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思想是道家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也是不以人类为中心,表现出超越的性格,所超越的是空间、时间、义与利、生与死等相对的观念。
庄子与老子不同之处在于,庄子所处的时代比老子的更乱,所以他没有“保持距离,以策安全”的机会。他的想法是:投身到变化之中,随顺变化,使自己不受到伤害。这种思想展现出来,又比老子的思想更为生动而精彩。庄子的智慧充满灵活运用的趣味,只是一般人读《庄子》时,如果没有先了解他的精神,会认为很多描写都与现实生活脱节。∵
二十多年前我开始教书时,在课堂上提到《庄子》,第二周就有学生带了《庄子》的原典,翻开第一篇《逍遥游》里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当时我们不太理解:怎么可能有鱼长几千里?而且这条鱼竟然可以变成鸟,背部也是宽几千里,还可以“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当时我还没有搭过飞机,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希望有一天能搭飞机看看九万里高空是什么样子。后来搭了飞机才发现,飞机最高也不过飞三万多尺而已,三万多里已经到外太空了,更何况是九万里!由此可知,庄子所讲的其实是一种寓言,用这种超越现实的方式来突破我们一些平日习以为常的观念。∵
庄子思想是道家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也是不以人类为中心,表现出超越的性格,所超越的是空间、时间、义与利、生与死等相对的观念。
(一)超越空间
空间代表大小,一般人都会希望有很大的地方可以活动。《庄子·秋水》中有一段记载:“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意思是说,秋天时下了很多雨,大雨使河水暴涨。河有两岸,在平常的日子里,两岸对看时,可以很清楚地辨识出岸上的牛马,但是河水暴涨之后河流变得很宽,牛马都分不清楚了。河伯就是河神,他非常得意,认为天下最杰出、最伟大的就是自己。
这条河继续往东流入大海,当河神看到海的一望无际之后,很难过地说:“海神啊,你才是最了不起的!我这个河神一点都不够看。”海神听了以后,很有远见地回答:“我算不上什么,整个中国在大海中,也不过像是谷仓中的一粒米而已!”能够将中国看作是谷仓中上亿、上兆米粒中的其中一粒,这是需要相当大的气魄和远见。这种比喻等于是已经离开了太阳星系,从外太空来看中国了。
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常开玩笑说,道家思想是让一个人成为spaceman,也就是太空人。我们不一定要成为真的太空人,但是要有太空人的心灵,也就是不受空间的局限。一个人如果了解庄子思想,就不会为了争一座城而厮杀,也不可能为了争一块地而打官司。
俄国小说曾有类似的描述:有一个贵族拥有众多奴隶,其中一个奴隶工作特别认真,于是贵族问他:“你有什么愿望吗?”奴隶说:“我是一个奴隶,希望能够分得一点土地。”贵族听了以后回答:“没问题!明天早上太阳一出来,你就开始跑,直到太阳下山为止,凡是你跑过的土地,全部都给你。”
第二天,这个奴隶从曙光乍现就开始跑,到了中午,别人提醒他:“休息一下,喝点水吧!”他回答:“不行!这么好的机会,当然要多跑几步。”太阳下山时,他终于跑回来了,但是立刻倒下来累死了。他所得到的地总共只是三尺宽、六尺长。这就是一种无谓的执着。
庄子也有类似说法:“鹪鹑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鹧鹑是一种鸟,它说:“整片森林都是我的,其他鸟不能在这里筑巢!”但是即使整片森林都给它,它也只能在一根枝头上筑巢!一只土拨鼠占据了整条河,它说:“这条河是我的,别的动物不准来这边喝水!”但是就算它喝再多的水,也只不过装满肚子罢了!
庄子只用几句简单的比喻,就把人类的执着全部点了出来。
(二)超越时间
时间上的执着与空间上的执着也是一样,人往往希望自己活得越久越好,但是庄子告诉我们,如果和乌龟或树木相比,一个人即使活到80岁都算短命,因为任何一只乌龟都可以活100年以上,任何一棵树都可以活二三百年以上。如果了解这一点,又何必计较谁活得高寿呢?换言之,时间上的比较也是相对的。
(三)超越利与义
利比较容易了解,当我们得到很多利益的时候,相对的也会失去很多原本值得珍惜的东西。至于义,则是指我们自以为该做的及正当的事,如果我们一天到晚都在想自己该做什么事,不但辛苦而且无谓,因为这个世界上该做的事情太多了,永远也做不完。尤其在我们进入社会以后,更能深刻体会这一点。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有些事非做不可?许多人是为了名,也可以说是配合个人的理想。但是不要忘了,名对于人的伤害,有时候不亚于利的伤害。个人理想所造成的幻觉,和追求利益所造成的幻觉非常相近。在庄子所处的时代,很多人以为要成为圣人,就是自己要为天下人牺牲,庄子认为这种想法其实不对,因为当你想帮助天下人的时候,就会积极造作一些德行,也就是用各种方法完成一些事情,希望达到某种好的结果。然而,有时候造作太多,对别人不见得有帮助。因为对他人照顾过多,可能扼杀他的生机,使他失去自由发展与成长的机会。
庄子谈到义与利时,往往反映了世俗的判断。举例来说,一般人常会认为念某些学科比较有用,将来毕业很容易找到工作。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朝这个方向追求,追求到的人就比较有本事。庄子对于这一点并不认同,《山木》有一个例子:“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大树之所以没被砍伐,全是因为“不成材”,没有可用之处,才得以过完它自然的寿命。歪斜的树也许不如挺直的树好看,但是挺直的树被木匠相中而砍伐。这说明了,真正的人才会为人所用,而被用之后当然提早报销。如果能够多了解一点庄子的比喻,就会觉得人生轻松许多,因为他擅长化解世间价值观所带来的压力。
(四)超越生与死
最后,谈到庄子的生死观。《至乐》有一段谈到: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她起初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停止哭泣啊!”死亡其实是回家,是回归人类生命的来源,也就是回到“道”的怀抱,这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我们能够如此思考生、死,就不会害怕死亡了。《列御寇》中有一段也谈到庄子的生死观:庄子临死之际,学生们计划厚葬他,因为他们担心乌鸦与老鹰会把老师的身体吃掉。庄子提醒学生:“在地上会被乌鸦与老鹰吃掉,在地下会被蝼蚁吃掉,从那边抢过来,送给这边吃,真是偏心啊!”能够用这么潇洒的态度看待自己的死亡,把生死看得如此透彻,就连苏格拉底也要佩服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