母亲。他们之所以到这里痛哭,必定有不想说而说了的话,也有不想哭而哭了的人。这是在逃避自然规律,违背天谴的。古代得道人称这种举动叫逃避天意。该来的时候老子就适时而来,该去的时候,老子也顺天意而去。安住当下,顺应自然,人生在世,有什么可乐的?又有什么可悲的呢?古人称这是上苍的注解。秦失的意思是,人嘛,生就是来,死就是回去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老子死了,我作为他的朋友来吼几嗓子,是给世人看的。其实连吼这几嗓子也没有必要。世人在亲人死后总是大哭大闹,是因为不懂“生死乃正常的自然现象”的道理。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最后庄子说,油脂变成火总有燃尽的时候,但火种会传下去,是不会穷尽的。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佛教说的“轮回”。人死了,意味着这一生结束了,但死了就意味着再生,不知多少年后,人又会换上另一个臭皮囊再来的。
当一个人把生死都看明白了,还有什么事值得去喜?又有什么事情值得去悲呢?人生在世“喜悲”二字,无喜无悲方为养生的上乘法门。
养生主
庄子谈养生之道
说起养生,恐怕没有哪一家比道家更注重也更善于养生的了。作为道家文化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庄子又是怎么看待养生的呢?∵
一、不求巧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生命是有长度的,至少对于没有得道的人来说,生命一定是有限的,甚至是短暂的。那么知识又是无限的,没办法穷尽的。这里的知识就是指人间的分别。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庄子在“齐物论”里说过: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就是说,你如果在具体的色相上去较真,不会有结果的,那非把你累死不可。所以庄子这里就说了,用有限的生命去寻求无限的色相分别是非常危险的。那些东西费神费心,都是在消耗你的生命,而且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执意要那么干,硬是要把某个领域里的事情搞清楚,那你必死无疑。过去我们就听说过一个博士在研究一种昆虫的第八种死法,结果那个昆虫没死,博士却被累死了。对于俗世来说,只有执着才可能成功,而对于道家来说,你所谓的成功是用你的生命换来的,相当于早死。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多做善事,而且不求回报,恶事一点不要做。有人说,为恶无近刑就是指做恶要做到不触犯法律的程度,大恶不做,小恶可也。这种解释是不对的。佛教就讲究因果关系,凡事有因必有果,做恶必有恶报,那怎么可能是养生之道呢?电视上报道过不少长寿者,没有一个不是信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什么是缘督以为经呢?有人说是打通任、督二脉;也有人说是通畅七经八络。其实,缘,就是指顺应。督,就是指大道。经,即经典、正法。就是指顺应大道,并把这一点当做经典加以奉行,这才是养生的根本。保身是指没有危险;全生是指不仅没有危险,而且活得还不错;养亲是指可以比长辈活得长,如果不注意养生的话,长辈还活着,而你却死了,那怎么可以颐养亲人呢?
可以尽年,就是说会正常死亡,而不会横死的。什么是横死呢?《药师经》上就说了,像得病死的,被判死刑的,火烧死的,渴死的、饿死的等等都属于横死。我们可以想一想身边死去的人有几个不是横死的?又有多少是寿终正寝,享尽天年的?可见,不注意养生就会死得很可怜,很凄惨。
二、顺应自然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庄子很会讲故事,中国的寓言就是从他老人家开始的。本来是在谈养生,这里他又唤来一个人,名叫庖丁,来干什么呢?给文惠君肢解一头牛。文惠君是个什么人呢?就是一个小诸侯国的君王,至于是哪个国家的就不必考证了。庖丁解牛是很艺术的,他把手往牛身上一拍,肩膀往牛身上一顶,脚踩着牛的某个部位,膝盖弯曲,然后刀在牛身上来回游动,所发出的声音还很好听,就像音乐,庖丁的动作就像殷商时候的一种舞蹈,但刀刀都能切中牛的关键部位。牛还没有感觉到疼痛就被肢解完毕了。
文惠君曰:“譆,善哉!技盖至此乎?”
文惠君一看,好神奇啊,就说:太棒了,技术怎么如此高明呢?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庖丁把手里的刀往旁边一放回答说,你别看我解牛解得挺好,而我真正喜欢的是修道,至于解牛只是我的业余爱好而已。我刚开始解牛的时候,所看到的无非就是一头牛。过了三年以后,我再解牛时就不用去看牛了,就像织毛衣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看是一样的。现在我再解牛,是用神不用眼的,有时候,手想停下来,但意念还在动。我解牛是讲究道法的,你看我的刀在不停地动,那可不是乱动的。我刀刀都要切在牛的骨缝和经络之间,顺应纹路下刀。即便是很小的缝隙都可以切下去,何况牛身上骨头之间有更大的间隙呢!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继续说,好的厨师每年都要换一把新刀,因为他们是在割肉,就是用手中的刀与肉硬拼,这当然很伤刀的;更次一点的厨师每个月都要换刀,因为他们是用刀乱剁,所以更费刀了。而我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肢解的牛有好几千头,刀刃还像刚磨过似的。为什么我的刀能用那么久呢?因为牛的各个骨节之间是有间隙的,而刀是非常薄的,用那么薄的刀行走于那么宽的间隙,当然是很有余地的。所以我的刀都用了十九年了还像刚磨过的一样。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尽管如此,每次解牛解到筋骨聚集的地方,我知道其中的难度,便小心谨慎,神情专注,动作放慢,用刀很轻微,只有这样才能把牛很好地肢解,牛还是全牛,但一会儿只见一块块牛肉纷纷坠地,就像一面墙一样轰然倒塌。那时,我提刀站立,环顾四周,很是得意,再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文惠君说:好,太好了!我听庖丁这么一说,知道养生的道理了。
庖丁谈的是解牛,为什么文惠君却悟出了养生之道呢?因为庖丁解牛到了神奇的地步,靠的就是顺应牛的自身纹路入刀,避开骨头与经络。而顺应自然轨迹,不逆势而为不也正是修身养生之根本吗?比如粗茶淡饭足以供身体之需,而你说,我有钱,我要以肉为食,以药为补,那就是违背了身体的自然了。再如,天要下雨,地要起风,而你不是说雨多了,就是说风大了,这样的动怒伤心不也是违背了养心之自然吗?与天斗与地斗,违犯自然之理又如何谈得上养生之道呢?
三、悦纳自己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
公文轩见到右师很惊奇地说:这是个什么人呀?怎么会是一条腿呢?我还以为是个木桩子呢。是天生如此,还是后天人为造成的呢?
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右师回答说,是天生如此,不是后天人为造成的。从一出生我就是一条腿,就是现在的这个样子。所以知道是上天给与的,不是后天人为造成的。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庄子在告诉我们要乐观地接受上天赋予我们的一切,包括身体上的残疾。有人为自己胖了一点就会陷入痛苦之中,还有人为自己个头矮了一点而发愁,有人觉得自己皮肤太黑,还有人埋怨自己的鼻梁太高,不一而足。右师只有一条腿,还能够悠然立于人世,欣然接受这一切,不值得我们反思吗?现代心理学家经过潜心研究后告戒我们,养心的重要原则就是要:悦纳自己。而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揭示了这一养生秘诀了。
四、身心自在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沼泽地里常常会有一种野鸭子,它们在水里行走十几步才可能找到一口吃的,走百步之遥才可能找到一口清水喝,但它们并不想被人关在笼子里,虽然那里有足够的水和食物,看上去很享受,也很神气,可是失去了身心的自在,那又有什么好的呢?
人人都想追求好的生活待遇,这也没有什么不好,但你在得到那些待遇的同时也得到了一个樊笼,自己被束缚起来了。佛家讲,放下便得自在。如果连这个道理都不懂,我们又比那些野鸭子高明多少呢?∵
五、生死由天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老聃就是老子。道书上说,老子至今还活着,也许那些人见过,反正我们是不知道的。这里庄子假设老子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带着学生前去吊唁,哇、哇、哇干哭了三嗓子,一滴泪没流就离开了。这多少有点不符合常理,如果孔老夫子在场一定要开口大骂,这也太不合人伦礼教了吧?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这时候,秦失的学生就说话了,您不是老子的朋友吗?秦失说,我是他的朋友。秦失的学生就很不解地又问:那您就这样干哭几声,眼泪不流一滴就转身离开,行吗?
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秦失说,这样已经不错了。我开始和老子认识的时候还觉得他是个人,后来发现他不是人,他得道了,成神了。刚才我进去吊唁的时候发现,有年龄大的人在哭,就像在哭死去的儿子似的;有年龄小的人在哭,就像在哭死去的母亲。他们之所以到这里痛哭,必定有不想说而说了的话,也有不想哭而哭了的人。这是在逃避自然规律,违背天谴的。古代得道人称这种举动叫逃避天意。该来的时候老子就适时而来,该去的时候,老子也顺天意而去。安住当下,顺应自然,人生在世,有什么可乐的?又有什么可悲的呢?古人称这是上苍的注解。秦失的意思是,人嘛,生就是来,死就是回去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老子死了,我作为他的朋友来吼几嗓子,是给世人看的。其实连吼这几嗓子也没有必要。世人在亲人死后总是大哭大闹,是因为不懂“生死乃正常的自然现象”的道理。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最后庄子说,油脂变成火总有燃尽的时候,但火种会传下去,是不会穷尽的。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佛教说的“轮回”。人死了,意味着这一生结束了,但死了就意味着再生,不知多少年后,人又会换上另一个臭皮囊再来的。
当一个人把生死都看明白了,还有什么事值得去喜?又有什么事情值得去悲呢?人生在世“喜悲”二字,无喜无悲方为养生的上乘法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