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

列表

性格脾气因何不同?

佛教知识“性格脾气因何不同?”。∵∵  轮跋,是一位年轻的求道者,被人世间存在的历历可数但又无法解释的不平等现象搞得迷惑不解。他来到佛陀跟前,向佛陀提出这样的问题。  “世尊,在人类有情中,我们发现有的人长寿,有的人短命;有的人病魔缠身,有的人健壮安康;有的人丑恶,有的人漂亮;有的人弱不禁风,有的人身强力壮;有的人一贫如洗,有的人家有万贯;有的人出生低贱,有的人出生高贵;有的人愚昧无知,有的人聪明智慧;这是什么因缘?”  佛陀回...

《佛说阿弥陀经图解》(十六)

佛教知识“《佛说阿弥陀经图解》(十六)”。∵∵  〖∵经文∵〗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释义∵〗  舍利弗,假使有人已经发愿或是正在发愿、或是将要发愿想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这些人一定能不退道心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已发愿的必已到了极乐国;正发愿的今生将到极乐国;将要发...

《佛说阿弥陀经图解》(十七)

佛教知识“《佛说阿弥陀经图解》(十七)”。∵∵  〖∵经文∵〗  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悉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释义∵〗  舍利弗,如同此刻我在这里称赞许多佛不可思议的...

《佛说阿弥陀经图解》(十八)

佛教知识“《佛说阿弥陀经图解》(十八)”。∵∵ 〖∵经文∵〗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释义∵〗  释迦牟尼佛说完了法后,舍利弗和佛陀常随弟子比丘以及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等,听了佛陀的话,都很欢喜、相信佛陀的指示,对佛顶礼而去。 ...

如何念佛才能得力?

佛教知识“如何念佛才能得力?”。∵∵  大势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大势至,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思益经》言:“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观无量寿佛经》云:“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亦名得大势。”  虽然菩萨是三圣之一,但世人对这位菩萨的知晓程度似乎有些低。普通百姓对于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几乎是人人皆知,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但大势至菩萨,除了...

明天农历九月三十:恭迎药师佛圣诞

佛教知识“明天农历九月三十:恭迎药师佛圣诞”。∵∵  恭迎药师琉璃光如来圣诞  农历九月叁十日是药师佛圣诞。药师佛,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琉璃光王佛、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佛教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以琉璃为名,乃取譬琉璃之光明透彻以喻国土清静无染污。  药师佛与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为“横叁世佛”,亦称叁宝佛。在佛教内,东方药师佛与西方阿弥陀佛同被视为解决众生生死问题之两大并行法门。药师佛法门除同样鼓励命终往生净土外,另着...

《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01、灵山嘉会

佛教知识“《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01、灵山嘉会”。∵∵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

《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02、阇王幽父

佛教知识“《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02、阇王幽父”。∵∵∵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於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

《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03、夫人密往

佛教知识“《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03、夫人密往”。∵∵  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面。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食面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中。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  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面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

供灯的功德不可思议,全部是佛的境界

佛教知识“供灯的功德不可思议,全部是佛的境界”。∵∵  佛陀在经典中说:“供灯的功德不可思议,全部是佛的境界,唯有佛陀才能了知,不要说凡夫难以思惟,就是任何声闻、缘觉、天龙八部、智者都没有办法知道。若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没有受过戒的人所供的灯,即使如闪电般迅速灭了,灭的原因或是灯芯不行,或是灯油不足,或是风太大了,但这种功德,任何声闻、缘觉、天龙八部、智者都无法了知,唯有佛陀的智慧才能了知。”  《譬喻经》中有这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