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

水野弘元∵着

香光书乡编译组∵译

部派佛教与原始佛教相异之处,

在于部派除继承原始佛教的「法」与「律」之外,

又另外阐述「对法」(阿毗达磨),而具备了经、律、论三藏。

原始佛教的经典

自佛世时至佛灭后百余年间的佛教,称为「原始佛教」或「初期佛教」,当中,也有人将释尊及其弟子们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因为这个时期存在着佛陀真实的佛法,而这真实的佛法成为后世整个佛教的根本。又因为在观念上,释尊的教法也是后来继之而起的小乘各部派,与传布于三国(中、韩、日)的大乘佛教之根源,由此就可了解它为何称为「根本佛教」的原因了。

总之,释尊所说的「法与律」成为佛教的根本。佛入灭那年的三个月雨季期间,在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召开了佛典编辑会议(结集),佛弟子中最优秀的五百位阿罗汉比丘聚集在一起,汇集了他们分别受佛陀所教导的「法」与「律」。这是第一次的结集,也称为「王舍城结集」。

佛教圣典结集的缘起

释尊晚年,舍利弗与目犍连两大弟子在释尊入灭前一年相继去世,佛陀带领五百位比丘自摩揭陀国的王舍城,朝着出生的故乡继续最后的弘法之旅。当时众多弟子中最为长老的摩诃迦叶(大迦叶),留意到释尊将要入灭,于是也带领五百位比丘追随在释尊队伍后面,而来到拘尸那揭罗附近的波婆城。那时有位邪命外道从拘尸那揭罗前来,迦叶便探询他是否知道释尊的近况。这位外道答道:「沙门乔答摩已于一周前入灭了,我手上带回的这朵曼陀罗华,就是供养其遗体当中的一枝。」听到这消息后,比丘们都非常震惊,并且骚动不安。

其中,已经开悟的人因了知诸行无常的真理,知道无法改变事实而能忍住悲痛;但是尚未觉悟的凡夫比丘们,却如丧考妣,寝食难安,悲叹不已。当中有位年老的僧人看到这样的情形,就对他们说:「你们何必如此悲伤呢?大沙门过去对我们事事严格管束,说这样可以、那样不行,现在我们终于脱离大沙门的束缚,从此可以随性地为所欲为了,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大迦叶听到这些话,心想如果这种非法非律的言行横流于僧团之内,则真实的「法」与「律」终将丧失,佛教必定灭亡,因此便决心无论如何要确立纯正的「法」与「律」。而后,由大迦叶为释尊的遗体举行火葬。

当葬礼结束,迦叶就立刻召集数千名比丘并提案,为了使纯正的佛法存续,必须结集释尊所说的「法」与「律」。为此,推选通晓「法」与「律」的五百位阿罗汉,且预定三个月后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举行结集。在获得与会大众的同意后,便着手筹备相关事宜。(日译《南传》册四,页∵426∵以下;《汉译南传》册四,页∵381∵以下)

这次会议是由首座长老摩诃迦叶担任主席,佛所说的「法」(经典),由堪称多闻第一的阿难为代表,在大众面前诵出。阿难在释尊后半生的二十余年间,因担任侍者而听闻这段期间内的所有教说,又从佛或其弟子们口中得知佛陀前半生的说法,所以听闻过全部教法,并将所听闻的都铭记在心。与会大众对阿难诵出的所有内容,全体一致赞同通过,从此便汇集了佛陀的一代说法。另外,作为出家僧团规范的「律」,则由最通晓律、持律第一的优婆离代表诵出,也获得与会大众的赞同而得以结集。

第一次结集的内容

虽然关于第一次结集有种种的传说,但古老而可信的有《巴利律》(日译《南传》册四,页∵428∵以下;《汉译南传》册四,页∵382∵以下)、化地部《五分律》、法藏部《四分律》等律典所记载的结集说,皆谈到结集释尊所说的「法」与「律」一事。但后世的文献中,有说第一结集时已汇集了经、律、论三藏,更有记载连大乘经典也已经汇集。然而当时论藏还不存在,且经(法)与律也尚未收集整理成经藏与律藏,只不过是收集了「法」与「律」的资料而已,至于佛灭五百年后才成立的大乘经,当时根本不存在,那就更不用说了。

于是,佛陀一代时教的「法」与「律」,就此全部已诵出、编集了,但据说该项结集并非文字的记录,而是保存在各人的记忆中,此后至少三、四百年间,都还是口耳相传着,至于以文字书写成经典,则是西元前一世纪以后的事情了。

圣典的书写

释尊当时的印度,似乎已有文字存在,但当时文字只使用于商贾买卖、货币与公文等而已,并未将宗教与哲学的文献写成文字。尤其是正统婆罗门教的《吠陀》圣典等,先于释尊至少五百年以前就已存在,却全部都依记忆、口诵传承到近代。因他们认为记忆是最确实的,不至于像书写的典籍可能毁于水火,乃至于会被下层民众看到或受到污损等。

在印度各宗教中,佛教最先发起书写经典的风气。依南传佛教的说法,在西元前一世纪斯里兰卡国王瓦达伽摩尼时,比丘之间出现异端,由于担心会失去正法,为了使纯正的佛法存续,因而将截至当时为止,口诵传承下来的三藏圣典与注释书等,以僧伽罗(斯里兰卡)文书写记录下来。(《岛史》即日译《南传》册六十,页∵134;《汉译南传》册六十五,页∵132。《大史》即日译《南传》册六十,页∵378∵以下;《汉译南传》册六十五,页∵340∵以下)

在西元一世纪左右最早成立的大乘经典《小品般若经》中,强调书写经典的功德。后来的《大品般若经》、《金刚般若经》、《法华经》等也传承了这个说法,因此可知在西元一至二世纪时,已有大乘经典的书写。而说一切有部中流传着,西元二世纪迦腻色迦王时代,在迦湿弥罗结集了三藏与注释书,而且将《大毗婆沙论》等刻写在铜板上,并保存于王宫(参见《大唐西域记》卷三)。由此可见,在此之前,印度本土的北方佛教,就已经存在着书写经典的风气了。

关于这些圣典是如何整理组织的,以及在何处传承、受持等问题,历史上并无留下任何记载,因为无法确知从佛世到佛灭后佛教流传的地域范围。只能从阿含经与律藏所提的佛说法与制戒(制定戒条)的地点,约略推想出释尊游历的地区,大抵就是恒河中游的摩揭陀国,即现今印度比哈尔省的大部分与乌塔普拉德什省的一部分地区,如此稍显狭小的范围。

但在佛弟子当中,有来自印度半岛西部的摩诃迦旃延,他修行后即归国而在该区推广佛教,另外还有富楼那也致力于西部海岸地区民众的教化,这些地方比释尊游行的地区更西部,是从纳巴达河流域扩及印度西海岸的德干一带。

根据佛灭百年后,在王舍城北方的毗舍离城举行第二次结集的记事中,耶舍反对毗舍离城的比丘们受持违反律制的「十事非法」,于是回到西部故乡招集同志,企图纠正非法。耶舍巡回招募数百名同志的地方,是比恒河支流阎牟那河还偏西南方的西印度一带,由此可知那里曾是佛教的一大中心。

第二次结集

关于佛灭百年后,于毗舍离城举行第二次结集的记载,在《巴利律》、《五分律》、《四分律》等律典中,都是接续在第一次结集之后而记述下来的,如此便足以肯定其确实为史实。在此次结集中,由于出身毗舍离城跋祇族的革新派青年比丘们,主张与戒律有关的十事是正确的,但相对地印度中西部的保守派长老们,却判定那十事全都是违反传统的「非法」,僧团的根本因而分裂为革新派的大众部与保守派的上座部两大派。

根本分裂后,由于阿育王对佛教的保护奖励政策,使佛教扩大传扬到印度内外各地。之后,这根本两大部又各自再分裂,到佛灭三百年以后,便形成所谓十八部或二十部的「部派佛教」。因为各部派都以其布教地区的民众日常用语来宣说经典,所以佛教圣典便转而以印度中、西、北、南、东部等印度雅利安各地的俗语来流传。

再者,依据南方上座部所传,佛灭后二百多年的阿育王时代,在首都华氏城举行第三次结集。据说阿育王后来派遣僧伽到印度国内外九个地区传教,因而扩大佛教教团的幅员,即西北自巴基斯坦延伸到阿富汗,甚至更远及希腊;北至喜马拉雅山地,西自印度河下游往西海岸一带发展,南从印度半岛南部到斯里兰卡,东则远达缅甸地区。也就是说,由于阿育王推广「法」,使得原本仅流传于印度一部分地区的佛教,得以广为弘传到当时的全世界,并且在印度产生支派,而成为十八部或二十部。

如此一来,在佛灭后,经历一百年或二百余年,佛教圣典阿含经与律藏等,逐渐整理成接近今日所见的型态。佛教虽然在后来分裂为许多部派,但从现存各部派经、律的组织结构,基本上呈现一致、类似的情形看来,显然在部派分裂之前各部派教典就已经作了基础上的整理,因此,各部派的经、律只是在细部上有所差异而已。或许那是由于部派间的分歧,或圣典转译成各地语言等因素所造成的吧!而佛教哲学的论书(阿毗达磨)也在这时逐渐成立,因此在佛灭三至四百年前后,各部派都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经、律、论三藏圣典。

总之,原始经典阿含经的原型,大概于部派分裂以前,经过一百或二百年的时间,才渐次成立的。因此,以下试着依据现存的阿含经等,来探讨它的成立。

阿含经的成立

如前所述,佛灭后不久第一次结集时,虽然由阿难诵出全部佛所说的「法」,但并未整理成今日「五部、四阿含」的型态。一般认为今日的「五部、四阿含」是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分类整理出来的。现存的原始经典有「巴利五部(五阿含)」与「汉译四阿含」,现将这两种传承经典列表对照如表一(页∵121)。

【表一】

巴利五部(南方上座部所传)

一、《长部》(《长尼柯耶》)共三十四经∵∵∵

二、《中部》共一五二经

三、《相应部》共五十六相应

四、《增支部》共一法乃至十一法

五、《小部》共十五部

汉译四阿含(北方部派所传)

一、《长阿含》共二十二卷三十经(法藏部所属)

二、《中阿含》共六十卷二二二经(说一切有部某派所属)

三、(1)《杂阿含》共五十卷一三六二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所属)

(2)《别译杂阿含》共十六卷三六四经(近似前者,但有若干差异)

四、《增一阿含》共五十一卷四八一经(所属部派不明)

杂藏—《法句经》、《本事经》、《生经》等

汉、巴阿含经的别异

南方上座部的巴利阿含经—「五部」,毫无遗漏而完整地传承下来,在我国(日本)也已译为日文并收录于《南传大藏经》中,此外再也无其他任何部派传下完整的阿含经。至于汉译「四阿含」则是每一阿含经都分属不同的部派,只不过刚好整理后合称为「四阿含」而已,彼此之间并不像巴利阿含经如此统一与密切相关了。

明治以后发现巴利阿含经,我国(日本)学者便将它与汉译阿含作比较,至今两者的对应关系几乎已经彻底研究了,而其中最早的研究成果是●(女+市)崎正治博士的〈汉译四阿含〉("The∵Four∵Buddhist∵Agamas∵in∵Chinese",∵ASJ.,∵Tokyo,∵1907。译按:ASJ.∵为日本亚洲协会(The∵Asiatic∵Society∵of∵Japan)的略称)。随后,赤沼智善(1885-1937)教授的《汉巴四部四阿含互照录》(1929),内容更为详细。

汉译各阿含经并未明白记载其所属的部派,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便有研究指出其所属部派,但都不正确,即使到了今天也还有些部分尚未确定,如表一中《别译杂阿含》与《增一阿含》所属的部派,便有种种说法而未有定论。《增一阿含》中屡见大乘用语,其中故事类的记事,包含了许多近似巴利注释书中所记载的故事,令人相信它比其他阿含经成立得晚,但仍无法找出线索判定其所属的部派。

另外,表一中未列出的阿含诸经,尚有二世纪由安世高译出,包含数十部经的《单卷杂阿含》与《增一阿含》。此外,个别译出的单译经在整部「四阿含」中也非常多,甚且《中阿含》、《增一阿含》除现存的经典外,还有更早译出但现已佚失的。这些个别的经典中,有相当多现在仍以单本译经的形式流传着。基于前述情形,阿含经仍有不少细部的问题尚未解决,此外就残本而言,在梵语与藏文译本中,也多少存在着一些个别译出的阿含经残本。

以下说明「五部、四阿含」中经典的形式。巴利《长部》、汉译《长阿含》收集的是篇幅最长的经典;巴利《中部》、汉译《中阿含》是篇幅中等的经典;巴利《相应部》、汉译《杂阿含》是将数千百部篇幅较短的经典,依人物与教理等分类而构成;巴利《增支部》、汉译《增一阿含》则是将与法数有关的数千百部篇幅较短的经典,分类为一法至十一法而成。

不符合以上分类的经典,则另纂集为巴利《小部》(或杂藏)。巴利《小部》中包含了《经集》、《法句经》、《自说经》、《本生经》、《长老偈》、《长老尼偈》等有名的诗偈集经典。其中,有一部分是佛世时就以诗偈来唱诵的,且为巴利《相应部》与《增支部》所引用的最古老经典。此外,也有比起其他四部毫不逊色的古老诗偈,但也有一部分当可视为佛灭后才成立的新经典。

各部派的杂藏

很多相当于巴利《小部》的经典皆有汉译本,如《法句经》、《本生经》、《譬喻经》与佛传一类的经典等,但不似巴利《小部》那般齐全。然而,例如《法句经》,不仅保存于巴利藏,还有汉译、藏文译本,在梵语、俗语(犍陀罗语与梵语的俗语)中也都可以发现,但这四或五个部派的《法句经》都不完整。

总之,纵然包含于「五部、四阿含」中的经典,大多传承了佛陀所说的「法」,而可想见的是,在长达一或二百年时间的分类整理过程中,这些经典多少有了若干的改变。

其间分类整理经典所使用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一、将经典依法数与偈数整理;

二、依所说的内容条目作分类;

三、定义经典的语句,并详加解释篇幅较短的经典;

四、整理教理与修道法,使之体系化。

在佛世时弟子们就已采用这些方法,佛灭后更是积极运用,而完成经典的分类整理。另一方面,研究「法」(经典)的「对法」(阿毗达磨)也很发达,因此成立了具哲学书地位的「论藏」(阿毗达磨藏)。「论藏」成立的时间是在部派分裂以后,而各部派原则上都传承了经、律、论三藏圣典。

即使论藏的成立是在后世,但一般认为阿含经的整理、研究是在部派分裂之前,甚至是佛世时就已由弟子们开始进行了。如前所述,佛陀的教法是由「法」与「律」所构成,因而对这教法的研究便称为「对法」与「对律」(阿毗达磨与阿毗毗奈耶)。而「对法」、「对律」这两个语词也屡见于阿含经中,特别是在包含许多注释经典的《中部》、《增支部》中更是出现频繁。

又在阿含经与律藏中可见到「持法者、持律者、持母者」的词句。其中「持法者」是指擅长忆持「法」(经典)的比丘,「持律者」是指专于受持律典的比丘,「持母者」是通达「母」(音译「目得迦」)的比丘。所谓的「母」是纲目或要点之意,由于「对法」(阿毗达磨)的纲要称为「母」(论母),所以,所谓「持母者」就是指熟习于观察、分析「对法」的比丘。事实上,也有将巴利文的「持母者」汉译为「持阿毗昙」的例子。可是,这个阶段因为正式、独立的论书尚未成立,所以应该是指论典的雏型吧!

有关论典雏型的文献,虽不存在于汉译经藏中,但巴利圣典《小部》十五部经中的《无碍解道》、《义释》等正是论典的雏型。它们在定义语句时,使用了阿毗达磨式的定义法,教理的组织系统也完全是阿毗达磨式的,只是不似论书那么精微。可是从汉译《解脱道论》(巴利佛教某派的论书)在引用《无碍解道》、《义释》两书的文句时,记为「阿毗昙曰」,可见已将它们视为论书。

另外,在《小部》的十五部经中,具体阐述「业报说」的有《天宫事经》、《饿鬼事经》、《譬喻经》、《所行藏经》等,又有述说过去二十五佛的《佛种姓经》等。或许这些经典也与前述的两书一样,是在部派分裂以后才附加上去的,将原始经典阿含经的大部分内容,视为成立于部派分裂以前,还是比较恰当吧!

从经典到论书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