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 佛教知识“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 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唐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 佛教知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2 浏览
凡夫、圣人有何差别? 佛教知识“凡夫、圣人有何差别?”。∵∵∵∵∵∵∵∵∵二枝毒箭、一枝毒箭的妙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惟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苦痛逼迫,乃至夺命,忧愁啼哭,称怨号呼。” 佛告诸比丘: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 佛教知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8 浏览
佛门三皈依者有36个护法神 佛教知识“佛门三皈依者有36个护法神”。∵∵ 三皈依后有36位护法神、受五戒后有25位护戒神日夜24小时护持我们,但是请各位网友注意,这些龙天善神们是来护法和护戒的,不是护持我们个人的,因此,只要我们犯戒或修持外道,这些善神们就会立刻离开。 36个护法善神的护持责任和分工: (一) 弥栗头不罗婆(善光),主疾病。 (二) 弥栗头婆呵娑(善明),主头痛。 (三) 弥栗头婆逻波(善力),主寒热。 (四) 弥栗头∵陀罗(善月),主... 佛教知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2 浏览
佛说不挑拨离间将得家庭和睦等5大福报 佛教知识“佛说不挑拨离间将得家庭和睦等5大福报”。∵∵ 【佛经介绍】《十善业道经》,为佛在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宣说的经典,即诸佛菩萨有一方法,能断除一切痛苦,获取极大利益,这个方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从思想上远离贪欲、嗔恚、愚痴。离此十种恶业,就是修行十种善业。十善业是佛法修行的最基本法,无论大乘、小乘佛教都视此十善业为修行基础。 不两舌有五种功德 【经典原... 佛教知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3 浏览
修行人当知的一些常识 佛教知识“修行人当知的一些常识”。∵∵ (1)佛:即佛陀,源于梵语的音译。其意义是指觉者或智者。觉知各种事物的原理而能了了分明,观照清晰,称作觉悟。自己觉悟之后,又能使他人觉悟的,智慧圆满,功德无量,这才称为“佛”。大约2500多年前,天竺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断绝一切烦恼,悟道成佛后,号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仁慈清净之意。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只是众多三世诸佛中的一位。因此,佛不是特指释迦牟尼。 (2)... 佛教知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3 浏览
心不嗔恨者必获无上智慧和超凡美貌 佛教知识“心不嗔恨者必获无上智慧和超凡美貌”。∵∵ 【佛经介绍】《十善业道经》,为佛在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宣说的经典,即诸佛菩萨有一方法,能断除一切痛苦,获取极大利益,这个方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从思想上远离贪欲、嗔恚、愚痴。离此十种恶业,就是修行十种善业。十善业是佛法修行的最基本法,无论大乘、小乘佛教都视此十善业为修行基础。 不骂人将获言行号召力强等8大... 佛教知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2 浏览
怎样才是爱自己 佛教知识“怎样才是爱自己”。∵∵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在空闲处。独静思惟。夫为人者。云何爱己。云何恶己。复作是念。若身口意。行于善业。远离诸恶。名是爱己。若身口意。行不善业。作众恶行。名不爱己。波斯匿王。思惟是已。从静处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世尊我独静处。作是思惟。云何名爱己。云何不爱己。若能于身口意行善。是名爱己。若身口意。行不善业。名不爱己。 佛言。大王实... 佛教知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4 浏览
生从何来?死归何处? 佛教知识“生从何来?死归何处?”。∵∵ 圆觉经云:“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淫欲是生死的根本,是轮回的原动力,是障碍佛道的病本,众生在六道轮回,根本的原动力就是情欲所牵缠,众生要上升与堕落,都被情欲所束缚而不得自在;鸠摩罗什旧译的译为众生,玄奘大师新译的译为有情,凡夫在三界流浪生死,都是以情欲为伴侣,以情欲为归宿,以情欲为生活的资粮,以情欲为精神的寄托处,以情欲为人生的规范,所以众生又翻译为有情,因此可见有情不能没... 佛教知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5 浏览
浅说佛教的八苦 佛教知识“浅说佛教的八苦”。∵∵ 八苦: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 1、生苦:每个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记了。以人类来说,胎儿出世时,要经历生育之苦,母亲受苦,婴儿也受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所以婴儿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婴儿的皮肤很细嫩,一出世接触到冷热空气,身体好像针扎那么痛苦。此外,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觉得比较安全,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无依无靠,苦到要死,怕的要命... 佛教知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4 浏览
突然丧子、丧偶,该如何面对? 佛教知识“突然丧子、丧偶,该如何面对?”。∵∵ 佛说五无返复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尔时佛在祇树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时有梵志。在罗阅只国闻舍卫人多慈孝顺奉经修道供事三尊。便到舍卫国。见父子二人耕地。毒蛇啮杀其子。父故耕不视其子。亦不啼哭。梵志问曰。此儿谁子。答言。是我之子。梵志曰。是卿子者。何不啼哭。而耕如故。其人答曰。人生有死。物成有败。善者有报。恶者有对。愁忧啼哭。何所追逮。设不饮食。何益死者。卿今入城。我家在某处。愿过语之... 佛教知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4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