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日始,讲三日,先说此次讲经之方法。《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讲非数日,一二月,至少须一年。今讲三日,岂能尽。仅说简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浅显讲法。(无深文奥义,不释名相,一解大科。)
∵(弘一大师于戊壬三月在温陵大开元寺,为信众讲解心经)
△∵效果:
一、令粗解法者及未学法者,皆稍得利益。
二、又对常人(已信佛法)仅谓心经为空者,加以纠正。
三、又对常人(未信佛法)谓佛法为消极者,加以辨正。
(先经题,后经文。)
△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前七字为别题,后一字为总题。
“般若”,梵语也,译为智慧。
┌常人之小智小慧┐
├学者之俗智俗慧┼非
├二乘之空智空慧┘
└照见五蕴皆空,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之大智大慧。
┌小智慧小聪明┬亦云有智慧,与佛法相远。
│小巧─┘
├俗智慧研学问,上等人甚好,亦云有智慧,但与佛法无涉。
└空智慧小乘人。
“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就一事之圆满成功言)
若以渡河为喻:
动身处………………此岸
欲到处………………彼岸
以舟渡河竟…………到彼岸
约法言之:
此岸………轮回生死须依般若舟,乃能渡到彼岸。
彼岸………圆满佛果而离苦得乐。
“心”,有数释。一释心乃比喻之辞,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心。
(心为一身之必要,此经为般若之精要。)
┌《大般若经》云:余经犹如枝叶,般若犹如树根。
引证├又云:不学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
└又云: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
案《般若部》,于佛法中甚为重要。佛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者二十二年。而所说《大般若经》六百卷,亦为《藏经》中最大之部。《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曰“心”也。
“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契”为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
“经”者,织物之直线也。与横线之“纬”对。
此外尚有种种解释。
此经有数译,(七译)今常诵者,为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
已略释经题竟。
于讲正文之前,先应注意者。
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着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着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起有见者,着有而修善业,犹报在人天。若着空见者,拨无因果则直趣泥犁。故断不可着空见也。
若再进而言之,空见既不可着,有见亦非尽善。应(一)不着有,(二)亦不着空,乃为宜也。
(一)若着有者,执人我皆实有。既分人我,则有彼此。不能大公无私,不能有无我之伟大精神,故不可着有。须忘人我,乃能成就利生之大事业。
(二)若着空,如前所说拨无因果且不谈。即二乘人仅得空慧而着偏空者,亦不能作利生事业也。
┌真空(非偏空、偏空不真。)
故佛经云┤
└妙有(非实有、实有不妙。)
“真空”者,即有之空,虽不妨假说有人我,但不执着其相。
“妙有”者,即空之有,虽不执着其相,亦不妨假说有人我。
如是终日度生,实无所度。虽无所度,而又决非弃舍不为。若解此意,则常人所谓利益众生者,能力薄弱、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不薄弱,范围大者,须学佛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进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业也。
或疑《心经》少说有,多说空者,因常人多着于有,对症下药,故多说空。虽说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见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将来作利生事业乃成十分圆满。
合前(三)非消极者,是积极,当可了然。世人之积极,不过积极于暂时,佛法乃永久。
般若法门具有“空”与“不空”二义,“以无所得故”已前之经文,皆从般若之“空”一方面说。依此空义,于常人所执着之妄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使破坏至于彻底。“菩提萨埵”已下,是从般若“不空”方面说,复依此不空义,而炽然上求佛法,下化众生,以完成其圆满之建设。
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世有谓佛法唯是消极者,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精神所在,故有此误解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