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贵州佛教

永乐十一年(1413),设贵州布政使司。朝廷采取土流并治政策,贵州遍设卫所,推行军屯、民屯、商屯。大量移民进入贵州,信仰佛教的移民在居地建佛教寺庙,为僧人入境提供了条件。同时交通改善,湘黔、滇黔、川黔、黔桂4条驿道交汇贵州中部,有利于佛教传播。此间,密教神僧传法黔中。

明万历以前僧人所建寺众多,着名者有:贵阳东山三省寺(又名法昙寺)、息烽凤池寺,遵义桃溪寺、瓦厂寺(旧名复兴禅寺),安顺东林寺,平坝天台山伍龙寺,普定玉真山寺,长顺白云山寺,贵定阳宝山莲花山寺和飞凤寺,黄平月潭寺,安龙玉泉寺(俗称大佛寺)、普安松岿寺等。后又有丹霞山护国寺(明天启年间建),普济重建金鼎山佛殿(明崇祯年间建)。

士民私人建了遵义禹门寺(沙滩寺)、黄钟寺、普济庵,息烽慈心寺,修文水口寺,松桃回龙寺,思南观音寺,湄潭永兴寺等寺庙。贵州多为喀斯特地貌,石岩洞穴众多,僧徒士民以洞穴改建的寺庙遍布黔中,其中着名的有安顺石佛洞,兴义大佛洞,施秉华严洞,贵定牟珠洞,镇宁双明洞等数十处。

贵州地方土官、流官多兴建佛寺、崇奉佛教。仅贵阳、安顺、遵义、黎平、都匀、石阡、镇远、平越(今福泉)、思南、铜仁10个府,由各府主要官员出面兴建的寺庙就有52座。洪武年间(1368~1398年)征南将军傅友德、右副将军沐英建安顺石佛寺,指挥黄镛建都匀观音寺,总兵周骥建黎平观音寺,副使赵之屏建福泉三教寺;正统年间(1436~1449年)武略将军王仲骧建毕节惠泉寺;天顺年间(1457~1464年)指挥王聚建凯里清平圣寿寺;成化年间(1465~1487年)贵州按察司副使吴立建观音寺,镇守太监郑忠建贵阳永祥寺;嘉靖年间(1522~1565年)安抚使宋廷章建瓮安回龙寺;万历年间(1473~1619年)贵州巡抚郭子章建施秉华严寺,兵备道傅光宅建遵义海朝寺,郡守江大鲲建石阡迎恩寺;平越(今福泉)人葛镜,万历十四年(1586年)辞官回乡,在杨义司大坡险隘处修建兴佛阁,赴云南购回铜钟赠给月山寺,迎弥勒佛1尊供于兴佛阁内。明崇祯末年南明贵州总兵罗联芳(皮熊)捐银修铜佛寺莲台,建殿六楹,由王氏(尼)住持,并分颁给王氏保护令牌两张。

地方官员还向帝王、太后请赐黔中寺名,并兴建皇家寺院。贵阳大兴寺,原名大庆寺,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贵州都指挥顾成请蜀王改赐为“大兴国寺”;兴仁护国寺,为永乐年间云贵总督金琼出资兴建,明成祖敕封寺名;毕节普慧寺,原名福泉寺,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赐寺名;赤水市普丰寺,正统间英宗赐寺名;贵阳永祥寺,原名潮音寺,古名观音堂,镇守贵州太监郑忠于成化四至十年(1468~1474年)重修扩建,由他上书恳请明宪宗赐额,名“永祥寺”,并赐玺书护持。

明初,中央朝廷建立僧官制度。贵州宣慰司、乌撒军民府、播州宣慰司、毕节卫及安顺、思南、黎平、铜仁等府也设立僧纲司。明代贵州的僧纲司驻寺有贵阳大兴寺、安顺圆通寺、遵义大士阁、务川东泉寺、乌撒(今威宁)能仁寺、毕节慈慧寺等。僧纲司设僧官衙门,僧官有“辅佐王道,化导边民”之责,负责处理境内建寺、度僧、诵经、勤惰、僧籍、戒律、僧事纠纷,以及举办各种祝祈法会等。贵州僧纲司设于贵阳大兴寺,该寺遂成为贵州佛教的中心,朝廷对该寺僧官宠遇有加,永乐八年(1410年)寺僧慧智赴京受职,得赐《洪武南藏》1部归寺。万历三十年(1602年)寺僧法印赴京,受慈圣太后召见,太后又赐寺名“大兴慈圣禅林”,并赐《永乐北藏》1部和紫衣、金佛、玉瓶等物。

此间,密教传入贵州,与贵州本土原始宗教有相通处,为民众所接受,有一定影响。密教僧人多重术数而轻法理,迎合世俗的需要,祈福禳灾。贵州文化落后,巫风盛行,故密教一传入贵州,便很快为黔地的官僧士民普遍接受,迅速传播。当时黔中名僧有白云、寂明、自然、月溪、洒洒、愿如、祖复、性良、广能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