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待人接物,用理智而不用感情,这叫观照;如果动感情就迷了,观照就失掉。

2∵什么是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3∵佛法里面所讲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都是情,都是烦恼。

4∵我们眼见色,合自己意思起了贪心,迷了;理智里头不迷,理智里头没有贪心。

5∵不动感情,无憎无爱,能在一切法中得大自在。

6∵佛法是把情转变成智慧。智慧,是理智的感情;情,是愚痴的智慧。

7∵理智迷了就叫做感情,感情觉悟了就是智慧。

8∵一念觉,超越六道轮回;一念迷,恐怕是要多生多劫堕落三途,这个利害得失太大了。

9∵佛在大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它是一不是二!

10∵悟了,烦恼的感情就变成菩提;迷了,菩提就变成烦恼、变成感情。

11∵为什么佛经里面不讲爱而讲慈悲?这里头有一点差别。爱是从情生的,这里头带着感情,染污;慈悲是从理智里面生的,从智慧里面生的,不染污。

12∵清净的爱就叫慈悲,不清净的慈悲就叫爱。慈悲跟爱是一桩事情,一个是迷心,一个是觉心。

13∵觉悟的心起作用,我们叫它做“慈悲”;迷心起作用,就叫它做“爱情”。“爱情”跟“慈悲”,是一不是二。

14∵佛家的宗旨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是佛家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怎么回事情?慈悲方便要没有理性,那就是祸害,就是下流。

15∵慈悲心、方便法,都要建立在大智慧的基础上,这才是真正的佛法。

16∵现在人多半感情冲动,换句话说,头脑不够冷静;头脑冷静,那就是理智;用理智才能真正判断正邪、是非、真妄。

17∵用感情观察外面境界,会起“爱见”,就是生烦恼。“爱见”,包括了爱与不爱。爱的你就要贪得,不爱的你就要它远离,这都叫做“爱见”。

18∵“爱见”里面,顺自己意思的就起贪心,不顺自己意思的就起嗔恚心,这都是增长无明烦恼。

19∵感情冲动的人,的确是不辨是非,不晓得好歹;那就没法子,佛也没法子教他!他不知道好歹,一切都顺着情欲,那怎么得了!

20∵佛,是顺理智;理智是觉,感情是迷。理智就是智慧,就是般若智慧。不要感情用事,要冷静客观,这就是智慧。

21∵佛菩萨用理智不用感情,凡夫用感情不用理智。

22∵真心是智慧、真心是不动!唯有不动才有智慧;心一动,就叫无明,智慧就没有了。

23∵佛看十法界,一切平等,决不动感情。

24∵世间人的情,是从迷妄里面生的,那种情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为什么?它会变化。会变,当然就不是真的。

25∵唯有从理智生出来的,那是真的,永远不变,这就是真情。天天读经,跟佛菩萨往来,是跟“永恒不变”往来。

26∵若起爱憎,即有苦乐;乐受,生贪爱;苦受,生厌离。

27∵对自己、对一切人事物,决定没有留恋;心中对人事物,还有丝毫牵挂,是迷。

28∵对学佛的人来说,妨碍最大的是情执;世间情执一定要放下,贪爱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决定障碍往生。

29∵我们现在讲理智、感情,你与理智相应就不迷,与感情相应就迷,就这么回事情。

30∵理智是不生不灭,感情就是生灭,阿赖耶识就是这么一个情形。

31∵学佛的人,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以理智来处事,没有恐怖,没有畏惧。

32∵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决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没有不坏事情的,所以一定要理智。

33∵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把感情转变成理智,这是修行里面最重要的。

34∵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常常有法喜,修得心里很欢喜!可是你要明了,如果这个境界是从感情当中产生的,这不是真法喜。

35∵真正的法喜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到!真正的法喜,是从清净心生的。

36∵“法喜充满”,绝不失清净心。心中有“法喜”,身心依然是清净的,这与世间所讲的“欢喜”不一样。

37∵世间那个“欢喜”是烦恼。你看七情五欲,“七情”头一个就是“喜”,“喜”是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都是烦恼。

38∵诸位要特别留意,不要把“烦恼”当作“法喜”,那就坏了!

39∵佛在经上叫我们“依智不依识”。

40∵智是理智,识是感情。佛教给我们: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依智慧不要依情识。

41∵佛菩萨的行持是理智的,凡夫的行持是感情的。感情才有烦恼、苦难;理智就没有烦恼。

42∵理智所显露的,不是烦恼,也不是痛苦;理智所显露的是智慧,无量的智慧。

43∵学佛的人一定要理智,不要轻易动感情,感情的选择往往会错误。

44∵有些人看到师父的相貌很端庄,很喜欢他,就跟他学了。这就完了,你是情感跟他学,不是理性的!

45∵佛教诫我们:要理智,不要动感情;你要把情识转变成理智,修行功夫才能达到。

46∵依感情,生死一边的事,是轮回。

47∵依理智,才能了生死、超越轮回。

48∵待人接物,要有理智,不要重感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