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第一章是核心,讲道家哲学的本体论,有总括全书的作用,后面八十章都是解释第一章的。所以诸位要是能够理解第一章,就掌握全书的精髓了。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今本《道经》是前三十七章;《德经》是后四十四章。顾名思义,《道经》主要谈道,《德经》注意谈德。

∵“道”是什么呢?在老子哲学思想里头,道就是万物的本源,在哲学上属于“形而上”,跟“形而下”相对。《易传》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些存在于宇宙间的普遍性的规则是不可捕捉,不可描绘的,这就是“形而上”。而万事万物,包括你我,都是具体有形的,这就是“形而下”。形而下的东西既可以指事,又可以造形。但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不满足于了解形而下的事物,他们要追问的是宇宙是怎么生成的?它是什么样的东西?能思考的人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跟宇宙对话?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他死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些个问题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事和物,我们就称之为形而上的问题。

∵∵在宗教里也有形而上的追问,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等,他们都有一个关于宇宙来源的终极追问,但结论非常简单,就是上帝。上帝创造了万物,但诸位倘若要问上帝又是从哪里来的,却大可不必了。因为上帝的存在既没有考古材料的依据,也不能从逻辑推理上去论证,他是靠人们的信仰而存在的。儒家中也讲到形而上的“天”,但他们关注得比较多的却是在形而下的层面。如《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上的日月星辰有特定的运动规律,诸位看每一天都有日出日落,太阳从没有向谁提出放假的要求,君子看到天象如此,便会生发出一种要像日月星辰那样永不止息的自我鞭策。从谈天而落实到人事,这是儒家思想的特点。

∵∵∵老子追问造成万物形成的原动力是什么,他最终提出了一个“道”,从无到有,从有到多,没有“道”万物就没有办法化生。“道”先天地而生,就算天地灭了,它还依然存在,它就是那个永恒不变的“常”了。诸位听我这么一说,也许会觉得“道”好像很虚。不错,道是很虚的,又是很静的,它虽然永恒不变,却又变动不居。我们拿微观物理学中的原子、电子、质子来说吧,诸位知道这个世界都是由它构成的,它不停地运动着,不停地新陈代谢,构成了生命中生老病死的过程。原子、电子、质子又是不可捉摸的,我们研究它必须借助显微镜等工具。“道”跟它很相似,但又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它毕竟还是显微镜能观察得到的,属于物质层面的东西,道却是任何工具都无法观察到的,必须靠自己去体会。不过,“道”决不是佛教中所讲的“心”。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心而生,是投射在心中的虚象罢了,而“道”所生的万物却是客观存在的,比如说一株深山中的花,它也是因道而生的,虽然自开自落,没有人知道它,可它却实实在在是存在的。

∵“∵道”既是一种规则,又和物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它也包括了时间和空间。诸位学过物理学,对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我要说的是,没有空间就没有时间,同样,没有时间就没有空间。这个是很简单的道理。我们说现在是几点几分,几点几分的意义就是我开始在这个空间里讲课了;我们说我回到家里去得走二十分钟,从这里到家里的空间距离用时间来表达就是二十分钟。在这个空间里存在和运动不能脱离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存在和运动也不能脱离空间,如果说时间是纵向的,那么空间就是横向的,“道”的展开既是时间性的,又是空间性的。

∵“∵道”生万物,它自己再进入万物之中,不但成为万物,并且成为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生命新陈代谢、循环不息的根本。这么说来,它不仅是原因,同时也是结果。比如花开了,花是它;花谢之后结了果子,果子也是它;果子又要生长繁殖,长出新的树,这树还是它。花是果的因,果是树的因,树又是花的因。在互为因果的生命循环中,道自然地体现在其中。

∵讲到这里,诸位有没有产生一个问题:既然道不可知,老子怎么知道有“道”的存在呢?大家知道,求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认知的事物首先是通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肌肤触摸到的,比如电灯亮了,我们知道有电,可是在十八世纪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闪电是怎么回事。富兰克林看到天上的闪电,就产生了要去研究它的想法。等到阴天打雷的时候,他在风筝上绑了一把金属钥匙,把风筝放到天上去,就这样把天上的闪电带下来了,通过实验他发现天上的闪电跟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电的现象是一样的。我们今天对电的认识已经很深,可以用水力发电,用煤发电,用核子发电。可是电在哪里呢?你拿一个电给我看,拿不出来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表现为某种形态,电灯发出来的光、扩音机发出的声音,甚至我们穿纤维衣服的时候摩擦到身体会哗哗响,有时还冒火光,那都是电。假如没有这些东西的话,我们不知道电的存在。同样,道假如不能够化生万物,我们也就不知道道的存在,它化生万物,我们能从万物的运动变化中去体认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